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
烦恼生死苦报者。只是能遮二死因果也。
三闻持者。由前内心无漏失故。能持十方佛法也。
总别不二者。只是亦总亦别。善德即是非总非别。皆在初心故也。
皆破因中者。且约偏说。皆须互具。
已得圣道者。阿含经云。得那含别圆中。得首楞严三昧。
但观行觉知者。菩萨但观无常等。以伏烦恼等。
寄此修道者。以不断烦恼及阴入法。而行六度。教化众生。即是寄于烦恼及阴。而修道也。
不能伏者。只是不能调伏而已。
缘修照寂者。寂在初地方证。
证无尽灯者。位在初住。
善来者。为法而来。故名善来。
当观五欲者。婆沙云。于诸恼中。无常为㝡。故令观无常也。
不杖惠施者。此之三坚一一皆具止作二行。不杖是止行。惠施是作行。止煞是止行。放生是作行。真心治悭是止行。布施是作行也。
天报不久者。忉利天但寿千岁。能得几时。
无所恡惜者。即是财坚也。
华报者。三祇之内。得五事具足。一不生恶道。二不生边地。三常离女身。四诸根完具。五得宿命智。即是华报。
别教善法财者。由地前万行。至登地时。得一分财。坚是解脱分具。
记云。
解脱法财者。财属万行故也。
强贼又入者。若据女施亦是软贼。今施违于沙门之法。故属强也。
谦恠者。无以此非法等是恠。此非我宜是谦。谦谓敬也。
达色源际者。谓达色如即故云也。
化魔菩萨者。此菩萨常以化魔为事。故云也。
因机助化者。明此菩萨知诸魔女。有堪闻法之机。是故空声助净名。化诸魔也。
遮那声者。即是从法身。起一切声。应一切色。应一乐归。
三宝者。经中似别相三宝。今须从一体而释。
即得法乐者。道谛法乐也。
为苦所苦者。若不修无作念处等观。何能破二死之苦也。
因缘具足者。自内心善为因。外明师为缘。又自行为因。化化为缘。又机为因。应为缘(云云)。
别是遍历万行者。须将六度一一入。此文中如云为广菩提心。而修六度。降魔等皆尔。
胜增道长者。劝诸天女。上求下化。常令增长。日有其新故也。
记云。
即此别示是通示者。一切诸行无非净土行也。
宾主者。主如释迦应。宾如众生感也。
非时即二乘者。既未至宝所。何以取化城之证也。
过其上者者。圆教发随善心。过前三教上也。又过于无恚碍心上也。
真实知等者。如止观禅境中释喜支中说。修云如实知大知。心动至心。喜是憙支。今文剩真字。又今但云喜心不同。彼文以喜动契于心。故名法乐。故云心也。
去取难解者。此诫后人若不得。
今家明四教意者。消诸经文。皆不通畅。应看其经部。用几种道亦等(云云)。
皆得法愿具足者。自行化他。皆至圆极。方名愿足。
一油少炷小者。前譬前二教。又前三为油少。别存教道。亦属油少。
善得章
三乘至第一义理者。通教即色是空。且名善得。
即二而不二者。财法为二。财即法。法即财。方名为不二。
是檀是度者。从通教去。皆先斥前教。
次正释当教通教云。是檀檀者。财施也。是度者。财即空也。别教中。能分别位。在十行。
前呵后劝者。前呵云。不当如汝所设。后劝云。当为法施之会文是也。
记云。
今欲双明者。财即是法也。
经论多明者。少说圆教。财即是法。故云多。
记云。
既无崖者。法即界之法。故云无崖也。
慈悲至勋修者。意令于一一行法上。皆以慈悲誓愿福智导于财。以施众生。令一切众生。冥得法施之益。为值佛闻法得度之因。
一切同沾者。意云。非但七日内受者得益。遍法界众生。皆同此益。何以故尔。财即法界故。众生亦是法界故。得同沾也。
但非圆普者。谓前三教慈悲。偏理行誓愿。福德智慧。皆偏置成法。非圆事非普也。
记云。
三教心不能即者。以圆望之。前三属俗故也。
出没者。约观为出。约教为没。又通方便教为出。或唯在圆为没也。
记云。
九界若非者。九界若非佛法界者耳。
记云。
卷权归实者。卷前三界。而归佛界也。
记云。
以财引法者。意云。若无财引前人。无受法之缘。令达财施。即见一心百界千如空假中。只此三千空假中五字。摄一切佛法。大师观心。及释义之妙。专在于此。人少知之。
一如法施者。圆教主二。
如法受者。圆教四门机也。
一时供养者。一色一香。施众生时。达于所受之人。具百界千如。即空假中。以法随人。遍益于彼。故云等供。
而能双照者。六道有边。圣是空边也。
煞活于人者。煞前三教人。活于圆人。又煞煞明人。活法性人也。
上文云寂灭是菩提者。明寂灭是诸法之本。故皆居首。
又与大涅槃乐者。谓菩提涅槃。其体无二故。以涅槃而释菩提也。
若观三事见虗空佛性等者。所施众生。即是正因。能施之心。即是了因。财物即是缘因。故云即摄三智等。
记云。
为欲相成者。虽云独显。而复一一相成。何者。慈无六度。不成无缘。余例尔。离于二边者。悭施是二边也。
以离身心相者。前三教。或有身精进心不精进。心精进身不精进。名之为相。
且据内怀者。且约自行说耳。
记云。
令成圆行者。圆三脱一即具三。今且从别对耳。
起方便力者。方便有力。故云也。
起除慢法者。除法界上慢也。
念擅能舍一切法者。舍三教缘修一切法也。
六和者。一戒和敬菩提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如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知见。分别增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渐积功德。皆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四身慈和敬。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故敬之如佛。五口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言语。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六意和敬。菩萨心常在无缘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意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未来必定当得无上之心。是故敬之如佛。
不憎恶人者。憎即是恶。恶字入呼。如䟽释。空闲处者。只是兰若耳。
方便起诸空闲者。四悉因缘说四理也。
以具相好等者。并属缘因善也。
记云。
或云因果者。慧因智果。或俱在因。或俱在果。如止观第三记引论释。
忌前权实者。三教随情二智也。
但欲深进者。初住已上位也。
记云。
寄法华说者皆云四不可说者。即当用法华开权意也。
成法施之会者又复应知。若约说为法施者。若说圆法被于前人。名为显益。若说前三教法被前人者。但得冥成调熟种缘耳。以财布施亦尔。
彻照无染者。善得闻法施已。彻见三谛之理。更不染于事施之善。
果上四德者。以璎珞在于佛上故。表果上四德也。
经云。等于大悲。意云。虽知众生犹如虗空。与如来无二。而众生全是无明。而常大悲薰心。拔其无明之苦。与大涅槃之乐。故云等也。
不求缘修之报者。不求三教佛果之报也。
经云。㝡下乞人者。达此乞人。及一切众生身心。由如虗空。如来无二别。所以福田无二(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