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公曰。等观。四等众生也。不等。智慧分别诸法也。等不等者。兼此二也。
灯曰。等观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不等观者。虽有佛性。不妨十界差别也。等不等观者。兼舍而兼用也。又等观者。空也。不等者。假也。等不等者。中也。又空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等。故三菩萨虽分三人。而共一体。各有三用。
观解可知。
○次列从自在得名二菩萨。
法相则以诸法而为相。诸法有真相俗相中相。此之三相。以无相为相。是名实相。悟此实相。以入圆位。隣于如来。究竟实相。故名法相菩萨。于此实相。生权实智光。是故复名光相菩萨。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诸法。而此诸法。即空假中。约所观即法相。约能观即光相也。
○四列从严得名二菩萨。
宝积者。以三法宝。积之于内。以待群生之所须也。辨积者。三法宝有之于内。而施之于外。以益群生也。盖菩萨自行。必兼化他。化他必兼自利。但各彰一德。以互受其名耳。
观解者。观三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法。名为宝积。以三止观。破其能覆之惑。以大辨才开诸宝藏以施人。
○六列四菩萨从手得名。
观解者。观心十界具三世间五阴国土。所有四大。全体照明。即四大宝珠等。一心十界。彼彼互融。即又于自心现大圆镜等。其间依正二报。重重无尽。即诸幢王刹。来入镜内等。一一会而观之可知。
○十列三菩萨从宝得名。
炬能照明。所以破自他无明之幽暗也。勇以自利兼人。精进勇猛而无懈怠也。见以自见佛性。亦以之见人之性。俾自他皆离苦而得乐也。皆名宝者。莫不玅证一体三宝。世出世间。为无有上也。
观解者。一心三止观。明如宝炬。能破自他无明之暗也。照明三惑即三佛性。直往而无懈也。三种止观。见自心性即佛性也。
○十一列二菩萨从网得名。
帝网者。天帝释因陀罗网也。网以如意摩尼宝珠为之。表光明普照重重无尽。梵网云。佛教门亦复如是。今明菩萨所悟所证心地法门。性之所具三千之法。一一照明。如因陀网。彼彼互遍。重重无尽也。明网菩萨。亦复如是。
观解准义可知。
○十二列一菩萨从无缘得名。
天已为尊。天中之王。尊之更尊。天已自在。天中之王。复更自在。菩萨悟第一义天。已为诸法之尊。今为法王之子。可谓世间尊。于一切诸法。大得自在者也。
观解者。观三谛一心具足。已悟第一义谛中天。然而又能观性具二十五有之众。一一称性微玅。了无惑染生死之相。可谓于法得自在者也。
○十六列一菩萨从坏得名。
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电喻诸法无所得。明矣。又云。得者。葢此菩萨。已证入无所得法中。于无可得中。吾故得之。故名电得菩萨也。金刚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观解者。观一念诸法。四性推之。了无所得。虽无所得。本有佛界之乐。吾欲得之。本有九界之苦。吾欲拔之。是为观心电得也。
○十八列一菩萨从王得名。
涅槃明三兽渡河。谓象马兔。兔浮水面。马得其中。象直到底。喻三乘人证法而有浅深。惟菩萨证穷源彻底。于诸象中而香象为胜。若白香象。又其胜也。喻菩萨中此为最大。而白香象。又菩萨中之摩诃萨也。
观解者。圆人观三谛理。如香象之穷源到底。而又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观中大之又大者也。
○二十三列二菩萨从勇于二利得名。
菩萨勇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常勤精进而无休息。至于虽成佛道。犹带果以行因。众生不成佛。誓不取泥洹。此二大菩萨之填无作四弘誓愿海之无尽也。
观解者。圆观性具。观本有佛界有乐之可与。上求佛道也。本有九界苦之可拔。下化众生也。念念进趣而不杂不退。无有已时。即常精进不休息也。
○二十四列一菩萨从生得名。
六道于生而有生。则不得其玅也。二乘于生而不生。亦不得其玅也。惟菩萨于六道之生而无生。于二乘不生而有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生化两冥。是故称为玅生焉。
观解者。空观伏破见思。于生而无生也。假观伏破尘沙。于不生而炽然生也。中观伏破无明。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生化两冥也。
○二十五列一菩萨从严得名。
菩萨以万行因华。庄严报身。以合法身。然后从法报之本而垂应迹。是则华严者。一切等觉菩萨之要事。今此菩萨独得受称。可谓得其纲领者也。
观解。万行因华者。入假观也。报智者。空观也。二观合而庄严中观。即华严菩萨也。
○二十六列一菩萨从观音得名。
己不能胜人。人能胜于己。下位也。己能胜于下。而未能胜于上。中位也。己能胜于下。而上亦无能胜于己。上位也。今此菩萨。虽示居等觉称有上士。而实证玅觉。称无上士。故名无胜也。
观解。修空观虽胜凡夫。而不能胜出假。出假虽胜声闻。而不能胜于佛。中观既能胜下。而上亦无有胜也。又一空一切空等。则三观皆可称无胜也。
○三十一列一菩萨从严土得名。
严土者。下文宝积所请。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如来之所开示。莫非严土之义。比说可知。
观解者。性具三千中。有国土一千。六凡国土。同居土也。二乘国土。方便土也。菩萨国土。实报土也。佛国土。寂光土也。迷则俱迷。为三惑所覆。四土皆秽也。悟则俱悟。三观所显。四土皆净也。
○三十二列二菩萨从髻得名。
什公曰。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虗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升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佛转法轮。地夜叉唱。空夜叉闻。空夜叉唱。四天王闻。如是乃至梵天也。
灯曰。此三夜叉。不独佛转法轮时递递唱报。即世间人初出家时。亦必传唱。此有两意。一吉报。大威德诸天。生欢喜故。二凶报。欲界魔天。生恐怖故。然而吉凶在他。非夜叉也。是则其中亦有权实二道。今云唱报。皆菩萨人之示现者也。
观解者。修假观即地夜叉。空观即空夜叉。中观即天夜叉。三观观之。义当唱报。三惑波旬皆生恐怖。三德诸天皆住欢喜也。
五干闼婆众。
什公曰。天乐神也。处地上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
灯曰。干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俗乐之神。法华具出四种。荆溪云。俗乐者。以俗表真。四干可对四教释出。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常乐我净。即四干闼婆王也。
○六阿修罗众。
什公曰。秦言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此是六趣。男丑女端正。有大势力。常与天共鬬也。
灯曰。法华文句云。此云无酒。四天下采华。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瞋妬誓断。故言无酒神。亦云不端。弥天安师云质谅。质谅。直信也。此神谄曲。不与名相称。楞严经云。有四种阿修罗类。一卵生。鬼趣摄。二胎生。人趣摄。三化生。天趣摄。四湿生。畜趣摄。是中修罗亦有权实不同。权则示现化其同类。实则由善恶杂糅。謟忌所感。
观解者。观修恶即性恶。性恶融通。无修恶可论。即是无酒。又观天趣修恶即性恶。不见天趣可得。即是无天。全佛为九即权化。全九为佛即实道。
○七迦楼罗众。
什公曰。秦言人非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干闼婆。
灯曰。法华文句云。天帝法乐神也。居十宝山。身有异相。即往奏乐。佛时说法。诸天弦歌。般遮于瑟而颂法门。旧云。法紧奏四谛。玅紧奏十二因缘。大紧奏六度。持紧奏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门。
观解者。观音声因缘所生法。即奏三藏法门也。我说即是空。奏通教法门也。亦名为假名。奏别教法门也。亦名中道义。奏圆教法门也。
○九摩睺罗伽众。
肇公曰。摩睺罗伽。大蟒蛇也。此上八部。皆有大神力。能自变形在坐听法也。
灯曰。或问八部能自变形者。何形乎。曰。人形也。葢十界皆以人形以为之本。惟所庄严。胜劣不同耳。正以心为受道之器。形为盛心之皿。而人道正居于清浊升沈之中。受道者易。得道者多。故佛应迹尘寰。惟于人界。而八部参预。皆现人形。虽诸天胜身亦隐而不现。矧其他乎。若天人则以上而就下。余部者仰胜而隐劣。人能受道。厥胜若兹。得参其类。可不庆诸。可不修诸。
观解者。观畜道修恶。即人道修恶。修恶即性与佛界通。观于非道通达佛道。此之谓也。
○四修因声闻众二初。出家二众。
肇公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言玅高。处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四部之中。威相超绝。光蔽大众。犹金山之显溟海者也。
灯曰。佛有三身。曰法报应。法报二身。佛自受用。置而未论。惟论应身。有胜劣不同。胜应如华严千丈。劣应如阿含丈六。此之二应。既全法报而起。乃全应而为法报。如全水以为波。乃全波而即水。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者也。又于二应。分常不常。劣应则常。胜应则不常。如华严三七。应则不常。鹿苑八十。厥应则常。故常则不现。不常则现。此理数之必然。无足以语言诤也。又于劣应覩乎胜身。有须现不须现。如华严及与此经等。乃须现者也。若于法华及与金光。如龙女所覩。龙尊所见。以机圆故即劣覩胜。故于言中示玅。而云微玅法身。具相四八。诸佛清净微玅寂灭。今经相好。乃属须现。故曰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大众。此与华严须弥山王之身。胡以异乎。惟其身宜须现。是以依报亦宜须现。下文云。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正以舍利弗小乘之机。不能即劣覩胜。故疑此土以为不净。若螺髻梵王。所谓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此以机圆。不须现而能即劣覩胜故也。
观解者。观心即中是法身。观心即空是报身。观心即假是应身。观假即中是现胜应身。观假即空是现劣应身。观假双即空中。即现丈六合身。
○四长者献葢。
○四列众名三十四。初列从观得名三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