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八功德者轻清冷輭美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清是色入不臭香入轻冷輭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无患是法入。
【钞】疏释八德而对五入并前说法即声入也虽成六入无非玅境故令行者速证无生。
○六总观二初疏科。
【疏】第六总观中有四众宝国土下明总观初宝楼二树三地四池观楼中初正观楼次观上及虗空中诸音乐声结成观想名为麤见从是为下二结从若见下第三利益作是观下第四显观邪正。
【钞】二经文四初明总观二初观宝楼二初众宝下正明观楼。
【钞】须弥山者此云玅高亦曰安明夜摩天者具云须夜摩此云善时以彼天光明无昼夜之别故曰善时应知能观三观转深所发胜相渐大如前宝树止高八千由旬今之华座台上宝幢自如万亿须弥验其座体极为高大故知玅境随观增明矣。
○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随机利物。
【钞】疏约三义释此经文初释初八句二初约感应道交释二初明佛入生心。
【疏】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如似白日升天影现百川。
【钞】报佛法性身者满足始觉名为报佛究显本觉名法性身始本既冥能起应用然顺能感应方现前今论三观净心念佛方名能感故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此二道交是为入义复以白日升天喻始似本影现百川喻应入净想。
○二即是下相随物现。
【疏】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前明佛菩萨此显能随也。
【钞】三十等者牒经是故汝等已下文也明佛下释义由法报冥故应用自在有净心感悉能示现前明佛菩萨者即指诸佛是法界身之文也而言菩萨者以法界身通分证故故兼菩萨意明前虽显示法身入心未明随观现身之相今明观佛相好佛以相好随心观现故云此显能随也。
○二又法下约解入相应释。
【疏】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徧法界为体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者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言入心想中也。
【钞】前明感应道交恐谓佛体异众生体感召方入今祛此见故云佛身无所不徧既法界无外岂少异众生若尔佛体本徧全是众生色心依正何故经云入众生心然虽全是而众生迷背是故佛体成出离义今得观解契合佛体是故佛体入观解心故得名曰解入相应斯乃始观解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问解入相应释之方的此义即足何须前约感应释耶答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二释相假是今观门故感应释阙之不可。
○二是心下释中二句二初作是别明二初约能感能成释作。
【疏】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终成作佛也。
【钞】作有二义一净心能感他方应佛故名是心作佛言佛本是无者法身玅绝无有色相迭相见故心净故有者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见胜应玅色相也二三昧能成己之果佛故云亦因等也复名是心作佛初作他佛次作己佛。
○二是心是下约即应即果释是。
【疏】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之因也。
【钞】是亦二义一心即应佛故名是心是佛向闻等者佛体无相心感故有是则心佛及以有无条然永异经泯此见故言心是应佛心外无佛二心即果佛故名是心是佛即亦无佛之因一句也既心是果佛故无能成三昧之因也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加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初是应佛二是果佛此乃消释经疏之文若论作是之义者即不思议三观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显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显非修德因缘成佛应知外道诸句三教四门所有思议不出因缘及自然性故佛顶经明乎七大皆如来藏循业发现一一结云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彼云世间该于九界今于一念玅观作是能泯性过即是而作故全性成修则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修即性则泯一切因缘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绝何议不忘既以作是绝乎思议复以作是显于三观以若破若立皆名为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三谛俱立名一空一切空名一假一切假也全作而是则于三谛俱非破非立名一中一切中也即中之空假名作既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三观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玅宗文出此中义徧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不可不知故今略释。
○二始学下作是共释二初约始终释。
【疏】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佛。
【钞】若论六即皆作皆是今辩修证作是须分始则名字观行相似三位修而未证故且名作终则分证究竟任运真觉得名为是意存拣滥故有此释。
○二若当下约当现释。
【疏】若当现分别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己当果由观生彼名心作佛也。
【钞】以现释是以当释作为令即心见佛法体以此现因而证当果故以心佛同体名心是佛观生彼果名心作佛意在即心念佛及令慕果修因故有此释。
○三正徧下后二句。
【疏】正徧知海从心想生者以心净故诸佛即现故云生也亦因此观佛三昧出生作佛。
【钞】三智融玅名正徧知无量甚深故喻如海斯乃究竟圆明大觉与我心体无二无别今依顿教即三惑染修圆净心能生诸佛正徧知海此约他佛释心生也若依此心能成当果此约己佛释心生也。
○二多陀下偏观弥陀并示观法二初令偏观。
【疏】多陀阿伽度或明十号无量名号等此中略举三号即如来应供正徧知天竺三名相近阿罗诃翻应供阿罗汉翻无生阿卢汉翻杀贼。
【钞】经是故应当者上已明示心感诸佛心即诸佛以是义故知可即心而观弥陀心尚能作诸佛岂不感于弥陀心尚即是诸佛岂不即是弥陀应知弥陀与一切佛不多不少诸佛乃即一之多弥陀乃即多之一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者即一心三观也但云谛观那云三观以所观境列三号故显于能观知是三观何者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徧知此之三号即召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徧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以三德为三谛三一圆融不一不异此谛与观名别体同绝思绝议此乃复见弥陀观体当以此观观僧观真疏释三号其文可见问像观文中示心作佛示心是佛复以三号显于三谛玅观既立可用此法观下诸境其落日观至华座观佛既未示三观之式何得行人预用兹观答佛对当机示观前后全由圣意非凡所知灭后之人欲修观行所用法则须凭四依大师释题能观之观既论三观题目是总经文是别岂不以总而贯于别况云观佛十六俱包今依天台修习教观不凭智者更托何人如般舟三观玅门普贤六根悔法皆于定内见圣方宣而大师教人预习精熟方入道场何不疑之那独责此且禀斯宗者若闻若思不离三观须于动静用空假中立一切行若其然者今何不用空假中心想乎日氷及地树等种种相耶如心想日以何力故日想现前般舟经云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心者不知心心有想则痴心无想则泥洹彼经初心以佛相为境故言心作佛等今之初心既先观日岂不得云心作日心自见心等耶止观以彼经此文示于中观中观若立三观自成如此观日方依此疏修日观也况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得依报非佛法耶。
○二想彼下示观法子科分经为四初观佛像二初正明像观。
【疏】令与修多罗合者观行之时令与教法相应故言合也又解与十二部经教合入定是修多罗出定之时心与定合故云与修多罗合也。
【钞】此文疏有二释初须定与教合二须散与定合初义者谓出定忆持定中闻法须与经中所说符契故云令与教法相应次意者谓心虽出定对彼五尘须息爱憎净乎身口三业若尔虽不住定亦闻法音故云出定入定常闻玅法言与十二部经教合者以十二部总称修多罗同名为经三藏分之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故名经为定与修多罗合是与定合经若不合名妄想者若定不合经若散不合定皆是发于魔事全非像观禅定故名妄想若已合名麤想见极乐界者谓以经验定无差出定与在定相似得名麤想见彼国界问见此玅事那名麤想答以像望真须分麤玅此想乃是佛观方便岂可全同真佛观耶。
○三作是下明修观利益。
【钞】总相别相总好别好总光别光此三总别皆云八万四千者即障显德故成此数佛居凡地具于八万四千尘劳于此尘劳皆见实相理智既合故能示现相好光明故节节云八万四千行人今观知心即是能于尘劳皆即佛相。
○二一一下光明摄生。
【钞】得生极乐则见十方一切诸佛故云生诸佛前法身观成已入相似是故至彼即证无生别圆地住也。
○疏释分四初舍身下牒释。
【疏】舍身他世生诸佛前以修念佛三昧故发见佛愿生生常值。
【钞】二如人下喻显。
【疏】如人习巧从少至长所作遂玅。
【钞】习巧如修观从少至长喻观有微著所作遂玅喻生彼土亲见真法然且分喻是心作佛行者应以是佛与作佛义一念圆照方合今经由观见佛。
○三以随下结示。
【疏】以随念佛三昧故得生无量寿佛国。
【钞】四故般下引证。
【疏】故般舟经云众生问佛何因缘得生此国弥陀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国也。
【钞】二的示观法。
【钞】相有八万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观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
○疏释二初从一下牒经。
【疏】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者。
【钞】二正示四初如观下引他文示二种毫量。
【疏】如观佛三昧经云释迦如来眉间白毫者(云云)宝性论明佛毫相在两真间阔三百六十万里方圆亦然。
【钞】此明释迦胜劣两相以例弥陀经明劣相论明胜相云云者即前疏云长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围五寸。
○二故文下据此经明凡心难及。
【疏】故文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钞】即第七杂观中经文也。
○三正可下正示初心从易现观。
【疏】正可取如释迦毫相大小现观。
【钞】斯是大师别示初心即观佛相入门要术也若从落日水冰方便次入地树座像等观心得流利观已宏深此之行人自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自然而现故知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观者及以虽修观不成者故于佛身别指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行者须知所托之境有胜有劣若能观观皆须顿照即空假中以胜劣相皆心作故皆心是故。
○四尅示观成称彼而见二初若得下正示。
【疏】若得三昧观心成就方可称彼佛相而观也。
【钞】因用作是观劣应毫观渐深著得成真似念佛三昧乃能称彼胜相而见。
○二智度下引证。
【疏】智度论云为增长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般若波罗蜜经今说般若现奇特身相光明色像徧至十方以此为观也。
【钞】引此释迦胜身说法增真似位念佛三昧类彼弥陀八万相好须真似人方能观见。
○三见无下就观结成。
【钞】四树观二初分科。
【疏】第四树观文三初明结前生后次观宝树下正明观行是为下结正观中有五一明树体二明庄严相三明生法四有大光明下现佛国土五见树茎叶下结观也。
【钞】二随释三初结前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