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复说佛地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义分所摄。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
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
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
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于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此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
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𦦨。是故第四名𦦨慧地。
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
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隣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
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
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
麤重之身广如虗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
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差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等正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麤重。为所对治。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麤重为所对治。
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迦罗及法愚痴。二恶趣杂染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辨才自在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二者极微细碍及彼麤重为所对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麤重故。安立诸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
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麤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
一者增上意乐清净。二者心清净。三者悲清净。四者到彼岸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者成就有情清净。七者生清净。八者威德清净。
善男子。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后后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彼诸清净展转增胜。唯于佛地。除生清净。
又初地中所有功德。于上诸地平等皆有。当知自地功德殊胜。
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生于诸有情最为殊胜。
一者极净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择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济度诸众生故。四者自能无染除他染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行广大愿妙胜愿(相续经云。何故发妙愿胜愿名力愿。深密经云。一切妙愿胜愿殊胜力愿也)。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增上戒学所摄。几是增上心学所摄。几是增上慧学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福德资粮所摄。几是智慧资粮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于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此六种所学事中。菩萨云何应当修学。
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
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如是所应学事。但有六数。
前三益饶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由忍辱故。于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
后三对治诸烦恼者。谓诸菩萨由精进故。虽未永伏一切烦恼。亦未永害一切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般若故。永害随眠。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所余波罗蜜多但有四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善男子。与前六种波罗蜜多为助伴故。
谓诸菩萨于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
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修无间无有堪能羸劣意乐故。下界胜解故。于内心住无有堪能。于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间慧。
彼便摄受少分狭劣福德资粮。为未来世烦恼轻微心生正愿。
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胜解。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恡。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能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几种品类差别。
戒三种者。一者转舍不善戒。二者转生善戒。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
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
精进三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
静虑三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
慧三种者。一者缘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
解深密经疏卷第八
或可止观略故先说。依地起度广故后释。来意已说。今当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