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释曰烦恼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二无明住地烦恼如来已尽二种烦恼故二死兼除二乘唯尽四住地烦恼故但除分段生死。
【钞】直举二种烦恼者文中但举无明其所断者即是四住故疏文中双释二种也无名云何以故有烦恼者所以归依由于怖畏之来缘生死不尽不尽之本乎烦恼是以历明至于此也。
【疏】就第二出烦恼体相又分为四第一正出二种烦恼体相第二从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以下校量二种烦恼功用胜负第三从又如取缘以下明其润业不同第四从世尊如是有爱住地以下明断除之义就第一正出体相中又自有二第一释四住地惑。
【疏】一切上烦恼者恒沙上烦恼从无明住地上生亦鄣众生行之上故谓之上烦恼依种者别相烦恼依通相而有谓之为依通相烦恼能生别相称之为种依取五住地家起烦恼种取四住地根本取相次举无明住地正明劣。
【钞】依种者恒沙是别相四住地为通相通则通障一切别则别障行及别相知见。
依取五住地家起烦恼者谓恒沙惑也以界内外俱有恒沙从五住起并障内外诸行及知见故此取能依。
种取四住等者四住为恒沙根本此取能生取相是四住之异名。
【疏】第二从世尊如是无明住地以下明无明住地胜。
【疏】从世尊以下第二明无明住地胜与前反复为二于有爱数四住地者有爱谓无色惑又数色反数取下色爱欲爱及见一处足为四住地。
【钞】与前反复为二者前先举劣后明胜今先明胜后举劣。
【疏】第三从譬如恶魔以下举比明胜。
【疏】从恒沙等数以下第四释胜久住者远作根本也此就生明胜二乘不能断唯佛菩提智能断者就断明胜菩提智谓空解也此未明断借断明力一云金刚心断惑已尽名为学佛故云如来菩提智断。
【钞】疏释胜中体惑本空故云空解无名云三界上烦恼犹可以恒沙为数重冥幽昏非萤烛之所照也非佛不断可称为大。
【疏】第五从如是世尊以下结胜。
【疏】缘者谓四住地惑言此惑能助业取果为果之缘也有漏业因者通言善恶诸业。
【钞】三有者欲色无色有也智论第四云欲有者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色有无色有亦如是。
【疏】第二从如是以下明无明住地惑润无漏业受变易生。
【钞】七德之中一智慧不满者无名云统论生分不尽则言大力菩萨大力菩萨者通八住已上三地也今穷无明住地之所覆故偏取最后身最后身者一变则成佛而微障未尽障微则难遣故于彼彼法不得一切种智以知之无上正觉以觉之也。
【疏】二断不足从以不知见故以下是。
【疏】此结夺涅槃果而所以第六事牒前第三四五事者第二已牒第一第三已牒第二而第四不牒第三第五不牒第四所以此六中并牒也。
【钞】言牒前第三四五事者第二言以不知见故是牒第一第三言以不断故是牒第二第四但言名有余清净故不牒第三第五但言名成就有余功德故不牒第四故于第六中总牒第三第四及第五也。
【疏】从若知一切苦以下结上第二明究竟在佛非在二乘就中即分为二第一先结佛究竟第二从世尊若无明住地以下结二乘非究竟上直言究竟唯在佛故今结七德满足故云究竟以对二乘七德不满分文为八一以初四一切作折别明智境满足以对上第六智境不周。
【疏】比不对上上无荫盖为无覆傍无力授为无护无依者谓变易众生无依亦轻于无覆护也。
【钞】明依归德等者如来有归依覆护之德已满之也界内众生未有出世善法覆护变易二乘更须归依如来以无无作道灭故无名云为依者以道度人曰护以灭安物曰依。
【疏】四举法身等以释涅槃满足初举法身。
【疏】亦不对上此何以故通下三德为标法无优劣者本义云诸佛法身无优劣也波若解脱清净释等亦同此而今释是对小乘涅槃三过昔日小乘有余无余二种涅槃通有三过一不俱二不满三不等三德优劣故不等。
【钞】小乘三过一优劣者诸小乘师说佛菩提树下初成道时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又带无常此乃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释曰三十四心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断见思惑之时已有般若名为种智已圆父母生身犹未灭度名为果缚尚在虽断通惑未有法身身是无常犹资段食食非一故云杂食以小乘教主同凡报故一优谓般若种智已圆二劣谓解脱未具身犹杂食此二虽劣已有少分具在不大义当一时譬之横川及以烈火并一尽长余尽短也三德虽则一时优劣不等故云也。
【疏】三德不共故不俱。
【钞】二不俱者前取义具摄后归前且言一时据现灼然前后而得故云不共也。
【疏】三德未究竟故不满。
【钞】三德未究竟者法身只是五分法身般若只是一无漏智解脱只是已除四住岂同大乘平等法身遮那妙体一切种智五住圆除者耶。
【疏】所以名少分今日涅槃无此三过皆是一等故云常住涅槃界。
【钞】今日涅槃无此三过者此三德义出在大经是彼经中宗极之义如来出世安置众生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秘密藏者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三德此经虽略意亦同之须引彼经之广文用演今经之略说先且引经文次解其义故哀难品云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我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释曰言如世伊字者外国有新旧两伊旧伊横竖断绝相离借此况彼横如烈火竖如点水各不相续不横不同烈火不竖不同点水应如此土草下字相细画相连是新伊相旧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波若修成入无余已方是解脱无复身智此则如竖点水纵而相离三法各异如横烈火各不相关此乃昔教大乘中纵横之义疏文一往对小不满以释应知通斥大小也新伊字可喻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为三三无别体是故不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三而一一而三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即非三非一名秘密藏如世伊字此句是彼经之根本为显此义广立问答致二十五品洋洋无尽若失此意令迷根本将何指归深会此义销释今经妙无不尽彼经言三目者摩醯首罗居色界顶一统领大千一面三目三目一面不可言一三纵横若并若别能严天颜作世界主彻照三千若不纵横严主照世一切皆成三德亦尔纵横并别秘藏不成不纵不横秘藏则成。
【疏】次举波若以对上第一智慧不满。
【疏】从是故以下明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略举十二以明其相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者明修道应断者皆由无明住地为生此一句总明下十一句明映障诸境上烦恼皆从无明住地而生彼者彼无明住地能生心上烦恼一云彼者即谓彼心。
【钞】经是故无明住地等者无名云以能生为烦恼所生为上烦恼心者总说三界心也四住地结障于心识无明住地障彼净智净智者又二种一障二乘二障菩萨今释无明住地皆生此众结也将修禅定先习止观此别解欲界烦恼禅上色界也正受上无色界说心止尽于此也方便上无漏方便也智上智所知闻也果上有为未尽得上无为未极也此是二乘知障也力上无畏上此是菩萨智障也。
【疏】第四从如是过恒沙以下结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
【疏】从如是过恒沙以下第四结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皆因无明住地者恒沙本无而因住地为生故云皆因恒沙亦有可生之义即住地助发故云皆缘。
【钞】皆因无明住地等者无名云但以无知为性故名为因虽智犹迷谓之缘也。
【疏】从世尊于此起烦恼以下第三结上第四举二种烦恼释第三二死兼除不除所以在第三处为结者上结二乘不究竟以不断无明住地为结故逐便遂结也。
【钞】故逐便遂结也者上结文分四第一文经云世尊若无明住地乃至无明为众惑本云缘无明住地承此便故今将第四烦恼文来第二中结之第二方明结前第三二死可见。
【疏】上第四举二种烦恼释二死兼除不除中本有四第一出烦恼体相第二明校量力用第三明润业不同第四明断除今但略不结第三润业不同余三皆结从初讫无始无明住地结第一出烦恼体相。
【疏】上第二校量力用本有二一四住地劣二无明住地胜今但结无明住地胜即而四住地劣自去上中即有法说比喻今结中亦有法说比喻可见上直言无明住地力胜故此明诸烦恼成坏皆以无明住地为本而结也。
【钞】经所持建立者无名云始起是为持终成为建立生死由彼灭岂容异。
【疏】如是一切以下结上第四断除。
【疏】从得不思议以下第二举果上诸德以证二死兼除明既有如是尊德宁复未免二死。
【钞】经十力勇猛者一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十通称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得无能胜故名力也。
一处非处力者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恶业得受善报无有是处恶业尚不能得世间何况出世间乐恶行亦然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是处五盖覆心修七觉尚不得声闻道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如是等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初力也。
二业力者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皆悉遍知已下如初力文下去尔耳。
三定力者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
四根力者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
五欲力者佛知众生种种欲。
六性力者佛知世间种种无种性。
七至处道力者佛知一切道至处。
八宿命力者佛知一切种种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此间此间姓名乃至长短。
九天眼力者佛天眼净过诸天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不谤毁圣人正见正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等。
十漏尽力者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慧解脱在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立不作后有尽如实知。
【疏】从世尊阿罗汉以下第二结二乘但除其一就中亦分为二第一明二乘但除分段因谓已离生死。
【疏】度生死畏者谓畏度分段生死也次第得解脱乐者明以次第断三界惑无惑理自可乐故解脱乐也作是念者明因此谓已离生死怖畏不受生死苦也此即二种不受后智中亦一种智结云是故二乘但除其一。
【钞】次第断三界惑等者先断三界见得初果次断欲界六品思得斯陀含次进断九品得阿那含次从初禅初品乃至非想非非想第九品尽名阿罗汉果故也若细分袟明家家一种子等非此可尽毗昙广明。
【疏】第二从世尊以下亦明但因除分段自谓已得第一果是故但除其一。
【疏】从世尊以下第二明亦因此谓已得第一处观察时者谓照四谛时一云照四谛时自能推理仰观第一应得处。
从世尊彼先所得地以下别会二乘果中之第六结入一乘本义云此前料简佛出非是一乘収结三乘以为一乘就中即有四第一明二乘在因时自知未究竟。
【疏】本义云从初讫谓如来应等正觉也明今日一体为归依之本而今不须梯橙三宝即所说经教不别大小皆为法宝学教之人亦不别大小皆为僧宝而今举胜兼劣故唯称一乘教三乘人也而昔日虽说大乘未明一乘以一乘为法宝唯今此经也。
第二从此二归依以下正明二依非究竟。
【疏】从何以故以下别会二乘果中第四举二种烦恼以释第三段二死兼除不除之意就中开为二第一直举二种烦恼为释第二从烦恼有二种以下出烦恼体相标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