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四

【疏】二乘唯除四住地亦无漏不尽无漏不尽者谓未尽证无漏也不得自在力者谓未尽证无漏故不得自在力也明既未证未自在故不得断无明住地也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者明由未断无明住地故应证不证也应证者无断可证也一云无漏不尽者应无之漏不尽也应无之漏者谓无明住地故即下云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而生此中释作标疑为佛能断正释以二乘不断葢互通为释也。

【钞】无漏不尽者无名云是未断无明住地既为无明所缚安得自在无明不尽以何为证。

【疏】从世尊阿罗汉辟支以下别会二乘果中之第五历结前四重上来四段但承上事即释而不悉明其之相故此更简而结也即分为四第一从初讫名向涅槃界结上第一段夺四智及涅槃不满第二从若知一切苦以下结上第二段明究竟唯在于佛非是二乘第三从世尊于此起烦恼以下结上第四举二种烦恼以释第三二死兼除不除第四从世界不受后有智有二种以下结上第三段举二种生死以释第二究竟不究竟本义云从此下结前第二唯如来究竟二乘不究竟就中分为四第一结二乘不究竟第二从若知一切苦以下结如来究竟第三从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以下释结二乘不究竟第四从世尊于此起烦恼以下释结如来究竟若尔只结第一第二不结第三第四而结更释释结则无穷此少不宜故不须也第一结上第一四智及涅槃不满上直言不满故今结七德不满故夺也。

【钞】第五历结前四中云但承上事即释等者上来将欲会二乘果且先夺四智及涅槃果未究竟承此夺文便释与夺之意何故与夺即举二死以释之复由二种烦恼故有二死不同然虽如此未及广简是故今文先举七德不满结上四智及涅槃不满第二广举七德满足以对二乘七德不满结上与夺之意第三举二种烦恼以结上第四意第四举二死结上第三意一一皆广于前文也至下释中文相自显。

【疏】七德不满者一智慧不满。

【疏】亦不对上此何以故通下三德为标法无优劣者本义云诸佛法身无优劣也波若解脱清净释等亦同此而今释是对小乘涅槃三过昔日小乘有余无余二种涅槃通有三过一不俱二不满三不等三德优劣故不等。

【钞】小乘三过一优劣者诸小乘师说佛菩提树下初成道时种智圆果缚尚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又带无常此乃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释曰三十四心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断见思惑之时有般若名为种智圆父母生身犹未灭度名为果缚尚在虽断通惑未有法身身是无常犹资段食食非一故云杂食以小乘教主同凡报故一优谓般若种智圆二劣谓解脱未具身犹杂食此二虽劣有少分具在不大义当一时譬之横川及以烈火并一尽长余尽短也三德虽则一时优劣不等故云也。

【疏】三德不共故不俱。

【钞】二不俱者前取义具摄后归前且言一时据现灼然前后而得故云不共也。

【疏】三德未究竟故不满。

【钞】三德未究竟者法身只是五分法身般若只是一无漏智解脱只是除四住岂同大乘平等法身遮那妙体一切种智五住圆除者耶。

【疏】所以名少分今日涅槃无此三过皆是一等故云常住涅槃界。

【钞】今日涅槃无此三过者此三德义出在大经是彼经中宗极之义如来出世安置众生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秘密藏者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三德此经虽略意亦同之须引彼经之广文用演今经之略说先且引经文次解其义故哀难品云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我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释曰言如世伊字者外国有新旧两伊旧伊横竖断绝相离借此况彼横如烈火竖如点水各不相续不横不同烈火不竖不同点水应如此土草下字相细画相连是新伊相旧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波若修成入无余方是解脱无复身智此则如竖点水纵而相离三法各异如横烈火各不相关此乃昔教大乘中纵横之义疏文一往对小不满以释应知通斥大小也新伊字可喻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为三三无别体是故不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三而一一而三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即非三非一名秘密藏如世伊字此句是彼经之根本为显此义广立问答致二十五品洋洋无尽若失此意令迷根本将何指归深会此义销释今经妙无不尽彼经言三目者摩醯首罗居色界顶一统领大千一面三目三目一面不可言一三纵横若并若别能严天颜作世界主彻照三千若不纵横严主照世一切皆成三德亦尔纵横并别秘藏不成不纵不横秘藏则成。

【疏】次举波若以对上第一智慧不满。

【疏】从得不思议以下第二举果上诸德以证二死兼除明既有如是尊德宁复未免二死。

【钞】经十力勇猛者一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十通称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得无能胜故名力也。

一处非处力者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恶业得受善报无有是处恶业尚不能得世间何况出世间乐恶行亦然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是处五盖覆心修七觉尚不得声闻道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如是等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初力也。

二业力者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皆悉遍知下如初力文下去尔耳。

三定力者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

四根力者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

五欲力者佛知众生种种欲。

六性力者佛知世间种种无种性。

七至处道力者佛知一切道至处。

八宿命力者佛知一切种种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此间此间姓名乃至长短。

九天眼力者佛天眼净过诸天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不谤毁圣人正见正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等。

十漏尽力者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慧解脱在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尽持戒立不作后有尽如实知。

【疏】从世尊阿罗汉以下第二结二乘但除其一就中亦分为二第一明二乘但除分段因谓离生死。

【疏】第四谁其如是说引佛为证然别体三宝则其名体各异故理自可别但一体何以为别释曰常住法身为佛宝此法身能为物轨则自为法宝又此法身则能与理和合亦为僧宝若辨归依为其习解断惑则别体可先但不迷旨归必一体为要今胜鬘唯欲以旨归为本故非昔梯橙唯欲今日一体也。

【钞】则其名体各异等者佛法僧名异法身三乘教三乘人体无异一体之中常住法身灵觉智性为佛宝轨生物解为法宝理智和合为僧宝。

若辨归依等者若依三乘人冯教修习生解断惑可先别体也若为不迷教下旨趣必一体为要也。

经四无畏成就等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此四通名无畏者于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恐惧之相也一切智无畏者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也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不能转一无畏也二漏尽无畏者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下同前如实言是漏不尽乃至无微畏相下文同前三说障道无畏者佛作诚言我说障法下同前如实言是障法不障道法下文同前四说苦尽无畏者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乃至余众实不能转。

【疏】第五从若如来以下明昔日不说一乘之意。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四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