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59
时皇宋元丰七年岁次甲子暮春月上巳日于安固宝积教院方丈序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凡夫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徒欲不言默则致其失二俱不可欲以言之言亦不可欲以默之默亦不可。
故大品中梵志云非内观故得是菩提非外观故得是菩提非亦内亦外观故得是菩提。
又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
以金为名名葢众宝之上以法性为体义则如来所游庄严菩萨深玅功德以为宗照曜诸天心生欢喜以为用故文号经王教摄众典。
所以不二之体常为四佛世尊之所护持三世十方亦复如是。
诸天覆之以天威地神润之以地肥大辨加之以辨道功德益之以财宝。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释题二释文释题为五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教相就此五章大分为二初总释二别释总释又二初生起二简别。
生起者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或初从善知识所闻名或从经卷中闻名故名在初以闻名故次识法体体显次行行即是宗宗成则有力力即是用用能益物益物故教他闻名是自行之始施教是化他之初有始有终其唯圣人乎五章生起次第如此。
简别者简是料简也问若略则唯一若广则无量今此五章进不是广退不成略何故五耶答非略非广非略故不一非广故不多广则令智退略则义不周我今处中说令义易明了五章中当其义如此。
别者分别也前一章总三字共为名次三章派三字以为别后一章兼于总别而明教相也。
囊中有宝为总三字作譬探以示人为别三字作譬囊中有宝为理一章作譬探以示人为明事章作譬其余例皆可知也。
二别释者别释五章也今先解释名章若依四卷题但作三字无帝王两字若依经文有经王之义若说若不说俱亦无妨今释名为五一通别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释五当体释。
言通别者夫教有通别依教明行行有通别从行显理理有通别。
夫理无名字名字名理如虗空无丈尺丈尺约虗空天王般若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若从能显之文字是名则通若从能显之所以此名则别。
云何为通如圣所说一经一时一处一部一偈一句一言皆是文字从此文字通称为经。
云何为别别则有四一令世谛不乱欢心悦耳二逗化所宜开发宿善三对其业障令恶灭罪除四点示道理霍然妙悟悦宜对悟各各所以其致不同称之为别。
从别所以故有金光明三字标今教异于诸教从通文言故有经之一字众经通称也。
二翻译者真谛三藏云具存外国音应言修䟦拏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修多罗修䟦拏此言金婆颇婆此言光郁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言帝遮阅那此言王修多罗此言经外国又称佛陀罗此间所无又略帝王两字但存三字者汉人好略译者省之但翻为金光明经也余师翻不及此委悉也。
三譬喻者旧经师以三字譬三德金譬法身光譬般若明譬解脱。
若大师云数论但明真应二身若以二释三于论不便若取经文经文无一处明三德若别作义解何义不通而独譬三德既违己论又不会经非今所用。
地人云金质之上自有光明之能譬于法性从体起用自有般若解脱之力但作体用二义不须分光明异也。
若大师云地论幸明三佛三佛释题于义自便而弃三身从体用者则非论意若取经文新旧两本并说三身不道体用亦违己论复不会经进退何之今所不用。
真谛三藏云三字譬三种三法一譬三身二譬三德三譬三位譬三身者金体真实以譬法身光用能照以譬应身明能徧益以譬化身。
次譬三德者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金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光有二义一能照了二能除暗以譬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义一无暗二广远以譬解脱众累永尽溥益有缘。
次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体显如道中了因位明无瑕垢如道后缘因位。
彼家料简云法身是实二身不实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具二德正因是本有了因是现有缘因是当有。
大师谓三三之释三义不了一因果不通二乖圆别三不称法性。
云何因果不通夫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圆满之名而今分置三德残缺不足何者若法身是道前为是果上之法身为性德之法身若是果上之法身不应在道前若是性德之法身性德何独有法身亦应有性德之般若性德之解脱(云云)若言般若是道中为是何等之般若若是果上之般若不应在道中若是分得之般若何意无分得之法身解脱(云云)若解脱在道后道后众善溥会何独有解脱以是观之因果不通。
乖圆别者若作圆说法身常乐我净此自可知(云云)般若与法身相冥法身既具四德般若宁无四德耶解脱脱果缚故乐脱因缚故净无因果缚故我非因非果故常圆说圆满无有缺减真谛若作别说应依此经经云法身是常是实实即我德也应身智慧清净即净德也化身三昧清净即乐德也三藏说法身独具四德二身各具二德故皆乖圆别也。
不称法性者且引一经如净名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心此性德法身也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此性德般若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性德解脱也如此三义岂非本有道前之位岂独有金而无光明耶。
又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妙法身是法身德慧身是般若德应一切即应身是解脱德此之三身地地转增如月渐满岂非道始因中之位那得因中祇有般若耶。
当知道前圆性德道中圆分德道后圆究竟德那忽分割一处唯一耶。
岂非蹙灵凤于鸠巢回神龙于兔窟辱鳞羽之壮势非法性之圆谈。
天台师寻其经意义则不然何者经言无量甚深理无不统文称经王何所不摄岂止于三三九法耶。
当知三字徧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量之说徧譬一切竖法门乃称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经王一切徧收。
若长若广教无不统此义渊博不可以言想且寄十种三法以为初门。
言标十数者谓三德三法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也。
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夫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显由于三宝三宝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此从法性立一切法也。
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者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二因缘三道迷惑翻惑生解即成三识从识立因即成三佛性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菩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乘辨智德即成三身身辨断德即成三涅槃涅槃辨恩德利物即成三宝究竟寂灭入于三德即成秘密藏也。
无量义者一法门具九法门三德尊重即是三宝三德不生不灭即是三涅槃三德具足诸法聚集名为三身运载荷负即是三大乘不可异趣名三菩提觉了清净名三般若是如来种名三佛性分别不谬是名三识即事通理故名三道是为一三法门具九三法门亦具一切三法门悉例可知。
又皆具一切一法门一切二法门一切三法门四法门五法门六法门七法门八法门九法门十法门百法门千法门万法门亿法门一恒沙二恒沙百千万亿恒沙法门亦应可知。
甚深义者寄三位显之如十法门共论者三道三识是本有位三德三宝是当有位其余是现有位是名法性甚深竖高之义亦成。
又一法门具九法门取其三道三识是本有位取三德三宝是当有位取其余者为现有位甚深义亦成。
又一一法门具六即位理即是本有位究竟即是当有位其余即是现有位甚深义亦成。
当知金光明三字徧譬一切横法门故言无量徧譬一切竖法门故言甚深乃称法性之文方合经王之旨。
若分别色相青黄同异者应用肉眼若分别法相深浅同异者应用智眼今时行者既无智眼应用信解分别同异之相。
初明三德相者云何三云何德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常是为德。
法者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经言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当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解脱者于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为三。
法身无二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身业净口业净意业净为净无以为类疆寄世金以喻之世金不变不染转变富贵譬法身四德也。
般若任运具四德如智冥如境故大品云色净故般若净例此即得色常色乐色我诸义皆成又云色大故般若大色无边故般若无边此是法性广大般若亦广大例此应云色深奥故般若亦深奥此是法性竖高般若亦竖高。
解脱亦具四德夫解脱者诸恶永尽即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皆已尽也亦是众善溥会即常乐我净溥会也。
大经云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身当知解脱同如来常乐我净也又大经云三点具足名大涅槃点是文字当知法身般若解脱皆文字也故知三点悉备四德故言具足三因即是三智三智各具四德三德具足名秘密藏具足之文必具四德也当知四德具足即是其相。
云何三云何宝佛法僧是为三可尊可重名为宝至理可尊名为法宝觉理之智可尊名佛宝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宝。
此之三宝皆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故乃可尊可重当知三德与三宝无二无别。
云何三云何涅槃性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不生不灭名涅槃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名性净涅槃修因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生此生非生缘谢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
当知此三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故名我我故名净涅槃既即常乐我净即是三德可尊可重故即是三宝无二无别。
云何三云何身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然理无聚散义言聚散始从初心显出正理乃至究竟理聚方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显理之智智聚方圆始从初心至究竟功德之聚方圆故以三法聚为三身。
当知三身皆常乐我净即是三德可尊可重即是三宝不生不灭即是涅槃无二无别。
云何三菩提一真性菩提亦名无上菩提此菩提以理为道二实智菩提亦名清净菩提此菩提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亦名究竟菩提此菩提以善巧逗会为道。
云何三般若般若名智慧实相般若非寂非照即一切种智观照般若非照而照即一切智方便般若非寂而寂即道种智。
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坏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
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棃耶识即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无俟复言。
云何三道过去无明现在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过去行现在有二支是业道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生老死七支是苦道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恼通业从业通苦从苦复通烦恼故名三道苦道者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大经云无明与受是二中间名为佛性中间即是苦道名为佛性者名生死身为法身如指氷为水尔烦恼道者谓无明爱取名此为般若者如指薪为火尔业道者谓行有乃至五无间皆解脱相者如指缚为脱尔。
若见此十法门若同若异亦是一法门作一切法门相若同若异相相明了即百法千法万法恒沙尘数亦如是。
华严云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里珠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答佛为悦一切人宜一切人对一切人悟一切人若徧说之多有利益一说尚令生种种解徧读诸异论即知智者意故种种说令得一切解麤言及輭语皆归第一义皆是示人无违诤法即其义也。
若指太子相好体为法身法身在前树王下时明无漏慧三十四心为般若般若在中八十灭度烧身不受后身为解脱解脱在后异而且纵法身时无般若般若时无解脱解脱时无般若法身此即三法各异斯乃阿含三藏数家所用此之三意悉不得称常乐我净也。
若指空境为法身是本有照真之慧为般若般若是今有子果两缚尽为解脱解脱是当有异而且纵斯乃三乘通教中所说前代探明大乘人所用亦不得称常乐我净。
此乃横而且异乃别教一途所明而真谛师偏用当知法身可称为德般若解脱无德可称不会无量甚深之高广亦不得称为经王。
今所明三德如上说一一皆具常乐我净论广则无量论高则甚深。
若诸学人闻诸经之王四佛所护不解此意如牛羊心眼不足论道也。
料简三宝者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转生灭四谛法轮为法宝度陈如等五人先得智眼明觉者为僧宝由是三宝故到于今即有相从三宝者此乃阿含中所明阶梯三宝亦是数论宗用也。
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所说无生四谛为法宝二乘菩萨修真无漏断结成圣理和为僧宝者此亦三乘通教中所说探明大乘人所用此两种三宝并无常乐我净。
若指华王世界坐莲华台成道为佛宝所说恒沙佛法无量四谛为法宝四十一贤圣为僧宝此则异前虽非阶梯未是同体亦非金光明所譬三宝也。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卷上
○初总为二初所说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