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笺。初偈建颂。后偈释颂。此二偈乃上不生类。问。何不相续。作隔离说。答。上变释者。连菩萨故。此建释者。连外凡故。如来巧说。离合如是。
○建颂。
○平笺。世谛施设。皆有我相。而虽有我。彼我无实。五阴施设。亦无实事。犹世施设。问。世谛五阴。只是一法。何为二说。答。世谛云总。五阴云别。
○释颂。
○平笺。以四平等。见世五阴。皆悉无事。平等一相。□平等者。能相所相。平等一也。能因所因。平等二也。□□□我。平等三也。修法修人。平等四也。□□□□。问。其义云何。答。性者云因。生者因事。性生二□。□□□因。因有生法。所因为性。是故性生。共属因也。
○智笺。□□世阴无事。四种平等。即是如来平等性□□。
泥犁。此云无喜乐故。梵语亦云捺洛迦。捺洛。此云人。迦此云恶。以恶人生彼之故。□地狱之异名也。
○格笺。平颂。
○平笺。彼凡愚人。随言取义。建立异法。异建立罪。死堕地狱。
○智笺。成作。妄想建立。成所作智。
一切悉有真实之性。如愚夫妄想分别言义。以谓见性者。如此则一切凡愚。皆应见其真谛。
○格笺。析颂之一。一切有性。
○平笺。一切诸法。皆有自性。犹如凡愚妄想自性。若诸凡夫。如彼诸圣。离阴中外。见妄想性。一切凡夫。为见真谛。
○智笺。平等。凡夫见谛。诸法平等。
谓若夫心意识。能远离思惟妄想。得无思想分别之法。即是佛子。非声闻也。
○格笺。析颂之三。菩萨。
○平笺。于心意识。离思想法。不用断惑。即想无想。是真佛子。非二乘境。
○智笺。平等。心意识法违离思想一切诸相平等一性。
仁王经有五忍。谓一伏。二信。三顺。四无生。五寂静。十地等觉及佛。得寂静忍。是谓胜进之忍。乃如来净智也。而此佛之净智。从善胜义谛而生。诸心意识。所行境界。悉皆远离。
○格笺。析颂之四。佛。
○平笺。仁王经中。说五种忍。各有三等。下中上品。地前但得伏忍。三品九地。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觉及如来地。得寂灭忍。此寂静忍。谓寂灭忍。故唐作寂灭忍。胜进者。唐作殊胜。言如来地。殊胜清净。寂灭忍智。是胜义谛之所生也。故一切思想所行皆离。佛地之中。识智一相。故只出智。不曰识也。
○智笺。圆镜。如来净智。是圆镜智。
三智。如长行所说。谓此是圣者开发真实义谛。故得名也。此之三智。于彼妄想分别之者。悉能摄受。开示诸法。
○格笺。建颂。
○平笺。三种智者。析章三知。诸圣以此三知。开发真实谛法。于彼凡夫。妄想思惟。悉能摄受。随说诸法。问。三种智何。答。知生灭者。道种智也。知自共相。道相智也。知不生灭。一切相智。
然如圣智有性自性者。乃以圣知圣慧眼。乃能知而见也。佛意愚夫谓无。即堕断见。谓有。复堕常见。乃尔回互。
○正说。
○平笺。性自性者。圣智境界圣知见。及慧眼所见。性自性义。当如是□。
○智笺。观察。□圣□见。观□妙智。
不觉知所有法相。无自体相故。而且亦非因分别妄想。始有体相。而有诸法。且彼云何妄想。与非妄想。及应知彼如实妄想。
○析难启之四。妄却真之二。析启。
○平笺。彼□圣人。虽现妄想。非有妄想。而凡夫等。不如实知妄□之相。故堕妄想。是以凡夫云何如实得知妄想。兼□圣人。何故现妄而非妄想。
何故乃遮众生有无之见。而复执著圣智所行实法境界。□令众生。堕于有无见。何以故。以言诸法无相。而言圣智自性事。
○析难启之五。空有违之三。征启。
○平笺。如来多说。空法非性。而又却说。圣智自性诸有事法。是乃如来为作二说。此章之意。谓口说空。行在有中也。
所谓一切法不生者。非如彼外道立为不生之宗。诸法毕竟本不生也。乃从因缘所成耳。
○简颂。
○平笺。诸法不生。是佛妙说。非彼愚计外道宗说。佛说不生。毕竟无生。若有所生。只是自性因缘所成。是故虽生而不生也。
○智笺。观察。性缘成法。观察妙智。
智慧之者。知一切法本来不生。不作有无妄想分别也。若如彼外道。立为宗者。而岂知以因而生哉。若知非因不生。则建立之妄觉。悉自灭坏。
○格笺。简颂。
○平笺。佛说不生。有真智者。不为计想。只外道宗。相待因生。起恶见觉。悉归灭坏。
○智笺。平等。慧者不想。觉者悉灭。一切诸法。平等一性。
而其相其事。所设言教。乃以为实。为作受用。心意惑乱。极可震恐也。佛子能超出之。是为远离妄想。
○格笺。平颂。
○平笺。或相或事。言教施设。凡夫迷此。心意乱掉。佛子菩萨。超出相事。故于建立。远离诸妄。
○智笺。成作。相事言教。成作之智。
圣人之见。清净故。乃有三解脱三昧而生。即离生死之处。游行于无所可畏之境也。可畏之境。即生死有无。一异等法也。
○格笺。正颂。
○平笺。诸圣所见。纯净无垢。三解脱法。从此而生。是故远离生灭诸法。游行三界。无所怖畏。三解脱亦名三三昧。三脱三昧。只是一法。
彼之愚夫。心不了知开悟。则有有无等法。内外惑乱。无常漂动。若能灭除破坏彼之有无等法。则无复动乱。是为平等之心也。
○格笺。释颂。
○平笺。欲解释故。发云何问。凡夫云何。于性非性。得无所有及平等见。葢彼愚夫。心不了法。内根外尘。漂动颠倒。若坏妄想。心即平等。问。此偈何故有二四章。答初四章者。颂不生也。后之四章。颂立宗也。而此偈意。多破立宗。少破不生。
○智笺。圆镜。平等见相。镜智之相。
复科第十。缘事即智分。第六十五。承趣不生立宗。如来破之。如来本意。斥建立也。此攀缘事。及施设量。亦是建立。是以相次。有此分焉。葢不生法。不应立宗。真智亦是不涉建立。二法相似。鳞次有以。偈合诸智。重说。
以不得之故。心识不行。智障及所知障不生。乃入三解脱门。智体亦忘。智体忘故。心行处灭。复有何法何事乎。
○释说。
○平笺。无分别智。不起境想。入三解脱。智体亦忘。
○智笺。平等。心境一相。顺三解脱。即是如来平等性智。
此非妄想凡夫。无始以来。计著有无。虗伪戏论。习气为智。作如是知。名为不知。乃于外事处所等。妄想不断。
○格笺。承说。
○平笺。是知者。是上如是知。彼愚凡夫。于伪习智。不知非故。心外境界。各各形相。计著有无。妄想不绝。
佛乃嘱婆罗门曰。我不如是。我不说因。亦不说无因。唯说自心分别见。有可取能取境界。假名建立缘起。而生诸法。此非汝及其余堕于执受我见相续之所能知。
○旧说之二之三。简说。
○平笺。如来不说因及无因。唯说妄想能所二□缘起之法。非诸外道。相续我见。计著所知。问。如来□言。唯说习因。今何不说因无因耶。答。上习因与此因无因。而有差别。因无因者。二边计法。习因者。是无计妄性。
无明痴爱之业。为因缘故。生三界及一切法。皆入自共相者。是二乘法。乃至但有心意意识流。动妄计外境。皆是尔之外道师世论也。
○旧说之三。复说。
○平笺。上章佛说。妄想习因。三有生法。此痴爱业。因有三有。如来何斥为世论耶。答。是上所谓二边妄计妄性之异。佛外说异者。是之谓也。问。意流妄计外尘者何。答。意识流散。计著尘境。
○智笺。平等。
之一。后分。
○平笺。六地以上。无心量处。即□性处。四缘一性。二共舍离。此时真性。究竟净妙。而佛斥之。犹为心量。
○智笺。圆镜。菩萨十地。妙净之性。即是如来镜智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