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从生死生死者以下第三明生死能藏如来藏重言生死者欲释生死二义故上为生下为死重举之也一云上牒前语下向下为释诸受根没者诸根皆有通相领缘谓之为没次第不受根起者不能通相领缘之根次第而起也。
【钞】诸根皆有通相领缘等者六根皆有领纳前尘谓之领缘心心数法流入前尘谓之没也此释生句诸根不能领纳前尘渐次而起谓之起此释死句。
【疏】第二正明生死二法能藏如来藏。
【疏】从世间言说故以下第四明生死与藏异若得为生死藏即与生死混然为一故明生死与藏异也先明生死后明藏义。
【钞】经死者诸根坏等者此有一期及念念一期者此阴坏中阴起故名新念念则旧诸根坏新诸根生一切有为法皆为四相所迁故也经诸根起等前释生死约根尘相对今但就异熟五阴解之谓旧六根渐灭坏故谓之死新六根渐增生故谓之生也。
【疏】第五从是故以下结生死依如来藏。
【疏】从世尊如来藏者以下第七明藏非三世法无前际者谓未来不起者谓现在不灭者谓过去。
【钞】无前际等者如来藏虽非三世生死涅槃依藏得建。
经不起不灭者无名云莫知其所生故无起灭也不起故能起生死不灭故灭生死也法种诸苦生死也厌苦等涅槃也。
【疏】第八亦从如来藏者以下明如来藏异于横计。
【疏】一如来藏蕴在惑内故名藏亦含当果故名藏二法界藏谓佛果含照法界又云是常住法性三法身藏谓法身含万德故名藏四出世间上上藏五自性清净藏前一后一就隐时为称中三就显时为称隐显虽殊即是一体。
【钞】第八自性清净章。
无名云近在烦恼之内而远与涅槃体同故名自性清净也。
【疏】从此自性清净以下第二明染不染难定。
【疏】客尘烦恼谓四住烦恼上烦恼谓恒沙上烦恼言此如来藏为此烦恼被染不染难可定知何则既是自性清净何得言染犹在惑中那得不染故云不思议如来境界也。
【钞】客尘烦恼者无名云始虽貌同而性乖终必远离以独绝故谓之客也。
不思议如来境界者无名云性虽不沦而非不染岂可思议。
【疏】从何以故以下第三举世近事难定为况远理就中即有二第一明实法道中无染。
【疏】第二明相续道中有染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者相续道中假名有染言以前善心不灭转为后恶恶有染前之义言世间近事染与不染如是难定况乎佛性深理岂可定尔。
【钞】相续道中假名论之由前念转为后念后由前起似有染也。
【疏】从自性清净以下第四推明于佛可见。
【疏】若我弟子随信信增上者者信信忍章门信增上者谓登住之信信中之上也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者顺忍章门而疑只是顺忍章门随信信增上者只是举顺本也。
【钞】出二忍章门者云信是入道初门智究竟之玄术故依明信已随顺法智随顺法智已究竟烦恼究竟烦恼则同一谛常住一依也。
【疏】第二从随顺法智者以下释顺忍。
【疏】从此五种以下第三结有能信入大乘道因者明大乘道为佛作因又云八地以上是大乘道信顺二忍是大乘因信如来者有如是大利益不谤深义者言此人前能信佛语故得如是五种观之利益所以因此五观之力今亦能信此难定之理也。
【疏】从尔时胜鬘以下正体中之第三举真子一章明御乘人乘体乘境已竟故此举真子一章明三忍菩萨受此乘而行也本义云从若我弟子以下入真子章就中有二第一如来但举信顺二忍故名为略明真子从此下胜鬘备举三忍故名为广明真子而如来欲以此经推功于胜鬘故但略明信顺二忍合为胜鬘真子章也随欲可用就中初开为三第一胜鬘请说。
【钞】第三真子章。
从本义下至真子章也并古人义。
【疏】帝释是佛檀越常为请法之主阿难是佛亲侍兼复多闻所以附嘱此二人也。
【钞】经告帝释者阿难每亲承圣旨以宣布未闻故上先告也帝释能使道给天人流通无外故次先命也虽意存弥广且以辅臣为首也理深难受亦宜以四众为限常为请法之主者法华云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乃至请我转法轮。
【疏】就第三列十六名结成题目即有七第一明帝释请经名。
【钞】请经名目者欲因名以保实也。
【疏】从世尊生死者以下别明境中第三名颠倒真实章。
此章来意者前一依章明今日无作一灭一切依上出世上上为依之极物闻便谓然即出惑之后方为物依非言在惑为依所以今释无作一灭即如来藏生死神明依如来藏相续不灭非但出惑方为物依从在惑中已为依也就中又开为八。
第一直明生死依如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