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自作品
何故此品来者。上明妙生及以胎生。可欣可厌。如是二法。唯一心作。离心无法。欲显唯识甚深道理。故此文来。就中复二。初金刚藏。自立道理。释唯识义。后尔时宝髻下。更以问答。广陈道理。初文复三。初心有八种下至其根本心坚固不动者。立宗略释。次世间因缘下至但诳愚夫者。依宗广释。后各诸佛子下。示正劝修。初文复二。初心有八种或复有九者。此即立宗。后与无明俱下。释心八九而成所以。何故八九数不定耶。良以真心。具有二门。一依持门。二缘起门。若不分门说八识门。若分二门。释有九识。谓缘起真心。说名赖耶。依持真心。名阿摩罗。以是义故。虽数增减。体即不殊。故立宗言有八九。下释所以。以何义故。如是真心。能为世间种种法因。故释通云。与无明俱为世间因。心心法者。义有两释。其一义者。真心无明业转识等。并无心所。显识心中。见相二分。忽然分出。至智识去。分别事识。方有心所。显识以去。但心无心所。智识以来。亦心心所。更有一义。第八第九但名为心。不名心所。除此以外。但名心所。不名心王。如是七识真心所有。故但名所。不名为心。两义俱得。然此文中。世间悉是心心法现者。合取二义。名心心法。如是心法。一起以后。相续流转。无休息者。为无明业虗妄因缘转变不绝。如水因风起。因一波后。波波相系。起波不绝。此据缘起法门而说。其根本心坚固不动者。此就依持建立门说。如水起波。湿性不改。立宗略说讫。
自下第二。依宗广释。就中三节。初世间因缘下至性不坚固者。一切世间。皆悉虗妄因缘故有。无有自性。次密严佛土下至度生死岸者。对前虗染。显示实净。后众生身中下至但诳愚夫者。世间诸法。理无情有。初文复四。一从世间因缘有十二分下至离诸因缘者。释诸因缘所及分齐。二内外世间下至坏灭为性者。四相之法所离分齐。三诸识微细下至心相差别者。八识道理。非诸凡愚之所知境。四假使有人下至性不坚固者。邪心懃修。不能出三界火宅。就初文中。十二分者。标宗举数。若根若境下释十二分。然十二分。有其二种。一所托缘。明十二分。谓六根六境。是十二分。二者能生所生合取为十二分。能生者六根也。所生者识也。于此门中。不取六尘。以踈远故。准文可知。刹那坏灭者。示无常理。如上所说。根尘等法。理外净虗。无自性故。不过一念。生即灭故。说为无常。下释分齐。从梵世下至非想者。即是十二因缘所及分齐。唯有如来离因缘者。示十二缘所不及处。问曰。若言唯有如来离因缘者。何故。经言。六波罗蜜修圆满故。证得菩提名为报佛耶。答言。佛教有其二种。一者修舍对治教门。二者破相入证教门。若依修舍对治释者。如来离彼十二生死因缘。故言如来离因缘也。然修六度圆满成时。及证菩提。是故如来亦名报佛。若依破相入证教释。一切诸法。不动真际。故经说言。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以是义故。所灭诸过。元来不生。今何所灭。所修行法。对何而修。证菩提乎。是故说云离因缘也。
自下第二。示其四相所相分齐。内者内身。外者外器。动者欲业。不动即是上二界法。如是等法。皆是无常。如世现见瓶衣等物。良以斯法。由四相四相不停一念。
自下第三。八识道理。非凡愚境。就中两节。初从诸识微细已下至所能知见者。宜释八识微细难知。后众仙外道下至心相差别者。释通所以。初文中。言诸识微细者。释诸识体。似一似常。非常非断。凡愚不了。计一计常。迁流故非常。速疾故非一。如是八识。诸佛乃知。非世间境。下释所以。谓仙外道为爱烦恼所缠缚故。不能了知八识差别。
自下第四。非因计因。邪心修行。不能出离三界火宅。就中两节。初以法说示邪心计。后汝不知耶下勅令舍邪。以喻示过。法说中。言勉意勤行者。世间愚夫。欲求长寿。依毗陀法。唱歌祠天。侍火祭神。种种邪行。终不能得安乐寿命。言毗陀者。世间智者所造之论。名为毗陀。故结示过。终亦退还。汝不知下。劝令舍邪。三毗陀者。一梵王出欲论。二释帝桓因种种善论。三者外道种种计我论。依如是论。所起邪行。只三界无常之果。故引喻云。譬如芭蕉性不坚固。上来总释诸世间法无自性讫。
自下第二。对前虗染。示其实净。就中三节。初是诸如来下至应善修行者。举胜劝修。二密严中人下至净无云翳者。依因所得果报殊胜。三一切诸佛下至度生死岸。彼国中人作业殊胜。密严佛土者。举胜仰求。若乐解脱等者。劝令修因。准文可知。自下第二。释得报胜。无有眷属下至之所染著者。明离过胜。如莲华下明报体殊。文现可知。自下第三。释作业殊胜。就中三句。一切诸佛恒共摄受者。是第一句。得加被力。沐净戒流饮智慧液者。行涉佛行。此即第二句。因行殊胜。得真实解度生死岸者。此即第三句。得果殊胜。如是等文。相现可知。
自下第二。依宗广释中。第三世间理无情有。就中。先释世间理无。后眼色为缘。释诸世间于理虽无。而妄情中。恒似有现。初文中。言众生身下。举总显别。言诸界者。谓十八界。五蕴。即是成人成法二种五蕴。言识等者。此即八识。如是众法。如梦所见。无而妄见。悟即本寂。是故结言皆无所有。眼色为缘下。释情似有。就中八节。一者诸识从缘起义。二一切境界下至逐于磁石者。起识之缘。还依识立。三又如阳焰下至但是凡夫心之变异者。能造四大。空无自性。四如干城之中下至进止云为亦复如是者。世间作业四威仪等。似有无实。五如梦中所见下至本来寂静者。五蕴等法。情有理无。六地等和合下至世间诸法悉亦如是者。四大所成麤现之物。无法而妄见。七一切世间下。就五蕴法情有理无。八三界之中下总结示过。就初文中。先法。后喻。识不自能生。要待缘和合。如火待木缘尔乃得炽燃。一切境界下。第二识所缘境界不可自能立。要依所生识。随识而立。故引喻云。如鉄动移逐于慈石。又如阳焰下。第三释能造四大无而似有。先喻。后合。喻文现可见。后合文中。先立理。后合。但是下释通疑情。此中无有能造等物者。此即理无。此者空理。此空理中。无有能造所造等物。立道理讫。下即通疑。文外有疑。若四大等。理中无者。云何见有四大等法能造诸物。小乘师有此疑难。经自通言。但是凡夫心之变异。理中虽无。妄情似有。如干城中下。第四世间所有作业四威仪等。似有非实。先喻后合。文现可见。如梦所见下。第五约五蕴法。释情有理无。文现可见。地等和合下。第六释四大所造麤显之物微尘聚集有形像物。理无情有。先法。后喻。喻中二。段先引喻况。后即结合。喻中。初喻。喻法本无倒心妄计似有而现。后喻。喻法一起以后自相续现无能令起。如是诸文。准即可知。汝诸佛子应懃观察者。结劝令修。亦可知也。一切世间下至虗伪不实者。第七就五取蕴。历示情有。就中五节。动摇之物者。是即色蕴。先法。后喻。准即可知。瓶衣等想者。就于想阴等虗不实。苦乐诸受者。示受蕴法情有不实。行如芭蕉者。示行不实。识如幻事者。示识虗伪。如是诸文。并现可知。三界之中。总结示过。无而妄见。如是等法。圣者觉悟本来寂灭。凡夫小儿。不知此法但虗相现。执著为实。是故结言但诳愚夫。上来释情有理无讫。
自下第三。示正劝修。就中三节。初若诸佛子下至密严之土者。举益劝修。次一切世间下至非心所行者。示正道理。后一切诸相下。示过分齐。劝令解脱。就初文中。有三种益。一达法无畏益。二以智慧火下。断除鄣碍益。三即生妙乐下。身居胜处益。文相并现。准即可知也。一切世间皆无有相下。示正道理。先示正理。后一切诸相是三界法下。显相过失。一切世间皆无有相者。妄想心中浪计诸相。若悟理者。相即无相。非灭相后乃名无相。如梦中相相即无相。无非梦觉已始为无相。此即总示真正道理。凡夫迷理。妄取相。不知相空。计实有。圣者达空。不取相。是故。如来自判云。相为系缚无相即解。下释所以。文外有疑。何故相者为系缚。无相即为解。此有何意。今即通言。相是妄心境。妄心所取。不真实故。言相者为系缚。真实法者是智境。离众相故。非妄心所行。是故宣说无相即解。一切诸相下。示相过失。先示过失。后若能于相下。劝舍诸相必有利益。如是二文。相现可知。上来金刚藏自立道理。释唯识义讫。
自下第二。问答广释前所说义。就中分二。初问后答。就问文中。复分为二。初叹说者德。后何故下。正发问辞。就叹德中。复有四节。一叹摄众德。谓菩萨众中最为上首。二叹智德。谓成最上智下文是也。三在瑜祗众下。叹化他德。四叹辨才德。谓能于一劫下文是。初文可解。就第二文中。无量悉檀者。悉檀梵音。此翻名宗。亦名为成。亦名为理。如楞伽经具广分别。然悉檀义。略有四种。一世间悉檀。二第一义悉檀。三对治悉檀。四各各为人悉檀。具如楞伽子注中释。若别论之。十二部经。八万四千一切法门。皆摄在斯。今此经文。依别广释。是故说言无量悉檀。余文可解。第三文中。瑜祗众者。瑜祗梵音。此翻观行。此金刚藏在观行众中。能决他疑。又知众生身之根本。根本有三。一者爱业为身根本。二者无明为身根本。三者真心为身根本。二乘之人。唯知爱业麤起无明为身根本。不知元品微细无明及与真心。菩萨乃知具是三本众生身立。是故宣说身之本起。下叹辨才德。谓于一劫或一劫余。恒说不尽。是故结言演而不倦。倦者尽也穷也。上来叹说德讫。
何故不为下。正发辞问。就中五节。一何故不为下至爱为坚缚者。责前不说。今请为说因缘正理缚解所以。二众生之下至无明爱业以之浊乱者。请说乱识驰流难禁。三众生身中下至显现众彩者。请说妄意为妄法主。四如是之义仁何不说者。总责不说。五又如众色下。结叹说者有能说德。就初文中。有二节文。一示上文所未所说。后令诸智者下释所以。此即示其文未说。谓离诸逆顺似非似因真实之法。如是等义。前文不说。故今列所请为说之。逆者下流向三恶道。顺者上流向人天道。顺人情故。又一义说。妄法违理。逆圣人意。说名为逆。教所起行。顺情理故。说名为顺。问曰。逆法可舍。应言远离。顺法可凭。云何说离。答曰。就理而言。逆顺二法。无可取舍。但知虗相。但就情言。有逆有顺。今就理说。故二俱离也。似非似者。义兼两释。一就因果相生道理。说似非似。谓以烦恼生果报身。说名非似。不同类故。以何烦恼生后烦恼。名为似因。以同类故。业亦如是。二就立量道理释之。如立宗言。声是无常。因云所作性故。此因遍有无常法中。彼此似故说言似因。然所作因。所作虽同。有各别因。瓶贫人功德成。以火烧乃成。声亦所作法。应以火烧成。此因不相似。更有立宗。声是常住。因云以无形故。此因不定。若无形因。成声常者。诸心心法。皆无形碍。应亦是常。以是不定。故不相似真实法者。如来藏心缘起作法。离上所说有过法。故名真实。释因缘理讫。令诸智者下。释缚解所以。言诸智者者。世间聪明无正信者。名诸智者。又佛法中。信行菩萨。未有解行。名为智者。心净无疑者。劝信法空。遣除疑惑。净者信也。舍蕴因缘疾得解脱者。举利劝修。相现可知。法与非法下。出蕴因体。善法名法。可欣乐故。恶名非法。可厌舍故。此中合言善与不善是蕴因缘。如地持中义饶益聚非义饶益聚者。与此文中法非法同。智能脱苦下。出缚解体。如是蕴法。谁得解脱。谁为系缚。故出体言。智能脱苦。爱为坚缚。众生之心下。请说凡夫乱识驰境难禁所以。先释所托缘。就实为论。六识皆尔。然此文中。且论眼识。余识颣知。眼识生时。因色与明作意等缘。而得生起。不能自生。假众缘故。虗无自性。然似有性。往来速疾。凡夫二乘不知虗假。是故说言难可觉知。后释所以。凡夫二乘。由何不知识无自性。下释所以。无明爱业。以之浊乱。良以二乘。未断种子。以此不知六识性空。众生身中下。第三请说妄意与诸妄法为主为本。就中分二。一者法说。二引喻况。法说文中。种种诸法者。蕴界处等。名种种法。又色心等三聚之法为种种缘。意为先导者。从无明业六种妄意亲迷真心转变成麤蕴界处等。是故说言意为先导。意最速疾者。妄意违理。理外浮虗。于一念中。不能𨒬住。诸无常中。此意为初。初故名最。非是刹那有长短异。良以刹那。麤细同然。无有进退。以最初故。说名为最。意为殊胜者。显识位中。忽现见相。亦能摄诸法习气。令不断绝。有胜功能。故名殊胜。随所有法下。释诸妄法妄意中现。如明镜中诸像显现。是故结言意为其性。下以喻显。如摩尼珠。随所应者。现种种色。如是之义。仁何不说者。结责不说。文现可知。自下末后结叹说者有能说德。先喻。后法说。如是等文现可知。上来问讫。
自下第二。金刚藏答。文分两节。初长行答。后以偈颂。广答前问。就长行中。分为五段。一是最寂静下至各差别者。释自受用土及法性土。体常净。非诸外缘所毁败法。二是转依识下至所行之境者。释密严土离过净处。三是如来处下至暗冥之网者。释密严土非诸邪因所感之果。四阿若悉檀下至清净智境者。非诸世间邪智所量。五诸仁者下。许广宣说。
就初文中。分为三节。初有四句。出自受用净土体性。次亦是智慧下至所止之处者。诸修行者。穷到止处。后本来常住下至各差别故者。外诸邪缘。不能成败。最寂静者。诸外喧缘。所不及处。故言寂静。是大涅槃是妙解脱者。自受用土。修所得果。圆满故涅槃。离患故解脱也。是净法界者。法性净土。诸法之性。故名法界。如是净土。修观行者。所穷止处。是故宣说亦是智慧及以神通诸观行者所止之处。下释外缘不能成败。文复三节。初即净土体性是常。凝然不改。水不能濡下。外诸因缘。不能成败。本来常住者。法性净土。从本以来。不动真际。故言常住。无断绝相。故言不坏。离有无相。故言不灭。下释外缘不能成败。文分为二。先水不能濡下至寻复破坏者。释缘不败。后非诸似因下至各差别故者。释缘不能成。初文复二。先法。后喻。相现可知。下释缘不能成。谓此量家宗因及喻。所不成立。良以净土。绝诸表示寻思境界。比量但行表示境故。言似因者。但无常法。俱用所作功力成因。唯法别异。所作因同。彼此相似。故言似因。不似因者。声论所立。声是常住宗。因云以无形故。此因不定。贪瞋等法。亦无有形。而是无常。不似常宗。故不似因。密严佛土。如是比量。所不成立。何以故下。释不成所以。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者。泛立常宗。对无常法。而立常宗。无常亦尔。若无无常。常宗不成。因喻亦尔。以是相待假之法故。无有自性。是故说言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诸宗及因各差别者。常无常宗。自有分齐。因亦各别。故不能成密严佛土。良以净土。遍周法界。无彼此异。故无所对。不成宗因。是故宣说诸宗及因各差别故。
是转依识者。自下第二。离过净处。转依识者。离生死过。尽无余故。名转依识。转成一切无漏功德。亦名转依。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者。金刚心中。无明妄想。都尽无余。亦缘修智分别无漏。亦尽无余。真修无漏。乃可证故。是故说言非诸妄情所行之境。
是如来处者。自下第三。释密严土唯佛所居。非世邪因所感得果。就中三句。初是如来处。无始无终者如。来是主。能居净土。本来恒居。非始今日。故云无始。无有败时。名为无终。能居所居。皆无始终。无始故非过去世。无终故非未来世。缘无合故。亦非现在。故言无始无终。次非微尘生下。非邪因得。就中有三。初非微尘生下至首罗而生者。净土不从邪因所生。次非无明爱业所生。佛法所说十二因缘。亦不能生密严净土。后但是无功用下。八地已上。无功用智为因而生自受用土。就初文中。外道所计邪因有四。一计微尘是常不灭能生诸法。二计自性亦名冥谛。三者计乐。谓梵王乐时。能生善法。瞋时生恶。四计摩醯罗天王能生诸法。如是邪因。不生净土。次佛法中所说因缘不生净土。准即可知。后示正因。但八地已上。无功用慧为因生起故。出过三界。文现可见。
阿若悉檀下。非诸世间邪智所量。就中。初释世间邪智所不显示。次乃至资粮下释未证位人亦不解了。后唯是如来下。示正证人。初文中。言阿若悉檀者。是天竺音。此翻第一义谛悉檀。亦名智慧所证成宗。此即举正。非因明下简却邪宗。邪宗有四。一者因明。二者胜性。三计自在。四者声论。言毗陀者。如上所说三毗陀论。如是邪宗。不能显示如来净土。资粮位下。未至证位菩萨智慧。亦不能了。唯是如来下。示正证人。唯佛非余。谓于十地历修诸行。究竟满足。如是智慧。乃达法性。十地菩萨。随分未穷。犹不名境。
自下第五。许广宣说。先是世间迷邪执故。起悲愍心。后我今下。许为广说。迷于世间为业非业者。良以世间。唯一心作。凡夫不知。颠倒推求微尘因。是故说言迷于世间。唯是心作。但心为业。身口非业。随心转故。假名为业。业者动也。由心迷故向外转。故名为业。我今当下。许广宣说。令诸定者获于安乐。此即说益。
自下第二。偈颂广释。就中。总有五十八行半。分为五节。一者从初乃至一切从心起来。有八行文。答长行问中众生之心等文也。二此密严妙定下至莫不皆成就来。二十八行半。释长行答中密严佛土下文也。三分析于诸色下至如是生住灭等七行文。答前问中舍蕴因缘等文也。四若业若业下五行半。释前长行中一切凡夫下文。五世间非胜性下。九行半文。结示正理。
初文复二。先有四行。答长行中众生之心因色与明等文。后有四行。答长行中众生身中种种诸法下文。就初文中。初一行半。示正道理。答前问中心因色等众缘所生以此明知有能所身托所取缘方得生起。后二行半。凡夫二乘。迷惑此理。浪起分别。初文复二。上有二句。示正道理。下一行文。释所以。内外一切物者。内谓众生。外者山河。言所见者取也。如上内外皆心所缘。故言所见。唯自心者。示唯识理。内外诸物。一心所现。如梦所见。梦外无物。唯无心作故。言唯自心。下释所以。文外有疑。若唯有识。无外境者。何故现见见相二分。有而不无。是故通言。众生心二性能取及所取。众生心者。谓见识心。此显识中。分出现相。故言二性。心体有二门者。心体。即是显自体此即唯量。有二门者。见分相分。此即唯二。即心见众物者。即显识中所现见分。还取自心所现相分。是故说言即心见众物。是唯种种示正理讫。自下第二。凡夫二乘。浪起分别。就中二节。初一行半。约凡夫通。后有一行。约二乘辨。初中半行。出其过失。后之一行。释通道理。如是等文。现可知也。下通二乘邪分别。言诸仙者。谓二乘人。伏现起惑。乐寂静故。说为诸仙。智微劣者。二乘之人。但缘诸法苦无常等。伏起烦恼。不能观察真如平等断种子故。说为微劣。不能明了知者。于一切法。本无生故。今即无灭。苞迷不识。妄计诸法灭却始。是故说言不能明了知。无相如如名真实理。有相诸法。名分别路。
自下第二。答长行中众生身中种种诸法意为先导下文也。就中分三。初一句表宗。次一行三句。引喻显示。后二行文。法说合结。言是心者。第四显识。名为是心。有二性者。从无明识转至显识时。忽起见相二门差别。以是故言是心有二性。此即答前意为先导文也。就引喻中。三句引喻。一行结释。如镜含众像者。喻前二性以心为体。更无别法为二性者。如镜中像速起寻灭。答前文中意最速疾。亦如水现月者。月与水俱。相应而有。喻如妄意与诸法等为本能持。如水持月。答前问中意为殊胜。翳者见毛轮者。但是眼错乱见。以眼为体。犹如诸法妄心为体。心外无法。答前问中彼法皆以意为其性。下一行文。结合可知。自下二行。以法说结。初行示过。后行示理。文相并现。准即可知也。
此密严妙定下。二十八行半。释长行中密严佛土是最寂静等文。就中四节。初有四行。叹密严因胜余行终所皈。次十二行半。劝修胜因。示过令厌。三七行半。校量胜劣。四有四行半。授佛职位。初文复三。初上二句。叹其因胜。次二行半。叙余劣因。后有一行。诸行终归密严胜处。叹因胜中。非余之所有者。简却七地已下诸行。取八地以上无功用位。文现可知。第二文中。初有两句。总表现示。是故宣说。生于诸福地。三界人天。名为福地。下有二行。别叙劣因。准文可知。住彼非究竟等下。诸行终归密严胜处。此即显示一乘道理。文现可知。
自下第二。劝修令厌。就中三段。初有半行。总劝修舍。次十一行半。别劝令厌。后有半行。结责不修。就初文中。上句劝修。下句令厌。文现可见。就别厌中。先即法说。劝令厌离。后譬如下。引喻示之。就法说中。初之二句。我所相缚。男女相躭爱者。明贪所缚。精血共和合者。种子不净。如虫生臰泥者。住处不净。此中生亦尔者。合喻也。初受生时染污意识亦复如是。九月或十月诸根渐成就者。住胎时分。时至出母胎下。从出胎去乃至爱取。且除不说生老病死等。我观诸众生下。类释一切十二因缘展转无穷。文现可知。上来法说文讫。自下引喻。前喻。后合。喻文三节。初譬如石女人下至初生及后终者。喻前文中眷属相羁缚下文也。次又梦山川中下。喻前文中九月或十月等下文也。后复有多欲人下。喻前文中我观诸众生下文也。一切世间事下。合所引喻。如是等文。文相并现。准即可知。汝于如是定下。结责不修。上来第二劝修胜因示过令厌讫。
自下第三。七行半。校量胜劣。就中三段。初四行一句。释三乘人所修劣弱。次而常修此观下。二行一句。释大菩萨所修行。后世间下一行。对前二行。校量胜劣。就初文中。先举能行者。谓诸二乘及菩萨乘。此中菩萨资粮位中。初业菩萨。如是菩萨。自利为先。利他行兼。与诸二乘。行有相似。一处同释。次在于空闲处下三行。等所住处。食阎浮下。现修业相。就所住处。凡有三种。初或住于乳海下乃至雪山者。此即山间住。一云摩罗延者。此翻七金山。须陀与膑陀者。此翻平壤。谓七金山乳海间中。平壁壤有也。摩醯因多罗者。此翻大铁围山也。鸡罗婆利师者。此翻小鉄围山也。次或在劫波树下一行。示依树住。后半住婆罗上者。依屋舍住也。一云劫波树者。是诸天子等。此树下常评论正法处也。波利耶多罗者。是七宝行树也。拘鞞罗树下。此树诸天子聚集戏乐处也。半拄波罗上者。是石名也。诸天子等。集此石上坐。以常食阎浮树菓处也。食阎浮下三句。释所作业。亦名所修。文现可知。上来释二乘等所修行者皆名劣弱讫。而修此观下。二行一句。释十地中所修胜行。就中。先法说。次喻合。初文上句。明能观心无间绝也。过去未来者。此所𨒬时。常坐于莲华下二句。明身业静。正定恒观察者。明意业静。正定者定心也。观察者是慧心也。诸根善调摄者。戒行具足也。不散于众境者。不起烦恼。下喻及合。文相现可知。上来例胜讫。世间若出世下。校量胜劣。准文可见。
自下第四。授佛职位。文分为二。初一行偈。释分别心中所修禅定有过必舍。后三行半。离过证成。初中。上半出诸禅体。下半所现境界不同。言遍处者。十一切入名为遍处。下明境界。十遍处中。见水火。无色定心。见虗空相。无想四禅。见日月莲华。问曰。无想无心。云何见相。释言无想义释不定。若依萨婆多。无想定中。实无心识。但有有漏非色非心心。替补心处。持心身不灭。若依成实。但灭麤现分别意识。微细意识犹在未灭。若依大乘。麤强分别意识灭故。名无想定。本识末那。及细报识。恒行不灭。灭有心故。缘境何疑。如是定中。能取所取分别未灭。以是必舍。自下第二。推求证实。先有二行。明自利德。后具足众色身下。明利他德。就自利中。初一句。若离是分别者。明所离过。谓前定中所见诸相。皆分别心。理外所作。非舍不证。是故必舍。次其心不动摇者。明所得益。谓密严定。与理相应。不起别取舍诸相。以是故言其心不动摇。即于三昧中下。十方无量诸如来前。授得职位。文现可知。释自利讫。自下第二。外化德成。初有半行。明色身化他。次有半行。以种种德。化益众生。后有二句。结示德具。文相可见。上来辨释授记文讫。
自下第三。有七行文。答前问中舍蕴因缘等下文也。就中二节。初有四行。示正破执。修若谓下三行。通外道疑。初文复二。初之二行。示正道理。后此中下。破外邪执。初示理中。一行三句。就色蕴体无所有理。末后一句。类释余蕴。初中。上三句法说示理。次有二句。引喻显示。后之二句。答所引喻。分折麤色。推求性实。但现微尘。了无自性。是故说言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角无分无分者者。引喻显示。言无分者。兔角本自无。无可分折。故言无分。无分者者。兔角若先有。可有能分方始无。然兔本自无。何人能分令无角。故言无分者。蕴有蕴亦然者。此合前喻。蕴者我所有法。我者能有。故言有蕴。外人如是计。言亦然者。将蕴有蕴。合前兔角喻。就理观察。非但无性。相亦叵有。犹如兔角。故言亦然。同于幻所作者。如是蕴法。于俗谛中。非有似有。诳惑愚夫。如幻所作。是故宣说同于幻所作。一切皆如是者。将色蕴中所说道理。类余曰蕴。皆同不殊。是故宣说一切皆如是。示正理讫。自下第二。破其邪计。就中三节。初三句。就理正破能作故作计。次有三句。设许有许有能作不成道理。后此言成过失下二句。结过示非。文理可见。
自下三行。通外疑难。初有二行。列外人疑。后有一行。示其正理。就叙疑中。初行疑彼二种世间。次有二句。疑彼六道各别不同。后有二句。疑彼诸根生诸识义。通外疑讫。下一行文。示正道理。言此等者。此外所疑非一故等妄想搆尽。无而似有。如梦所见。无而似有。梦未觉时。恒相续转。同于乳酪苏者。乳等三种物。体一名转变。如是妄诸法。唯是分别心。变异似法现。是故结言如是生住灭。上来答前中舍蕴因缘等文讫。
自下第四五行半文。释长行中一切凡夫等文。就中分二。初有三行。表宗示正。后二行半。叙外人计。初文复二。初之一行。表宗示正。复有二行。释通所以。初一行中。上半表宗。下半示正。言若业者。善恶二业。名之为业。诸无记法。名为非业。又心数中。思数名业。余名非业。又三业中。意业名业。身口非业。如是诸业。众缘假合。如幻如梦。凡夫于斯。浪生执著。而无自性。下示正理。修正定者。观此诸法如梦干城。不起分别。文现可见。众生无始来下释所以。初行释所以。有何所以。众生妄起执著。故今通云。众生无始来等文也。准即可知。后行示理。以理寻究。诸根如幻。境界如梦。如理修行者。不见能作人。不见作具及所作业。是故结云定者不分别。自下第二。叙外所计。就中两节。初之一行。叙计因生果。后一行半。叙自然无因。如是两节文相现可知。
自下第五。结示正理。就中两节。初有三行。示外人过。后六行半。结示正理。初中。一行示外人过。后有二行。释通所以。上之半行。示邪因过。下之半行。示无因过。文现可知。下释所以中。初行释所以。后行引喻。惑心妄计者者。指前有因无因二见。不知其体性者。体性即是如来藏性缘起法界。如诸波浪。水以为体。水外无波。然诸凡愚。不知诸法体即如如。妄计有性。是故说言不知其体性。为业为非业。为者计也。此中合言计业非业。下即引喻。上半喻况。下半结合。如以毒药置于乳中。转变至苏。若人吃苏。苏能杀人。诸法亦尔。妄执分别恒俱行故。成恶致苦。文相可见。示过已讫。
自下第二。结示正理。于中二段。初有三行。法性随妄缘。成诸世间。后三行半。法性随行。翻妄成真。初文复三。初之一行。表宗显理。次有一行。劝修正行令舍妄念。后有一行。释通外疑。初中。上半显示正理。下半迷理浪生分别。劝修正行中。上半劝修行。下半诫勅莫生妄念。通外疑中。一句者诸说通疑。下之三句。引喻显示。如是等文相可知。自下第二。法性随行。翻妄成真。初行法说。后二行半。引喻显示。法性业性。体一名异。凡夫二乘。新业菩萨。所不了知。故云甚隐。余文可见。喻有二种。一喻智火能断业体。二者灯喻断业势力。如是等文相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