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如是者总举一教之始终也两物相似曰如一物无非曰是如来与阿难谈其声口必一八既殊金肉非同故于文曰如一八金肉虽异即其所明即是一物故于理曰是。
【钞】必一八殊等者一谓一音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圆音一演异类等解此在于佛八者八音一最好二易了三柔软四调和五尊慧六不误七深妙八不女此在阿难一音唯在大八音通大小故将八音且目阿难金谓如来黄金色身口业所说肉谓阿难肉身口业所说金肉一八虽异而阿难传佛所说如佛所说曰如虽金肉二说而所诠只是一理故云是也一八释教一物喻理教如理是故也古来多云如是文如理是文以巧诠为如理以无非曰是大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如是者善信之辞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其信者是事如是即劝信之端端犹首也。
【疏】我闻者言阿难亲从佛闻所传不谬且欲表异外道我自然知之过。
【钞】我闻者若传从他闻多致伪谬今亲闻是则可信群情承受无所致疑大论云随俗说我和合称闻随俗说我者学无学人传法利生顺俗说我外不乖宣内不乖实大论明三种我见慢名字凡夫三种学人二种无学一种阿难是学人无邪我伏慢我随世名字称我无咎和合称闻者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意欲闻情尘和合耳识即生意识分别种种所闻因缘和合故称于闻阿难等内则耳根聪利外则对佛一音领纳无遗故称我闻。
且欲表异外道等者言阿难所闻必有内外因缘异外道不从因缘有执自然之过捡故萨婆多宗明我但有名依昙无德说有假我犊子部所计我在第五不可说藏是等虽殊悉破外人计神我性说假名我也故云表异外道等问大论云阿难是佛得道夜生涅槃明佛成道后过二十年方为给侍自尔已前说经阿难不闻云何皆称我闻答报恩经云阿难从佛求四愿第四愿所未闻经愿佛重说大论略经更有诸文应须广引余三愿涅槃三十六云不受故衣不受别请出入无恒捡经。
【疏】一时者明如来所说经教其数无量而阿难得佛觉三昧一时皆领故云一时。
【钞】一时者肇法师云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又四众感教得道之时此亦助成我闻可信大论云说时令人心生信故。
【疏】第二举住处同闻证法是可信。
【疏】舍卫是城名梁云闻物此城殷富多有名珍远闻四方故云闻物国名憍萨罗今以城目国故言舍卫是十六大国中之一。
【钞】第二举住处证法是可信者言佛住者佛是能说显其化主亦为助成传闻可信何者九十六种不足归心三乘圣人犹居不极说非究竟今明无师大觉朗然顿悟所言诚谛从是闻经称物机缘众情忻惬旧云佛陀此言觉者自觉觉他名之为佛智论云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谓知三世众生数非众生数及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住者大论云四威仪住故名为住住有四种一天住谓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二梵住者住四谛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圣住者住三空四谛十二因缘理也四佛住者住首楞严等无量三昧力无畏等一切佛法佛所得法于中住怜愍众生示住给孤独园。
今以城目国等者此是中印度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异南憍萨罗故以都城名为国之称捡西域记有南北两憍萨罗国仁王经列十六大国第一憍萨罗是南第二舍卫国是北南去北甚远不相关涉古今释者不同此为定说。
【疏】祇树给孤独园者树嘱太子祇达园嘱给孤长者二人共立精舍今以两主标名故云祇树给孤独园。
【钞】祇树给孤独者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此云胜林是给孤园何者胜军王大臣苏达多此云善施善施长者仁而聪敏积而能散赈乏施贫哀孤恤老时人美德号给孤独尊重如来愿建精舍佛命舍利子随处瞻揆唯太子逝多林园地爽垲(苦亥切)地高灿也寻自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豁然即出藏金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田宜植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林树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业自今已往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逝多即祇陀已上出青龙疏。
【疏】同闻众略无也或云说此经时在乎后宫上唯诸天下唯彩女阙无大士不足以此证经故阙之也而此经下流通之初既云放胜光明普照大众岂言复无众且今言以住处同闻证法是可信者岂其举彼逾阇宫处宫中采女哉是即付嘱之时处众也故知略即明矣。
【钞】同闻众略无等者此是同闻法人证法是可信亦证非谬传但经家略不出之疏主意云准经文下合有即取如来却还祇洹林为阿难帝释等重说此经及付嘱流通之处自有同闻不取逾阇宫中之人也验知古人释不当也略义显矣。
【疏】就第二别序亦开为二第一从时波斯匿王以下讫敬授胜鬘名外缘序第二从胜鬘得书欢喜以下讫叹佛实功德名内因序言尊者遣书为说此经之外缘云外缘序胜鬘默念感佛为说此经之内因故云内因序。
【钞】外缘内因等者父母遣书但能发其内心故云发其道意默念感佛机应道交即合闻法故云感以清净心净故闻法。
【疏】就第一外缘序亦有三第一王及夫人共谈胜鬘心明根利宜闻深法德行第二从夫人白言以下言毕即作书赞佛功德遣信令闻第三从使人奉书以下明使人奉书至阿逾阇国而奉。
【疏】言我虽叹佛真实归依常住若佛不相随救即归依不尊故就佛请护法者法身万善为种。
【钞】即归依不尊等者若佛常随救护则我归依之心尊重也。
经法种者万善为能严法身为身无所严万善若增长法身即显现。
【疏】次一行偈如来许护。
【疏】言如来久远救我者我必已作善余世谓未来若三世常护者即作善无息故更请赐记。
【钞】更请赐记者唯愿见摄受之文是请救文竟无名释云胜鬘赞叹美善尽矣以今证古知开觉之不近乘此善根因获尊号不亦宜乎。
【疏】第四从佛于众中以下明佛赐记亦分为六。
第一许因。
【疏】恭敬而立者常时受戒必须著地今佛处空若著地即言接奢远故立而为受受十大受者上受是能受之心下受是所受十戒昔日虽复五戒所求者小乘今以常住菩提为期故云大受。
【疏】就第二正受戒中凡有十戒亦开为三第一初五戒名为摄律仪戒律者类也仪者容仪此五戒止于意恶而容仪之类自不失法第二从不自为已以下有四受名为摄众生戒第三从摄受正法终不失以下有一受名为摄善法戒。
【钞】十受束为三者璎珞亦有此文彼大众受学品云佛子吾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经文广佛子是三摄受三种受戒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已学当学今学是诸佛正法戒若一切佛一切菩萨不入是正法戒门得无上道果空平等地者无有是处此三种戒不通小乘是大士律仪通上三业今从身口相显名曰律仪于律仪上起菩提心能止一切不终善事勤修诸善满菩提愿名摄善法菩萨利生行四摄法大慈与乐大悲拔苦摄救众生能止自济兼为益他名摄众生是故此三通名戒也即是菩萨三聚净戒方等涅槃地持论等并有广文。
【疏】将欲化他要必先正己身所以先受自行大士正己要为化物故次有摄众生戒化物之道非但止恶要修福善故第三有摄善法戒然第一以自行为本兼显化他第二以化他为宗仍明自行第三合明自行化他即备举大士之行明矣。
【钞】将欲化他要必先正己身等者经云自既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故云兼显化他第二菩萨化他仍资己行故一一戒中皆云乃至菩提。
【疏】就第一摄律仪中五戒分为三。
第一初一受明昔日所受小乘五戒犹不起犯心。
【疏】不自为己行四摄法者明止善从为一切众生以下明行善以无爱染心者谓无贪心无厌足心者无瞋心无碍心者无痴心。
又云以无爱染心者谓不以爱见悲若有爱见即化道为漏亦于生死有厌足且化物有碍又云无以爱染心者说不同凡夫无厌足心者不同二乘无碍心者同于大士。
【钞】与乐因中止自行四摄也行善中化众生有厌足者即有不喜心也有痴心者即有碍也慈悲心有三一法缘二众生缘三无缘出涅槃经法缘者五阴等法空故众生缘者缘于众生得乐之相故无缘者缘如来故缘一切众生与诸佛理一体无二故故云一切众生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夫如者不二不异故今爱见悲即众生缘但缘众生得乐之相故于众生有爱染心既有爱心即化道为漏于物有碍故净名云菩萨以无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作法中而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四摄者此度众生四通名摄者众生情所爱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同情接引则物之所归焉若众生依附乃导以大乘正道而度脱之故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一布施摄者菩萨以无所舍心行于二种布施能摄众生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若为乐财众生即以财施而摄取之若为乐法众生即以法施而摄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众生既蒙恩利因是生爱心而随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也二爱语摄者菩萨若以善软之言随顺一切根情安慰开喻则一切众生之所乐闻因是生爱心依附菩萨而随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三利行摄者菩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沾利益众生既蒙利以欣所得利故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四同事摄者菩萨用法眼明见众生根缘故一切随有欣同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业各使沾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利益名为摄也。
无厌足心者厌(于盐反)饱或作厌(于艳反)。
【疏】第二有二戒明悲心拔苦亦自为二初明拔苦果。
【疏】从若见孤独以下明止善从必欲安稳以下明行善少无父曰孤老无子曰独在囹圄为幽有枷鎻曰系刑恼曰疾疾甚曰病在我称厄谈彼曰难自舋曰困外逼曰苦以义饶益者义犹理也以理济十苦也然后谓令至菩提乃舍也。
【钞】若见下明止善在囹圄者(上力郎反下鱼举反又鱼据反)狱也危者(鱼为反)高也不安也难者(奴旦反)患也舋者(许觐反)罪也皆顺也道理齐拔十苦也。
【疏】后明拔苦因。
【疏】此是大倭国上宫王私集非海彼本。
【钞】此经前后两译一云胜鬘经亦云胜鬘师子吼一乘方便经此是晋安帝世三藏法师昙摩译注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此是宋元嘉年求那䟦陀罗于扬都译并出刊定录今上宫王疏所释即是后译经有二十一纸其疏唐大历七年日本国僧使诫明得清等八人兼法华疏四卷将来扬州与龙兴寺大律阇棃灵祐其上宫王是安南都护晁衡姑也相传云是梁南岳高僧思大禅师后身禅师先造得金字大品法华宝函盛之于般若台上石窟无人知之上宫王为国王令五使来取岳山具有取金经宝函时节及安置金经石窟现在。
疏注云非海彼本者或是疏主注或是别人注存二意好即指此国及新罗国日本国指此二土俱名为彼也以新罗国有晓法师胜鬘疏此间上代亦有此经疏一卷十余纸不题人名为简异此二土疏故云非海彼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