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06
- 将释经疏科(二)
- 初题目(二)
- 初正标疏题(佛)
- 二能说人号(天)
- 二释文(二)
- 初释序(三)
- 初叙经观意(二)
- 初正明观行(二)
- 初叙意(二)
- 初对垢立净(二)
- 初法(二)
- 初明二报苦乐(夫)
- 二明二因心行(诚)
- 二喻(喻)
- 初法(二)
- 二就净示修(故)
- 初对垢立净(二)
- 二示文(二)
- 初示教兴(二)
- 初明兴由(然)
- 二明现土(大)
- 二示观相(二)
- 初总标(使)
- 二别示(三)
- 初示依报观(四)
- 初示日观(落)
- 二示水观(大)
- 三示树观(风)
- 四示池观(波)
- 二示正报观(二)
- 初明观音势至观(观)
- 二明阿弥陀佛观(念)
- 三示三辈观(三)
- 初明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观(及)
- 二明上品下生(文)
- 三总示三辈(随)
- 初示依报观(四)
- 初示教兴(二)
- 初叙意(二)
- 二结叹观行(可)
- 初正明观行(二)
- 二叙经宗体(此)
- 三叙经题目(二)
- 初别题(所)
- 二通题(经)
- 初叙经观意(二)
- 二入文○
- 初释序(三)
- 初题目(二)
- ○二入文(二)
- 初取义释题(二)
- 初标列(释)
- 二随释(五)
- 初释名(二)
- 初标(第)
- 二释(二)
- 初对通略示(二)
- 初就三处论通别(三)
- 初约一化(二)
- 初释(二)
- 初示诸题具通别(一)
- 二明通别有三种(三)
- 初教通别(二)
- 初正明一化(通)
- 二别指此经(今)
- 二行通别(为)
- 三理通别(理)
- 初教通别(二)
- 二结(此)
- 初释(二)
- 二约一题(更)
- 三约一字(二)
- 初就说字兼含释(更)
- 二就诸字互具释(佛)
- 初约一化(二)
- 二约一字以校量(三)
- 初正校量(于)
- 二引经证(故)
- 三结今得(若)
- 初就三处论通别(三)
- 二就别广明(四)
- 初释佛字(二)
- 初正约佛名示六即(二)
- 初翻名标示(初)
- 二就觉广明(六)
- 初理即(三)
- 初引诸经示即(涅)
- 二就本觉明佛(二)
- 初正示(此)
- 二遮情(虽)
- 三对四事辨理(斯)
- 二名字即(二)
- 初带喻示名字(二)
- 初不闻之失(如)
- 二闻名之得(若)
- 二引人明即佛(故)
- 初带喻示名字(二)
- 三观行即(二)
- 初观妙色即真法(三)
- 初约一佛(二)
- 初示始习即心观相(观)
- 二明觑成称性周徧(闻)
- 二等诸佛(二)
- 初约一佛等诸佛(念)
- 二明诸佛同三法(一)
- 三念二身以结示(念)
- 初约一佛(二)
- 二明即佛(常)
- 初观妙色即真法(三)
- 四相似即(二)
- 初标释(二)
- 初约三身明即佛(相)
- 二约四喻明相似(相)
- 二劝证(二)
- 初约事劝(水)
- 二引文证(略)
- 初标释(二)
- 五分证即(二)
- 初明初住(二)
- 初约发心明即佛(二)
- 初约三法明发(今)
- 二约三身明佛(三)
- 二约彼物明佛用(二)
- 初总示三轮(以)
- 二别示十界(应)
- 初约发心明即佛(二)
- 二况后位(初)
- 初明初住(二)
- 六究竟即(二)
- 初据位直明(究)
- 二约喻称叹(如)
- 初理即(三)
- 二以例诸号明难说(佛)
- 初正约佛名示六即(二)
- 二释说字○
- 三释观字○
- 四释无量寿○
- 初释佛字(二)
- 初对通略示(二)
- 二辨体○
- 三明宗○
- 四论用○
- 五教相○
- 初释名(二)
- 二随经显义○
- 初取义释题(二)
- ○三释观空(二)
- 初牒释双标(观)
- 二据教双释(二)
- 初次第三观(二)
- 初列名指经(从)
- 二释相结果(三)
- 初空观(今)
- 二假观(从)
- 三中观(二)
- 二一心三观(三)
- 初依智论释(二)
- 初释相(二)
- 初约法释(一)
- 二引类释(类)
- 二结果(此)
- 初释相(二)
- 二引中论证(中)
- 三约妙结示(此)
- 初依智论释(二)
- 初次第三观(二)
- ○四释无量寿(二)
- 初牒名从梵(无)
- 二从真出俗(二)
- 初约本无三(佛)
- 二随世俱立(二)
- 初列三身各三(随)
- 二释三身三义(二)
- 初约义分别(三)
- 初法身(二)
- 初别释(三)
- 初法身(性)
- 二法寿(法)
- 三法量(此)
- 二总示(此)
- 初别释(三)
- 二报身(二)
- 初称法有报(二)
- 初引经(报)
- 二释相(如)
- 二于报立三(三)
- 初明身(法)
- 二明寿(法)
- 三明量(法)
- 初称法有报(二)
- 三应身(三)
- 初明应物有(三)
- 初身(应)
- 二寿(应)
- 三量(应)
- 二明依二有应(三)
- 初法(智)
- 二喻(如)
- 三合(功)
- 三明应徧三土(二)
- 初双明报应(能)
- 二单示应身(二)
- 初明有量二义(有)
- 二结应佛皆然(应)
- 初明应物有(三)
- 初法身(二)
- 二据理融即(然)
- 初约义分别(三)
- ○二辨体(三)
- 初牒起略示(次)
- 二正释主质(四)
- 初据二文定体(释)
- 二为四章所归(无)
- 三约二喻显尊(譬)
- 四以一印结示(故)
- 三具明体德(三)
- 初约礼义明法身德(书)
- 二约底义明般若德(复)
- 三约达义明解脱德(复)
- ○三明宗(二)
- 初标列(次)
- 二随释(二)
- 初简示宗体(二)
- 初简(二)
- 初简宗体一(二)
- 初牒言略斥(有)
- 二据义广破(三)
- 初约义破(何)
- 二立喻破(如)
- 三举过结(宗)
- 二简宗体异(二)
- 初牒言破(宗)
- 二举过结(宗)
- 初简宗体一(二)
- 二示(与)
- 初简(二)
- 二就体明宗(三)
- 初依经直示(今)
- 二约土广明(三)
- 初列四土(四)
- 二立净秽(各)
- 三释名相(四)
- 初释同居(娑)
- 二释有余(三)
- 初约修断释名(方)
- 二据经论释相(释)
- 三明利钝净秽(就)
- 三释实报(三)
- 初约因果释名(实)
- 二依经论释相(仁)
- 三明渐顿净秽(就)
- 四释寂光(三)
- 初尅体立名(常)
- 二约能居示相(诸)
- 三明分满净秽(分)
- 三据义结示(故)
- 初简示宗体(二)
- ○二随经显义(二)
- 初总别科判(分)
- 二随科解释(三)
- 初序分(二)
- 初证信序(二)
- 初标指六句(初)
- 二随文释义(六)
- 初标信(如)
- 二异外道(二)
- 初正释(我)
- 二料拣(二)
- 初立难(我)
- 二通难(二)
- 初直通(随)
- 二举譬(如)
- 三辨息诤(二)
- 初示论释(二)
- 初释一(一)
- 二释时(时)
- 二明今意(今)
- 初示论释(二)
- 四明化主(三)
- 初约异名释(佛)
- 二约三觉释(佛)
- 三约超因释(一)
- 五论住处(二)
- 初释住(二)
- 初会在同住(在)
- 二约论释住(二)
- 初标列(住)
- 二解释(天)
- 二释处(二)
- 初略释城山(二)
- 初释城(二)
- 初翻梵(王)
- 二解释(三)
- 初约诸王治化释(释)
- 二约移居免火释(又)
- 三约畏罪得处释(又)
- 二释山(二)
- 初翻名(耆)
- 二解释(三)
- 初约圣灵依鹫释(诸)
- 二约山形似鹫释(又)
- 三约鹫鸟捿隐释(又)
- 初释城(二)
- 二总示法应(然)
- 初略释城山(二)
- 初释住(二)
- 六列同闻○
- 二发起序○
- 初证信序(二)
- 二正宗分○
- 三流通分○
- 初序分(二)
- ○六列同闻众(二)
- 初标科辨次(六)
- 二依次解释(二)
- 初声闻众(二)
- 初分科略示(声)
- 二随文解释(二)
- 初标位(四)
- 初释与(与)
- 二释大(大)
- 三释比丘(二)
- 初标列六义(比)
- 二随要释(三)
- 初乞士(释)
- 二怖魔(怖)
- 三破恶(破)
- 四释众(三)
- 初释通名(众)
- 二释别相(一)
- 三明去取(今)
- 二列数(二)
- 初标人合数(二)
- 初合一千(三)
- 二合二百五十(舍)
- 二常随所以(迦)
- 初标人合数(二)
- 初标位(四)
- 二菩萨众(二)
- 初科四文(菩)
- 二释二义(二)
- 初释位(天)
- 二翻名(文)
- 初声闻众(二)
- ○二发起序(二)
- 初对辨不同(二)
- 初泛举差别(二)
- 二正显今经(二)
- 初正显(今)
- 二释疑(何)
- 二总科略释(二)
- 初分科(就)
- 二解释(三)
- 初问答释疑(二)
- 初问(问)
- 二答(答)
- 二预翻名字(频)
- 三随科解经(二)
- 初正明杀父(二)
- 初分科(初)
- 二随释(四)
- 初频婆为子幽禁(二)
- 初随释经文(二)
- 初师资现事(二)
- 初释时处标人(初)
- 二明顺友造逆(五)
- 初释恶友名族(随)
- 二释恶友谋术(二)
- 初从人学术(为)
- 二诱人同谋(心)
- 三明恶友言教(语)
- 四明太子造逆(随)
- 五明恶友造逆(调)
- 二父子前因(频)
- 初师资现事(二)
- 二总结权化(如)
- 初随释经文(二)
- 二夫人奉食以济王命(国)
- 三圣为说法以润王心(二)
- 初释目连授戒(二)
- 初释疾至(目)
- 二释戒相(授)
- 二释楼那说法(富)
- 初释目连授戒(二)
- 四法食延寿(如)
- 初频婆为子幽禁(二)
- 二明欲害母(二)
- 初分科(次)
- 二随释(四)
- 初为子幽闭(三)
- 初欲害母分(三)
- 初王问在不(时)
- 二以事实答(时)
- 三王闻嗔怒(二)
- 初消经文(名)
- 二释妨难(应)
- 二千臣谏不听害(三)
- 初释劝辞(劫)
- 二释劝相(以)
- 三明从劝(惊)
- 三勅内官幽闭(劝)
- 初欲害母分(三)
- 二因禁请佛(二)
- 初分科(二)
- 二随释(二)
- 初明请人(时)
- 二明请法(作)
- 三因请往赴(二)
- 初分科(三)
- 二随释(五)
- 初神通(二)
- 初消文(知)
- 二释妨(二)
- 初出妨(问)
- 二正释(解)
- 二色身(时)
- 三坐座(坐)
- 四眷属(日)
- 五雨花(普)
- 初神通(二)
- 四伤叹请法(二)
- 初分科(四)
- 二随释(二)
- 初明请其生处(二)
- 初明供养问徃生因(时)
- 二正问生处(唯)
- 二明请徃生之因(今)
- 初明请其生处(二)
- 初为子幽闭(三)
- 初正明杀父(二)
- 初问答释疑(二)
- 初对辨不同(二)
- ○二正宗分(二)
- 初泛科悬解(二)
- 初科三段(第)
- 二解初文(如)
- 二重科广释(二)
- 初总别分科(初)
- 二随科解释(二)
- 初酬二问(二)
- 初酬前生处(二)
- 初答其生处(三)
- 初放光普示(尔)
- 二示土差别(或)
- 三的求生处(时)
- 二见土更请因(唯)
- 初答其生处(三)
- 二酬前净业(二)
- 初总别分科(次)
- 二随科解释(二)
- 初明三种净业答思惟(三)
- 初正明净业(三)
- 初光照频婆得道(二)
- 初释微笑(二)
- 初问(阿)
- 二答(二)
- 初答放光(解)
- 二答微笑(微)
- 二释阿那含(阿)
- 初释微笑(二)
- 二举果劝修因(二)
- 初问(去)
- 二答(解)
- 三正示往生因(二)
- 初正示(二)
- 初共凡夫业(第)
- 二共二乘业(第)
- 三大乘不共业(第)
- 二结叹(佛)
- 初正示(二)
- 初光照频婆得道(二)
- 二叹其所问妙契佛心(佛)
- 三略付阿难今持获利(阿)
- 初正明净业(三)
- 二明十六妙观答正受(二)
- 初分科(时)
- 二随释(二)
- 初明韦提见土之由(佛)
- 二为未来请见土之法(二)
- 初请(时)
- 二答(二)
- 初列观分科(二)
- 初列观(二)
- 二分科(就)
- 二随科解释(三)
- 初六观观依报(六)
- 初日观(二)
- 初立意分科(就)
- 二随科解释(二)
- 初总劝修观(佛)
- 二正明日观(三)
- 初举所观境(云)
- 二正教观察(二)
- 初除疑(教)
- 二灭障(障)
- 三结(是)
- 二水观(二)
- 初分科(第)
- 二随释(三)
- 初举所观境(次)
- 二正起观行(四)
- 初作水想(见)
- 二变水成氷(既)
- 三变氷为琉璃(见)
- 四观琉璃成地(六)
- 初成地莹彻(此)
- 二宝幢光明(下)
- 三地上庄严(琉)
- 四宝光楼阁(一)
- 五花幢乐器(见)
- 六风乐演法(八)
- 三结(是)
- 三地观(二)
- 初分科(第)
- 二随释(四)
- 初渐想观(此)
- 二如实观(若)
- 三明利益(佛)
- 四显邪正(作)
- 四树观(二)
- 初分科(第)
- 二随释(三)
- 初结前生后(佛)
- 二正明观行(五)
- 初明树体(观)
- 二庄严相(一)
- 三明生法(诸)
- 四现佛国(有)
- 五结观(观)
- 三结(是)
- 五池观(二)
- 初疏科(第)
- 二释经(五)
- 初明池体(次)
- 二明池相(一)
- 三随心适意(其)
- 四明利益(其)
- 五结观(是)
- 六总观(二)
- 初疏科(第)
- 二经文(四)
- 初明总观(二)
- 初观宝楼(二)
- 初正明观楼(众)
- 二二处乐声(其)
- 二结成总观(此)
- 初观宝楼(二)
- 二结(是)
- 三明利益(若)
- 四显邪正(作)
- 初明总观(二)
- 初日观(二)
- 二七观观正报○
- 三三观明三辈○
- 初六观观依报(六)
- 初列观分科(二)
- 初明三种净业答思惟(三)
- 初酬前生处(二)
- 二明利益○
- 初酬二问(二)
- 初泛科悬解(二)
- ○二七观观正报(二)
- 初分科(次)
- 二随释(四)
- 初勅听许说(佛)
- 二佛现身相(说)
- 三为未来请(时)
- 四酬请广明(二)
- 初别从酬请列五(四)
- 二通就所观释(七)
- 初第七华座观(二)
- 初疏科(初)
- 二经文(五)
- 初成座法用及辨相(二)
- 初明法用(佛)
- 二辨相(四)
- 初花色数量(令)
- 二华间珠光(一)
- 三花台宝网(释)
- 四宝幢庄严(于)
- 二明随机利物(一)
- 三结观(是)
- 四明由愿力所成(佛)
- 五明观未来利益(若)
- 初成座法用及辨相(二)
- 二第八佛像观(二)
- 初分科(二)
- 二随释(三)
- 初泛明诸佛法身自在从心想生(三)
- 初释初八句(二)
- 初约感应道交释(二)
- 初明佛入生心(法)
- 二明相随物现(即)
- 二约解入相应释(又)
- 初约感应道交释(二)
- 二释中二句(二)
- 初作是别明(二)
- 初约能感能成释作(是)
- 二约即应即果释是(是)
- 二作是共释(二)
- 初约始终释(始)
- 二约当现释(若)
- 初作是别明(二)
- 三释后二句(正)
- 初释初八句(二)
- 二偏观弥陀并示观法(二)
- 初令偏观(是)
- 二示观法(四)
- 初观佛像(二)
- 初正明像观(想)
- 二因像见土(见)
- 二观二菩萨(见)
- 三像放光(二)
- 初明光照诸树(此)
- 二明树皆三像(一)
- 四行者闻法(二)
- 初明因定闻(此)
- 二明与经合(行)
- 初观佛像(二)
- 三明修观利益(作)
- 初泛明诸佛法身自在从心想生(三)
- 三第九佛身观○
- 四第十观音观○
- 五第十一势至观○
- 六第十二普徃生观○
- 七第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 初第七华座观(二)
- ○三第九佛身观(二)
- 初分科(三)
- 二随释(五)
- 初明结上(佛)
- 二正观佛身(三)
- 初总标略列(次)
- 二正观佛身相(四)
- 初观色身(阿)
- 二观身量(二)
- 初略消经文(观)
- 二商校分量(二)
- 初以眼度身(眼)
- 二定轻斥译(言)
- 三观身光(四)
- 初毛孔光(身)
- 二观圆光(放)
- 三光中化佛(于)
- 四化佛侍者(一)
- 四观相好(二)
- 初正示相好身(无)
- 二光明摄生(一)
- 三明观成能见(四)
- 初见一佛(其)
- 二见诸佛(见)
- 三正观佛心(三)
- 初因身见心(眼)
- 二正示心体(佛)
- 三引文广释(三)
- 初牒经引论以明文意(三)
- 初众生缘慈(以)
- 二法缘慈(二)
- 三无缘慈(三)
- 二却牒前经以对初慈(念)
- 三正以无缘会释经意(今)
- 初牒经引论以明文意(三)
- 四举利劝修(三)
- 初正举益劝(四)
- 初牒释(舍)
- 二喻显(如)
- 三结示(以)
- 四引证(故)
- 二的示观法(二)
- 初牒经(从)
- 二正示(四)
- 初引他文示二种毫量(如)
- 二据此经明凡心难及(故)
- 三正示初心从易理现(正)
- 四克示观成称彼而见(二)
- 初正示(若)
- 二引证(智)
- 三就观结成(见)
- 初正举益劝(四)
- 五显观邪正
- ○四第十观世音观(二)
- 初疏科略释(四)
- 二依科引经(三)
- 初明结上佛
- 二正观菩萨身(三)
- 初正观身相(十一)
- 初身量(次)
- 二身色(身)
- 三肉髻(顶)
- 四项光(项)
- 五身光(举)
- 六天冠(顶)
- 七面光(观)
- 八毫相(眉)
- 九臂相(臂)
- 十手相(手)
- 十一足相(举)
- 二与佛同异(其)
- 三举果劝修(二)
- 初举观利劝(二)
- 初约修观明灭罪(佛)
- 二约称名况获福(如)
- 二示观次第(若)
- 初举观利劝(二)
- 初正观身相(十一)
- 三结观邪正(作)
- ○五第十一势至观(二)
- 初分科叙意(二)
- 初分科(五)
- 二叙意(二)
- 初约当门明阙真观(畧)
- 二兼观音明无像观(所)
- 二依科列经(三)
- 初因光神力制二种名(二)
- 初徧示诸光(次)
- 二正立二名(但)
- 二明与观音同异(三)
- 初正明同异(此)
- 二更示行坐(此)
- 三结成观相(作)
- 三灭罪以劝修(除)
- 初因光神力制二种名(二)
- 初分科叙意(二)
- ○七第十三杂明佛菩萨观(二)
- 初分科(七)
- 二随释(二)
- 初观丈六像(佛)
- 二明弥陀变现(二)
- 初示化主随物(二)
- 初劝常修观(如)
- 二拂去众疑(二)
- 初示相问疑(所)
- 二示疑明破(前)
- 二明补处同生(二)
- 初明劣应同众生(观)
- 二倣胜身论观法(但)
- 初示化主随物(二)
- ○三后三观明三辈往生(四)
- 初立观所由(三)
- 二会释经论(二)
- 初会论(二)
- 初会二乘(二)
- 初会不生(释)
- 二释正果(何)
- 二会女人(问)
- 初会二乘(二)
- 二会经(二)
- 初对经双问(问)
- 二立义双释(二)
- 初悔有轻重(释)
- 二行有定散(二)
- 初会论(二)
- 三依品定位(二)
- 初通示九品(二)
- 初示三中具九(就)
- 二判九品属三(二)
- 初约位判(上)
- 二以经验(何)
- 二别明上三(二)
- 初约三位定(上)
- 二约二义求(一)
- 初通示九品(二)
- 四随文解释○
- ○四随文解释(三)
- 初第十四上品生观(三)
- 初上品上生(二)
- 初分科(就)
- 二随释(三)
- 初标(佛)
- 二释(四)
- 初明生因(若)
- 二明值缘(生)
- 三明得生(行)
- 四明后益(生)
- 三结(是)
- 二上品中生(三)
- 初标(上)
- 二释(四)
- 初明生因(不)
- 二明值缘(行)
- 三明得生(行)
- 四明后益(行)
- 三结(是)
- 三上品下生(三)
- 初标(上)
- 二释(四)
- 初明生因(亦)
- 二明值缘(行)
- 三明得生(见)
- 四明后益(一)
- 三结(是)
- 初上品上生(二)
- 次第十五中品生观(三)
- 初中品上生(三)
- 初标(佛)
- 二释(四)
- 初明生因(若)
- 二明值缘(临)
- 三明得生(行)
- 四明后益(二)
- 初正释经文(四)
- 二释诸疑妨(三)
- 初会小乘不生疑(释)
- 二释中不及下妨(中)
- 三通中不出家难(大)
- 三结(是)
- 二中品中生(三)
- 初标(中)
- 二释(四)
- 初明生因(若)
- 二明值缘(如)
- 三明得生(行)
- 四明后益(在)
- 三结(是)
- 三中品下生(三)
- 初标(中)
- 二释(四)
- 初明生因(若)
- 二明值缘(此)
- 三明得生(阐)
- 四明后益(经)
- 三结(是)
- 初中品上生(三)
- 后第十六下品生观(三)
- 初下品上生(三)
- 初标(佛)
- 二释(四)
- 初因(或)
- 二缘(尔)
- 三生(作)
- 四益(经)
- 三结(是)
- 次下品中生(三)
- 初标(佛)
- 二释(四)
- 初因(或)
- 二缘(吹)
- 三生(如)
- 四益(经)
- 三结(是)
- 后下品下生(三)
- 初标(佛)
- 二释(四)
- 初因(二)
- 初明念佛灭罪(称)
- 二引大论问答(二)
- 初约少时责(问)
- 二约猛心答(是)
- 二缘(命)
- 三生(如)
- 四益(于)
- 初因(二)
- 三结(是)
- 初下品上生(三)
- 初第十四上品生观(三)
- ○三流通分(二)
- 初总别分科(第)
- 二随科解释(二)
- 初明王宫流通(四)
- 初列名教持(二)
- 初阿难问(二)
- 初问经名(尔)
- 二问持说(此)
- 二如来答(二)
- 初答前问(佛)
- 二答后问(汝)
- 初阿难问(二)
- 二举益劝修(三)
- 初明生善灭恶(二)
- 初直明生见佛善(行)
- 二况显灭生死罪(善)
- 二明身胜友胜(二)
- 初喻白莲明身胜(念)
- 二类补处明友胜(观)
- 三明得果起行(当)
- 初明生善灭恶(二)
- 三结名付嘱(佛)
- 四众闻欢喜(佛)
- 初列名教持(二)
- 二明崛山流通(二)
- 初佛步空还(尔)
- 二阿难重述(尔)
- 初明王宫流通(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科文(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