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25-A 楞伽经纂序

洪惟。此道不容以声。灵山破颜而法传。少林面壁而意默示。惟授心要不立言文。俾之眉宇相得而大道无余。针艾不施而沉疴顿释。奈何学者。胶于曩昔之业习。摇于知见之风波。庵摩渐熟者不无。日轮顿照者或寡。月氛俱现。金矿混殽。遂使妙明每多尘翳。而况世久而传必谬。师多而习必讹。不载之书。何以示证。于是。我祖爰自西来。指出秘文。并以传授。将使世替而法愈固。人讹而文尚存。但有志于披砂。亦何艰于得宝。我祖达磨甞曰。吾有楞伽四卷。是诸佛之心印。付之二祖。祝俾护持。传之老师。历代称赞。盖取大乘之器。授之上味之珍。咸涤细微愆。置彼真净地。只为竺广异壤。文语殊音。览者弥旬。困于句读。安能披文见义。了然得于心胷哉。深叹觉皇妙旨。因循与蠧俱捐。想惟诸圣之寒心。岂有仁人而坐视。愚甞于此精诚向慕。意义潜通。继晷披寻。大理昭晣。深叹前文僻古。遂令后学辍观。于是纂叙玄枢。为之诠注。方启琅函秘典。蠲日施功。果然金饰妇人。中宵见梦。强鞭不敏。鄙颂兼成。愿阶学徒。目观心了。朞年之久。四轴周。不敢与正经竝行。但号曰楞伽经纂。遂以百八句义。列为七十余门。撮彼玄机。随为标目。使学者披文得义。以义证心。非特佛印可传。抑使雄文不坠。噫。众生昏昧。习业缠绵。不知自掷家财。终日为他运粪。性识飘忽。老死奔驰。乃至埋没四生。轮回六趣。间有上乘之士。难逃边见之尘。泯心相于断空者。不知其反溺于无。认灵识之幻尘者。不知其反堕于有。无为大道。宁落识尘。拟议迷源。澄神愈动。灵光相续。影里藏身。默坐观空。窟中活计。况乃见闻觉识。认作真如。那将文字语言。师为密旨。但得灵源返本。何虞诸法不真。故我能仁大垂方便。阐一心之妙。杜诸见之邪。必欲醇酌醍醐。待将普灌穷子。以出世慧。入凡夫心。指擿瑕玭。洗除垢染。七性七义。锻炼真心。三相四禅。简除情识。立四小果。以排空想。述五无间。以袪妄缘。念所证之未圆。遂分十地。究诸法之无相。乃示七空。三智三身。而俾之同归法身。二法五法。而俾之共底如法。只为情存见量。谁知失在锱铢。因示离想之混槃。乃显无我之识藏。断妄丝而不令相续。俾宝印而使佩真空。灭有非有情。超性非性觉。将欲为后来。绝情见之宝。开自觉之场。冀鑛石都捐。即真金徧体。而乃关防位前之岐径。点检地上之瘢痕。刮削透金尘。发明隔罗膜。咸使二障顿尽。无乘可登。永脱世世垢衣。坐进如如妙地。是故。宝藏垂标。而独谓之心品。江西称赞。而甞叹其无门。谓之心品。则心外无宗。谓之无门。则有门离法。仰斯妙旨。实有真归。宝货森陈。只求大价。医方纷委。曲为微疴。大价得而诸货可捐。微疴除而群方何用。先佛授受唯是一心。秘典密严只除心病。真识空寂。缘妄情生。空寂还源。情尘自泯。即此真识廓尔无依。心境俱忘。缘续永离。是谓正智。岂有他求。探得元珠。不出家中旧物。抉除翳眼。自然空里无花。水非别体。而一任成波。鉴无自心。而何妨照物。上佛密意。千圣同归。楮毫可殚。称赞莫尽。此愚所以不辞爝火以助日光。普愿有情同居无漏。

太姥居人杨彦国序

楞伽经纂目次

  • 卷第一
    •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 指明真相分第一
      • 了妄明真分第二
      • 澄识明心分第三
      • 超乘证幻分第四
      • 有无俱遣分第五
      • 渐净即顿分第六
      • 离二种声闻分第七
      • 常不思议差别分第八
      • 生死涅槃差别分第九
      • 一切法不生差别分第十
      • 五无间种性差别分第十一
      • 一阐提差别分第十二
      • 三自性差别分第十三
      • 观二无我分第十四
      • 离建立诽谤分第十五
      • 随类普现分第十六
      • 空离自性分第十七
      • 离言即义分第十八
  • 卷第二
    •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 无我如来藏分第十九
      • 修行大方便分第二十
      • 离缘因俱渐分第二十一
      • 离言说妄想分第二十二
      • 净离四句分第二十三
      • 禅差别分第二十四
      • 涅槃差别分第二十五
      • 离言事自性分第二十六
      • 如来神力建立分第二十七
      • 因缘言说差别分第二十八
      • 离惑乱见分第二十九
      • 如幻差别分第三十
      • 离名句形身分第三十一
      • 离相止惑分第三十二
      • 离四果差别分第三十三
      • 二种觉分第三十四
      • 离四大造色分第三十五
      • 诸阴自性相分第三十六
      • 离四种涅槃差别分第三十七
      • 离妄想自性差别分第三十八
      • 自觉一乘相分第三十九
  • 卷第三
    •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 意生身分第四十
      • 离五无间分第四十一
      • 佛知觉分第四十二
      • 佛等一切分第四十三
      • 自得本住分第四十四
      • 离有无有相分第四十五
      • 宗说俱通相分第四十六
      • 离不实妄相分第四十七
      • 离语义妄想分第四十八
      • 祛别智识相分第四十九
      • 离外道转变见分第五十
      • 解脱相续相分第五十一
      • 了妄即空分第五十二
      • 坏诸法不生宗分第五十三
      • 离智即心分第五十四
      • 如来说宗俱通相分第五十五
      • 离世论分第五十六
      • 离涅槃相分第五十七
  • 卷第四
    •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 离一切根量分第五十八
      • 不生不灭离言说分第五十九
      • 祛外道不生不灭分第六十
      • 祛外道七无常见分第六十一
      • 超诸地相分第六十二
      • 灭诸地而证圆觉分第六十三
      • 离常无常分第六十四
      • 灭识即藏分第六十五
      • 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分别相分第六十六
      • 优昙恒沙譬喻分第六十七
      • 刹那坏相差别分第六十八
      • 三种波罗蜜差别分第六十九
      • 如来说法离诸过差别分第七十
      • 戒饮食分第七十一

楞伽经纂目次(终)

No. 325

楞伽经纂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名相妄想正智如如。曰五法。妄想缘起成自性。曰三自性。识。即八识是也。二种无我。即人法是也。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以成之者。在此。

诸佛心第一。

此心。如树木坚实心。非念虑心也。

常句非常句。

凡有三常。此常。梵音与上常音异也。

数句非数句。

此物之数也。

数句非数句。

此数。霜缕切。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应当修学。

指明真相分第一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

唯般若智。乃能照观。

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

谓心念缘生。如水流注。

及相生。

谓覩一切色相而生。

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真相。即常住真心也。下文自真相实不灭者。是也。业相。谓真相为无明所覆。业所由生。故曰业相。转相。谓无明复故。本来不动者。今转而受染。故曰转相。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

八相。即八识也。

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如如实相。逈离尘妄。故曰真识。能受所现之色。故曰现识。即诸经之第八识。亦谓之藏识也。色为所现。识为能现。以其如镜现像。故曰现识。分别事识。即诸经第六意识是也。

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坏者。分别识也。所谓分别已则坏。不坏者。现识也。谓所现虽灭。而能现者常存。二者互相因。故曰展转因。

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本来无诸识相。从无始冥薰。及种种变异。故有现识。揽取诸尘。及为妄想所薰。故有分别事识。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虗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覆有反复之义。谓回光返照。还于真识。则一切根尘泯为法界。所有性相。复何覩哉。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薰。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所从所缘所依。皆虗妄相续之因。惟灭其因。则相续灭矣。一心真相。本自廓然。逈脱根尘。复何所依。心不自心。复何所缘。盖为胶于薰习。未免依他。虽悟本心获明了。缘立心相续妄不休。唯是续病并除。方即如如妙地。如来续灭。诚为此尔。强立自心。与识境同。故曰等识境妄想。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乃至)而自真相实不灭。

因真想而有藏识。因藏识而有转识。有所因则非异矣。真相不灭。则藏识亦不灭。若夫转识。有所摄受。所谓业相也。此则未甞不灭。一灭一不灭。则非不异矣。盖不异者。其体也。异者其用也。譬泥团金具虽不同一。本于微尘与金言此。以明业相转识虽灭。皆本于不灭之真相尔。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乃至)无始流注应断。

无始流注断。乃断见也。以不了唯心故。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乃至)若时若微尘。

谓外道异因。非必眼界识界色界无明界所生也。又有因于胜妙等说。论曰不灭真相。即达磨所传之一心也。明灵虗彻。亘古亘今。究其本源。无有间杂。妄想和合。乃有诸识。诸识所现。乃有诸相。诸相不常。乃有生住灭。觉此则涅槃乐。迷此则生死河。达道之人。觉彼所现幻尘不实。皆由无始妄想所薰。回光返照。还于真识。如水归坎。流浪自停。如火归空。光芒顿灭。便可逍遥自在。心境俱忘。永谢诸尘。端然实相。盖为薰习尚在。未免攀缘。终日依他。不自知觉。则有强生知见。立自本心。不知阴界藏身。徒然以佛覔佛。一则依他境界。一则以心缘心。二病未除。妄相相续。故如来必欲所缘俱息。依因竝捐。转业兼离。真相永净。是道也。非从他得。只是家珍。目前历历孤明。认著依前埋没。不须取舍。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是实际。佛语心品明此而

颂曰。

如何历劫沉生死
只为从前有识因
当觉二生无别体
要知八相亦非尘
有情须信唯心起
分别都缘妄想薰
若覆根尘皆不实
就中不灭相还真

了妄明真分第二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乃至)性自性第一义心。

此是。梵音肝栗大。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女质多。

以性自性第一义心(乃至)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采诸境而集于心曰集。心生则性生曰性。性生而相现曰相。四大从之曰大种。依他而生曰因。缘因而作曰缘。觉性圆照曰成。如如真相中。不容他缘。妄情生幻出诸性。唯是大觉照观真源。达彼性生无非妄现。彼诸体寂本空。皆是觉心自为现量。知自现。乃灭幻尘。幻灭觉圆。即如如尔。楞伽自性。盖皆如此。道光返照一心。故曰心。明心必本于烛邪之慧。故曰慧。用慧必贵于决断之智。故曰智。有智而后正见明。故曰见。有正见者。然后超有无。故曰超二见。超二见。然后超佛子地。故曰子地。超子地。然后舍法云之灌顶。登正觉之道场。故曰如来。自到如来。以出世心。造此境界。超诸尘妄。过越邪宗。外道不能踵其门。二乘不能造其奥。故曰第一义。夫一心本寂。乌有性相。万法皆空。孰名境界。然如来言自性不同。皆以识破外尘。故言第一义不同。皆以超然全真故。惟其外尘不染。独尔全真。如来成就心法者。实出于此。故曰第一义心。

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

外道恶见。于自境界。起妄想之见。

不觉识自心所现。(乃至)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以三有苦灭故。能觉见自心所现。于所现境。忽如幻化。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

自沙门下。至妄称一切智说。皆外道见。

欲令无种有种(乃至)破坏断灭论。

外道断见。于若相续等句。一切破坏。而断灭之。

所以者何(乃至)及见始非分故。

以不见根本故。曰见始非分。

譬如破缾(乃至)不作牙事。

外道断见。于法。悉如破缾焦种者。

如是大慧(乃至)彼无次第生。

彼欲一切断灭。使妄想无因。则无生也。

大慧。若复说有种无种识三缘合生者(乃至)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外道以三相承。彼觉想之地转。而不自知。非自觉。而随境有觉。曰觉想过。在见。曰自见过。

如是愚痴凡夫恶见所害(乃至)健闼婆城无生幻燄水月及梦。

数者虗幻。而谓有自性。以喻妄念。汝门若正见。当离此也。自诸余沙门下。皆论正见与外道异。

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虗伪不离自心。

所以能离彼自性者。以觉知所现妄伪。悉不离自心故。

妄想因缘灭尽(乃至)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

谓之不相应。则其情灭矣。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

识境不相应。则无所有矣。至无所有。则一切生灭离。

自心起随入分别。

所谓真心任遍知也。

大慧。彼菩萨不久。(乃至)无开发方便。

谓心地如如。无所开发。

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勒因缘。

不勒云者。不劳心于因缘者也。

远离内外境界(乃至)住般若波罗蜜。

始也觉惟心现。至于度自心现。则廓然无朕无智无得。乃依般若而住。

舍离彼生所作方便。

心无依他。则能离彼生之所作。

金刚喻三摩提(乃至)随入如如化。

化物而未甞化。故曰如如。

神通自在(乃至)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虗伪。

固缘生灭。皆心所造。故曰心也。言此悉当远离。

唯心直进(乃至)思惟无所有。

于三界思惟。悉无一法可当情者。故曰无所有。

佛地无生。

至于佛地。万法无生。

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乃至)诸地渐次相续建立。

谓以十地。渐次观众生心量。随根而度之。故如众色摩尼。

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悉檀宗也。非宗人而自宗为善。

颂曰。

七般性义最精微
成就如来上上机
阴似破缾皆断见
性同幻焰亦须离
真心直进非他物
佛地无生更无疑
从此始随心量度
宛如随众色摩尼

澄识明心分第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乃至)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

大慧言。一切诸佛菩萨所行。与彼妄心见所缘境界者不同。故曰不和合。

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

惟与妄心不同故。显示以真实相。

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乃至)境界法身。

心之与识。犹海之与浪。本无同异。真源还复。即是心宗。妄缘无明。乃名为识。马祖语楞伽经。谓以佛语心为宗。以无门为法门。以佛语心为宗者。谓即心为宗。除外更无别法。以无门为法门者。谓即心是法。有门即是妄缘。心外无宗。有门离法。楞伽大旨。其在斯乎。故此一篇。特以心识为喻。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乃至)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

藏识譬则水流处。转识譬则浪生。如眼之有识则六根。毛孔如尘而生。诸境界之生。亦然。

譬如明镜现众色像(乃至)合业生相。

谓外揽所作之事。而内之业相乃生。故曰合也。卅二相。若异若不异。

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色等如幻。还彼自性了知者如此。

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乃至)摄受不具故灭。

彼五识转时。不自觉知。亦如入禅三昧者。不知其识实不灭也。入禅定者。非必习气灭也。摄受诸相。不具于心尔。

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乃至)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

余地相。谓地前菩萨见解也。当巧便分别。以祛其病尔。

决断句义。最胜无边。(乃至)能见自心妄想流注。

妄想永净。故曰离。有必见之。故又曰能见自心妄想。

心名采集业

因心采集。乃有诸法。

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
现等境说五
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因彼现识。建立其身。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乃至)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颂曰。

因缘四种惑痴盲
心海从兹浪不平
有似猛风吹巨浸
又如明镜现诸形
本来廓彻休言性
才有纤毫堕识情
堪叹细微难测了
悉离觉想始无生

有无俱遣分第五

尔时大慧菩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乃至)百八句分别所依。

谓此经。乃百八句分别之所依归。

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谓之自性。凡以法性自尔。非若二乘外道之断绝也。经凡言自性。皆如此。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

因尽。则无复自觉知矣。

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此外道计无。而生断见也。

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

说云。求那依也。陀罗骠主也。谓外道。见四大种依于极微所主形处。遂横计其差别。作牛有角想。

。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此外道。计有而生常见也。以惩兔角之无。乃堕牛角之有。横法。谓非法之正耳。

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

一切法性。亦受用而建立。

离有无不应作想(乃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

以惩彼有无二见。乃谓如兔无角。故曰待观。以至微尘分别性。皆不可得。是皆邪想尔。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兔无角想。是堕断见。圣之所离。恐其反此复堕常见。而兴牛有角想。故又言不应作牛有角想。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乃至)随此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大慧谓随比而思之。见妄不生。而遂言无耶。此疑辞也。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

谓妄想。皆因揽彼而生。故曰因彼生故。

依彼角生妄想(乃至)离异不异故。

谓兔无角而生妄想。是有所依。角与妄想。非异非不异。

大慧。虗空是色。随入色种。色是虗空。持所持处。

以色为所。则空为能矣。谓所持者虽实。而能持者常空。

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乃至)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人见其廓然大空。以是为空。而不知色之所聚。人见其具诸名相。以是为色。而不知为空所持。是皆于无性之中。而妄有建立者然也。此以明外道因牛角之有。而遂言兔角之无。不知析彼牛角为微尘。又复归于无矣。谓牛角既析而归空。又何所观故。而言兔角之无也。四大种。虽不住空。而非无空。亦如牛角之有。而复归于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

言色与虑心皆寂。

不起色妄想

上广说所说。

心量安立处
恶见所不乐

不乐恶见。

救世之所说
自觉之境界

颂曰。

昧者不知真境界
却将妄想污情田
离空论色徒偏见
弃有归无堕一边
万法但从心镜现
群愚只向识根缘
圆光本是无私照
才有纤毫总不玄

渐净即顿分第六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乃至)为顿为渐耶。

自心现习气流。曰现流。现流不。轮转生死。如来于诸众生。蠲彼幻尘。悉还实相故。以渐除为始。顿照为成。

彼诸依佛亦复如是(乃至)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

依佛者。胡本云津腻。谓化佛。是真佛气分也。依佛所化。亦为分别自心所现。及身受用境界。故以藏识依佛。譬能顿示众生不思议智。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乃至)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法佛无作。光明照耀者。化佛也。然化佛之照耀。非离法佛。故曰依佛。法佛者。自觉圣智境界。于法相有无恶见。皆令除灭。亦如化佛之照耀也。自庵罗果下。言渐净。自譬明镜下。言顿熟。

大慧。报佛说一切法。(乃至)种种计著不可得。

种种计著。亦如幻化。求其所有。皆不可得。

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乃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工幻师譬心。草木瓦石譬缘起。一切若干形色。譬妄想自性相。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乃至)是名报佛说法。

法佛。不以说法为事。所谓说法者。报佛也。起信论云。因诸波罗等无行薰。及不思议薰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佛。以是知报佛说法者。以观照种种不实。成就圆满报身故。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

说自心所现。尚有心之性相。至于法佛。不以说法为事。故曰离心自性相。

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乃至)超外道见无色见。

自施戒忍。至无色见等。皆以一法身。而示现众多法门。故曰化佛说法也。

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乃至)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佛身一也。论其本来清净。逈脱诸尘。曰法佛。论其具足乐相。法界圆满。曰报佛。论其即彼一真。建立万法。曰化佛。法佛离心自性相故。自觉圣当勤修学。报佛化佛。分别自心境界故。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颂曰。

本来离相亦离名
即一分三示众盲
始净诸尘须积渐
终能顿照甚分明
报身真净蠲诸想
化佛随缘应有情
惟是法身根量灭
无心无证亦无成

常不思议差别分第八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乃至)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常住真心。如金刚舍利。故曰常。不可以心思言议。故曰不思议。

佛告大慧。(乃至)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自相。所谓真相。

复次大慧(乃至)常不思议不成。

以有作为因相。故不成。一切取舍。莫非有作。

大惠。我第一义常不思议。(乃至)得自觉相故有相。

自觉相者。廓然无朕之相也。光境俱忘。相复何有。

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

虽曰有相有因。常离性非性见。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

外道常不思议。以性及非性。互相为因。所以无常。

非自作。因相力故常。(乃至)思量计常。

一切所作性与非性。皆无常。外道观彼无常。即自卜度妄计我常。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乃至)说彼常无因故。

惟自觉无因。而说彼常也。

若复诸外道(乃至)自因相性非性同于兔角。

谓外道虽因相成。而非因于自相。故曰性非性同兔角。

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乃至)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外道计常。则离去自因之相。远于自觉境界。故曰不应说。

颂曰。

无知外道太茫茫
于彼无常妄计常
却向识根生作想
又如兔角绝形彰
堪嗟幻燄应难久
须信真金链转刚
惟有如来因自相
岂同电露暂时亡

五无间种性差别分第十一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乃至)及乐修相智。

修诸有相之智。故曰相智。

不修缘起发悟之相。

所缘万境必有所起。原其所起。一心是也。于此当求发悟。不于起处而求发悟。虽欲灭相。适增妄想。

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

如波之起。曰起烦恼。习烦恼。谓习气也。

不度不思议变易死(乃至)乃至得般涅槃觉。

有涅槃想。故曰得涅槃觉。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乃至)作如是觉。

谓作离四相见解者。

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

言一切性。皆是有作。

见一切性(乃至)不出出觉。

于未出中。作出离想。故曰不出出觉。

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

自性法。谓一切性。彼自有性。离性非性见。

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自觉。即无相三昧。外刹。则尘尘三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

未到如来乘无间。故言三种而

随说而入。随彼而成。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谓虽随种性建立。要之不著声闻缘觉之乘。故能超入无所有地。无所有地。初地菩萨也。故云此是初治地者。

彼自觉藏者(乃至)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自觉藏。谓不定种性中。能自觉者也。虽得三昧乐而住声闻。至此当证佛地。故曰当得。

诸圣远离寂。

圣亦不滞于寂。故曰远离。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乃至)亦无有心量。

颂曰。

五般无间有差殊
见性还归各别涂
缘觉妄随神化胜
声闻空断阴云麤
满怀了了他无性
外刹尘尘用不殊
方显如来真种性
更无心量可名模

观二无我分第十四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乃至)谓离我我所。

人无我者。则能离我我所。其所离者。谓如下文所述。

阴界入聚(乃至)谓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

由阴界入聚。即生无知业爱。由摄受眼色等。而计著之。即生一切业识。以此知一切诸根。皆由自心。现出形器身财也。

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

生出不

如灯如风(乃至)生死趣有轮。

以有虗伪习气之因。乃有生死轮转之趣。

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呪。

幻。则现出不实。呪。则无而忽有。

发起像起。

如机括之发不可御。如镜之像因彼而现。

善彼相知。

善彼相知。谓善知彼相皆当远离。以前一离字该之。若能善知。即能远离。非假于灭之之断见。故曰善彼相知而

是名人无我智。云何法无我智。(乃至)如阴界入离我我所。

阴界妄想自性人也。能觉而离之。使离我我所。则人无我矣。觉而离之者法也。于其觉性又当离之。亦如阴界入之离我我所。然后法无我矣。

阴界入积聚。(乃至)生无动摇。诸法亦尔。

阴界积聚。本皆无性。因于业爱。其缚如绳。展转相缘。生于无动摇之境。此人无我者之善观也。一切法性。本亦寂然。因于爱取揽摄而生。所生之境。本亦不动。法无我者所观亦然。故曰诸法亦尔。

离自共相不实妄想(乃至)非贤圣也。

一切虗伪。故曰不实妄想相。如河流种子。是也。为彼驱使。故曰妄想力。如机发绳缚。是也。但能离此。则知人无我而。此凡夫所能离尔。故曰非圣贤也。

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乃至)一切法无我。

心意识五法自性离。即至法无我矣。故继之。以菩萨当分别一切法无我也。言菩萨当分别法无我。凡以别其善人无我者。二乘与凡夫尔。

善法无我菩萨(乃至)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

一切法如幻。彼幻惟自性。觉彼如幻自性。则一切法如幻矣。至法云地。方知法如幻。乃不住虗寂。而建立一切慈悲法行。即大宝莲华王像等。是也。

于彼而坐。同一像类。(乃至)是名法无我相。

声闻地前。皆未能了法无我故。未能证如来自在法身。于此始言当得如来法身。

汝等诸菩萨应当修学。

颂曰。

如来实相等无差
学者纷然乱似麻
将谓除人阴界
谁知又被法云遮
慧灯自是无狂𦦨
定水从何觅觉花
万法了知如幻化
庄严端坐法王家

空离自性分第十七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乃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空者。多堕断见。堕断见。则有生有二。而有自性相。大慧于此。愿闻说空。而继之以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故如来亦言。为妄想自生性计著者。说空。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

前言惟自性。至此性自性亦空矣。

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乃至)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

自他俱见亦皆无性。则不住于相矣。恐人于无性。又生断见。不住相云者。非无相也。但不住尔。

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谓自性自性不生。

性自性云者。为欲识破外尘。还一切性于其自。而自无有性自性想。则一切性自性空矣。

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乃至)云何行空(乃至)因所成所住业方便生。

阴之所蕴。本离我我所。皆因所作方便而生。以此知行空。

是名行空。即此如是行空。(乃至)是名无行空。

彼行空者。亦无自性。故曰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乃至)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妄想自性。本无言说。既无言说。复何所离。故曰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乃至)一切见过习气空。

能见一切过患。曰见过。自觉圣智。虽离过患。而见过之心未忘。虽止见行。而习气未除。至此则一切皆空矣。

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此空为大。故曰大空。祖师曰。廓然无圣。是之谓欤。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谓彼中无彼物。故言空。不知其虽无彼。而又有此也。盖法自有相。何用分别。其分别性亦空。曰故彼彼空。

譬如鹿子母舍(乃至)亦非比丘比丘。性空。

舍本不空。故曰非舍空。说舍则有舍。故非舍性空。

非余处无象马(乃至)是名彼彼空。

有鹿子母舍。则舍性非空。有比丘众。则比丘性非空。虽无象马。余处有之。亦非空。然皆一切法之自性相。又何必言彼无彼。当知无彼性亦空矣。故曰彼彼空。世间法相。本来常住。谓之无彼。未免堕断。故曰是空最麤。

是名七种空。(乃至)大慧。不自生。非不生。

即真而动。了无生灭之性。故曰不自生。非执无生之性。若木石然。故曰非不生。

除住三昧。是名无生离自性。

唯住三昧正受。更不立无生之想。

即是无生离自性(乃至)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刹那之顷。流及他性。以是而现一切性。皆离自性。一切性者境也。言境则知。所谓无生者法也。

云何无二(乃至)是名无二。

万法体空。本无性相。涅槃生死。岂有二耶。苟于涅槃生死。有彼此二性。则有二相。故曰异相因有性故。

如涅槃生死(乃至)应当修学。

为有妄想计著故。言空以治之。然谓之空。则无生矣。无生有性。则反堕断见。谓之空则无二矣。无二有性。则反堕常见。故如来说空。而继之以无生无二。又曰离自性相者。盖于空之无生无二。又当离自性相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
远离于断常
生死如幻梦
而彼业不坏
虗空及涅槃
灭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
诸圣离有无

颂曰。

众生妄想未消除
诸佛谈空为
须到不生仍不二
更无自性即无虞
有心未解袪常断
离性方能度有无
若是大空何所证
冰霜一点在红炉

楞伽经纂卷第一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