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者以二菩萨唯有顶上化佛宝瓶二种有异余相皆同同异分明名具足见。
○六第十二普往生观二初疏科二初对杂辩异。
【疏】第十二普观普杂何异而为二耶普观作自身往想称彼境界一一具观杂观明佛菩萨神力自在转变非恒大小不定或随物现故名为杂以此为别。
【钞】二普中下就普分科。
【疏】普中有二初从见此事时当起自心下作自身往想次无量寿佛化身下佛及菩萨化身来现也。
【钞】二经文二初明自身往想。
【钞】上想终后生于彼土见佛菩萨今想未终三圣常来入我心想良由当念即是来际故能预想将生之事复由生佛体不别故故令三圣不来而来斯乃三观一心作是双运致令心佛往彼来此故知观体不可言思。
○七第十三杂明佛菩萨观今评此观略有二意一为前观佛及菩萨胜相不成者乃令舍大而观丈六二为观前胜相已成之人令其更观胜劣化用徧十方界使品位增进若谓不然前观既成修后诸观有何益耶疏从前意故作拂疑生重释以观成者自知经意是故大师从初意示释此为二初分科。
【疏】第十三杂观有二第一观丈六像第二无量寿佛身量无边下明弥陀变现自在坚固行者常令习观修行不倦。
【钞】二随释二初佛告下观丈六像。
【钞】前明观音胜身观法先想冠髻则令众相次第皆明势至观中髻有宝瓶其余身相不异观音以此二种是二大士身之别相令修观者但观别相别相若显同相则明。
【疏】但观手相者有作头首解者上言观音头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势至头上有宝瓶以此为别作手解者上云其手柔輭有八万四千画以此宝手接引众生皆是经文用无在。
【钞】疏释首相虽通两说然头首之首手足之手皆是别相悉可以别而显于通应知观佛丈六之身先观白毫方彰众相备如前疏约释迦说。
○三后三观明三辈往生四初立观所由。
【疏】第十四上品生观此下三观观往生人者有二义一为令识三品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二为令识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品也。
【钞】此中二义初即杂观观劣应者位在中下令识三品进修胜观登于上品次义即是前观胜应及修杂想了随机化在八九信今令此人以妙三观分别九品即大本三辈事理穷深登第十信既云此下三观观往生人有二义乃是修前观法行者观于九品往生之相非是凡小求生之者读今三辈经文改转行业纵通此义亦是傍兼非今增进观行意也。
○二释会经论二初会论即无量寿经论今云往生论是也天亲所造有十七成就至第十六大义门成就中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长行释云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二乘人二女人三诸根不具足人无此三种过故名离讥嫌也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此十七成就俱明彼土果报故无二乘等悉约彼土非是此方二乘等不得生也恐惑者不晓故和会解释之分二初会二乘二初会不生。
【疏】释会经论者问依往生论二乘不得生此经中辈小乘得生答正处小行不生要由垂终发大乘种尔乃得生经说现今论举本始。
【钞】且据彼论二乘种不生句竝于此经小戒得生以具足戒及沙弥戒等是小乘种故二说相违而为诘问今以住小回心以会释之坚住小道志趣无余不求净土故云正处若回小向大转小乘业作净土因故云要由经就现今向大时说是以得生论就本始住小时说是故不生然论说彼土无二乘人由在此身因转故也。
【疏】何故复证小果释虽复垂终发大心先多学小至彼闻苦空无常发其本解先证小果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还入大。
【钞】二何故下释证果云垂终回小向大方生彼国何故中辈三品行人生彼复证小乘果耶今释意者回心故得生惯习故证小知大证小不执偏真而为究竟不久证大也。
○二问论下会女人。
【疏】问论女人根缺不生此经韦提希及五百侍女同皆往生释言论说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为言生彼国者净根离欲故无女人身根精上故无根缺经语初往故有善心一切得往。
【钞】复举论偈女人根缺不生之文竝于此经韦提侍女得生之说而为诘问今约彼此会释二说论就转报是故彼土无有女人及根不具者若名若体经就此土修净业者故有善心一切得往故大弥陀经薜茘多蠢动蜎蜚皆得往生故知经论无少相违。
○二问大下会经二初对经双问。
【疏】问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经逆罪得生。
【钞】逆罪得生即下品下生文。
○二释有下立义双释二初悔有轻重。
【疏】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多无重悔故不得生。
【钞】上即利根下即钝根俱舍云愚智所犯轻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沈水为盋铁大亦能浮涅槃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如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至涅槃会身疮肿热生重慙愧悔过自责耆婆劝往佛所佛为说法得无根信文载涅槃梵行品此经明逆罪得生净土者即同阇王上根利智能重心忏也彼经不生者下根愚人至于临终不能重悔也。
○二二者下约行有定散。
【疏】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余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不得往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
【钞】大本就此者指上散善力微也此经明观者即观佛三昧问若定力得生下下品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此与大本散心十念理应无别答此虽造恶已曾修观故使临终善友劝称十念定心则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缓人也修观故乘急造恶故戒缓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所以华开见二大士说实相法自非定善孰至此乎故十疑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竝是宿善业彊始遇知识等当知作此解释方合此中定善之义若本不修三昧之者则属前悔有轻义也。
○三依品定位二初通示九品二初就三下示三中具九。
【疏】就三品中更为九。
【钞】经文显示三辈各三。
○二判九品属三二初上品下约位判。
【疏】上品之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中品者从外凡十信已下下品即是今时悠悠凡夫。
【钞】虽分九品以义定之不出三位即内凡外凡及悠悠者然习种解行及十信名乃是别教地前凡位以为今经往生位者略有三意一别位次第对品显故二别具四观收机广故三九品多判所观人故若以九品判今能观圆观位者则以三贤对今十信彼之十信对今五品悠悠即对名字人也以名字位通修未修故应知疏用此之三位判九品人其意深细不可麤心今试略言葢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仍一切恶若能忏愿亦净土因故种种善修之浅深无非九品其一一恶约忏功力亦皆九品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下下品恶通上上品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辈三品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中间七品若善若恶若修若忏随功浅深一一皆须明于九品若据经文下三唯恶中下世善中中中上即小乘行上三唯大疏则纯用大乘三位判九品者以中三品回向大乘故下三品人依大灭罪故故九品行一一成大随一品行若至三贤皆上三品若至十信皆中三品全未伏惑即下三品应知经为收机尽故故以大小善恶分其九品葢约增胜高下互显也大师得意乃约三位判乎九品则何机不摄何行不深乃由妙解大小观行善恶之业全修即性一一具于四种净土但能回向随功能显四种乐邦如是说者多约一行随功浅深历于九品亦自有人节节改行历于九品若以三位定其高下改与不改皆悉不滥问今十六观既是圆修为一一观皆通九品为须节节改观入品答虽俱圆观而所托境随其宜乐有改不改合有二途若就现文多从改观历于九品以初心人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胜境难观是故如来设异方便先观落日于西定心疏云除五逆罪下辈自论故知妙观想落日成当下下品次以三观想水结氷合在下中转想瑠璃麤见彼地可对下上若得三昧见彼宝地及宝树宝池虽五品初而五住圆伏名得三昧品当中下总见依报五品中心合当中中华座观成五品后心即中上品此之三品虽成三昧能伏五住见惑未断事识犹存未可即观胜妙身相故修三观观于宝像像想现前见思俱尽所以尽者以事定力深能伏思见断即登圆第七信即上下品事识既尽全依业识可观三圣真法之身及普观成在八九信即上中品故难思相法界光明十方佛事悉能洞见后修杂观及三辈观成当第十信即上上品内外尘沙任运除尽故随机应相及差别行业观察明了宣示无穷此约修者从微至著三圣观成后修杂观及三辈观故当如此若观胜相不成就者始依杂观及丈六身此人或在下之三品或沾中辈今观九品必能进功从劣观胜求预上流是故疏云令识三辈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此从节节改观次第入品如是说也有因改观超品位者不可定判此上皆从次第改境修观者说其不改者十六境中宜乐何境即用妙观修之不舍乃从名字修成观行入相似位历乎九品然十六中佛境最宜从劣观胜成于九品故疏令观释迦毫相以为初心入门之渐杂观令观一丈六像经虽不云从一相入据理合然若般舟经则从足下千辐轮相次第上观至顶肉髻故知但解今家住前三位以判九品于境于行改与不改次比自成也非独今经九品如此法华五品其义亦然解一千从矣。
○二何以下以经验。
【疏】何以得知上品见佛闻法便悟无生故是道种人下品备造四重众罪亦得往生类此似尔。
【钞】以无生忍位在别圆初地初住非别十向圆第十信何能见佛便登此位上上既尔诸品例知复以造罪验下三品以别圆教内外凡位不造众恶既约罪说知是未入外凡人也类此似尔者经不明示故以得悟及造罪等比类验之此乃大师尊经谦己近人判解不逊者多。
○二别明上三二初上品下约三位定。
【疏】上品位当道种中品位当性种下品位当习种。
【钞】上以三品判于九品下至悠悠今则别明上辈三品故约种性以分三位璎珞经明六种性一十住习种性二十行性种性三十向道种性四十地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问今此上品是出假位合在秽土利益有情何故求生净土耶答大论四十三正有此说故彼问云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国土中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土好多为众生者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故知一等断惑菩萨而好乐不同故有二别又论第四十五云菩萨有二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后度众生有先成就众生然后自成就功德者故知今十向菩萨求生净土乃是先自成就功德人也故十疑论明未得无生忍已还要须常不离佛故须求生。
○二一得下约二义求。
【疏】一得道有迟疾二所乘有异初则金刚台中紫金台下金莲华。
【钞】上上生已即悟无生法忍上中经七日得不退转上下经三小劫住欢喜地得无生忍证念不退即欢喜地也。
○四随文解释三即十六中后三观也疏前标云此下三观观往生人若但读文不名为观必须览经所诠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微妙之观照于心性本具净土因缘果报生佛咸然三无差别诸佛净土因果已满能应众生众生由具净土因果能感诸佛感应缘起不一不异一一融妙相相宛然随品随功感佛感土观之不已则难思俗谛净土因缘自然明了明了之位大判有三若相似明当上三品若观行了即中三品名字观解属下三品论断伏等虽有高下而皆了知一切善恶回向忏悔皆通九品或共不共或超不超或改不改或进或否状类万差难以言具若不尔者岂得名为观于三辈往生人耶初十四上品生观三初上品上生二初分科。
【疏】就初中文为三第一标第二若有众生愿生彼国下正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复四初明修因第二从生彼国时下明值缘第三从行者见已下正明得生第四从生彼国下生后利益。
【钞】二随释三初标。
【疏】至诚心者即实行众生至之言专诚之言实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云深心亦从深理生亦从厚乐善根生故十地经言入深广心涅槃经云根深难拔故言深心六念者佛法僧施戒天六事安心不动称之为念也。
【钞】经有二段初段既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知此三心是一人发次段乃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据此合是三人各修成三种行然修之在人或别一行或兼余行或具足修但能位至别教道种圆第十信即得名为上品上生言至诚等三心者此与起信论中三心义合彼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今初至诚疏以专实释之非念真如岂名专实解于深心疏虽三义而不相舍求高深果顺契深理欲契深理须厚乐善根此乃立行依理求果也二经证成三种深义不出彼论乐集一切诸善行也经回向发愿心疏虽不解义当彼论大悲拔苦之义葢以真如实念趣果善心二心功德善巧回向愿生净土速证法忍广拔一切众生苦恼然此三心顺于三法何者初念真如平等一性次二即是自行化他二种修义既是修二性一乃就圆融三法而发心也今此三心一念中修见思尘沙任运先去入第十信故当此品若此三心但能圆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当下三品文在此中义该下八经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以无缘慈不害物命知性离非心具诸戒读诵方等者随文成观也修行六念者涅槃疏云前三念他后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戒是止善施是行善天有近果远果远即第一义天也安心下释念义谓念同体三宝一心戒施第一义理悉不为二边所动故通名念经回向发愿等者总论不杀等皆须善巧回向愿生净土证无生后广度含识经具此功德者或全或分皆得言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者上一一行修之成就至道种位长时弥善下至七日或唯一日皆得预于上上品生也此等悉须约于断伏及全未伏分下八品若不尔者岂令初修六念等人三惑尚炽便登极品耶须知九品难将法定只可随功此去科节经疏分明钞不标也。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玅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徧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徧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疏】甚深第一义者谓诸法实相言语道绝心行处灭名之深妙精进最称第一阿耨不退转者谓道种菩提亦通是道种地不退位现前受记者四种受记一往现前也。
【钞】生后利益中疏云名之深玅精进等者以闻众声说第一义能成趣理不思议观既顿泯绝情尘微碍是故进趣其疾如风比余事行杂而且滞故此精进最称第一疏牒阿耨不退释云道种菩提等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为无上正等觉斯是行人心之本性所求之果于此不退其位有三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之位习种性也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之行当性种性及道种性也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永不失中道正念圣种性也上中生者此土已得性种菩提到彼一劫始得无生圣种不退今于七日所得菩提不退转者义当道种菩提不退也通名地者凡圣所依皆名地故四种授记一往现前者净名大疏出四受记谓未发心记密记现前记无生记言一往现前者以现前记通于凡圣今无生位佛就一往通名现前耳。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玅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疏】得百法明门者地论云入百法明门增长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故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
【钞】生后利益中经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者以此品人位当习种见思虽破尘沙未除故于众相心不明了过三七日进入性种侵断尘沙故八万相一一分明自此三劫游历十方供佛闻法进入道种登于初地此地即得百法明门言百法者如百法论所出名数今于此法皆证三谛乃以百法而为明达三谛之门三谛若明则了一切是故论云增长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明此义故心大欢喜故名欢喜地也。
【疏】五戒者不杀盗婬妄语饮酒也八戒者加不上高床不著华鬘璎珞香涂身薰衣不得歌舞作乐及往观听也。
【钞】中品上生明生因中但言众戒斯乃略举三学之初也若据生彼闻赞四谛便成罗汉三明八解以果验因不专持戒合修小乘理观事禅但未证果犹在贤位于临终时闻赞方等回心向大愿生净土然回向心须至别教七信已上圆教观行四五二品方是中品上生人也若其小行已至忍位及世第一但案位回即当此品若在煗顶及外凡者须猛利回超入此品大约小乘并世间善从回向心深浅高下判于九品。
【疏】十戒者即前八戒更足不捉金银生像及不过中食为十戒也具足戒者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钞】中品中生修因中疏云十戒者释经持沙弥戒也金银生像者南山云胡汉二彰谓胡言生像此翻金银也善见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此谓金则生是黄色银则可染似金故云生像若尔生像此方之言何谓胡语耶答谓五竺之北胡地言音有涉汉者故谓生像胡人重译又却入汉故存胡音。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疏】第十六下品生观下品上生者有三初标第二从或有众生下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从尔时彼佛下明缘第三从作是语下明得生第四经七七日下明生后利益也。
【钞】第十六下三品人造罪轻重值缘得灭为往生因须知经意为易解故以三业等恶灭为下三品因回向凡小为中三品因以大乘诸善为上三品因此乃上下互相显映为观法境若称实观依义而说大小善恶逐回向心随灭罪力浅深阶位各论九品今之三人闻法称佛虽业障灭全未伏惑位在名字故属下三若灭罪心利入别圆外凡即中三品能至内凡即上三品阇王悔逆得无根信是其类也。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徧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钞】经文但云发无上正等觉心是何位耶经示夫人无生忍后别云发心验非真发净名疏云菩萨柔顺忍方有发义故多约相似明发心位名字观行亦有发义去无生远故不得论。
○大段第三流通分金光明疏云流名下澍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从今以澍当圣教筌[(ㄇ@(企-止))/弟]不壅于来世是故此下举名举益劝人修习若不尔者安令法水下澍不壅疏二初总别分科。
【疏】第三流通亦二第一明王宫流通第二尔时世尊足步下明崛山流通初有四一列名教持二行此下明修有益劝人奉信三告阿难下付嘱令持四说此下目连等闻欢喜。
【钞】二随科解释今经两处流通观道初于王宫佛自嘱劝次回灵鹫阿难备述初文自四初列名教持二初阿难问二初当何下问经名。
【疏】初中阿难先问发何名下问经名字。
【钞】观之一字心观妙宗也极乐三圣实相圆体也此从宗体而立此名净除业障极至五逆生诸佛前该于九品此名从用总此三义即是释名此四既圆即当教相故示二名五章意足信今释题冥符佛旨。
○二汝当下答后问。
【疏】汝当受持无令忘失对其后问。
【钞】五第十一势至观二初分科叙意二初分科。
【疏】第十一势至中有三初明因光神力制二种名次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下明与观音同异后除无量劫罪下劝修。
【钞】二叙意二初略无下约当门明阙真观。
【疏】略无观法当不异上故不重明。
【钞】观佛真身乃立观云正观佛身等观音中云正明观菩萨身今势至观但云因光神力制二种名及云与观音辩同异何不例上各立观法故疏出意云略无观法当不异上以大势至与观世音身量大小皆悉同等此令行者辩异之后用观音观观势至身何须别立。
○二所以下兼观音明无像想。
【疏】所以观佛先作像想后观法身菩萨直明法身者但佛法身玅极不可一往而观故先作像想流利后观法身则易菩萨者观佛既竟次二大士是眷属庄严如王来即有营从有佛必有菩萨也。
【钞】观成见佛真法身后观二侍者岂须更修像想方便耶。
○二依科列经三初因光神力制二名子科二初徧示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