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开示众生谓人天乘即对上力士比教化众生谓二乘即对上牛王比建立众生谓七地以还即对上须弥山比此皆广劝。
【钞】开示众生谓人天乘等无名云初名开示中名教化后名建立也既以三譬述成其义复加三劝令广其道也今疏意亦同之前举三喻述于胜鬘摄受正法胜五乘人故今结劝亦对五乘人劝结也开示众生对上大力士比者开对上人天乘未开教化对二乘自度建立对上菩萨未如八地建立真应是故少摄受正法已胜于五乘人必须开示等也。
【疏】二广结。
【疏】如是大利结人天乘如是大福者结二乘如是大果者结七地以还大乘亦对三譬为结此名广结。
【钞】广结中皆言结者结谓结示也人天开示即得大利二乘教化即得大福七地建立即得大果是故皆由摄受正法言广略者广举五乘略言无量无边等。
【疏】三略劝。
【疏】前摄受正法章每发言胜鬘先请求说今此章佛自先命者前章既是他分深行不敢自宣故命而说也上来其所说莫不契理无所可疑所以不待其请先命更说也汝今更说一切诸佛所说摄受正法者更应如诸佛说所生能生皆入一乘也。
【钞】次释经文中言前章每发言先请求说者前愿摄初受命之文即是求说尔时胜鬘白佛言我今当复承佛威神说调伏大愿真言无异次如来听说云佛告胜鬘恣听汝说次行摄初云胜鬘白佛我当承佛神力更复演说摄受正法广大之义次佛言便说次明人法相即中亦然故云每发言也。
【疏】第二胜鬘受𠡠而说就第二胜鬘奉旨而说即有二第一先会能生第二从世尊如阿耨达池以下会所生就第一会能生中亦有二第一正会。
【疏】第二释会明所生既一则能生安得异也此似会所生而举所生以释能生非会所生。
【钞】次释会中言所生既一能生安得异者明从一乘所生五乘与前摄受之所生五乘不异也二处所生既同即显二处能生无异。
【疏】就第二会所生中亦有二第一举二比正会。
【疏】就第一八河比即有开合阿耨达此言无热龙龙居此池故因为名池在昆仑山顶其水四面流出八河八河之水即是池水更非异水内合从于大乘所生四乘即是大乘更无异乘此比明其始生义第二合可见。
【钞】阿耨达池等者涅槃第三云一恒河二周摩罗三萨罗四阿利罗䟦提五摩诃六辛头七博叉八悉陀河从池出生八河比八地已上摄受之心初始出五乘因果义故云比其始生义也。
【疏】言佛既是大依佛出家那得是小而所以唯木叉毗尼明相即者正法兴衰前后异时出家受戒始终非一所以不相即木叉毗尼即同体一时故即也。
【钞】言是大非小者疏文自显。
【疏】从阿罗汉以下第五举果为况就中亦有二第一立两章门。
【疏】于一切无行者谓无三界外治道之行怖畏想住者谓未免变易生死故怖畏想住胸次举比为释如人执劒欲来害己者言怖畏亦如是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者结言变易未尽故非究竟乐。
【钞】无三界外治道之行者谓无无作道谛此道能治无作苦集故也无名云无行者何既出三界而未入佛境众法之大因也。
怖畏想住者无名云夫然阿罗汉虽尽三界之大怖而未免彼地之微畏伤其无上法身岂执劒之所譬。
【疏】从何以故以下第二释善法未满章门。
【疏】依不求依者明自有依德不求依他次亦举譬为释可见从如是以下合亦可见。
【钞】自有依德不求依他者八地已上顺法性流自依三德四义不假依他故下经云无作圣谛义者能以自力知一切苦集灭道等。
言举果为况者谓罗汉果法善犹未满恶犹未除况前因法而得究竟是故会六处因皆入一乘也。
【疏】从世尊阿罗汉以下正明一乘中之第三别会二乘果就中开为六第一从初讫去涅槃界远夺其所得四智及涅槃果第二从何以故下释与夺之意第三从何以故有二种死以下举二种生死释第二意第四从何以故有烦恼以下举二种烦恼释第三意第五从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以下历结前四段第六从世尊彼先所得地以下结入一乘今第一夺四智及涅槃果。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一清净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疏】葢是逐便无别所以观察举智解脱举断四智释智苏息释解脱无为凝然故为苏息处也。
【钞】葢是逐便无别所以者去涅槃界远故不成就一切功德不成就故有量有量故思议思议故非第一清净是故去涅槃界远无名云一切者尽有之名无量者体无之称不思议者有无兼极之谓也清净者证断之极号故言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无名云向指归依之义故单言声闻今广释生死不尽是以兼说二乘。
【疏】从何以故有二种生死以下第三举二种生死以释第二夺段二段云佛昔与者既是方便胜鬘今夺则究竟在佛二乘未故所以举二种生死以释与是方便夺由未极之意标疑云。
【疏】从二种死中以下第三正释昔与是方便之意释曰昔日但因除分段而言四智究竟故。
【钞】从昔与是下释第三意七种学人者谓三果四向虗伪烦恼谓断四住惑故法华但离虗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疏】第四从非尽一切以下正释究竟非在二乘之意。
【疏】从尔时世尊于胜鬘以下章中第二如来赞成就中亦有二第一赞成第二从是故以下结劝就第一赞成又开为二第一直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