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总释经题
九总释经题者。
题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者。觉也。觉了真妄性相故。佛地云。具二智。断二障。觉二谛。得自他二利。如梦觉花开二喻。故名为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说者悦也。八音远被。畅悦佛口及机心故。既云佛说。拣非菩萨天仙化人说也。观。能观智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所缘境也。无量者。如来功德。无尽量故。寿光。略举恒沙性德中一。应化随缘现为寿命。有始有终。权智事法界观。报身以智慧为寿命。有始无终。实智理法界观。法身真如性为寿命。无始无终。中道智理事无碍法界观。法界身法界心为寿命。有无俱泯。法界无尽智事事无碍法界观。若以两佛料拣。一化身寿。有量之有量。如释尊八十唱灭。大论云。此间阎浮恶故。释迦寿应短。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佛身土。此则缘促同促也。二应身寿。有量之无量。如阿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大本云。声闻缘觉。智力共筭。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法藏愿云。设我寿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有无胜国。其中庄严。如安乐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大论云。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余处众生好故。佛寿应长。楞严三昧经云。坚首菩萨问。佛寿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土。于庄严国。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彼佛答云。如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祇劫。坚首回此白佛。阿难云。彼佛乃是释迦异名。虽有齐限。人天莫数。此则缘长同长也。三报身寿。无量之有量。金光明经。四佛为信相菩萨说云。海滴山斤。地尘空界。可知其数。无有能知如来寿者。法华云。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四法身寿。无量之无量。涅槃经云。唯佛与佛。其寿无量。五法界身寿。有量无量。俱泯不立。华严云。法界非有量。亦复非无量。牟尼已超越。有量及无量。光明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大本明阿弥陀。具足五智。一佛菩提智。二大乘广智。三不可称智。四不思议智。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由此故有五种慧光。缘照五教众生法界也。身光又二。一常光。无放不放。如圆光百亿三千界等。二放光。即眉间顶上口齿脐足之类。行者当以真实智观智光。方便智观身光。佛亦三。一本觉佛。涅槃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力士额珠。此则全觉全迷。起信云。依此平等法身。说名本觉。下云。是心是佛。二始觉佛。依本觉内熏之力。发心观行修证。此则觉而未尽者也。故起信云。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下云。是心作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于中又三。一名字觉佛。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法华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如须达闻名。身毛皆竖。下云。但闻佛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起信云。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灭后念。令其不起。称为名字觉也。二相似觉佛。楞严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下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起信云。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以舍麤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也。三随分觉佛。楞严云。心佛二同。善得中道。于大菩提。已得通达。觉通诸佛如来境界。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下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现前授记。起信云。法身菩萨。觉于念住。以离分别麤念相故。名随分觉也。三究竟觉佛。历超十二位。方尽妙觉道。如十五夜月。圆满具足。此则无所不觉者也。起信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生起。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下云。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今于三中。究竟佛也。经中详十六观。独举第九者。举主该伴。举正摄依。举果彻因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有二义。一上契诸佛之理。二下契众生之机。经复多义。佛地开二。一贯穿。贯穿所说法也。二摄持。摄持所化生也。此方四义。一常。三世不易也。二法。十方同轨也。三径。古今共由也。四典。远近尊守也。
若作对释。共有六义。一能所对。经字。能诠也。佛等。所诠也。亦名为教义对。又名通别对。经则总通诸部。佛说等别局此本。二自他对。就所诠义中。佛说。自国本师也。观佛。他土教主也。亦名彼此对。东西对。三心境对。亦名因果对。就观彼西土佛中。观字。因也。能缘心智也。寿佛。果也。所缘理境也。四名德对。亦名同异对。就果境中。无量寿。果德也。独自别有之号。异乎余佛者。佛字。果名也。十号非唯自有。同共余佛者。五一多对。亦名拣显对。就异德中。无量。多也。显也。显功德多无量也。寿字。一也。拣也。单明寿命无量。拣非光明。音声。身相。智慧。方便。教门无量也。六智辨对。亦名传习对。就说此东土佛中。佛是能传授人。二智畅本怀故。说是所受习法。四辨说无碍故。
又以四法配之。佛说。教也。观。行也。无量寿。理也。佛。果也。
则知此一题内。人法双标。因果齐列。下云。为说经首题名。除却千劫重恶。若不义尽理圆。岂得通为一部之总称哉。
如是。指法辞。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故。
我闻。明授本。我昔阿难。亲从佛闻故。
一时。犹言当时。说听时多。举一该别也。
梵语佛陀。秦言觉知。自觉觉他。先知知后义。即本土化主释迦佛也。
在。住也。
梵语罗阅祇伽罗。此云王舍城。驳足王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为大国故。亦云摩竭提。此云不害。无刑杀法故。
耆阇崛。翻名鹫头。从形称也。亦云灵鹫。佛昔为鹫鸟。于此山中。孝养父母故。山中者。山有五峰。东名象头。南名马头。西名羊头。北名师子头。中名鹫头。山有五精舍。一者。天主穴山精舍。二七叶穴山精舍。三蛇神穴山精舍。四少独力山精舍。五耆阇崛山精舍。故云阇崛山中。
此举法主时处以证信也。
与者。共义。
大者。拣小。道知用三。大多胜故。比丘者。论释有三。一乞士。乞食赀身。乞法赀心也。二怖魔。出家离欲。众魔怖畏也。三破恶。见思恶业。悉皆破灭也。
四人已上。名和合众。事理无违。如水乳耳。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度陈如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一优楼于火龙窟教徒五百。二伽耶于象头山教徒三百。三那提于希连河教徒二百。次度舍利目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
同时一处曰俱。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广觉一切有情故。
三万二千。数也。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亦云妙首。又云妙吉祥。入法正位。名法王子。智德独尊。故为上首。
此列大小听众以证信也。
此六成就。诸经通有。亦名通序。
△次发起序(四)。初阇王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