阿难下明少光禅行。统摄梵人。即前大梵也。以大梵是三学圆备。能统梵众。今则定相转胜。发得光用。故曰寂湛生光。葢前有觉有观为碍。光不得用。今离觉观。以光为音。但定光初发。故名少光天也。
光光下明无量光天禅行。且既以光为用。即用是无尽矣。以无尽之光。映十方界者。便见光之胜也。言徧成琉璃者。正见光之净也。其光如是最胜。如是明净。故名无量光天也。
吸持下明光音天禅行。前但任其光用。不能回光返照。以成教益。今得回光返照以明其理。故曰吸持圆光。成就教体。是谓教益也。何者以光为开示。然非言说。故云清净。以光为教化。化是不穷。故云无尽。得是清净无尽之用。非光音而何。故名光音也。
阿难下结示。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者。良由光从定生。故不藉余支。所得极喜。故忧悬不得逼。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初禅则已胜过。伏得粗漏。故曰胜流。问。前来执心谓之非真良是。今说光由定生。岂亦非真耶。曰。不然定即心也。光即相也。有心可拟。有相可喜。既有心相拟议可喜。焉得真乎。此但伏得麤漏。未得真无漏。故说非是正修也。
△三禅天。
阿难下明少净禅行。如是指上光音天也。因定生光。因光露妙。妙即理也。从理操进成行。灭是喜支。而通寂乐。是其禅相。大抵心地既寂。灭相亦不起。净境界现前。故名少净天也。
净空下明无量净天禅行。身无妄动曰轻。心不缘境曰安。由净空现前。见是无际。得无量性净之乐。是其禅相。故名无量净天也。
世界下明徧净天禅行。世界。净空也。身心。寂乐也。若见世界是净空。身心是寂乐。是二相也。偏而未圆。今见身心世界总一圆融。无往非是。由是净德成就。得徧净之乐。是其禅相。故名徧净天也。
阿难下结示。三禅名离喜妙乐地者。葢初禅离欲界生故喜。二禅得定生故喜。三禅离喜故乐。离是喜支。而生净妙。故云具大随顺。即是随性所安为乐也。然则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前二。已是超越。欢喜毕见。故曰胜流。问。三禅忧喜不到。独任一心。云何非正修耶。曰。不然。见世界是净空。见身心是寂乐。若见圆融。犹执一心。焉得为真乎。此但见得心中本具是乐。不必更生心为乐。以所见是心故说非是正修也。
△四禅天。
即时下经家所叙。金山表法身也。宝几表妙觉也。葢妙觉离言。言必有凭。法身非相。相必有显。今正说已周。将罢法席。复回紫金之身。而凭七宝之几者。乃显正定之相。而示妙觉之道也。此经家铺叙。以见当时景象如此。
汝等下如来告语。葢阿难等初习小乘为声闻。既历方等发心向大。是故授以圆顿了义之教。真实修行之法。所言修行之法者。即前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最初方便法也。是法在师家开示则易。在学家所证则难。何者。大法虽明。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中。犹有微细魔事在。若不说破将来贻害非小。故不待请问而特告云。奢摩他云止。毗婆舍那云观。
魔境下辨境现。阴魔。即是五受阴所变。天魔。即是想阴所变。鬼神。即是行阴所变。魑魅。即是识阴所变。初学人禅定未深。道力犹浅。逢此魔境现前。设不能辨。则是著贼矣。岂不可惜哉。
又复下辨少足。或者不辨诸禅行相。不讨经论义理。但乐著三昧。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一无所知。谓我已证圣乘得罗汉果。至五百劫外。衰相复现。见有生处。遂疑佛说涅槃无生是假。罗汉后有是真。由是起谤。堕无间狱也。
汝应下诫听如文。
△二总明大意四。
一通明真妄。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此中二字。蹑前定慧而言也。由前定慧开发。研穷妙理。得四大不织。不织不合也。以心不与诸妄和合。是以尘不得并合也。以尘不并合。故能心出于碍尔。
此名下拣邪善。此是心锐定胜功用。逼越精明。流溢为变。纵能了明前境。知得隔生事。不过暂时岐路。若认为证圣。则受其邪矣。
△二体拾蛲蛔。
阿难下明区宇之相。色阴既尽。心地开豁。如明镜现像。虽有领会。不得其用。隐隐似有所碍者。乃是受阴区宇也。譬如鬼魇其身。见闻了然。手足动不得。被客邪所触。受阴覆其心故。
若魇下明阴尽之相。心有领纳。如鬼魇其身。反为所障。设若心亡领纳。魇咎消歇。得去住无碍。便是受阴尽也。见浊者。即最初一念。揽法成知。抟体成觉。此觉知心性。全是四大妄织。皆有留碍。故名见浊。又虗明者。葢众生原有灵明之智。因无明不觉而成妄相。是虗有其明矣。故云。虗明。今受阴一尽。心得自在。观得最初之由。与妄想之本。便是超过见浊之相也。
△二别释十。
一悲魔。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此中二字。指受阴也。得大光耀者。指明白心也。以明白心见得受阴为过。于是摧而抑之。但摧抑过分。心不能持。见物輙生悲哀者。乃是忧悲种子发现也。
此名下正拣邪善。由摧抑过分。是故悲魔入其心腑。悟则为善。不悟则为邪也。
△二狂魔。
阿难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游荡。游荡心风也。即贪色之余习。色是其境故。行人心贪历诸境。故云经历。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游。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游色境。魔即附人来说。或坐莲华。或现金聚。正是魔现之相。修定人不知。惑而信之。便是堕其境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葢人好其境。彼说佛应某处。某佛化身。某人即是某菩萨。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魃者。风魃也。风力衰必至败露。所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令先觉。先觉则善。不觉则堕落矣。
△三贪惑所变。
又善男子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绵㳷。㳷合也。即贪惑之余习。惑是其境故。行人心贪希合妙道。故云契合。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合。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贪合道。魔即附人来说。且说者不以形。听者不以声。能令人先悟者。契合于心也。或得宿命。或得他心。乃至诵经说偈。令各各欢娱者。契合于理也。此是魔现之相。修定人不觉。惑而信之。便是堕其计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葢人心欲求合其道。彼即说佛有大小。有先后。乃至菩萨亦然者。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魅者。妖通也。妖力衰必至败露。所以致难尔。汝当下劝令先觉如文。
△四贪恨所变。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悬应者。冀感通也。即贪忆之余习。忆是其本念故。行人心悬圣应。故云冥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心贪冥应。魔得其便。附人为知识。修定人不察。惑而信奉之。如胶漆。成其魔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言妻妾兄弟者。是展其亲也。于佛共住者。是酬其愿也。酬愿则所应之实。展亲则入人之深。此正冥感之意。此名下结判。疠者恶鬼也。疠终不久。必当自败。是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先觉如文。
△六贪傲所变。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深入者。入无何之乡也。尅己者。尅苦其身心也。即傲习所变。傲变为虗。虗气最静。行人心贪其静。故云静谧。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起心贪静。魔得其便矣。大槩邪定亦具五通。知其本业。即是宿命通。知其肇心。即是他心通。能诘阴事。即是天眼通。以此现相。令人倾心钦伏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未来祸福应无差忒者。此又魔之善机迎人也。
此名下结判。大力者。虗憍之气。虗气力衰。必至销败是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先觉如文。
△七贪罔所变。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知属意。见属眼。心爱知见。即贪罔余习所变矣。葢罔不知也今求知。罔不见也今求见。以是研寻贪求宿命。宿命六通之一。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宝珠难见之物也。符牍难见之书也。令皆见之。地下伏藏。难知之事也。药草嘉馔。难知之味也。令皆知之。此是魔现之相。以诿致尔。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言他方宝藏者。令人乐知也。言奇异之人者。令人乐见也。此是魔之善机迎合尔。
此名下结判。汝当下劝觉如文。
△八贪明所变。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神通者六通之一。此以意通葢以意不以识。以神不以形。是谓神通。若以心爱而求通。乃是贪明余习所变。以贪明之心研究化元故。化元是意。所变是通。此乃是邪通。非真神通也。
尔时下明魔现神通之相。唯于刀兵一句略拣邪正。谓正则刀兵无沮。邪则不得自在。此邪正之騐矣。
口中常说下。明魔说神通之事。
此名下结判。汝当下劝觉一一如文。
△九贪成所变。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入灭者。灭即无也。研万物之化性唯无。遂拨一切俱无以入空者。此亦贪成之余习。以物之化性由空而成。故贪求其深空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于大众内。其形忽空者。现入灭之相。还从虗突然而出者。现空化之性。以行人心贪深空。魔得其便以眩惑尔。
口中常说下明魔说之事。虗空是无相。即从所生。还灭于空矣。岂有因果与后身哉。此正外道断灭空也。
此名下结判。汝当下劝觉如文。
△十贪党所变。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长寿者。冀不灭也。分段是五蕴之粗相。变易是心识之细相。今变五蕴粗相。而易心识细相。得永不灭而求常住者。即贪党之余习也。以心之细识。是朋类故。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或经万里。瞬息再来者。异中同也。同故举眼即到。数步之间。累年不到者。同中异也。异故一室相差。已上皆变易之相。
口中常说下明魔说之事。说生佛从我出者。此显变易也。说我是元佛者。此显常住也。
此名下结判。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他化所摄。魔王天也。遮文茶。即役使鬼。毗舍。即啖精气鬼。啖精气以求常住。役使以求变易者。便是魔王之法也。
汝当下劝觉如文。
△三结示二。
初总结前境。
△二色界六。
色是色质。梵是净义。谓离欲界苦障之麤色。得生梵世胜妙之净色。净色是四禅之果相。十八天之共趣。故名色界。然既有色质。宛成心垢。以未即一心。假有表色为因故尔。即有禅智。非是圣乘无漏智禅。乃是凡夫有漏智禅也。今就果辨义。亦有差降。释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