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公曰。五情百骸。目最为长。瞻颜而作。故先赞目也。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喻也。
灯曰。人相十分。面居其七。面相十分。目居其七。则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微妙好。而于青莲华眼。相好居多。故宝积揭其胜而赞之。摄余可知。若具足而言。应如金光之赞佛面犹如净满月等诸偈。此言中之意也。若言外意者。正以长者献葢。意表于慈。而佛之慈悲。主寓于眼。所谓若心中正。则眸子瞭焉。故赞眼全在赞慈。普门云。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也。然有劣应青莲之眼。以至法身青莲之眼。今虽赞一眼。而四眼五眼。意皆周足。
观解者。观一心十界。有三谛之乐可与。常欲与之。是为观心目净修广如青莲也。
○二赞心胜。
肇公曰。形长者目。德主者心。故作者标二为颂首也。禅定之海。深广无际。自非如来清净真心。无能度者。
灯曰。染心此岸。惟禅度之。若味著于禅。禅复为染。故禅定此岸。复须度之。葢世间禅。出世间禅。以至出世间上上禅。传传可以论散论定。故世间根本禅。于欲界散地。虽称为定。于出世四圣。已复为散。况如来上上禅乎。故下文云。何谓为缚。贪著禅味是菩萨缚。金刚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则禅定味海。惟佛圣人乃能度之。
○三赞业胜。
肇公曰。既见合葢之神变。已不可测。于中现十方国。及诸佛演法。于是忍界一切众会悉遥见闻。更为希有也。
灯曰。上以一偈赞佛功德。略已周足。赞之所不能尽者。秪献葢一缘。己之寓乎意者深。佛之昭格乎己者远。葢所献五百宝葢。佛之威神。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大千。普现十方国土。并诸佛说法。一切大众悉获见闻。则一期化道。四双八只功德。举在其中。是故长者先以此偈而总赞之。下去种种偈赞。莫非敷演其事。观者得之言表。则一部经旨。思过半矣。
观解同上可知。
○三赞法财普施。
肇公曰。道力之所制。岂魔兵之所能敌。自此下至礼法海。叹初成如来功德也。
什公曰。梵本云寂灭甘露。即实相法也。
肇公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谕若甘露。于菩提树先降外魔。然后成甘露寂灭大觉之道。结习内魔。于兹永尽矣。已无心意无受行者。心者何也。染有以生。受者何也。苦乐是行。至人冥真体寂。空虗其怀。虽复万物并照。而心未甞有。苦乐是迳而不为受。物我永寂。岂心受之可得。无心于伏物。而物无不伏。
灯曰。凡佛示生人间。当具八相成道。一降兜率。二托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此小乘八相也。若大乘八相。加住胎。无降魔。了魔即佛故也。今在小始。故有降魔。仍略去诸相。但出成道降魔转法轮。加摧伏外道。正赞如来初成道体以施道用。能降魔怨而转法轮也。始在佛树。此言三藏果头佛。在木菩提树下。降见思烦恼等四魔。得有余涅槃。成一切智菩提种觉。见思二惑心意而无受行。摧伏界内一切诸外道也。
观解者。三观圆修。而初伏见思。真谛理显。即始在佛树力降魔等也。
○二赞法宝。
肇公曰。始于鹿苑。为拘隣等。三转四谛法轮于大千世界也。法轮常净犹虗空也。虽复古今不同时移俗易。圣圣相传。道不改矣。
灯曰。佛为大事出世。华严且称本怀。为收机不尽。乃脱珍著弊。游行鹿苑。于佛一乘。分别说三。则今所转法轮为第一声闻乘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属苦谛境。又属五分烦恼。即集谛境。而此苦集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即示相作证劝修。则一念心中皆具足也。
○三赞僧宝。
肇公曰。觉道既成。佛宝也。法轮既转。法宝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于是。言其始也。
灯曰。三宝之义有四。一相从三宝。二别相三宝。三住持三宝。四一体三宝。今是相从。所谓从佛有法。从法有僧是也。
观解者。即观一体三宝。能观觉智为佛宝。所观谛理为法宝。谛智和合为僧宝。
○三赞美。
肇公曰。自欣所献小而覩变大也。所奉至微。所见至广。此是如来哀愍之所现也。十力是如来之别称耳。十力备故。即以为名。
灯曰。此正赞渐中方等将说法时。先现以不思议之神变也。宝葢示现。其所表示虽具四双。然而至要又在后三。即慈果体用。向之所赞成道等慈。即慈果法体也。神变现葢。即从体起用中感应神通。下去四偈。即现身说法眷属利益也。
○三赞应身普遍。
肇公曰。众生闻苦报则恐畏。闻玅果则欢喜。闻不净则厌离。闻法相则断疑。不知一音何演而令欢畏异生。此岂二乘所能共也。
灯曰。三偈皆赞一音说法。所不同者。一随类各得解。一各各随所解。一或有恐畏欢喜等故也。然则得解在于机。所解在于法。恐畏则言其得解所解获益之不同。总而归之于不可思议者。在佛则一音异说。在机则异闻异思异修异益。又总归之。则在于神力不共。故知不共之力。在应不在机。肇公云。不与二乘共。此非知言矣。天台大师判一代圣教。化仪之教四。曰顿渐秘密不定。化法之教四。曰藏通别圆。于方等时。则八教具有。而于此经。亦复具之。何者。于化法。则此经四教具谈。于化仪。则顿渐正其所施。如随类得解。各各随解。各各获益之法。则在于化法四教。与夫化仪顿渐。若夫一音异语神力不共。正言秘密不定二教。惟其中间。或为此人说顿说渐。若彼此互相知。则判为不定。彼此互不相知。则判为秘密。以此而观。则今文三偈。正言如来于此经方等。顿渐交织。偏圆互陈。不思议神力不共之玅。有如此也。
观解者。以本具佛界。观本具九界。生佛交参。一三相即。一音异解可也。异音一解可也。能解所解。各受各益。即其相也。
○三彚赞四。初赞万行功德。
肇公曰。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槃岂崖岸之有。以我异于彼。故借谓之耳。
灯曰。诸结缚。生死之因也。诸世间生死道。结缚之果也。如是因果。皆名此岸。若修六度之行。则能从此岸。到于彼岸也。
观解者。迷此一心为三惑染。即为此岸。观此一心具三德性。即为彼岸也。
○三赞三智微玅三。初假智微玅。
肇公曰。出入自在。而不乖寂。故常善入。万法幽深。谁识其涘。唯佛无碍。故独称达。
灯曰。此二句赞如来究竟具足中道双照智。照于空。故曰常善入于空寂行。照于有。故曰达诸法相无罣碍。秪一如来大圆觉体。惑无不尽。理无不圆。智无不究。行无不备。如杂色褁摩尼。光随色现。随假见假。随空见空。随中见中。所谓玅境元无空假中。而亦不离空假中。众生理然。菩萨名然。观然。似然。分然。惟佛与佛。究竟而然。
○四赞谛智皆空。
教乘法数云。大慈无量心能与乐。大悲无量心能拔苦。大喜无量心庆彼乐。大舍无量心冤亲等。亦名四等。
观心四无量心者。九界之性。即是佛性。而与此乐。即慈无量心。为三惑染。受九界苦。而誓拔此苦。即悲无量心。与乐拔苦。心生欢喜。即喜无量心。虽生欢喜。非关法爱。即舍无量心。
○三四摄法二。初标。二释。
肇公曰。以四等法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二施。随彼所须。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行。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进其善。故名同事也。
观心四摄法者。由观心十界。便五阴国土得显。此之财施。即是法施。即以二施摄也。观此十界即我心性。佛语心为宗。即爱语摄也。观心浮沉。以止观伏之起之。即方便利行摄也。遇昏动之恶。同其恶而破其恶。遇明静之善。同其善而复其善。即同事摄也。
○四方便二。初标。二释。
肇公曰。方便者。巧便慧也。积小德而获大功。功虽就而不证。处有不乖寂。居无不失化。无为而无所不为。方便无碍也。
观心方便者。性中具修。修中具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药中有病。病中有药。达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回止而作观。回观而作止。当观病中而即药。弗使药中而生病。即方便无碍也。
○五三十七品二。初标。二释。
肇公曰。念处。四念处。正勤。四正勤。神足。四神足。根五根。力五力。觉七觉意。道八正道。合三十七。义在他经。
观心三十七道品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现前可观。即为色阴。观此色阴尘污真心。观色即不净。受心法皆不净。色故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平平受。有受即有苦。即观受是苦。身心法皆是苦。受故而有想。想故而有行。观此想行之心。悉皆无常。以无常故。色受法亦皆无常。想故而有识。识之为法。本无有我。而凡夫计著有我。四性推之。我何所在。如是遍观色受想行。亦无有我。是为观心四枯念处也。为彼凡夫堕于四倒。故观四枯。须知一念之心。性本真实。具足四德。是故观心四处。即常乐我净。是为观心四荣念处也。又复观心中道双遮双照。非枯非荣。双照荣枯。即于娑罗双树而般泥洹。是为于一心中观四念处也。果能如是观心。则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是为观心四正勤也。如是念念乐欲专念不忘。则此观心有进无退。智慧开朗。是为观心四如意足也。能如此观四种念处。既生正勤。又生四如意足。则真信精进深念禅定智慧悉已成根。能排痴怠等五障。是为观心五根五力也。根力既成。苟于念处观中。忽生昏沉。则以念为主。而择法精进喜三种觉支。善能起之。忽生浮动。则以念为主。轻安定舍三觉支。善能安之。是为观心七觉支也。能具如上道品。则于观门之中。若见若语。若思惟。若业。若命。若精进。若念。若定。无不一一皆归于正。是为观心八正道也。
○六回向二。初标。二释。
肇公曰。始生天者。欲共试知功德多少。要共一宝器中食天馔。至白无白可喻。其福多者。举之向口。饭色不异。若福少者。举之向口。饭色变异。在器色一。在手不同。饭岂有异。异自天耳。佛土不同。方可知也。
○五众会获益。
肇公曰。无著之道。于法无受无染。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灯曰。夫土体本净。有所见不同者。见道不见道殊。修道不修道异。证果不证果别也。是故诸长者子。闻佛国因果圆顿之道。随见道而修。即于神通变土之间。而变其凡情以证圣果。序经者继此以明获益。而曰得证无生法忍。若夫声闻之机。岂不同闻同见。然而终是小根小行。即不蒙益。必待佛摄神足世界如故。然后知有为法皆悉无常。方证初果四果。行随解进。果逐行成。圆不圆所以分。净不净所以隔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国土一千。本然清净。见不清净者。三惑为之染也。故以三种止观。观此国土即空假中。即以足指按地。宝庄严现。得圆解者。于此即悟无生。迷性具者。于兹且见无常。
○二赞叹二。初经家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