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二

【疏】就第二释中凡有三行三欲三行是八地以上行三欲谓七地以还故。

【钞】三欲判在七地还者璎珞云十信菩萨今复修行无量功德所谓十波罗蜜乃至集一切善法八万四千波罗蜜一切诸法门摄我心中念念不去心此是今经三欲意彼经文中有二欲大乘欲可知。

【疏】三行者一摄受正法行二大乘行三波罗蜜行七地以还非不大乘大义未显何者七地以还断结与二乘齐同出三界。

【钞】七地以还断结与二乘齐等者璎珞释七地菩萨心所观法中谓尽果报无障无碍智所谓以三空智观三界习色心果报灭无余一切功德功用造作竟。

【疏】而未及八地以上冥合众流更无异趣故大义不明。

【钞】冥合众流者彼经释八地中不思议无功用观所谓无相大慧方便大用无有色习无明亦尽百万劫事无量佛土事以一念心一时得现如佛形示一切众生形以一念心中一时行以无功用故华严三十八云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又云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此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亦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至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等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疏】波罗蜜者名到彼岸七地以还亦是无相彼岸但未能并照故波罗蜜义亦未彰七地以还亦修万行但一念之中不能齐故亦不得摄受之名。

【钞】并照者十波罗蜜一念心中一时行照之以无相七地还次第行万行故云不齐。

【疏】所以摄受大乘波罗蜜皆名八地以上为明三欲即是愿得此三行之心故七地以还许其有也而此三行皆是八地以上一心上用但随义立别名耳故云若忘失法即三行都忘三行既忘即三行之欲亦皆忘也应有波罗欲略无也列行则以摄受为先列欲则以大乘为初是葢逐便无大意也。

【钞】逐便等者逐三行中第三波罗蜜行便列波罗蜜欲故也经既失三行忘三欲。

【疏】从随所乐入以下明失行即起恶也。

【钞】随所乐入法门不得入又不能超过凡夫地岂非大过哉此一段文总取七地还三欲以为摄善法戒故疏云许其有也。

【疏】第三结不忘。

【疏】而此三愿并是住前之愿而言摄受诸愿者此但取住前诸愿非兼八地以上愿也。

【钞】疏取住前诸愿者璎珞上卷释十住前十信心信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门常发无量有行无行大愿得入习种姓中广行一切愿经文广十信心者信进念定慧戒回向护法舍愿习种姓谓十信是一贤位。

经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者璎珞云我因果愿悉具足一切愿行摄在其中今于诸佛前受大愿愿今满修进余行一切菩萨若入是愿无不得入萨婆若海彼在住上义通住前上三章自分行讫。

【疏】从尔时胜鬘白佛言以下明乘体中第二举二章明他分行二章即自为二第一摄受正法章明万善出生义言八地以上一念心中能生五乘诸善第二入一乘章收入一义言总取能生八地之行所生五乘诸善皆入一乘。

【钞】第四摄受正法章。

言万善出生义等者此乃辨两章之同异摄受章八地上一念心中摄诸愿行以得名此心能出生五乘因果故名为能生也一乘章总収能所皆入一乘也。

【疏】一往释摄受正法能摄万行之心为摄受所修之善当理非邪故言正为物轨则故言法而释此摄受正法种种不同。

【钞】一往释摄受正法下释名体宽狭先释名从一往至为摄受释摄受二字所修之善释法字当理非邪故释正字。

【疏】或云夫善皆能摄生众生诸行故自凡至圣皆取以为摄受正法。

【钞】从摄生众生下释体宽狭摄生众生诸行故等言摄受正法能摄诸行故从初信乃至妙觉之善皆取。

【疏】或云外凡之善皆以相心而作故不得为摄受正法但内凡以上可取。

【钞】或云下除十信外凡从十住内凡上皆取。

【疏】或云内凡犹未得真解故亦未足取但初地以上正是真观故从此可取而今所须者八地以上一念之中备修万行之心为摄受所修之行当理非邪故言正为物轨则故言法初地以上七地以还之行实是真无漏故亦应言正为物轨则故亦可称法然但一念之中不能备修万行亦未并观故犹不得摄受之名且临文自证若尽并取七地以下以为摄受正法者那得言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所言自分他分以此为辨也就中初开为二第一从初讫有大功德有大利益明愿摄第二从胜鬘白佛言我当承佛神力竟章明行摄受。

【钞】或内凡下从初地上皆取如上三师自是一途今家自取八地上愿摄受者华严云八地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

【疏】私释少异此章正以出生义为宗但物闻上三愿便谓愿极于此故一往从初讫有大利益先明七地以下恒沙诸愿皆入八地以上一念愿中若论其至极正在于此第二从胜鬘白佛我当承佛以下正明出生义第一明愿摄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愿摄第二明如来赞成就第一正明愿摄中即有三第一明胜鬘受命。

【钞】私释上疏主义判非即用此为正科文言出生为宗者此一意明摄受正法菩萨能出生五乘义此为章中之宗要也。

【疏】不得边际者只是摄受正法理深幽远说不可尽故云不得边际如来智慧辩才亦无边际者释疑若摄受功德不得边际者亦应无能解此理者谁以此理为说众生耶故释曰佛智从无边理而生故佛智亦无边际今以无边际之智还照无边际之理为佛何难所以称为一切种智从何以故以下仍释佛智无边际标疑云何以如来慧智亦无边际耶释曰此摄受正法之理有大功德利益故所生佛智亦无边际也亦释何以摄受所有功德无边际者此摄受正法上能感种智下能化众生如是功德利益说不可尽故不得边际也。

【钞】智慧辩才等者辩有四种一义无碍辩二法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无碍辩此四通名无碍辩者如来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别了了通达无滞故通名无碍智也一义无碍智者知诸法义了了通达无滞故又能知一切义皆入实相故二法无碍智者法名一切义名字为知义故悉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又能以是法无碍智分别三乘而不坏法性于所说语言中无有滞碍也三辞无碍智者以语言说名字义种种庄严言语随其所应能令解了所谓一切众生殊方异语若一语若二语略男女等语过去未来现在语如此等语言能令各各得解辩无碍一切闻者悉解其言说也四乐说无碍智者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一语中说一切语一法中说一切法于是所说法皆是真实皆随可度者有所利益所谓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随一切众生根性乐闻善赴机缘言方无滞闻者无厌乃至无量劫说为佛何难者用智照理得成为佛虽无边际说何难无差机之过上并是经论诚文。

【疏】从我当承佛神力以下第二明摄行私云正明出生义又开为二第一正明行摄第二从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以下竟章亦明如来赞成就第一正明行摄又分为三第一先出行摄之体亦可能生之体第二从譬如劫初成时以下正明出生义第三从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以下明相即以释物疑第一中亦有三第一受命。

【疏】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者第三双结开合劫成取开比之初天人本所未得取合比之末出世间安乐是天人本所未得比取其初合取其末中间为略故云乃至皆于中出者双结大千界藏及四百亿类州皆从劫中而出亦天人本所未得皆从摄受而生也此二比有三可辨一为本作比即二比皆云劫初成时故文意皆同二为迹作比前比普兴大云后比有大水聚故意一文异三为所生作比前比合人而辨因果后比辨人而合因果故文意皆异然亦无大意但圣人说法互举而明也。

【钞】有三可辨者云兴大水二比之中皆有劫成并喻八地上真身之本此即文同其意亦同二比之中皆有垂应之迹此即文异而意同文异者即普兴大云有大水聚也二比之中前比但言雨众色雨是因及种种宝是果而不明人人合在因果之中后比但言菩萨神通及安隐等而不明因果因果合在人中故文意皆异互举而明者言初本中一切菩萨真身之本皆同故文意皆同以显之一切菩萨从本垂迹虽同而化迹各异故意同文异以第三所生中前比但出法后比但出人者互举而明也何者八地真身初建垂应说法不出五乘因果或举法以显人故如前比或举人显法即如后比一代教门此即极多溢敷经论表之所化五乘或开因果而显人不同或开于人而显因果有异故云互举而明也然亦不出从真起应说五乘法化五乘人说因说果或离或合即収一化人之兴法能化所化声无不尽即是菩萨一念无功用行中摄受一切诸行等法故云行摄也。

【疏】从又如大地以下明出生中第二明人能出成就中亦有二比自为二第一名重担比明八地以上大士荷负众生之义第二名宝藏比明八地以上大士为众生蕴藏之义就第一重担比即开合为二就开比即有二第一初二句为八地以上能负人作比。

【钞】荷负众生之义者菩萨垂形九道同事而摄故经云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蕴藏之义者一念含藏五乘之法故经云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疏】得众生四种最大宝者解有四种第一解言五乘之善义属众生八地大士备之在心故言得众生宝第二云八地以上大士得教化四种众生之宝故云得众生宝第三云摄受正法由教化四种众生而得故言得众生宝第四解四种众生善根并由八地菩萨为得故云得众生宝而第一第二解但言本末有异大意似同。

【钞】但言本末有异者初备在心即自行成以为本将此法化众生以为末合此二文总成今家出生义。

【疏】第三第四解但其处得上下各异故语意皆不同。

【钞】但其处得等者第三得之于下第四得之于上。

【疏】且第四解于文即便但此未合所蕴藏。

【钞】且第四解于文即便者文云如是得大宝众生皆由摄受正法善男女得此奇特希有功德此乃赞叹能蕴藏人不合所蕴藏。

【疏】然以后结文为推亦所是也。

【钞】然以结文为推者即此章末结劝文云是故胜鬘当以摄受正法开示众生教化众生建立众生也此文与初二师解同是故今用并是能蕴藏。

【疏】第三解好即好矣但其取之甚远也。

【钞】取之甚远者由教化四种众生方成摄受正法者其义太远矣。

【疏】第一第二随念为用而四种宝中唯无价最上那得皆是最上者以胜兼劣故通称最上又云余三始终会成上价故通称最上。

【钞】余三始终会成上价者会始归终同成一乘故云通称最上。

【疏】第二合所蕴藏比。

【疏】从舍身以下别明舍身从舍命以下明舍命从舍财以下明舍财旧释舍身谓自放为奴舍命为人取死今云舍命舍身皆是死也但建意异耳若如投身饿虎本在舍身若义士见色授命意在舍命舍财谓身外之物后际等者谓未来未来则无际谓常舍明矣又云金刚心为后际离老病死者谓分段生死无有变易者谓变易生死也此言得者谓令得众生也功德法财非如世财五家共有得一切众生殊胜供养者语少倒应言得供养殊胜一切众生或顺文直释得人天殊胜供养。

【钞】若如投身饿虎等者即是金光明第四萨埵王子舍身缘彼舍身品中因菩提树神问如来昔日苦行之事如来神力大地震动有七宝塔从地踊出佛礼塔讫令阿难取舍利示此大众佛言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乃至无量波罗蜜之所薰修尔时世尊断众疑故说舍利往昔因缘过去世有王名摩诃罗陀而有三子一名摩诃波那罗次名摩诃提婆小名摩诃萨埵于是三子因游园林见有一虎新产七子身体羸损命将欲绝其萨埵王子自观身不净深生厌离誓求无上涅槃故于高山王上投身虎前其虎食噉唯留余骨等佛告树神尔时萨埵今我身是第一王子弥勒是第二王子调达是虎者瞿夷是七子者今五比丘舍利弗及目连是光明施头者大方便佛报恩经第四云昔波罗柰国王名大光明心惠一切不违人意小国嫉之雇婆罗门从其乞头王自思惟从无始来未曾为法空度生死劳我精神今此身欲求菩提王言大善即者不与违我本心何当得成无上菩提王言大善即自以𩒐发系后园树上令婆罗门断头将去光明王者即释迦是。

五家共有者一水二火三怨家四责主五王难。

【疏】从世尊以下第二叹舍三分人可见也。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二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