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当知一句总提。是得下标正受。言正知者。简无浮想也。凝明。即奢摩他定。以奢摩他定力得浮想不生。外魔不入。是谓正受也。
方得下标邪计。精研。狂慧也。生元。同生基也。幽清即是行阴。以行阴未尽。狂慧忽生。于元性中见得生类之本。悉是无因。由是计度。立二无因论。
一者下见本无因。何以知之。是人想阴已尽。生机见透。乘此慧心。见八万劫内。一一悉知。见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以是知众生从本无因生也。不知无始以来。串习业识。故无不知。业识尽处。则为无有。此如夜见有人擎火而行。行远不见。遂谓火灭无有。是人定中所见。正类此矣。
由此下结过如文。
二者下见末无因。何以知之。是人乘此慧力。见八万劫前如是。见八万劫后亦悉如是。见本无因。见末亦悉无因。目前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草芥人畜。一一不变。非不能变尔。无异因故也。既无异因。他日焉有菩提可成耶。以是知万物从本无因末亦无因生也。不知无始以来。熏习业力所持。业力衰当从渝变。此如仰目观空而有花生。花不能变。遂谓无异因。是人定中所见。正类此矣。由此下结过如文。
已上二种。皆堕外道计无因生。亦如此方儒者。计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老氏计自然为宗。若计自然为宗。即是无因生。若计阴阳为道。即是邪因生。何者。可惜一个灵明正觉之体。惑为无因邪因。由是亡失正知。堕于外道。宁不可哀耶。八百功德释见四卷。业流湾环。正指行阴。
△二四徧常论。
阿难下标正受如前。穷生下标邪计。言常扰动元者。以动元如水。无风波常起者。性习所使然也。行阴亦然。浮想虽亡。行相常扰者。亦性习所使然也。由此穷研。观彼幽清之中。一切诸法。体性是常。遂立四圆常论。
一者下穷研心境二处。言二处无浮想之因。惟是自相所循者。葢心不独立。必仗境生。境不自缘。必依心有。如此境有生灭。心得常在。故知二万劫中。一切众生。生灭相循而不失者。以其性常也。
二者下穷研四大处。谓四大处一一是常。设一不常。则天地万物不成安立矣。以大性是常。故知四万劫中。一切众生。生灭而不断者。以其体常也。
三者下穷研八识。末那。第七识也。执受。第八识也。习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又八识名心。七识名意。六识名识。此八个识。一一是常。设一不常。三世诸法不立。成断空矣。以诸识是常。故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生灭相循而不绝者。以其识常也。
四者下穷研生灭之理。葢想元若尽。别境不生。生既无生。则灭亦无灭。此理便是常也。若此不是常。更有何常耶。故知万化之中。得自然而不尽者。以其理常也。
由此下结过如文。
△三四倒论。
又三摩下标正受如前。穷生下标邪计。无尽流。即行阴也。以行阴是常。虽死后不息。故云死后有相也。
或自下计四阴有相。一色是我。现见色身是我故。二我有色。能含徧国土故。三色属我。还我回前缘故。四我在色。得行中相续故。此一色阴有四句。受想行亦各有四句。故成十六相。皆执死后有相循环生也。
从此下别计诸法相。谓阴相既尔。诸法亦然。烦恼通指诸法也。菩提别指觉明也。菩提烦恼并驱无改。亦执死后有相也。
由此下结过如文。
△七死后无相。
又三摩下标正受。穷生下标邪计。行存中就行阴而言也。知现存行阴是有。则知色受想是灭。以色受想是灭。则知现存行阴有亦非有矣。以行阴非有。知色受想非无。如此四阴双计成八非。故知死后俱非也。
色受下双计非有非无。谓色受想先来是有。而今非有。故曰见有非有。又以行相例前色等是无。以色等例今行相是非无。故曰观无不无。言八非相者。一阴有二非相。四阴成八非相。是谓穷尽阴界也。言有相无相者。以现在是非有非无。则知死后亦是非有非无。是谓双计有无也。
又计下别计俱非。葢现在见行相。念念迁流。生中有灭。灭中有生。生灭不定。由是通悟诸法。皆是非有非无。故曰俱非。又前八非是虗。八有是实。虗实亦难定准。故曰失措。
由此下结过。言后际昏瞢无可道者。谓现在言有不得。言无不得。有无二边俱不可得。况死后昏瞢而有知耶。
余如文。
△九七断灭论。
已上十种是行阴所变。以行阴迁动。邪计乘发。故得心差不安正受尔。用心交互者。修禅定心是正。狂解窃发是邪。正邪杂糅。故云交互。所谓差之毫𨤲。谬以千里。若不说破。误为证圣。便为大妄语矣。可不慎哉。
△二劝宣。
已上十种是识阴所变。何以明之。譬如梦中覩一异境。自谓了了。不知正是梦识所述尔。此识阴亦然。定中所见。自谓了了。不知乃是识阴所惑耳。由是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不能入清净觉者。为识阴所误也。余如文。
汝等下劝宣。佛虑后五百岁。虽有好心学道。奈何识阴未尽。以邪为正。便是佛法之害矣。是故深劝弘宣。传示末世。普令觉了斯义。毋为见魔混乱真禅也。见魔者。见指修定人。以识心发邪见故。魔指其所宗。如娑毗迦罗与自在天等。俱是魔外故。亦可指前八是魔。终为堕落故。后二是见。沉灭不进故。故总称为见魔也。修定人逢此沉孽。不能摆脱。须持佛般怛罗呪。如前八卷中说。故曰保绥哀救。必使身心荡尽见孽。消息邪缘。方可入佛知见。登正修行路。乃为得矣。
△四总结前意二。
一阴尽功用。
騐根身之动。必由念虑。念虑非想乎。何以知之。葢身非念伦。念必是想。想像生形。全取前境为心故。然后身随之动尔。前境岂非是色蕴乎。身动岂非是想蕴乎。由想蕴融彼色质。以通念虑者。乃是妄想所变也。
△四行相。
前三蕴皆似外境转。今行蕴是自相转。故曰化理不住。运运密移者。即任运流行之意。释上不住句。甲长下三句。显行相之状。曾无觉悟句。判成亦是妄想也。
阿难下正指行相是阿难。谓若非汝。将谁使汝甲长发生。而令汝体迁乎。若行是汝。何无觉悟。逐诸生灭。不能回光返照耶。葢行相最是绵密。故称幽隐。因其幽隐不觉。故知是妄想也。
△五识相。
△四行阴。
一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