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纂卷第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离言说妄想分第二十二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

此经。上佛语心也。

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

言说妄想。皆心所现。心本无名。以现得名。故曰言说妄想相心。

疾得阿耨(乃至)净一切众生。

见于声音曰言说。言说之事曰所说。菩萨以此能净众生。不著言说。

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境界无性生。

忆先所经与夫觉。而知无性。以是而有言说。彼悉如梦。故曰梦言说。

过妄想计著(乃至)随忆念生。

谓怨先所作业。而忆持之。以生过念。为是而说。

无始妄想言说者(乃至)自种习气生。

习气积缘。如自下种。故曰自种。

佛告大慧。言说妄想。(乃至)谓彼因生相故。

谓有生相。乃有言说。若无生相。言说亦亡。兹所以不可言同异也。

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

因有妄想。乃声为言说。云何有异。

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

不显之义。说能显之。云何无异。

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

圣乐言说所入。虽由言说而入。而过于言说远矣。

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

自相他相。本来无性。言说相者。不过分别自他。故不显示第一义。

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乃至)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一切言说。皆自心所现。本无性。故不示第一义。

自觉圣智子
实际我所说

颂曰。

言说皆因妄想情
齿龂喉舌众缘成
若从圣智求言说
打破钟来觅响声

净离四句分第二十三(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曰四句)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乃至)趣部分之相。

相行所现一切。皆有部秩分数。相行虽现。各趣部分。以如众色现摩尼故。

随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随地狱。

言远离者。当如是见。

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

心所执取。乃有是相。

如是外道恶见(乃至)缘有者言灭。

缘有著空。又堕断见。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乃至)而作性妄想计著。

诸外道。建立三种量五分论。而自谓实得圣智。离二自性事。乃起有性妄想。而计著之。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乃至)不于彼作性非性想。

谓正修行者。不于彼境界而作生及非性生。

若复修行者(乃至)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谓化佛说法。为随顺凡夫所见。令其修行。非为建立如实修行。及显示圣智三昧乐境界。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乃至)离于有无建立诽谤。

离是四者。

分别结集真谛(乃至)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如来说法。以结集真谛为首。非若外道性与自在。及无因等。而相续说。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炎障故。(乃至)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为净众生故。建立百八句。凡以善分别诸乘。及地相尔。其本实无有也。

颂曰。

众生计著似狂酲
四句依他妄想情
一异俱缘随处暗
有无常见竞头争
摩尼垂发元非性
树影风声假彼成
一切须知心镜里
妍𡟎状貌本无形

离惑乱见分第二十九(妄想为惑。谁其不然。凡夫迷悟。昏不自知。二乘悟迷认为颠倒。昏不自知。病不服药。认为颠倒。饮药增疴。遂使真常无由旋复。故如来。为惑乱而说常。祖师云。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谓声言为常者。以何事而说。

佛告大慧。为惑乱。

执惑乱。以为颠倒。而生灭之心生。兹所以役于取舍而不得常。祖师曰。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故大慧问常。而佛答以为惑乱。

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

诸圣亦现惑乱。与人同。无倒与不倒。觉想与人异。

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谓之明智。非如木石。安得不现。彼但如幻。虽现不现。

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本来离性。因妄而生。一翳在目。空华乱坠。彼安能作无常哉。

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

种种境界。谓如不文恒河。

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

饿鬼。于河不见有水。是无恒河之性。如彼愚夫。溺于惑乱。不自知也。

于余现故。非无性。

余具觉知。见为恒河。是有恒河之性。如彼声闻。执为实有。于惑乱性欲坏灭之。

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

诸圣于惑乱。非愚夫之无惑乱性。而不自知。亦非如二乘之有惑乱性。而务欲坏灭。故离倒与不倒之觉。斯不期于常。而自常矣。所以常者。以未甞相相而务欲灭之故也。故下文云云。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乃至)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

圣于惑乱。得如幻。倒不倒见。皆悉无有。除此之外。有少分觉。即觉想也。故曰非圣智事相。

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有者。谓执惑乱性而有之。此愚妄尔。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

下虽圣种性。亦是不倒妄想也。

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著。

有缘而觉。非不计著。但有所觉。而不亲之尔。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

谓不于外性而起非性之想。

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虽曰佛乘。以有心量故。不免妄想。若知如幻。则佛乘亦妄尔。

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愚夫分别种种事性。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故曰惑想。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声缘圣凡。皆即惑乱。而起种性。彼种性中。种种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皆随心而现。故曰是名种性义。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乃至)是故说如离心。

即惑乱之性。而不妄想故。诸圣能转舍心意意识等习气。而为真如也。说如离心者。谓离心意意识等。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

谓一切如幻。前后转生。诸余惑乱。因此而起。又大慧之疑也。

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幻不起过。无有妄想。

一切如幻。诸过潜消。过之能消。以无诸妄。

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妄想过习气处生。

惟彼觉明。乃能如幻。

是故不起过。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著。非圣贤也。

余惑作因。以是生疑。是愚夫计。非圣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乱
中间亦无实
中间若真实
惑乱即真实
舍离一切惑
若有相生者
是亦为惑乱
不净犹如翳

若有离相。亦惑乱也。故曰不净。

颂曰。

寂寂空凝绝较量
妄疑惑乱败真常
却将觉想袪颠倒
挠破无心佛道场
影像不辞潭底现
妍媸终岂鉴中藏
但知一切皆如幻
万法纷纭掣电光

如幻差别分第三十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大慧白佛言。(乃至)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著。

种种谓一切相。异相谓颠倒相。变异不同。犹如幻化。此大慧之疑也。

若种种幻相计著。(乃至)世尊。有性不如幻者。

大慧谓既有性相。即不遽灭。安可计著如幻。

所以者何(乃至)种种相现如幻。

一切色相非因。而然既无所因。则种种相现。自如幻尔。

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

以法不实。速灭如电。故言如幻。

譬如电光(乃至)非愚夫现。

愚夫执著。不能速灭。故云。

如是一切性(乃至)非现色相计著。

谓于一切性相。若能观察无性乃如幻。非于色相有所计著。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如幻。(乃至)谓生无生。

性体空寂。凡有所生。悉如幻梦。故虽有生。实未甞生。

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但觉自心有及非有外性非性。皆无生现。

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乃至)非自妄想种种计著缘。

外道。从有无生一切法。不说自心妄想执著因缘而生。

大慧。我非有无有生。(乃至)为摄受生死故。

说言人之有性。为欲众生知死生有去来。非如断灭之见。

坏无见断见故(乃至)种种业受生处故。

谓有是业。有是受生。

以性声说摄受生死(乃至)为离性自性相故。

佛说如幻。非有所立。欲有所离故也。

随愚夫恶见相希望(乃至)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

愚夫恶见。不知自心。如来。欲令破坏因缘计著之见。故说幻梦。为之对治。

不令愚夫恶见希望(乃至)如实处见作不正论。

法法如幻。即无缘想。亦无灭见。遂令法相一切如实。愚夫执著。而以此说为不正论。

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知心有现。则心为现转。未能无心。心如实处。则心无自心。法惟自法。如镜现像。不将不迎。心量之见。亦将除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
有性摄生死
观察如幻等
于相不妄想

颂曰。

世间万法自形彰
昧者依他尽日忙
故说幻因明遽灭
要同掣电暂时光
无生为破愚夫执
有性须知应病方
傥若无心如实处
曾无一物可思量

离相止惑分第三十二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乃至)而言说无记止论。

无记。犹无所记录。谓不立说也。止论。谓置而不答也。如来。为彼众生怖其著有故。说言无记。所以通之。外道计著摄所摄性。不知自心现量故。止而不为说。昧者。不知佛之通义不在此。而直以此称佛。盖失之矣。

非彼痴人之所能知(乃至)于因作无记论。

若因于身命者是也。故曰于因。

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佛之止论。为此而

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乃至)不为熟者。

四种记论。谓直答。反质答。分别答。置答。置答即止论也。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乃至)一切法不生。

以外道于因作无记论故。佛说因缘不生。及性相不可得。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乃至)说一切法不生。

自觉。则一切性相。皆无所得。故一切法不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乃至)欲持去无所去。

无所摄受。故无所来。既无所来。复何所去。

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乃至)一切法不灭。

性自性相。悉无所有。法不可得。又何所灭。

何故一切法无常(乃至)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本来寂灭。何有无常。无常性者。因于世间诸相起故。

何故一切法常(乃至)说一切法常。

谓一切相起。本无生性。既本无生。无常常矣。

正觉所分别
自性不可得
以离于言说
故说离自性

颂曰。

外道愚痴义不通
妄为止记混真空
若论圣智无踪迹
性相皆离绝异同

离四果差别分第三十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乃至)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一切法无尽身财。即华严之行海。是也。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乃至)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

须陀洹。无愚夫想。有无非有无。及一切法皆无实想。此之妄想。亦如愚夫。缘起自性。种种计著。而生妄想也。

愚夫妄想(乃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谓欲去愚夫妄想。如此而不知反随无实妄想。妄想身见者。以有人无我见。

大慧俱生者须陀身见(乃至)大种及色不集故。

谓须陀洹。见自身它身。色相本空。虽曰遣色。适长生相。是乃俱生身见。俱生身见者。以有色不集等见。

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乃至)是名身见相。

观有无。一切不现。方断身见。而不生贪。

大慧疑相者(乃至)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谓疑法不生。故曰疑相断。

大慧戒取者云何(乃至)求受生彼则不取。

谓诸愚夫。持戒精勤。种种苦行。求受生处。飨未来乐。彼须陀洹。不取是相。故曰不取戒。

除回向自觉胜(乃至)受持戒支。

唯于回向等。受持戒支。则虽取而不取也。

是名须陀洹戒相断(乃至)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须陀洹。若作是念。此是三结。我离三结者。是名见二法。反堕身见。而所谓结断者。复不断矣。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乃至)非趣涅槃贪断。

须陀洹果。得正受乐故。能断世间贪。非能断趣涅槃贪。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乃至)见相不生。

照破色相。及妄想生想。于彼见相。又皆不生。

善见禅趣相故(乃至)使妄想不生故。

于色相性以及非性。而自生过患之见。盖彼于妄想。使不生故。

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以佛之化。化导众生。曰化化。一乘道果。菩萨方便示现。为佛化化。此三种也。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者。

谓今所说阿罗汉。乃一乘道。非彼二种。故于下文述二种行。以明一乘其行不然。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乃至)得果相说名得果。

禅者。入禅一切远离。是谓得禅。以见心现量。是谓得果。说名得果。非实得果。上二种。未超心量故非一乘。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乃至)有心量故。

以前二种未离。受想正受。唯超自心现量者。乃不复尔。故曰不然。凡以别二种有心量故。自欲超禅无量无色界。下皆述寂静一乘道也。

此则妄想量
若觉得解脱

颂曰。

诸佛真机不易传
过诸色量实难肩
断除三结高持戒
顿照无生果
唯有那含能见过
堪任罗汉得诸禅
一乘除是超心量
体合虗空不立玄

离四种涅槃差别分第三十七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

谓不觉性自性。而以为非性。即涅槃者。

种种相性非性涅槃。

谓以一切性相。皆为非性。即涅槃者。

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

谓初以性相为非性。今乃觉焉。而实觉想于此。即涅槃者。

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

谓断诸阴流注。而即涅槃者。

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乃至)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外道涅槃。不离妄想识阴种子。如来所言一切识灭。名为涅槃。非实有性。

大慧白佛言世尊(乃至)云何离意识非七识。

大慧谓。既立八识。何故。于此说意识灭。而非七识灭也。

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因及攀缘。初由意识。若意识灭。则七识无由而生。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乃至)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自境界分段计著。至因缘生。意识之所生也。自不坏身相。至亦如是。七识之所生也。习气滋生。长养藏识。意与之俱。计著我所。而有思惟。相续因缘乃生。意识若夫不坏身相。藏识则如来藏也。藏识。为之因攀缘所现。而聚于心。乃生七识。七识。即前所谓现识。意识即前所谓分别事识。不坏身相。藏识。即前所谓真识。心之所现。意识分别。七识随之。意识灭尽。无所攀缘。七识空名。故当自灭。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

颂曰。

妄想纷拏不自知
却于心镜现形仪
遂令七识攀缘起
留得诸尘意里推
境上根茎如不著
灵源澄湛更何疑
超然宝藏无形像
对面知他是阿谁

楞伽经纂卷第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