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第一初观圣谛者谓始观有作四圣谛也以一智者言以一有作谛智也断诸住地者谓断四住惑四断智谓断因智得惑断故云断智亦可以四谛下结为四断智功德作证者谓无为功德亦善知此四法义者谓四谛义明得少分观也。
【钞】第一释无边圣谛章。
观圣谛者广释四谛在大经第十一明慧圣行中经云又有圣行者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又苦者有三相苦苦行苦坏苦集者二十五有灭者二十五有灭道者修戒定慧经文甚广又善男子有漏法者有二种相有因有果无漏法者亦有二种有因有果有漏因果者集因苦果无漏因果者道因灭果。
四谛下结者智论云结谓九结爱恚慢痴见取疑并悭嫉。
【疏】第二从无有出世间以下明上上非二乘分。
【疏】从世尊圣义以下明圣义非其分即有二第一直明非其分第二举有量及少分为释可见。
【钞】经圣义者非一切声闻等者无名云夫称圣者微妙玄通不可测尽者也彼二乘者智不穷微德不极妙安得充大圣之义耶。
【疏】第五从圣谛者以下明谛亦非二乘分。
【疏】说圣谛义者明此八谛依如来藏而说也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者无作灭谛即如来藏所以甚深两苦两集能隐此藏二道一灭能显此藏则其隐显之所以难明故亦皆甚深。
【疏】从若于无量以下第二举如来藏及法身劝信八谛物闻圣谛甚深唯佛境界便谓然则若非如来都无应信当复为谁而说此谛耶所以举此如来藏及法身劝信曰无作灭谛即如来藏此藏显为法身若能信此如来藏及法身即能信此八谛所以劝信之也且闻如来藏既是甚深非识所量即谓此如来藏已超惑累独自清净故知非识境界所以亦明此如来藏隐在烦恼之中非出惑累若能无疑于隐义者亦能无疑于显法身若能信此隐显之义即能信八谛昔日不明理在惑中又二圣谛中唯明一种圣谛皆是方便之说也就中亦有二第一明信藏即信法身。
【钞】经如是难知难解者等者无名云如是难知难解者此统举始终也初说作谛名为究竟后说无作亦名究竟名同而实异谁能知之意远而言近孰能解之能知解者要当推近以及远观果以寻因故上言若能了所缠云佛性者则已出之法身也。
【疏】第二从何等为说二圣谛以下列二圣谛名。
【疏】前三重可见第四释名疑云何以名有作有量耶释曰非因他能知一切苦者因他谓二乘七地言非此因他人能知三界内外一切苦集灭道也故名其人有作有量所以其所照谛亦名有作有量也。
【钞】非因他能知一切苦等者七地二乘必因他教因他教者但知有作有量不知无作无量故云非此因他人能知一切苦等一切等即是无作无量也故名此因他能知之人名为有作有量也人既名为有作以人名法则其所照谛亦名有作等也。
【疏】第五从是故世尊以下举二种生死及二种涅槃释有二种圣谛。
【疏】从何以故以下释所以名无作无量疑云何以名无作无量耶能以自力知一切者明八地以上入法流水念念自知也亦从人得名故云无作无量也但灭谛那得自知者是谓仰信非言现知也。
【钞】能以自力知一切受等者无名云智由内发以穷缘尽照者名为自力也自力生智乃得无量是故如来以无量之妙智照彼无作真谛则谛无不尽智无不周也受者犹受阴之流也凡有智以接痛痒者皆名之为受也。
【疏】第八从如是以下总结二种圣谛。
【疏】从如是以下第八总结如是八谛如来说四谛者八谛之中昔日如来为二乘七地但说有作四谛又云三界内外虽有八谛如来合为四谛也。
【钞】如来合为四谛也者无名云分别作及无作故为八考名以定实其唯苦集灭道故四也。
【疏】夫今此二种圣谛合有十名三界内谛有作有量有边有为有余三界外谛无作无量无边无为无余。
【钞】今此二种圣谛合有十名者皆是此经文有之细寻可见。
【疏】凡此十名亦可当体为称而今此中只从人为称也二乘七地称之五有八地以上皆名五无而二乘七地称五有者皆因未竟三界外事更有应作为称也八地以上称五无者亦皆因修习已极更无新造为称则可推也八地以上亦皆照三界内事但就七地不照三界外事为别也当体称者三界内集道二谛自为因感苦灭二谛苦灭二谛从作因生故名有作。
【钞】集道二谛自为因者集因苦果道因灭果集则根尘相对生于爱见苦则无明行业父母等缘生于识等故知二谛皆从作因生。
【疏】且此四谛亦未穷其源故名有余有边有量苦集道三谛当体自生灭故名有为一灭谛从有为因得故亦从因为称三界外谛集道二谛虽有作义但作用微不如界内之现故受无作名何则前念为因后念为果念念新易难见作相苦灭二谛亦从无作因为得故亦得无作本义云苦灭二谛当体不能作果故名无作然则三界内苦灭二谛亦应无作故不须也四谛理尽且穷其原故言无量无余无边一灭谛体非生灭故言无为三谛皆从灭谛为称也。
【疏】从如是无作四圣谛以下章中第四结八圣谛唯佛究竟八谛名体既竟宜明穷此理者故更结如来究竟此理也就中即有四第一明唯佛究竟。
【疏】名无始无作无起者明无生无尽离尽常住者明无灭此明非三世法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者虽非坏灭自然离于烦恼明此无始有二种解一云此灭谛是本有故言无始二云就果论果非三世法故云无始。
【钞】无始无作等者无名云生必有始始则有作作故起也今无此三当知无生夫有尽是尽不作故灭此三句明无灭也法性如此则无生灭者乃名真寂灭也以此为灭何坏法之有此明法灭者既得能空故称灭复办心净故为灭夫心之垢也由乎失理反其流也缘于悟宗是以若能审法性自灭以为灭谛者则自性清净心得离烦恼也离烦恼者亦名为灭但非法之灭耳法身非三世摄犹如虗空亦非三世此义广在涅槃经。
【疏】从世尊过于恒沙以下章中第三名法身章此章来意者物闻上第二如来藏章劝信八圣谛云若能信如来藏即能信法身信此二者亦能信八圣谛更谓此如来藏与法身必是异体故云信藏即能信法身若是一体岂复重举所以今明隐为如来藏显为法身隐显虽殊即是一体更无异体也就中又分为三第一明如来藏与法身即是一体。
【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者举如来藏即法身过于恒沙者明烦恼过恒沙也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者举法身即如来藏。
【钞】第三法身章。
第一明如来藏与法身一体者无名云法身不离烦恼藏则名如来藏成就则名法身故知一真实理而始终二名言良以烦恼为称谓也。
【疏】第二举智证一体。
【疏】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者第二举智证一体明智即是一境何有二未离烦恼故藏为不空已离烦恼故法身为空所以照藏为如来藏智照法身为如来空智照藏照法身智即终是一体智智即是一所照之境那得异体。
【钞】第二举智证一体者无名云如来藏智者言其始也如来空智者谓其终也始终虽殊而智性不二。
【疏】第三明如来藏非二乘境界也。
【疏】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者谓如来藏智法身智也直云二种如来藏智亦足何故称空智者境有空不空智即只是一空智故言空智举有。
【钞】第四空义隐覆章中直云二种如来藏智亦足等者无名云第一义智断一切烦恼藏言空则当如来藏智应名不空而言空者明其虽在烦恼之中而自性清净非彼所染故亦名空也上言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此之谓也是为如来藏名生于始空智之称出于终今言二种如来藏是以始验终二种空智是以终验始智由终显藏因始彰岂非统而有致哉言空智举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者无名云而今云有二种如来藏则法身亦名如来藏始明妙因出于真果故言藏终明真果生乎应身亦名藏是以思益经言如来身者亦是法身之藏也则是无量光明藏若是光明藏者亦是法身之藏然藏名虽同所藏各异故二种也藏既二种则智亦如之故释藏以明智也若具其文者应云有二种如来藏二种空智也今以一而二彼二者是其简也一者明体同也。
【疏】第二举三若就空境明智有。
【疏】从一切苦灭以下第三明唯佛得证而此文来意难明葢言如来无四倒修一切灭苦道者是说已修非言今修。
【疏】从世尊此四圣谛以下明乘境中第二举四章别明境界上四章虽复明境每言但直非二乘分未明其可依之极所以从此下明八谛之中简除七谛无作四谛中唯一灭谛为依之极故云别明境界四章者一一谛章二一依章三如来藏章四自性清净章第一一谛章者将明为依之极故简除有作无作中三谛但取一灭为极也就中初开为三第一料简八谛唯一灭为极第二从此灭谛过一切众生以下叹一灭谛甚深第三从或有众生以下劝信一灭谛就第一料简中即有二第一立两章门。
【疏】口生谓因教而生正法生谓藉理而生法化生谓藉教会理化凡为圣余财者七财佛已先得故今随后得故云余财也。
【钞】因教而生等者教从佛说故因教会理依理生正见故化凡之邪见得圣人正见也璎珞云七圣财者谓信施戒闻思惭愧也圣用成佛故说为财。
【疏】从世尊净智者以下别明境中第二名一依章正明此一灭谛为众可依之极就中开为四第一欲明今日一灭谛为依之极故先明二乘智非其境界。
【疏】从世尊声闻缘觉以下正说中之第二举八章以明乘境言夫善不自生必由境起故有作无作二种圣谛皆是一乘之境也大意虽尔好寻此下外文则无异上明究竟不究竟所以私怀亦可举境证究竟曰二种圣谛皆是修善之缘而二乘但观一种圣谛如来二皆已达观境既尔则所证未究竟明矣就中开为二第一前四章总明境界第二后四章别明境界总取有作无作二种圣谛无所简除皆为一乘境故名为总简除三谛唯无作灭为极故名为别就第一总明境界中有四章一无边圣谛章二如来藏章二法身章四空义隐覆章就第一无边圣谛章开为五重第一牒二乘所得即是有作四谛。
【钞】第二举八章明乘境者是前五章所观之境。
夫善不自生等者言前五章以万善为乘体此义不孤然自生必𫍡境而起故二圣谛为乘境也何者众生心体本寂即无作灭谛但两苦二集以为能覆二道一灭以为能显为显此灭应修万善始从初心终至妙觉皆乘万善为显一灭后之七章只是重明一灭得名不同隐显有异是故乘之与境未曾相离真子即是能乘之人虽分三文实是一法人即是法斯言可凭文既显然理将何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