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疏科二。初子行孝顺报恩之相分三。初正显报恩孝顺之相又二。初总释经文。
【疏】述曰。度谓度脱。然报恩两字。但是通标虗位度脱正是其报。乳谓母乳。哺是嚼哺(乳哺如济食。是恩之实事。度脱如扶轮。是报之实事)。
△二别释三事二。初列三事。
【疏】然父母有远近。恩有轻重。报有分全。
△二随列释三。初父母远近分二。初略指远近。
【疏】远者七世乃至多世。近者即生此身。
△二广明远世二。初七世父母复二。初依外典说。
【疏】七世者。外教所宗。人以形质为本传体相续。以父祖已上为七世。故偏尊于父。
【钞】偏尊于父者。以说此身是父遗体。皆从父姓矣。
△二依内教说二。初约理正陈。
【疏】佛教所宗。人以灵识为本四大形质为灵识所依。世世生生皆有父母生养。此身已去。乃至七生所生父母。为七世也。
△二会经文意。
【疏】然寄托之处唯在母胎。生来乳哺怀抱。亦多是母。故偏重母。是以经中但云报乳哺之恩也。
△二多世父母。
【疏】乃至多世者。于中偏取归依佛已来。所有生身父母。能生我身修道器故。诸佛成道之时。多生父母。皆相会遇闻法获益。
【钞】此指其时分以分轻重。故说已前已后。若无其身不归依佛。由其父母生于身器。方归依佛。故恩重也。
△二恩有轻重。
【疏】恩有轻重者。此生父母最重。余渐轻也。
△三报有分全二。初双标分全。
【疏】报有分全者。侍养一生为分。度脱多生为全。
△二别释分全。
【疏】故经云。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徧行大地。亦不能报恩。故知此生所报为分。设同孟宗董黯董永之类。亦为分也。今经云。欲度父母者。意令得道明其全也。
△二古圣恩深难报之相二。初直显负恩。
【疏】若总不报。便是不孝罪人。况加逆事。
△二举轻况重。
【疏】且泛论一切人恩。华严经云。不知恩者。多遭横死。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父母之恩。无可校量。
△三父母恩深难报之相二。初引诗显示。
【疏】故诗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乃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第十三周幽王好征伐。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耳)。
【钞】蓼。音六。蓼蓼者。长大貌也。匪。非也。伊。唯也。劳苦所役心昧目昏。见长大者莪草。谓非莪草而唯蒿草也。哀哀者。苦恨之貌也。哀嗟苦恨。恨己不得终养于父母也。父母生我勤劬劳苦。不得终于侍养。所以自恨。衔者。含也。恤。忧也。靡。无也。无父依怙。无母倚恃。我出含忧。我入无至。父兮生我。母兮鞠养。拊拍怜我。畜起悦我。长我知见。复育我身。顾者。旋视也。而旋视我。反复(音覆)视我。父母出入腹厚于我。我今欲报如是之德。恩如昊天。罔无穷极。而难报之。
△二三藏指陈。
【疏】故三藏云。父母义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顾腹之恩。思答劬劳之德。
【钞】系仰者。系心仰念顾视腹厚之恩也。
△二父母恩重子逆之相二。初引经显示分三。初父母恩重复二。初略示恩深又二。初养育劬劳。
【疏】父母恩重经云。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和弄声。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云云。十指甲中食子不净。云云。
【钞】恩重经云。佛告大众。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是以寄托母胎。十月怀身。岁满月充。子母俱险。生堕草上。父母养育。卧在栏车。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和弄声。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子若饥时。咽苦吐甘。推干就湿。非父不亲。非母不养。慈母养儿。去离栏车。十指甲中。食子不净。子饮母乳。八斛四斗。故言云云。
△二恩深难报。
【疏】计论母恩。昊天罔极。呜呼慈母。云何可报。云云。
【钞】次云。阿难白佛言。世尊。父母之恩如何可报。唯愿说之。佛告阿难。若有慈孝之子。能为父母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造盂兰盆。献佛及僧。得福无量。能报父母之恩。若复有人。书写是经。流布世间。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当知是人。能报父母之恩。故言云云。
△二广明恩重二。初母𫏐离儿心惊乳溢复二。初引经显示。
【疏】至于行来东西隣里。井灶碓磨。不时还家。母忽心惊。两乳流出。即知我儿。家中忆我。即便还家(反如啮指心痛)。
【钞】啮指者。先贤传云。蔡顺。字君仲。汝南人也。侍母至孝。曾略出。有客来急须见之。母遂啮指。顺乃心痛走归。后汉时人。彼以母思于子。其子心痛。此以子思于母。其母乳流。故云反如。
△二问答释疑二。初指经伸问。
【疏】问。详此经文浅朴。偏诫贫贱之流。何也。
△二三义释之。
【疏】答。君子自孝。故偏诫小人。又君子有箪瓢之贫。何妨碓磨等事。
【钞】论语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笥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也)颜回君子尚有箪瓢之贫。何妨富者而有碓磨之事。
【疏】又偏叙艰勤之语。始彰鞠养之劳耳。
△二子欢母喜养育忘疲。
【疏】又云。其儿遥见母来。或在栏车摇头弄脑。或复曳腹随行。呜呼向母。母为其子曲身下就。长舒两手摩拭尘土。呜和其口。开怀出乳。以乳乳之。母见儿欢。儿见母喜。二情相交。恩爱爱重。莫复过是。云云。
【钞】次下云。二岁三岁。弄意欲行。至于食时。非母不知。父母行来。值他坐席。或得饼果。不敢噉啜。怀归与子。十来九得。恒常欢喜。一回不得。娇啼佯哭。娇子不孝。必有五摘。孝子不娇。必有慈顺。
△二子长不孝四。初子长忘恩父母系念。
【疏】既生长大。朋友相随。梳头摩发。欲得好衣。服盖其身。弊衣故破。父母自著。新好绵帛。先与其子。至于行来官私急疾。倾心南北。逐子东西。
△二夫妻娱乐疎弃二亲。
【疏】横簪头上子渐长大。为与索妻。得他女子。父母转疏。私房室内。共相语乐。
△三亲老无依日夜嗟叹。
【疏】父母年老。气力衰微。终朝至暮。不来借问。或复父孤母寡。独守空房。犹如客人。寄止他舍。常无恩爱。或无襦被。寒冻苦辛。厄难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饶蚤虱。夙夜不卧。长吟叹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子。
△四违骂父母喜顺妻儿。
【疏】或时呼唤。瞋目惊怒。尽不从顺。妇儿骂詈。低头含笑。乃至云云。
【钞】乃至云云者。彼云。妇复不孝子复五摘。夫妻和合同作五逆。彼时呼唤急疾走使。父母之语十唤九违。尽不从顺。骂詈瞋目何不早死。强在地上。父母闻之悲哭懊恼。流泪双下啼哭目肿。汝初小时非吾不长。但吾生汝不如本无。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为父母受持读诵书写。父母恩重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一句一偈一经于耳。所有四重五逆十恶等罪。皆悉消灭。永尽无余。常得见佛闻法。速得解脱。
△三闻者悲伤。
【疏】帝释梵王诸天人民一切众会。闻经欢喜发菩提心。号哭动地泪下如雨。
【钞】发菩提心修行作佛。誓报多生父母之恩皆得道果。
△二释彼经意三。初母慈子逆。
【疏】评曰。细思其事。诚哉是言。或有母不如此。儿不如彼者。百中无一也。
【钞】或有母不如此初慈后叹。儿不如彼初娇后逆。而能自幼至长。母慈子孝。儿妇养亲者。百中无一也。若百中有一。千中有十。万中有百。亿中有千。孝者甚多也。目观时事。行孝顺者。万中有一也。
△二不孝所以。
【疏】良由众生无始无明。迷真执妄。既根本颠倒。故枝末一一皆然。
△三念彼沈沦。
【疏】祸哉凡愚。云何可度。
【钞】祸哉者。惊叹之词。
【疏】三攀慕徧寻。
【钞】疏科二。初正释此文分二。初总释经意又分三。初业果决定复二。初总明因果。
【疏】述曰。境随心变。果藉业成。饿因未除。饱缘宁致。
△二法喻释成。
【疏】鬼是炬口。食近口而炽然。水作坚冰。冰近汤而确耳。
△二小圣难移。
【疏】即知神力不禁业力。除饥要且除悭。故六通往饷而招殃。百味盆维而致苦。
【钞】禁。平声。盆。器也。百味饮食罗列器中。以奉于母。食变成火。故言致苦。
△三惊叹劝思。
【疏】大哉业熟。可思者焉。
△二别释经文。
【疏】今左手障钵。悭恐余侵。右手揣食。贪于自给。悭贪猛盛。如此现行。饭食劣缘若何充济。故化为火。不得食也。
△二结归序分。
【疏】上来序分竟。
自下第二正宗分。文分为二。初目连悲陈苦厄。后如来广示因缘。
【钞】今详三分。第一序分。序致说经初起之源由。为正宗之渐始。名为序分。第二自此已下。至慈爱之恩。为正宗分。正是世尊对机说法。逗令修学进趣本旨。所敬所崇尊主义故。名正宗分。第三末后五句为流通分。说利已讫。付嘱时机。大众护持。流通不坠。名流通分。正宗分二。初别示目连救母方便。后普示大众资亲要门。后一复次文是也。初文分二。初目连悲陈苦厄。后如来广示因缘。
【疏】今初。
【疏】述曰。今当说者。正是许词。救济法者。是所许事。令一切等者。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尊。岂偏令汝母离苦。
【钞】十钧者。三十斤为一钧。计斤可知。机。弩牙也。说文。鼷。谓小鼠也。
○经言令一切难离苦者。由此标举生下通别救苦之两意。别示目连。通示大众故。
△六示其正法三。初科判经文。
【疏】第六示其正法。于中分二。初教孝子献供之法。后教众僧受供之仪。初复有五。一定胜时。二发胜意。三设胜供。四赞胜田。五获胜益。
△二释五段意。
【疏】谓自恣日为胜时。如春阳之月。孝心为胜意。如精新种子。百味五果等为胜供。如好牛犂。以之供养。如能耕垦。贤圣为胜田。如膏腴之地。存亡父母六亲眷属乃至七代。离苦生天为胜益。如千箱万斛秋收冬藏。经文意势岂不然乎。智者详之如指其掌。
【钞】箱。大车也。诗云。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郑氏注云。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斛者。百升为斛。秋既收成。冬则藏稸。喻意可解。岂不然乎者。五段文势。岂不道理如是乎。意趣不远。如指其掌中之物。
△三随科解释。
【疏】今初第一定胜时。
【钞】疏科二。初释经本文三。初十方众僧分二。初别释僧义又二。初通释众和。
【疏】述曰。梵语僧伽。此云众和合。谓若众而不和。如群商群吏。及军众等。不名僧宝。若和而不众。如二人同心之类。亦非僧宝。众而和合。为福之因。方名僧宝。
【钞】僧有二种。证理圣者。名理和僧。未证真理具大戒者。名事和僧。三人已上方名为众。众义狭故。若于身中有和义者。一人两人亦得名僧。是彼类故。如三千界中麟角圣者。名僧宝故。言二人同心者。易系辞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解云。君子出处语默不违其中。则其迹虽异。其道必同。如金虽断而分之。其性不异也。佛教以四人和合成众。故二人虽和。亦非众矣。
△二释成和合。
【疏】和合者。此有六种。谓身和同事。语和同默。意和同忍。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儒说小人君子或和或同。今释子比丘和而同也。
【钞】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解曰。君子心和。然所见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之。然各争利。故曰不和。释子比丘具六和德。同出世道。亦和亦同也。
△二总释文。
【疏】今云十方者。法无限局。岂隔亲疏。众僧者。唐梵重标译人之拙。
【钞】译人拙者。如疏云众僧受供。盖取文词稳顺。令人易解。所以华梵双标。
△二七月十五。
【疏】七月十五日者。前三月夏安居竟。故可自恣。自恣有三日。或十四十五十六。今举中间也。
【钞】西域记云。坐两安居。旧云坐夏坐腊。斯皆边制。非中国之正旨。僧祇亦云两安居。起世经云。五月十六日。(注云。西域此时安居汉地安居已经一月)至八月十五日。安居满也。(注云。西域此时自恣。汉地已经一月)然准四分。五分。十诵及正法念。成佛经。善见。明了毗尼母。萨婆多摩德勒伽论等。或自披赞。或章疏引。或问先德。略有三十余本教文。皆言夏安居。议曰。印度节气稍晚。说两安居。汉地节气稍早。说夏安居。或随方应机所说有异。未爽通途。佛制安居。总有三意。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世事业。二损伤物命。违慈悲心。三招世讥嫌。世讥之云。雀鼠尚有窟穴。沙门释子何不知时。佛因制之。然安居有三。谓前中后。四月十六日结前安居。众僧两两相对。各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于某聚落某僧伽蓝所大界内。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说)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相续结之。为中安居。五月十六日结后安居。其前安居。至七月十五日满。后二安居。随前安居自恣。住待日足。方得出界。若闰四月。前四月结夏。若闰七月。前七月解夏。闰五月六月。亦一百二十日安居。若前安居满受功德衣。后二安居满不受功德衣。以不及时无功劳故。然此方僧尼依四分律。具戒住持安居之内。或为三宝事。父母病亡。生善灭恶事等。若当日往还者。但白同意比丘即得出界。要护来日明相。若有经宿乃至七日缘。应作对首法。七日出界已。还来此中安居。若七日已外缘。应受半月法。若十六日已外缘。应受一月法。此二名众法。须众僧和合白二羯磨。方得出界。事讫还来安居。至安居日满。僧尼受岁。解夏自恣。集众行筹等。同布萨法。但以自恣字。替布萨字。应差二人。各具两种五德者。谓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自恣不自恣。此五名自恣德。又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虗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輭不以麤犷。慈心不以瞋恚。此五名举罪德。意欲无诤。令人忏悔。美德外彰。能善劝喻。离过愍物。故差二人。各具两种五德者也。上座筹量。令人白二羯磨。差之。索欲。问和。如常。末后答云。差受自恣人羯磨。羯磨者牒云。差受自恣人羯磨。大德僧听。苦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作白成不。答云成)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羯磨成不。答云成)五德受差已。至上座前胡跪作和。(答云。单白和僧自恣羯磨)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自恣。白如是。(作白成不。答云成)白已。令人行草。人别一剪。次第行之。各说偈云。吉祥长者施輭草。如来受已成正觉。我等比丘学佛慧。坐草自恣净三业。行草已讫。五德至上座前胡跪告云。一切僧就草坐。偏袒右肩胡跪合掌。(僧皆依唱)次正对僧自恣法。第一五德至上座前。大敷坐具胡跪合掌。上座亦胡跪合掌。众僧皆随上座仪式。应云。大德一心念。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常如法忏悔。(三说)第二五德至第二座前。第一五德复至第三座前。乃至下座皆尔。众僧说已。五德至上座前跪云。僧一心自恣竟。便礼已而退。若五德及众僧举得罪者。依法忏之。律中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相依问罪。故十六日方得出界。
△三僧自恣时二。初评议僧字。
【疏】此剩僧字。去之又句阙。亦是译人之失也。何不云共自恣时。
△二正释自恣二。初释名显意复二。初以义正释。
【疏】自恣者。自己之过恣他所举。谓一夏安居九旬加行。不阶四果亦得四禅。佛设教门本意如此。正像末法僧等皆然。
【钞】佛灭度后有教行证。名为正法。但有教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记正像法皆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由度尼故正法减半。或说不减依旧千年。为尼行八敬法故。
△二引经释妨。
【疏】虽后五百岁。亦有持戒修福者故(福是定也)。
△二重广行相三。初自恣之意。
【疏】然将超苦海。谨护浮囊。犹恐当局者迷。必藉傍观得失。纵不断惑证果。还希罪灭福生。
【钞】谨护浮囊者。涅槃经云。如世有人欲渡大海。得一浮囊。专心保守。不令少损。时有罗刹言。如是浮囊可全乞我。彼人不从。如是乞半。乞如手许。乞如指许。乃至一微尘许。皆不从之。彼复思惟。一尘虽少亦不得与。渐令囊损不能渡海。如是比丘保守五篇净戒浮囊。亦复如是。乃至不与烦恼罗刹。一微尘许破戒因缘。若有少损。则不能度生死大海也。当局傍观。碁喻。可知。
△二自恣之词。
【疏】故褊袒于众中白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
【钞】忏悔者。梵语忏摩。此云悔往。亦云悔过。追悔已往之过罪故。
△三自恣之益。
【疏】如此则身心清净。犹如瑠璃。禅定解脱。或有之矣。
△二显福殊胜二。初疏自显示。
【疏】供养此者。力用可知。岂不拔济先亡。资熏现在。
△二引古释成。
【疏】故三藏云。比丘受岁之日。大众自恣之时。僧多获道于四果。故能济厄于七代。
二发胜意。
【钞】疏科二。初别释经文二。初敷设胜供复二。初释上五句又二。初次第释经又分三。初别释味尘。
【疏】述曰。具饭百味者。总标也。如人盛馔盘筵。邀命宾客。唯云吃饭。故饭为总。统于百味。百者大数。非定一百。五果者。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柰椹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苏荏等。五角果。如蔆豆等。上皆舌所尝也。
△二通释四尘。
【疏】汲灌盆器者。沐浴等所用。并下床敷卧具。皆身所觉也。香者。鼻所齅也。油锭烛者。照燎等用。眼所见也。亦可香油涂身。亦属身摄。西域如此。尽世甘美者。亦属舌也。
△三结指阙具。
【疏】上来于五欲境中。唯阙声也。
△二重广意趣二。初依经释意。
【疏】尽世之言。详其意趣有二种尽。谓富贵则尽世所有。有即须求。贫贱则尽力所及。及则须覔。即知不定少多之物。但在竭尽其心。
△二引俗类显。
【疏】亦类彼享于克诚。馨于明德也。
【钞】尚书云。鬼无常享。享于克诚。又云。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彼以克诚之恳。明德之馨。感于鬼神。此以孝诚之恳。戒德之馨。感于圣贤。赴会垂恩。救济存殁。
△二释下一句。
【疏】著盆中者。译经讹错。如何床等可置盆中。应云著盂兰盆供会之中也。
△二供十方僧。
【疏】供养二句者。正明行也。
△二总释经意二。初疏自释意。
【疏】据经本意。但以可受用物。供养大德之僧。不必雕镂金玉。剪割缯彩。高耸栏架等也。
△二引古释成。
【疏】故三藏云。汝须物华四事。盆美八珍(房舍衣服饭食汤药为四事。食之米面。味之盐醋。果之李柰。菜之芥姜为八珍)历十方而运想。澄一心而供养。
四赞胜田。
【疏】述曰。说此语时。亦是设供之后。非一席之事。至毕钵罗窟。方始总集为经也。目连爱其亲而及他人。如颍考叔谏庄公也。
【钞】颍考叔言。春秋传广。略其要云。郑武公。娶姜氏。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欲立以为太子)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京城。今荥阳京县也)大叔完聚。(完城郭。聚人民)缮甲兵。具卒乘(步曰卒。车曰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掩不备曰袭。启。开也)庄公遣使伐之。大叔出奔共。(音恭。国名也。共国。今汲郡共县)遂寘姜氏于城颕。(寘置也。城颍。郑地也)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封人。典封彊者)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羮。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也。颕考叔曰。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隧中。其乐也融融。(融融。和乐貌也)姜氏出隧。其乐也泄泄。(音曳。舒散貌也)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纯。犹笃也)爱其母。施(音异)及庄公。
【疏】二赞请。
【疏】述曰。初句标赞。大善快问者。深契圣心。后二句释所以。以正欲说。即遇问词。机感相投。潜通密应。故言快问。佛本意者。欲说孝道最大故。拔苦事重故。盂兰法胜故。世尊覩众胜缘机熟。可教化故。
三答请于中有五。一教起行。
【疏】述曰。智度论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今云奉者。即受之义。应当者。勗此二力。
【钞】此下流通分也。复分为二。初二句世尊付嘱。后三句众喜奉行。今初。若凡若圣。在家出家。信佛弟子。汝等应当奉行其事。利益存亡。受持其教。领纳文义。故经云尔。
【疏】五喜而奉命。
【疏】四正解经文。于中复二。初释题目。
【钞】疏科分二。初翻译时主又二。初通叙三译。
【疏】述曰。此经总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翻云盂兰盆经。
【钞】旧本云刹法师。盖传写之误。藏本云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梵语昙摩罗刹。此云法护。今略云刹也。
【疏】二惠帝时。法炬法师译云灌腊经。应此文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等故。三旧本别录。又有一师翻为报恩经。约所行之行而立名故。
△二正指此本。
【疏】今所释者即初译也。
△二正释经题二。初能说之佛。
【疏】义净三藏云。颁自我口。畅之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二所说之法二。初释所诠三字复二。初别明三字。
【疏】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
【钞】盆乃东夏之音。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旧云盆佐那。略言盆也。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如前已释。若言骨拏迦翻为盆。非经之本意也。
△二总显行相。
【疏】斯由尊者之亲。魂沈暗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
【钞】暗道之言虽通于三涂。今明鬼趣。载。则也。且。兼也。皆语词。涂炭者。鬼趣危苦。如陷泥坠火。无救之者。
【疏】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即从此义以立经名。
△二释能诠经字二。初随文释义。
【疏】经者。正明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持之文能持能贯。今顺此方典诰是以目之为经。借义助名仍加契字。
【钞】经者。法苑云。西域呼汲索。衣线。席经。圣教。皆名素怛缆。此有六义。藏教摄三。谓线。经。圣教。圣教谓律与论。以是经中一分义故。皆名素怛缆。天亲慈恩各四义释。如前已录。佛地二义。杂心五义。由此多义故但言经。不言线等。疏弃通经而取局线。违自引论寐之胡甚。
△二指同余论。
【疏】此释符佛地论二义中贯穿之义。(如上已释)杂心论五义中结鬘之义也。(余四者。涌泉。出生。绳墨。显示也)。
【钞】五义者。一出生义。令生出苦故。二涌泉义。义味无尽故。三显示义。明因果相故。四绳墨义。去邪取直故。五结鬘义。如线贯花集诸义故。
△二释经本文二。初科判经文复二。初总科一经二。初科经三分。
【疏】次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二指古规模。
【疏】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
△二别科序分二。初信起科复二。初释证信意。
【疏】初序分中诸经多有二序。一证信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时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谬。以为证据令总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传。由是经初必须证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
△二释发起意。
【疏】二发起序。发明生起正宗之法。如净名宝盖。法华毫光之类。
【钞】说维摩经时。宝积等五百长者各献一盖。佛受得已。合成一盖。略有四义。一由佛神力合多为一。欲令施者生不思议想故。二合盖现土。发起施者修净土业无上心故。三明诸法无定。或多为一。多不定多。或一为多。一不定一。悟实相者未曾一多。四表诸长者。现在同悟无生。未来同成佛故。广如彼疏。说法华时。佛于眉间放白毫相光。疏云眉者。面首之媚。表所说胜一乘宗媚。间谓两中。表说中道。白为众色之本。显此法是三乘之源。放光破暗。警觉群机也。
△二通别科。
【疏】然证信亦云通叙。诸经皆同故。亦云经后序。佛说法时而未有故。发起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亦云经前序。佛先自发起方说正宗故。
△二随科解释。
【疏】初证信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