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74
- 将释经疏分(三)
- 初释疏题目(佛)
- 二彰造疏人(充)
- 三释疏本文(二)
- 初疏家叙分(四)
- 初泛明孝道为经起之端由(三)
- 初明孝道本末(二)
- 初本居气象(始)
- 二末贯生灵(通)
- 二儒释同遵(儒)
- 三指陈结叹(其)
- 初明孝道本末(二)
- 二正显此经彰佛说之所为(二)
- 初愍赴孝诚(应)
- 二指陈结叹(其)
- 三教流此土遵式奉行(二)
- 初求法遵行(二)
- 初丧亲追感(宗)
- 二念报劬劳(二)
- 初念世孝道不益遵灵(二)
- 初念尽于孝诚(窃)
- 二纵夺显无益(虽)
- 二佛法渊深能资父母(三)
- 初求法遂意(二)
- 初求得法门(遂)
- 二指其妙行(年)
- 二设会荐亲(合宗)
- 三讲经劝众(合宗)
- 初求法遂意(二)
- 初念世孝道不益遵灵(二)
- 二造疏解释(二)
- 初道俗覩胜请释(今)
- 二疏主应命发挥(心)
- 初求法遵行(二)
- 四式叹能仁颂德祈愿(二)
- 初式叹佛德(二)
- 初行孝自利德(稽)
- 二示孝利他德(将)
- 二陈情述赞(二)
- 初陈情祈愿(我)
- 二陈造疏意(自)
- 初式叹佛德(二)
- 初泛明孝道为经起之端由(三)
- 二疏家正宗(二)
- 初标列门名(将)
- 二随标显示(四)
- 初教起所因(四)
- 初酬宿因故(二)
- 初叙佛孝行之意(初)
- 二正显说经之意(然)
- 二酬今请故(二)
- 初酬自利请故说(二)
- 二酬利他请故说(二)
- 初目连起请(由)
- 二酬请说经(酬)
- 三彰孝道故(三)
- 初标举科分(三)
- 二随释(二)
- 初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二)
- 初正明(二)
- 初儒教以孝为本(三)
- 初标举(初)
- 二正显(二)
- 初总陈五孝作众德之泉源(二)
- 初约事总显(二)
- 初王臣行孝立庙祀亲(谓)
- 二纵夺显孝能生众德(虽)
- 二引文释成(三)
- 初孝为道德之体(合故)
- 二孝为设教之本(合故)
- 三孝为生道之源(何)
- 初约事总显(二)
- 二别显三年彰圣人之立意(二)
- 初孝服三年之意(既)
- 二呵诫不肖之俦(虽)
- 初总陈五孝作众德之泉源(二)
- 三结叹(甚)
- 二释教以孝为本(二)
- 初标举(次)
- 二正显(二)
- 初总明佛教(二)
- 初约佛定教权实(然)
- 二明教所诠宗致(教)
- 二别显宗本(二)
- 初标举宗本(戒)
- 二引文释相(二)
- 初舍那所宗(故)
- 二释迦所宗(二)
- 初初成佛时以孝结戒(二)
- 初成道时处(又)
- 二孝顺之相(二)
- 初结戒之相(初)
- 二会释名义(孝)
- 二余一切时以孝劝人(涅)
- 初初成佛时以孝结戒(二)
- 初总明佛教(二)
- 初儒教以孝为本(三)
- 二结之(上)
- 初正明(二)
- 二别明二教行孝之同异○
- 初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二)
- 三结之(上)
- 四示胜田故○
- 初酬宿因故(二)
- 二藏乘所摄○
- 三辨定宗旨○
- 四正解经文○
- 初教起所因(四)
- 初疏家叙分(四)
- ○二别明二教行孝之同异(二)
- 初科分(次)
- 二随释(二)
- 初明其异(二)
- 初正明(二)
- 初生前侍养异(二)
- 初正显(二)
- 初儒宗事迹(侍)
- 二释门孝行(释)
- 二结之(是)
- 初正显(二)
- 二殁后追思异(二)
- 初二教双陈(三)
- 初居丧异(二)
- 初儒宗事迹(没)
- 二释门孝行(释)
- 二斋忌异(二)
- 初儒宗事迹(二)
- 二释门孝行(释)
- 三终身异(二)
- 初儒宗事迹(三)
- 二释门孝行(释)
- 初居丧异(二)
- 二对明胜劣(二)
- 初对明损益(二)
- 初劝人取舍(良)
- 二释劝所以(三)
- 初放生梵福(且)
- 二杀生非仁(今)
- 三殃及先祖(虽)
- 二问答释疑(二)
- 初问(问)
- 二答(二)
- 初祭祀无益故(答)
- 二不容受飨故(况)
- 初对明损益(二)
- 初二教双陈(三)
- 初生前侍养异(二)
- 二结之(上)
- 初正明(二)
- 二显其同(二)
- 初科分(次)
- 二随释(二)
- 初明存殁同(二)
- 初正明(二)
- 初依儒标指(今)
- 二儒释双陈(五)
- 初居则致其敬(一)
- 二养则致其乐(二)
- 三病则致其忧(三)
- 四丧则致其哀(四)
- 五祭则致其严(二)
- 初两宗事迹(五)
- 二重显儒宗(二)
- 初立祭所以(但)
- 二评议不可(二)
- 初祖考常存(神)
- 二责其所失(既)
- 二结之(上)
- 初正明(二)
- 二明罪福同(二)
- 初显罪同(次)
- 二显福同(福)
- 初明存殁同(二)
- 初明其异(二)
- ○第二藏乘所摄(二)
- 初标牒章门(第)
- 二正显收摄(二)
- 初总指(藏)
- 二别陈(二)
- 初三藏𠬧摄(二)
- 初释三藏义(二)
- 初正释三藏(三)
- 初契经藏(三)
- 二调伏藏(二)
- 三对法藏(三)
- 二化制分别(然)
- 初正释三藏(三)
- 二收摄此经(今)
- 初释三藏义(二)
- 二五乘收摄(二)
- 初释五乘义(二)
- 初总释(五)
- 二别释(五)
- 初人乘(一)
- 二天乘(二)
- 三声闻(合二)
- 初列名指法(三)
- 二双显行相(皆)
- 四缘觉(合二)
- 初列名指法(三)
- 二双显行相(皆)
- 五菩萨(五)
- 二收摄此经(今)
- 初释五乘义(二)
- 初三藏𠬧摄(二)
- ○第三辨定宗旨(二)
- 初标牒章门(三)
- 二正显宗旨(二)
- 初明其宗旨(二)
- 初正明宗旨(此)
- 二以义释成(二)
- 初列二门(今)
- 二随列释(二)
- 初四义释相(二)
- 初正释(初)
- 二结之(细)
- 二配四四句(二)
- 初总标举数(二)
- 二随标显示(四)
- 初孝顺相对四句(一)
- 二孝顺设供四句(二)
- 三孝顺拔苦四句(三)
- 四孝顺报恩四句(四)
- 初四义释相(二)
- 二叹其胜妙(今)
- 初明其宗旨(二)
- ○第四正解经文(二)
- 初释经题目(二)
- 初翻译时主(二)
- 初通叙三译(述)
- 二正指此本(今)
- 二正释经题(二)
- 初能说之佛(义)
- 二所说之法(二)
- 初释所诠三字(二)
- 初别明三字(盂)
- 二总显行相(斯)
- 二释能诠经字(二)
- 初随文释义(经)
- 二指同余论(此)
- 初释所诠三字(二)
- 初翻译时主(二)
- 二释经本文(二)
- 初科判经文(二)
- 初总科一经(二)
- 初科经三分(次)
- 二指古规模(以)
- 二别科叙分(二)
- 初信起科(二)
- 初释证信意(初)
- 二释发起意(二)
- 二通别科(然)
- 初信起科(二)
- 初总科一经(二)
- 二随科解释(三)
- 初序分(二)
- 初证信序(二)
- 初说佛因由(二)
- 初总叙问答(述)
- 二别叙四事(所)
- 二释经文义(二)
- 初显经阙异(二)
- 初显经所阙(二)
- 初叙述余经(诸)
- 二指此经阙(今)
- 二显经所异(二)
- 初指陈标异(又)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余经四字正倒(谓)
- 二此经不言我意(不)
- 三余经言我之意(余)
- 初显经所阙(二)
- 二随文正释(五)
- 初释闻如是(二)
- 初释闻字(闻)
- 二释如是(次)
- 二显一时言(二)
- 初正释一时(二)
- 初二义正释(一)
- 二以义释成(谓)
- 二会释例难(二)
- 初牒前例难(然)
- 二会释文意(二)
- 初指慈恩解(有)
- 二疏主自解(今)
- 初正释一时(二)
- 三彰说教主(佛)
- 四辨所化处(二)
- 初释二处意(二)
- 初真谛记释(在)
- 二婆沙论释(婆)
- 二释二处文(二)
- 初释游化处(舍)
- 二释居正处(二)
- 初别释园树名义(三)
- 初园树名义(二)
- 初释园树名(祇)
- 二释施主名(祇)
- 二园树先后(然)
- 三因显伽蓝此方名寺(西)
- 初园树名义(二)
- 二买园施树因由(二)
- 初叙致因由(其)
- 二结归名号(二)
- 初别释园树名义(三)
- 初释二处意(二)
- 五议所化众(阙)
- 初释闻如是(二)
- 初显经阙异(二)
- 初说佛因由(二)
- 二发起序(二)
- 初释其意趣(二)
- 二科经解释(六)
- 初目连道满(二)
- 初目连名氏(二)
- 初显姓释名(述)
- 二呼姓所以(是)
- 二始得六通(二)
- 初总释经意(二)
- 初正释(始)
- 二释妨(道)
- 二别释六通(二)
- 初释别名(六)
- 初神境通(二)
- 二天眼通(合二)
- 三天耳通(合二)
- 四宿命通(四)
- 五他心通(五)
- 六漏尽通(六)
- 二释通义(六)
- 初释别名(六)
- 初总释经意(二)
- 初目连名氏(二)
- 二知恩欲酬(二)
- 初子行孝顺报恩之相(三)
- 初正显报恩孝顺之相(二)
- 初总释经文(述)
- 二别释三事(二)
- 初列三事(然)
- 二随列释(三)
- 初父母远近(二)
- 初略指远近(远)
- 二广明远世(二)
- 初七世父母(二)
- 初依外典说(七)
- 二依内教说(二)
- 初约理正陈(佛)
- 二会经文意(然)
- 二多世父母(乃)
- 初七世父母(二)
- 二恩有轻重(恩)
- 三报有分全(二)
- 初双标分全(报)
- 二别释分全(故)
- 初父母远近(二)
- 二古圣恩深难报之相(二)
- 初直显负恩(若)
- 二举轻况重(且)
- 三父母恩重难报之相(二)
- 初引诗显示(故)
- 二三藏指陈(故)
- 初正显报恩孝顺之相(二)
- 二父母恩重子逆之相(二)
- 初引经显示(三)
- 初父母恩重(二)
- 初略示恩深(二)
- 初养育劬劳(父)
- 二恩深难报(计)
- 二广明恩重(二)
- 初母𫏐离儿心惊乳溢(二)
- 初引经显示(至)
- 二问答释疑(二)
- 初指经伸问(问)
- 二三义释之(答)
- 二子欢母喜养育忘疲(又)
- 初母𫏐离儿心惊乳溢(二)
- 初略示恩深(二)
- 二子长不孝(四)
- 初子长忘恩父母系念(既)
- 二夫妻娱乐疎弃二亲(横)
- 三亲老无依日夜嗟叹(父)
- 四违骂父母喜顺妻儿(或)
- 三闻者悲伤(帝)
- 初父母恩重(二)
- 二释彼经意(三)
- 初母慈子逆(评)
- 二不孝所以(良)
- 三念彼沈沦(祸)
- 初引经显示(三)
- 初子行孝顺报恩之相(三)
- 三攀慕徧寻○
- 四得见所在○
- 五恸哭往救○
- 六恶习现前○
- 初目连道满(二)
- 初证信序(二)
- 二正宗分○
- 三流通分○
- 初序分(二)
- 初科判经文(二)
- 初释经题目(二)
- ○四得见所在(二)
- 初会不言父(述)
- 二正释见母(三)
- 初总释经意(母)
- 二别明因果(生)
- 三重广鬼趣(二)
- 初正明鬼趣(二)
- 初引文广示(二)
- 初正理论说(二)
- 初鬼类差别(三)
- 初鬼住处(准)
- 二鬼寿量(以)
- 三鬼流类(三)
- 初总有三种(然)
- 二别开九类(三)
- 初无财三种(二)
- 初引文显示分三如文(此)
- 二警诫后人(据)
- 二少财三种分三如文(少)
- 三多财三种分三如文(多)
- 初无财三种(二)
- 三余指他文(付)
- 二归经所说(今)
- 初鬼类差别(三)
- 二瑜伽论说(二)
- 初鬼类差别(又)
- 二归经所说(今)
- 初正理论说(二)
- 二法喻释成(上)
- 初引文广示(二)
- 二劝人省察(二)
- 初直劝修善(虽)
- 二指事令省(二)
- 初示无仁孝(二)
- 初指陈世事(且)
- 二引经释成(故)
- 二子父相承(自)
- 初示无仁孝(二)
- 初正明鬼趣(二)
- ○第二正宗分(二)
- 初目连悲陈苦厄(三)
- 初白佛之意(述)
- 二叙自所得(第)
- 三正伸哀恳(岂)
- 二如来广示因缘(八)
- 初彰母罪深(三)
- 初引经总释(述)
- 二释自经意(二)
- 初次第释经(二)
- 初正释经文(罪)
- 二释成三事(谓)
- 二重释根义(若)
- 初次第释经(二)
- 三问答释妨(二)
- 初多生何趣妨(二)
- 二偏救青提妨(二)
- 初问(问)
- 二答(答)
- 二明子德劣
- 三斥邪无力(二)
- 初总释经意(述)
- 二逐难别释(外)
- 四显正有能(二)
- 初正释此文(述)
- 二通前总释(今)
- 五许以救方
- 六示其正法(三)
- 初科判经文(第)
- 二释五段意(谓)
- 三随科解释(二)
- 初教孝子献供之法(五)
- 初定胜时(二)
- 初释经本文(三)
- 初十方众僧(二)
- 初别释僧义(二)
- 初通释众和(述)
- 二释成和合(和)
- 二总释经文(今)
- 初别释僧义(二)
- 二七月十五(七)
- 三僧自恣时(二)
- 初评议僧字(此)
- 二正释自恣(二)
- 初释名显意(二)
- 初以义正释(自)
- 二引经释妨(虽)
- 二重广行相(三)
- 初自恣之意(然)
- 二自恣之词(故)
- 三自恣之益(如)
- 初释名显意(二)
- 初十方众僧(二)
- 二显福殊胜(二)
- 初疏自显示(供)
- 二引古释成(故)
- 初释经本文(三)
- 二发胜意(二)
- 初疏释经文(二)
- 初正释经文(述)
- 二释外疑难(七)
- 二引古释意(故)
- 初疏释经文(二)
- 三设胜供(二)
- 初别释经文(二)
- 初敷设胜供(二)
- 初释上五句(二)
- 初次第释经(三)
- 初别释味尘(述)
- 二通释四尘(汲)
- 三结指阙具(上)
- 二重广意趣(二)
- 初依经释意(尽)
- 二引俗类显(亦)
- 初次第释经(三)
- 二释下一句(著)
- 初释上五句(二)
- 二供十方僧(供)
- 初敷设胜供(二)
- 二总释经意(二)
- 初疏自释意(据)
- 二引古释成(故)
- 初别释经文(二)
- 四赞胜田(二)
- 初科指文意(述)
- 二依科释义(二)
- 初分对总释(二)
- 初开为五对释(谓)
- 二束为一对释(又)
- 二逐难别释(二)
- 初释同一心(皆)
- 二释受钵饭(二)
- 初别释经文(二)
- 初释经文义(受)
- 二因会经题(经)
- 二总指经意(此)
- 初别释经文(二)
- 初分对总释(二)
- 五获胜益(二)
- 初科指经文(述)
- 二依科释义(二)
- 初别资殁故(二)
- 初父母亲眷(二)
- 初生身父母(二)
- 初依经正释(初)
- 二指古说非(三)
- 二六亲眷属(出)
- 初生身父母(二)
- 二离苦解脱(出)
- 初父母亲眷(二)
- 二普利存亡(若)
- 初别资殁故(二)
- 初定胜时(二)
- 二教众僧受供之仪(自)
- 初教孝子献供之法(五)
- 七孝子领悟○
- 八慈母获益○
- 初彰母罪深(三)
- 初目连悲陈苦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