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闻所成慧了知其义。若思所成慧了知其义。若奢摩他毗钵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义。此何差别。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
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
若诸菩萨。顺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为智。云何为见。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我无量门宣说智见二种差别。今当为汝略说其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相。
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乃至界及界自住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勘草本经及草本瑜伽。皆云及知于界及界自性。自余经论皆云乃至于界。以义取文。乃至为胜)。
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
善男子。我说了知真如义时。能伏一切法义之相。非此了达余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不任观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与上相违。
如是若有不修心。则不堪任如实观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观察。
善男子。此说三种能观察心。谓闻所成能观察心。若思所成能观察心。若修所成能观察心。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
世尊。如是了知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
五者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有内安乐相外净妙相。
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
世尊。除遣如是十种相时。除遣何等。从何等相而得解脱。
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
善男子。当知。就胜说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
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就胜但说能生于行。由是诸行亲近缘故。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于空性相。离增上慢。
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
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
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杂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摄几种胜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
复次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世尊。如佛所说。五种系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善男子。顾恋身体。是奢摩他障。于诸圣教。不得随欲。是毗钵舍那障。
乐相杂住。于少喜足。当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世尊。于五盖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惛沉睡眠疑。是毗钵舍那障。贪欲瞋恚。当知俱障。
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世尊。若诸菩萨。于奢摩他毗钵舍那现在前时。应知。几种心散动法。
一者作意散动。二者外心散动。三者内心散动。四者相散动。五者麤重散动。
善男子。若诸菩萨。舍于大乘相应作意。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当知是名作意散动。
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所有寻思随烦恼中。及于其外所缘境中。纵心流散。当知是名外心散动。
若由惛沉及以睡眠。或由沉没。或由爱味三摩钵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当知是名内心散动。
若内作意为缘生起。所有诸受。由麤重身。计我起慢。当知是名麤重散动。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从初菩萨地。至如来地。能对治何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
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智见。依于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勤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毗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
彼于真如正思惟故。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何况麤相。
善男子。言细相者。谓心不执受相。或领纳相。或了别相。或杂染清净相。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
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
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胜德。
彼于先时。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已得二种所缘。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彼于今时。得见道故。更证得事边际所缘。
复于后后一切地中进修修道。即于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
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麤重亦遣。
永害一切相麤重故。渐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练金法陶练其心。
善男子。如是菩萨。于内止观正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
善男子。若诸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
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减。六者善知方便。
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
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
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麤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
谓如实知能治相缚麤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增。
谓如实知彼所对治相及麤重所杂染心。彼衰退时。彼损减时。此亦衰退。此亦损减。名善知减。
善男子。于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何等诸受于此永灭。
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无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满麤重受。四者果未成满麤重受。
果已成满受者。谓现在受。果未成满受者。谓未来因受。
于有余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领彼对治明触生受。领受共有。或复彼果已成满受。又二种受一切已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告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请问如来。汝于瑜伽。已得决定最极善巧。
吾已为汝宣说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所有一切过去未来正等觉者。已说当说。皆亦如是。
于法假立瑜伽中。若行放逸失大义。依止此法及瑜伽。若正修行得大觉。
见有所得求免难。若谓此见为得法。慈氏彼去瑜伽远。譬如大地与虗空。
利生坚固而不作。悟已勤修利有情。智者作此穷劫量。便得最上离染喜。
若人为欲而说法。彼名舍欲还取欲。愚痴得法无价宝。返更游行而乞匃。
于诤諠杂戏论著。应舍发起上精进。为度诸天及世间。于此瑜伽汝当学。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此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说此瑜伽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诸漏永尽。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获得广大瑜伽作意。
释曰。自下第二。明三慧知义。又解。就知义中。文别有二。初约所知。明知法知义。后明能知。上来已释所知法义。自下第二。辨能知智。于中有二。初明三慧知义差别。后显智见二种差别。前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文有二节。初发问所依。后正发问辞。如文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