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72
且夫行者所以趣道经者所以诠行疏者所以通经记者所以解疏。
此盖名教发起之大端讲学讨论之要术也。
叔世浮侈正教支离既阙师承率从狂简事唇吻之铦利逞记问之繁多私节游辞横攻俗典。
岂念修身报德但知逐利活名辜负生成背违天地。
斯由传授者鲜能开诱撰述者互有瑕疵。
由是輙事操觚集成新记文从简要义取优长教有宗途理归至当。
庶乎学者由记以达疏由疏以通经由经以起行由行以造道。
然后敷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者不在斯文乎。
【疏】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
【疏】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酧昊天恩德其唯盂兰盆之教也。
【疏】遂搜索圣贤之教䖍求追荐之方得此法门实为妙行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疏】今因归乡依日开设道俗耆艾悲喜遵行异口同音请制新疏。
【疏】将解此经先开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
【疏】初中复分为四一酬宿因故二酬今请故三彰孝道故四示胜由故。
【疏】初酧宿因者悉达太子不绍王位舍亲去国者本为修行得道报父母恩然菩萨用心不务专己故开盂兰法会以福自佗二亲此经所兴本意如此。
【疏】二酧今请者大目犍连因心之孝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观见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白佛求法方陈盆供救母倒悬由爱其亲施及一切故为道俗弟子请佛留此教门酧目连所问即是说经之由致也。
【疏】三彰孝道者复有其二一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二别明二教行之同异。
【疏】初通明中。
【疏】且明儒教以孝为本者谓始自天子至于士人家国相传皆立宗庙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疏】故开宗明义章中标为至德要道道德以之为体教法由是而生何有君子而不务本既为天经地义须令企及俯从虽论礼坏乐崩终呵衣锦食稻。
【疏】次释教以孝为本者然一切诸佛皆有真化二身释迦化身说随机权教舍那真身说究竟实教教者经律也经诠理智律诠德行。
【疏】故我卢舍那佛最初成正觉时便说华严大经菩萨大戒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初标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亦同孔圣云至德要道)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疏】涅槃云奇哉父母生育我等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恼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就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当须报恩随顺供养。
【疏】上通明二教以孝为本竟。
【疏】次别明二教行孝之同异者于中初明其异后显其同。
【疏】初谓生前侍养异后谓没后追思异。
【疏】侍养异者儒宗则慎护发肤扬名后代故乐春不出曾子开衾释教则祝发坏衣法资现世故优陀通信净藏回邪是谓为善不同同归于孝。
【疏】没后异者有其三。
【疏】一居丧异儒则棺椁宅兆安墓留形释则念诵追斋荐其去识。
【疏】二斋忌异儒则内斋外定想其声容释则设供讲经资其业报。
【疏】三终身异儒则四时杀命春夏秋冬释则三节放生(一岁终二夏满三忌辰随力所及皆须为父母放生命一七乃至七七之数初七诸七卒哭祥日然今但满三年)施戒盆会(此经云云)。
【疏】良由真宗未至周孔且使系心(爱礼存羊之类)今知理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
【疏】且福之大者莫大于施生是梵释之本因是天地之大德今杀彼祭此岂近仁心是若可忍孰不可忍虽云祈福(月令云九月中气日在氐命有司合秩刍以养牺牲乃至以祠宗庙之灵为人祈福)实是立讐自徇虗名殃于神道(故途中有歌哭二类)。
【疏】问若父母生于余趣则可改祭为斋如堕鬼中宁无飨祀答黍稷非馨苹蘩可荐应知礿祭胜于杀牛况鬼神等差岂皆受飨。
【疏】上明异竟。
【疏】次显其同者复有二初明存没同后明罪福同。
【疏】今初约纪孝行章中五句之文以辨其同即摄于生前没后也。
【疏】二养则致其乐者儒则怡声下气温清定省等也故有扇床温席之流释则节量信毁分减衣钵等也故有割肉充饥之类(须阇太子)。
【疏】三病则致其忧者儒中如文帝先甞汤药武王不脱冠带释中如太子以肉为药高僧以身而担。
【疏】四丧则致其哀者儒有武丁不言子臯泣血释有目连大呼调御舁棺(于儒礼虽不同而亦哀有余也)。
【疏】五祭则致其严者儒有荐笋释有饷饭之类也(严虽有异祭意大同)。
【疏】以至教未来难弘报应故先且立于祭法令敬事于神灵。
【疏】神灵则父母之识性是显祖考之常存既形灭而神不灭岂厚形而薄神乎余如前辨。
【疏】上来存没同竟。
【疏】次辨罪福同。
【疏】罪同者儒则条越五刑犯当五擿而恩赦不该释则名标七逆戒黜七遮而阿鼻定入。
【疏】福同者儒则旌于门闾上天之报释则莹于戒德净土之因(如观经说当修三福一孝养父母等乃至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土正因)。
【疏】上来总彰孝道竟。
【疏】次当第四示胜田者。
【疏】喻如世间人欲得仓廪中五谷丰盈岁岁不乏者必须取谷麦种子以牛犂耕于田地而种之不种则竭尽也。
【疏】法中亦尔以悲心敬心孝心为种子以衣食财帛身命为牛犂以贫病三宝父母为田地。
【疏】有佛弟子欲得藏识中百福庄严生生无尽者须运悲敬孝心将衣食财帛身命敬养供给于贫病三宝父母名为种福也不种即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谓种福之田如种谷之田名为福田也。
【疏】然种子有精新干焦田有肥浓确瘦如悲敬孝心有恳切闲慢贫有浅深病有轻重佛有真化化有住世入灭法有小大教有权实僧有持毁父母有所生七世一一配肥瘦之田昭然可见。
【疏】今盂兰供会具三种肥田故云胜也谓佛欢喜日供养自恣净戒大德敬田胜也报父母恩恩田胜也父母在厄难中悲田胜也为欲示此胜田故说此经。
【疏】三藏者。
【疏】一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契理契机经者佛地论云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众生故此教于三学中诠于定学。
【疏】二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此教诠于戒学。
【疏】三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谓涅槃四谛对谓对向对观其能对者即无漏慧此教诠于慧学。
【疏】然经是化教开诱化导也律是制教制约行业也论则推征解释。
【疏】今此盂兰盆据其名题即化教所摄属于经藏据其义意亦制教摄属于律藏(制比丘等年年自恣日行此法故)。
【疏】五乘者乘以运载为名五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此五力有大小载有远近。
【疏】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生于人道其犹小艇过溪㵎。
【疏】二天乘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达于上界如次舩越小江河。
【疏】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
【疏】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舶过海。
【疏】三辩定宗旨者此经以孝顺设供拔苦报恩为宗今以二门分别一释行相二配句数。
【疏】初者谓目连本为孝诚欲酬恩德力所未及故先出家是以始得六通便观三界见其亡母生饿鬼中(诸得道人未必皆为父母即验目连为欲报恩故出家也)虽饷香飡旋成猛火悲号投佛奉教设盆拔冥涂身脱一劫苦不辜生育大报劬劳细详经宗备斯四义。
【疏】二配句数者有四四句。
【疏】一孝顺两字自有四句一孝而非顺如三牲之养等二顺而非孝如病索禁忌之食而即供欲行非为之事而不谏等三亦孝亦顺谓有隐无犯三谏而随顺色观志三年无改四非孝非顺如水中葬父之类。
【疏】二以孝顺与设供相对复为四句一孝顺非设供如董黯王祥等二设供非孝顺为己求福而修齐等三俱是即盂兰盆会四俱非谓逆而悭也。
【疏】三以孝顺对拔苦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拔苦谓董永等二拔苦非孝顺谓救佗人之苦厄三俱是即盂兰会也四俱非谓逆小之人也。
【疏】四以孝顺对报恩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报恩护发肤不骄危非法不言等二报恩非孝顺扶轮报一食修行报施主等三俱是盂兰盆会也四俱非谓辜恩逆人。
【疏】今修此一门即圆四行所得功德何可挍量实由境胜心弘彻于神理故也。
盂兰盆经疏新记卷上
【记】解释经题疏文自备今略以五门料简初分能所二简通别三辨华梵四明立题五显异同初中依本经题上加佛说共有七字疏为能解上六字并所解经为能诠上五字即所诠盆为能救盂兰为所救佛为能说下并所说二通别者且就经题佛说是通下四字为别又经字是通上三字为别又疏字是通上经题为别揽别简通则局今经今疏矣三华梵者佛与盂兰全是梵语生善不翻说及盆经并翻梵成华疏之一字全是华言四立题者凡经首题不过人法喻三单复全具历为七别此经则以人法喻具足为题佛说人也盂兰喻也即下疏云魂沉暗道命似倒悬故盆字是法经云吾今当说救济之法即盆供也上依疏解若据经音义盆亦梵语同翻倒悬则人喻为题矣五同异中按应法师经音义云梵语乌蓝婆拏此翻倒悬今详乌蓝即盂兰也婆拏即今之盆也是则三字并是梵言但音之讹转耳疏主且据经文安著盆中之语故作华言解释音义则梵言得实疏家则一往符经疑故两存随人去取(相传宋三藏云乌监婆拏盆佐那翻倒悬救器未见典据不敢信用)疏即训疎谓疎决文义使无壅并序者谓以疏题兼目序首述作从省故注以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