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十

阿难下明前相益。夫想阴未尽犹如浊浪。寤则成念。寐则成梦者。挟杂幻故也。想阴若尽。犹如晴空。寤亦如是。寐亦如是者。总一觉故也。又晴喻明。空喻觉。觉则一法不存。明则万象都照。譬如镜子相似。于诸境界。来无所黏。去无踪迹。是虗受照应也。如是了得。焉有旧习乎。焉有浮想乎。唯一精真而

生灭下明区宇之相。葢色受是粗重之相。想阴是万法影子。心逐生灭而弗觉者也。今粗重去。影象亡。众生之命绪。虽即通。而生灭之根元。尽露于此。何以知之。今见乍时明。乍时暗熠熠然闪烁犹如野马者。非众生之生灭乎。见有时动。有时静。隐隐然眇忽似有丝系者。非众生之根元乎。以十类皆具。故曰同生基。以动静不常。故曰清扰。又门簨曰枢。门臼曰穴。浮尘根似门簨。胜义根似门臼。总指行相而言。以运动皆主此故。修定人到此境界。即是行阴区宇尔。

若此下明阴尽之相。想尽如水。故言清。行动如波。故言扰。乃元性初生之性也。行相既定。元性归于一。犹如波澜灭于海。便是阴尽之相也。言众生浊者。即无始一念。心发知见为生。业运迁流为往以心相假合。故名众生浊。言幽隐者。以生灭之心。甚深微细。似见不见。故云幽隐。今行相一定。观得最动之由。与妄想之本。便是超过众生浊矣。

△二别释十。

一二无因论。

阿难当知一句总提。是得下标正受。言正知者。简无浮想也。凝明。即奢摩他定。以奢摩他定力得浮想不生。外魔不入。是谓正受也。

方得下标邪计。精研。狂慧也。生元。同生基也。幽清即是行阴。以行阴未尽。狂慧忽生。于元性中见得生类之本。悉是无因。由是计度。立二无因论。

一者下见本无因。何以知之。是人想阴尽。生机见透。乘此慧心。见八万劫内。一一悉知。见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以是知众生从本无因生也。不知无始以来。串习业识。故无不知。业识尽处。则为无有。此如夜见有人擎火而行。行远不见。遂谓火灭无有。是人定中所见。正类此矣。

由此下结过如文。

二者下见末无因。何以知之。是人乘此慧力。见八万劫前如是。见八万劫后亦悉如是。见本无因。见末亦悉无因。目前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草芥人畜。一一不变。非不能变尔。无异因故也。既无异因。他日焉有菩提可成耶。以是知万物从本无因末亦无因生也。不知无始以来。熏习业力所持。业力衰当从渝变。此如仰目观空而有花生。花不能变。遂谓无异因。是人定中所见。正类此矣。由此下结过如文。

上二种。皆堕外道计无因生。亦如此方儒者。计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老氏计自然为宗。若计自然为宗。即是无因生。若计阴阳为道。即是邪因生。何者。可惜一个灵明正觉之体。惑为无因邪因。由是亡失正知。堕于外道。宁不可哀耶。八百功德释见四卷。业流湾环。正指行阴。

△二四徧常论。

阿难下明前相益。机即是机要。网绳曰纲。结处曰纽。补特伽罗。云数取趣。此总指行阴之相也。葢行阴是一切众生之机要。以此出生故。又是命绪之纲纽。以此连络故。又是诸法之归处。以此取趣故。众生之有业性也。此行阴为之血脉。众生之有妄性也。此行阴为之感应。故曰诸世间性。幽清扰动。总一行相为脉络贯串。迁改流动以成其业尔。今则行阴尽。生基隳裂。纲纽解。诸所取趣一切不行。尚无有作。谁为感应。此如东方之曙。鸡后之鸣。终不久暗。是将大明矣。斯时便是行尽之相也。

六根虗静下正明识阴区宇。无色受想。则根自虗静矣。无诸行使。则心不驰逸矣。内湛发明。故曰内外湛明。内外者。即观照甚深之意。葢根境若交。则有所入。今想行两亡。根境不交。无有入矣。故曰入无所入。工夫到如此田地。然后观一切众生受命所由。莫不皆知矣。且既知所由。复执其元。执元即是念心不妄也。心不缘妄。诸类不应。唯一识阴矣。故曰观由执元。诸类不召。又十二因缘中。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今入无所入。则是不缘六入矣。诸类不召。则是不缘名色矣。观由执元。则是不缘于行矣。不缘于行。又不缘名色六入。而能深达十方种类元由者。非是识阴耶。夫识阴既露。幽蔽则开。于是见得十方世界。元是一空。故曰于十方界获其同。又精色不沉。即是不没。谓不被想行所没。以不没故。方知得三界唯心。万法惟识。别无他有。此便是识阴区宇之相。

若于下明阴尽之相。群召指前十二类生而言也。十二类生。识相虽别。其体则同。同是一空。观得其空。自然不由前尘所起知见矣。此是消磨法。消磨情尽。开也如是。合也如是。开则去来无碍。合则纤毫不隔。然非有心造作。圆通之理。固如是尔。言见闻通邻者。即是六根互用。如普贤用心闻。观音以眼听。皆凝一不分。互用之道也。如互用得。方显真心自在。本来清净矣。本既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何所障碍而不明净也。又世界举依报。身心举正报。谓此心清净。乃至若依若正。一体清净。犹如琉璃者。此总喻根身器界也。前文云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含宝月。此亦如是。六根清净。亦内外明彻矣。若到此地。便见得识阴尽也。所言命浊者。即无始妄想。起见闻知觉业识心也。以业识心六用相违。如眼不能听。耳不能见。众尘隔越故尔。故名命浊。此命浊谓之有。则无全体可指。谓之无。则有影象可识。今识阴一空。见闻通邻。十方无碍。观得虗幻之由。与妄想之本。便是超过命浊矣。

△二别释十。

一因所因执。

如是法门一句。总蹑前五阴而言也。葢前是破阴为法。入正为门。一切诸佛无有不破五阴而入道者。五阴既破。得诸根互用。即是金刚干慧地。此义在前第三渐次中明。今略释之。所言金刚者。乃是当人无念心体也。此无念心体。不变不坏。不动不迁。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生灭而随生灭。故凡夫成迷。在生灭而透生灭。故圣人成觉。究竟此无念心体。不变不坏。不动不迁。故称金刚也。所言干慧者有二义。前则欲爱干枯名曰干。纯以智慧名曰慧。今则五阴尽名曰干。得六根互用名曰慧。故名干慧也。又前义是顿。位是渐。文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者。即是顿中施渐也。今义是渐。位是顿。文云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即是渐中施顿也。若是先顿后渐。则曰随所发行。安立菩提。若是由渐施顿。则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所得心。非无念心体耶。此虽前后施设不同。合而言之。总名金刚干慧地也。问。位既是一个。何故前后不同耶。曰有二义故。一约当机。二约未来。如阿难是悟底人。须依三渐次为法。得根尘业识尽。见本妙圆明平等。然后成就五十五位登妙觉海。方始彻法源矣。又如末世修定者。是未悟底人。须要五阴尽破。为证得诸根互用。悟自圆明精心。如是乃悉超过五十五位。入如来妙庄严海。乃为究竟矣。上二义。一则曰成就。一则曰超过。是以不同尔。问。若然。末世修定人。不必证位乎。曰不然。佛祇要人悟道。历位不历位。是当人分上事。况佛勅阿难。将如来语。传示未来。其人既悟。自然印得本法也。何更重得菩提。为醉后添杯乎。

△二劝识魔事。

佛告下显真明妄。前文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今文云精真妙明。本觉圆净。此乃前后一义。但少变其文尔。以此参之。性觉之体既明。则何有生死乎。精真之心既净。则何有尘垢乎。生死尘垢尚无。则何有虗空乎。又生死含前能所义。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是。尘垢含前同异义。前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者是。虗空含前世界义。前云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沉虗空者是。此体上之妄也。又虗空含世间义。尘垢含业果义。生死含众生义。此约果上之妄也。又虗空是无明惑。尘垢是尘沙惑。生死是见思惑。此约因中之妄也。前文广显。此文隐略。今以前后二义明之。无非一妄所生尔。故曰皆是虗妄之所生起。以此看来。一个妙明精真之心。而有虗妄之相。如此因妄有生。因妄有死。因妄而有虗空世界等尘垢者。正如演若达多。迷本头不觉。而计镜头所觉。遂生狂怖诸相。亦如迷本觉之明。而计所明之妄。遂生世间诸相。与演若之迷无异矣。

妄元下因妄生妄。如演若之头不失。而狂怖是无因矣。本觉之性不失。而妄想是无因矣。妄本无因而立因缘。又不识因缘。而执自然。是谓转展妄矣。此如演若迷自本头。而认镜影假头。是亦转展迷矣。不知镜影假头。皆是狂机幻生。何尝是实耳。不知因缘自然。皆是识心计度。何有于因耶。是谓因妄生妄尔。

阿难下正斥无因。上来说狂怖是无因。妄想亦是无因。要知即说无因。亦成其妄。何以故。知妄所起。可说有因。妄元无有。于何为因。因缘且不有。况更说自然耶。说有说无。总一妄故。故说五阴亦同是妄尔。

△二别明五蕴六。

一色相。

前阿难问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今先答末句。夫界有浅深不同。若论色为浅。论空为深。何者。人知即色。不知即空。以空即是色故。故举色空。一切有形尽之矣。以尽处为边际。故言色边际也。后凡言边际倣此。人知触是受相。不知离亦是受相。何者。非受谁知其离也。人知有事记忆是想。不知无事相忘亦是想。何者。不忘即忆。不忆即忘故也。人知一念生起是生。一念过去是灭。不知一生一灭。总属行相。以行相迁流不住故。人知无前四阴是湛。觉得了然是湛入合湛。为无生灭法。不知湛入合湛是识相。以有心觉了。亦是生灭法故。以此一深一浅是五阴边际。知得边际。即知界分矣。上答诣何为界也。

此五阴下答前二句。要知生起之因。即是生从识起。何以故。一切诸法。唯识所变。故曰生因识有。要知除灭之法。即是灭从色除。何以故。色若灭除。诸法无依。故曰灭从色除。大槩生则从内生。灭则从外除。此约相说。不知总是虗妄故。若约理则不然。无生无灭。无前无后。一了一切了。一证一切证。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前文云。金刚王宝觉弹指超无学。即是顿悟底道理。若约事相。又却不然。此事须要脚踏实地。从渐次而学。以信为入门。一步一步历将去。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并四加行十地。至妙觉海。方尽法源也。文云。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即是次第尽底道理。上答为并消除。为次第尽也。

下结责所问。此提前说以责阿难尔。文在第五卷。文云。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消亡。不真何待者。示顿法也。选择六根。如观音从耳根而入圆通是。又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俱空不生者。示渐法也。于中三解之法。如诸菩萨。及二乘阿罗汉。先从方便法。后入圆通是。二义前开示明白。何所不明。再此询问乎。此责阿难烦问也。

汝应下劝宣。人如医法如方。人有不通医而执方者。杀人必矣。若不自悟诸妄。而人妄者。鲜有能济矣。故劝阿难须先自悟心地开通而复传示末世。令后学知有我道。何三界可恋。何涅槃不到。是谓自觉觉他之道也

△三较量功益三。

一较量经益。

阿难若复有人下。举无尽施显无尽功。葢所称施功无尽者有三。其一十方虗空是量数无尽。其二七宝贵重所施是财胜无尽。其三供养微尘诸佛是发心无尽。所谓三无尽也。但前二属外施。后一属内施。总而言之。是竭内外施。所得功德。是不可量矣。

次阿难答言下。举轻显重。七钱是所施之最轻。轮王是所报之最重。以所施最轻。得所报最重。对前无尽之施。其福德不可较也明矣。

三佛告阿难下。举重显轻。四重十弃。罪之极恶。十方阿鼻。报之极重。彼极重之苦是无限。一念弘经是有限。以有限之功。翻无限之苦。且不止感无尽之乐。更令彼十方成极乐国。今以一念弘经。对后念念持经。其功德算数。焉可更较耶。

上来较量经益。先从广以至于狭。次从狭以至于广。广则十方虗空。狭则七钱功德。广则十方无间得极苦。狭则一念弘经得极乐。如是转展较胜不能及者。总显此经独胜矣。其独胜之功不可及。请以少喻之。假如人一念触欲。便是徧迷矣。岂止徧迷。将必造无尽之恶。得无尽之苦。其无尽之苦。与初念之欲。是不可同日较量矣。是谓转展胜。假如人一念悟理是徧觉。岂特徧觉。将必证极圣之果。登极圣之位。其极胜之果。与极圣之位。与初悟之念。是不可凡情测度矣。是而转展胜。则知此极恶并极果。岂二人耶。只一念心尔。以一念极果且不论。止就一念弘经其功更是不可及。何者。其极果是自利边事。若是弘经。是化他边事。化他岂有尽乎。其功其福。便是不可量也。是亦转展胜。由是信知此经不可思议。其果报亦不可思议。焉可忽哉。

△二较量人益。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十(终)

No. 317-C 首楞严经正见后序

余尝闻尊宿论及大藏。惟楞严一经。能启众生妙悟。为入道指南。第注疏颇多。求其直指觉性顿释迷途者。葢寥寥也。乙亥冬。始侍 九峰左右。朝夕追随。耳提面命。语及大乘义理。滔滔若江河之不竭。箧中有楞严正见十卷。乃和尚平日之著作也。其间分科立段。注释详明。真诠实理。发我佛之未发。立豁群迷。明列圣之未明。可使尘点劫前死灰起舞。恒沙界外瓦砾腾辉。诚济世利生之宝筏也。虽欲不传。其可得乎。随有议之者曰。宗教两途。似于禅流为分外。余笑对曰。宗之与教。可判两途。黄面瞿昙。不当合辙。昔有僧问巴陵鉴禅师云。祖意教义。是同是别。鉴云。鸡寒上树。鸭寒下水。此二语又何分焉。这里请下一转看。吁。惜乎其不审佛理。不悟自心。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天海固如是耶。我和尚道阐宗风。住娄多载。不事攀援。不求炫世。惟褁足深山。乐与往来学道人。谆谆指示。不吝婆心。是经之在箧中。二十余年。人莫之知。余既见之。安忍以觉世之津梁膜外视之。遂发誓愿。欲付剞劂。广求同志。共襄斯举。两历寒暑。始得告竣。其间感应召致之机缘不一而足。此诚我佛之欲广其传也。不将与天壤永垂不朽哉。夫经之不朽。即我佛之慧灯不朽。即我和尚之妙觉。亦与为不朽也。因将诸同志姓氏。一一刊附简端。而并述其始末。

学人道一薰沐拜䟦

No. 317-E 无名正见禅人后序

楞严正见者。乃定慧之别名也。舍摩他三摩禅那。即定慧均等。马鸣唯止。示其楞严大定。龙树惟观。即显三昧正见。天台智者止观双举。无非不出定慧均等。阿难多闻。落邪思邪见。招淫术之患。只因有慧无定。未得三昧正见。如来七破。阿难覔心无处。即指示阿难。明自本性。得入正定究竟。从此下手立脚。后又八还十显。结解绾巾。指明大众。得其正见三昧。识本达源。参禅者自此转机。满慈子知清净本然。不入正位。堕在诸数。文殊菩萨。悟文殊不可得。万相皆空。如二祖见达摩初祖。要求安心法。初云。将心来与安。二云。覔心了不可得。初云。与汝安心久矣。二祖忽然大悟。当下解脱意合此也。观音初于闻时。入流忘所。动静不生。即楞严大定。如香岩击竹闻声悟道云。一击忘所知。与此无二无别。又转机起用。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微细至生灭寂灭现前。忽然顿悟得金刚三昧。粉粹身心。三十二应。如华严善才向南参。入弥勒阁。弥勒弹指。楼门自开。分身千万亿。与此无殊。(南即自心内逆顺境界。一一透过差别智。莫向外求)所以文殊拈偈云。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二十五圆通。从三科七大。各悟根本大智。三界胜流。依四禅八定。终归顽空境界。六十圣位。依戒定慧。入涅槃性海。无闻比丘住寂灭定。绝断思想。成枯禅入死观。似氷凌鱼。如石葢草。命根不断。后招地狱苦趣。皆因有定无慧。非正定也。定慧若均。阴魔不入。定慧不均。必招魔境。即今行者。当下若举父母未生以前。追求下去。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穷尽根源。与过去诸佛无异。若也未然。落与他家外道禅矣。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