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九

阿难下明福生禅行。夫心地有因必生。生必为苦。是下界之相也。三禅苦因尽。是无逼于身心。而得寂灭乐也。然苦乐是对待法。乐极生哀。自然之理也。据此三禅所得乐支。亦非常住。故曰乐非常住。久必坏生。今第四禅。苦乐二支不生。粗重之相灭。是谓舍念清净矣。得念舍福生。故名福生天。

舍心下。明福爱禅行。心净为安。心安为福。大槩有念则有遮。离念则无遮。今苦乐二无。心地清净。与定圆融。心安是福。故名福爱天。言穷未来际者。乃指后二天说也。谓今日所生福爱是因。后生彼天是果。果是无尽。故言未来际尔。

阿难下明广果禅行。又福爱中有二岐路。一直道。从初禅至第四禅。中间不夹异计。以净光为因。得广福现前为果。故名广果天。

若于下。二迂道。从初伏惑。夹杂异计。忻上厌下。以舍心相续。研穷至身心断灭。故名无想天。此天寿命五百劫。于初半劫有忻厌心在。至后半劫心方息灭。虽灭亦未是真灭也。以不悟自心无生。而以生灭为因故尔。

阿难下结示。四禅名舍念清净者。葢欲界是苦。三禅是乐。四禅苦乐不到是为不动地。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三禅是最胜。得定慧平等。功用纯熟。故曰胜流。问。苦乐不到诸念不生。何为非正修耶。曰不然。以生灭为因。即入胜定。是有所得心故。设得无心。暂伏麤浮。全是妄想故。此但有功用行。非无功用道。故说非是正修也。

△五不还天。

阿难下总标。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虑犹如空室孤灯。最极寂静者也。然有圣人禅。有凡夫禅。凡夫他不见理。但伏得下界粗欲。带忻厌心而修。是谓有漏禅也。若圣人他先悟理。谓之预流果。进断欲界六品惑。谓之一来果。复断后三品惑。谓之不还果。今五不还天。即其人也。此五不还天。是第三果。断尽欲界九品。是无苦支。断尽色界各九品。是无乐支。得苦乐双忘。心无所偶。故无卜居。因未尽第四禅惑。就舍念位中。别修别断。谓之寄位修禅。故曰众同分中。安立居处。然有五品不同。谓下中上品。上胜品。上极品。是谓五品也。

阿难苦乐下别列。其一无烦天。心境相交曰鬬。鬬则心热曰烦。又盛曰烦。微曰热。今苦乐二支。毕竟永断。鬬心不交。便是无烦矣。故名无烦天。其二无热天。上虽无烦。犹是对前有烦而立也。今则机括独行。则是无对。无对起则独起。用则独用。一道清虗便是无热矣。故名无热天。其三善见天。圆澄是照。妙见是用。当用即照。当照即用。是善能见也。故名善见天。又尘缘即是慧障。沉垢即是定障。此天不偏于定。故无定障。不偏于慧。故无慧障。便是定慧双融也。其四善现天。且定慧既融。妙湛无私。得精见现前。故名善现天。又范土曰陶。镕金曰铸。总是镕炼到极净处。改曰陶铸无碍。其五色究竟天。究竟者。推极之意。几是几微之谓。推到几微尽处。即是空性。推到空性边际。即是色性。惟空与色。皆不可得。非全性而何。故名色究竟天。阿难下结示。此五不还天。皆是圣人所居。非诸凡夫有漏之心可能见也。且不特人所不见。即第四禅四王同位同界。尚只有钦闻况其余者乎。葢凡界所修所伏是粗质。圣人所修所断是细识。以其粗细不同。是故圣凡相远。不能得见尔。

△六总结。

复次下总标。于色顶天分二岐路。谓定中独照是有色。色与空邻。故分二路。一根利者即出三界。二根钝者入无色界。若于下明廻心人。初就根利者他发得智慧。见自性圆通。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舍其小果而趋大乘。是谓廻心人也。若在下明空处定。二根钝者亦有二种。一厌觉为碍灭身归无。此即定性声闻也。二厌色为患。伏惑入空。此即外道凡夫也。然其所趋虽异。其所报则同同灭色蕴。以空为依。故名空处定。诸碍下明识处定。言无碍则不依于色矣。言无灭则不依于空矣。既不依色。又不依空。唯留赖耶与末那尔。何则。以第七末那缘第八赖耶时。不缘第六色空粗相。但缘第六半分细识。葢第六是第八所藏。末那得以相缘也。故名识处定。空色下明无所有处定。前天空色虽亡。犹存于识。不知识亦是碍。今则识心都灭。则是空色识三法俱无矣。三法俱无。故曰寂然。所相既无。能相亦亡。故曰无往。如是十方寂然。心无所往。了无一法当情。故名无所有处定。

识性下明非非想处定。不随色空等缘。故曰识性不动。犹存细想令心灭识。故曰以灭穷研。且无尽是想。尽性是空。不存是无。非尽是有。总之以无尽之想。而穷尽性之空。故曰如存不存。乃成非有想也。又本是无想。而成究竟有想。故曰若尽非尽。乃成非非想也。故名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总辨。

此等下辨凡圣之别。上四天。初则灭色归空。次则灭空存识。三则灭识是无。四则非想亦非。是谓穷空也。大约空无可穷。穷则宛是心相。若为能尽耶。故曰不尽空理。然穷空有二种。一是圣乘。从不还天来。觉身为碍。消碍入空。至于无想者。是穷圣道也。彼不知色阴虽除。四阴犹在。即证圣理。终为小果。是钝根人也。二是凡乘。从广果天来。伏惑成空。至于非想者。是穷空不返也。彼不知色阴虽伏。四阴不辩。迷漏无闻。至五百劫外。业尽轮转。是外道也。

阿难下辩天王之正。大槩四空天。乃是善业之极果。天人之至地。彼业成熟。现境清升。彼业若尽。当从轮坠。然则一期现化升坠出入。皆有所主。别经明十地菩萨。多寄居天王。借位修行。以验出禅入禅之相。游戏三昧。成就佛事。以此观之。彼诸天王等。又不可一槩以凡夫目之矣。

阿难此四空天下结示。此四空天名无色界者。葢无色识尔。谓不缘于色故无身相。不缘于识故无心相。且既无身心而有界系者。非蕴相耶。以四空但无色阴。而有余阴在。但无粗识而有细识在。无业果色而有定果色在。不然。彼四天无依。便为断灭。是故定知此天依无色为界矣。然有界系。断非是真。以不了自心。逐妄业生。妄见三界。妄沦七趣。从人至天。从欲至空。总谓之三界二十五有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七修罗趣。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九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