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就第二释中凡有三行三欲三行是八地以上行三欲谓七地以还故。
【钞】三欲判在七地已还者璎珞云十信菩萨今复修行无量功德所谓十波罗蜜乃至集一切善法八万四千波罗蜜一切诸法门摄我心中念念不去心此是今经三欲意彼经文中已有二欲大乘欲可知。
【疏】三行者一摄受正法行二大乘行三波罗蜜行七地以还非不大乘但大义未显何者七地以还断结与二乘齐同出三界。
【钞】七地以还断结与二乘齐等者璎珞释七地菩萨心所观法中谓尽果报无障无碍智所谓以三空智观三界习色心果报灭无余一切功德功用造作已竟。
【疏】而未及八地以上冥合众流更无异趣故大义不明。
【钞】冥合众流者彼经释八地中不思议无功用观所谓无相大慧方便大用无有色习无明亦尽百万劫事无量佛土事以一念心一时得现如佛形示一切众生形以一念心中一时行以无功用故华严三十八云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又云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此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亦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至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等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疏】波罗蜜者名到彼岸七地以还亦是无相彼岸但未能并照故波罗蜜义亦未彰七地以还亦修万行但一念之中不能齐故亦不得摄受之名。
【钞】并照者十波罗蜜一念心中一时行照之以无相七地已还次第行万行故云不齐。
【疏】所以摄受大乘波罗蜜皆名八地以上为明三欲即是愿得此三行之心故七地以还许其有也而此三行皆是八地以上一心上用但随义立别名耳故云若忘失法即三行都忘三行既忘即三行之欲亦皆忘也应有波罗欲略无也列行则以摄受为先列欲则以大乘为初是葢逐便无大意也。
【钞】逐便等者逐三行中第三波罗蜜行便列波罗蜜欲故也经既失三行忘三欲。
【疏】从随所乐入以下明失行即起恶也。
【钞】随所乐入法门不得入又不能超过凡夫地岂非大过哉此一段文总取七地已还三欲以为摄善法戒故疏云许其有也。
【疏】第三结不忘。
【疏】以此实愿者通言以我今将愿三大愿也明大士立怀非但自为必先为物故云安慰众生一云实愿者必行其行。
【钞】第三三大愿章为愿作愿者为三大愿对佛发愿愿行此三愿也愿必行其行愿不虗故云实愿也。
【疏】就第二正发三愿中自有三愿第一愿愿得正法智。
【疏】而此三愿并是住前之愿而言摄受诸愿者此但取住前诸愿非兼八地以上愿也。
【钞】疏取住前诸愿者璎珞上卷释十住前十信心信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门常发无量有行无行大愿得入习种姓中广行一切愿经文广十信心者信进念定慧戒回向护法舍愿习种姓谓十信是一贤位。
经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者璎珞云我因果愿悉已具足一切愿行摄在其中今于诸佛前受大愿愿今已满修进余行一切菩萨若入是愿无不得入萨婆若海彼在住上义通住前已上三章自分行讫。
【疏】从尔时胜鬘白佛言以下明乘体中第二举二章明他分行二章即自为二第一摄受正法章明万善出生义言八地以上一念心中能生五乘诸善第二入一乘章收入一义言总取能生八地之行所生五乘诸善皆入一乘。
【钞】第四摄受正法章。
言万善出生义等者此乃辨两章之同异摄受章八地已上一念心中摄诸愿行以得名此心能出生五乘因果故名为能生也一乘章总収能所皆入一乘也。
【疏】一往释摄受正法能摄万行之心为摄受所修之善当理非邪故言正为物轨则故言法而释此摄受正法种种不同。
【钞】一往释摄受正法下释名体宽狭先释名从一往至为摄受释摄受二字所修之善释法字当理非邪故释正字。
【疏】或云夫善皆能摄生众生诸行故自凡至圣皆取以为摄受正法。
【钞】从摄生众生已下释体宽狭摄生众生诸行故等言摄受正法能摄诸行故从初信乃至妙觉之善皆取。
【疏】或云外凡之善皆以相心而作故不得为摄受正法但内凡以上可取。
【钞】或云下除十信外凡从十住内凡已上皆取。
【疏】或云内凡犹未得真解故亦未足取但初地以上正是真观故从此可取而今所须者八地以上一念之中备修万行之心为摄受所修之行当理非邪故言正为物轨则故言法初地以上七地以还之行实是真无漏故亦应言正为物轨则故亦可称法然但一念之中不能备修万行亦未并观故犹不得摄受之名且临文自证若尽并取七地以下以为摄受正法者那得言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所言自分他分以此为辨也就中初开为二第一从初讫有大功德有大利益明愿摄第二从胜鬘白佛言我当承佛神力竟章明行摄受。
【钞】或内凡已下从初地已上皆取如上三师自是一途今家自取八地已上愿摄受者华严云八地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
【疏】私释少异此章正以出生义为宗但物闻上三愿便谓愿极于此故一往从初讫有大利益先明七地以下恒沙诸愿皆入八地以上一念愿中若论其至极正在于此第二从胜鬘白佛我当承佛以下正明出生义第一明愿摄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愿摄第二明如来赞成就第一正明愿摄中即有三第一明胜鬘受命。
【钞】私释已上疏主义判非即用此为正科文言出生为宗者此一意明摄受正法菩萨能出生五乘义此为章中之宗要也。
【疏】第三正明愿摄恒沙诸愿皆入一大愿中者一愿谓八地以上一念心中愿言七地以下恒沙诸愿皆入八地以上一念愿中故云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者出一愿体与万行正法即是八地以上一念上用故云摄受正法真为大愿也。
【钞】八地已上一念上用者自行化他之用悉有一念如引华严经经文云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随力随分。
【疏】从佛赞胜鬘以下明愿摄中第二如来赞成就中亦有五第一赞其现德。
【疏】广大义者谓行体也一云牒前句从则是无量以下皆释广大八万四千法门余疏有记而今不记。
【钞】八万四千法门者结八地三行之体不出八万四千法门大小乘经论所出不同今存一释贤劫经云佛初发心至分舍利凡有三百五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又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为十合八万四千彼经文相稍隐古来皆用以为准的然诸经所出虽多不出四谛八万四千法藏即苦谛尘劳门即集谛对治门三三昧门诸陀罗尼门此三合为道谛诸波罗蜜门即灭谛大论问三昧与陀罗尼何别答陀罗尼慧性三昧定性故将此二合为道谛但是对治之义。
【疏】就第二明其出生义凡有四譬分为二第一初二譬明法能出生第二后二譬明人能出生所以知者前二譬直言摄受正法而不见善男女后二譬即合中皆言善男女就第一明法能出生中二譬自分为二第一云兴譬。
【疏】有四句一大海比菩萨言广抱众生即如大海抱纳无穷故以为比二诸山比缘觉乘言真高出亦如众山之高故以为喻三草木比声闻乘言其头数繁多如草木故以为比四众生共比人天乘人天乘但在生死中如众生处处受生故以为况。
【钞】缘觉出声闻之上故喻之以山菩萨可不高耶菩萨垂形六道和光同尘利物故喻之以海广抱。
【疏】第二合比分为三第一正合第二结合第三赞叹能负人就第一正合中亦有二第一合能负人比。
【疏】友是相救为义然请而后救即非真友故云作不请之友菩萨化物知慈母就婴儿故云为世法母。
【钞】不请友者世以同志为友菩萨四摄有同事摄善巧同根缘修五乘善令得无漏果故经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净名云众人不请友而安者未安道谛即令安道谛即与今经大悲安慰全同无名云大悲内兴救不待请哀愍安慰犹如慈母举此结终以明地德之厚戴也。
【疏】从又如大地有四种宝藏以下第二宝藏比明八地为众生蕴藏之义即开合为二开比中亦有二第一正比。
【疏】第二释相即义标疑云何以人即法耶释曰八地以上人为摄受正法舍三种分此舍之心即是摄受正法之心即以此心既成此行人然即此摄受正法之心安得异于舍此三种分人。
【钞】二释相即义中即以此心既成此行人者言以此摄受正法之心能成此舍三分人故知正法之心即是舍三分人无名云能舍之主目人所舍之理曰法故人即法也为摄受正法而舍三分可名人也第二愿开其端此章成其义。
【疏】第三从何等为三以下出舍三分义第三出舍三分义因上焰明之也。
【钞】因上焰明之者因前将舍三分人未释相即义故今仍明三分义也。
【疏】又分为四第一正明三分义第二从世尊如是以下赞叹舍三分人第三从世尊又善男子以下明舍三分时节第四从世尊我见摄受正法以下引佛为证就第一正明舍三分中即有二第一直总举三分何等为三谓身命财是。
【疏】就第三有一受名摄善法戒亦分为二第一直明不忘摄受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