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25-C 杨居士楞伽经纂后序
昔马祖谓。楞伽以佛语心为宗。以无门为法门。居士杨公谓。以心为宗。则心外无宗。以无门为法门。则有门非法。此楞伽之指要也。其所发明事相。专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故。又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又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又名言说妄想相心经。居士谓。心本无名。以现得名。故云言说妄想相心。此佛语心之大意也。云佛语心者。以其始终所论。不离妄想。以至论倒不倒妄想。起圣凡种性。虽圣种性。亦由不颠倒妄想而起。名为妄想。其实自心现量。大哉心量。虽十方虗空山河大地。不出其中。修行者。乃欲灭除妄想。而求真谛。殊不知心之有想。犹海之有浪。欲舍浪而观海。亦犹舍烦恼而求菩提。舍惑乱而求戒定。其可得乎。由此观之。唯能知妄想之可以凡可以圣。然后可与论楞伽大旨。呜呼。身心世界。居妄想中。不自知觉。乃欲灭想求真。去道愈远。此佛所以特假海浪。以谕大慧。至于大慧。问不实妄想。云何而生。则曰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论妄想生灭则曰。圣贤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以至反复诘难。则告之曰。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独一静处。自觉观察。离见妄想。其告之深切著明如此。故居士叹言。迷此则生死河。悟此则涅槃乐。其有得于斯欤。后之学者。假此微言。求自觉悟。当如此经所指。独依于义。不依于文。要在默契幽深。回光返照。则楞伽印心之说。当自得于言说思惟之表。若或执此经文。以求心要。是犹刻舟求劒。其蹉过远矣。昔慧满甞云。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虗妄。今乃重加心相。又增议论。深违佛旨。斯可谓善观楞伽者也。此经。虽以五法等事相为主论。然皆随而排遣。未甞泥于一法。自非深明义趣。已舍筌蹄。其能不滞于言说文字间乎。居士。福州长溪人。家于潋浦。余建炎间。作邑长溪时。居士已去世。三十余年矣。闻有是经纂。特趋潋浦。谒其弟(惇礼)察院。得其所藏之本。察院公。其言居士。自少为学。有隽声。一举不第。便有遯世之意。去参诸方。深造禅理。既而结茅太姥之下。徧阅内典。独于楞伽。自有所得。若夙缘所契。研穷咀味。凡数十年。乃作此论。临终戒其子。以亲书副本藏诸柩。仍建小塔于大姥左峰之巅。以净本置其中。岁久。塔顶夜有光。村人疑有物。遂穷之。唯有文字四秩。由是散失民间。察院公。宦游既归。乃复求访得之。观其分章作偈。顾虽诸禅老宿。皆瞪眎而不敢眦睨。非大手笔。其谁能之。名经纂者。以明其非注释云耳。
绍兴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九日。左太中大夫。充敷文阁待制。知福州军州事。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使。充福建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归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沈(调)记。
佛说诸法无我。以诸法中无有我性。故说无我。非是无有诸法自性。故下文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