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标境也。见句结前。次句生后。观听十方圆妙明音。自行号。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利他号。
此下。次明观二。初别显十。一身形。初量较佛身短少恒河沙者。例如东方净光庄严界中。净华宿王智佛。身长六百八十万由旬。妙音菩萨。四万二千由旬。此土释尊丈六。人身八尺。
身紫下。二色。
顶下。二顶髻。
项下。三光明中二。先项光又三。初形量。十方面各十万由旬量也。其下。二化佛。皆如释尊丈六金身。具三十二相。
一下。三侍者。
举下。次身光。合修罗在人天中名五道。开之名六道。色相通二。一五道身色。二青等五色。又正法念经云。心如𦘕师。𦘕出五彩。黑即地狱。痴情纯厚。黑黑业报故。青即饿鬼。多悭贪故。赤即畜生。多瞋害故。人天白者。多造白业。报感善故。修罗黄者。居人畜间。虽行施善。好胜妬他故。今于光中现者。令知五道非他。唯自一身心造。弗以大悲光照。不能离苦得乐也。
顶下。四天冠三。初明宝体。
其下。二显化佛。观音三昧经云。昔已成佛。号正法明。今作菩萨。为行净业。冠有佛者。表带果行因也。
高句。三出形量。观下。五面色。
眉下。六眉毫二。初根本光色。
流下。二眷属光相四。先种数也。
一下。次化佛。一下。三侍者。
变下。四神变。
臂下。七臂色。
有下。八璎珞。初道数。
其下。二现境。庄严依正妙宝相也。
手下。九掌指三。先掌色。
手十下。次指相四。一画。一下。二色。一下。三光。其下。四益。敬爱不舍。谓之柔輭。
以下。三手用。
举下。十足相。初举足。二先轮相。自下。次台光。
下足下。二下足。
其下。二总例二。初余相同。指八万相好。
唯下。二顶髻异。肉髻。相也。无见项。好也。宝积经明。应持菩萨用神力。上观三十二恒沙世界。不能见佛顶。故云无见顶。此大小相。极果所得。示居因位。故劣于佛。
以上总别相观。根境圆融。无对所对。真空观也。从真起应。空不异色。无碍观也。一一相好。微妙含容。周遍法界。遍容观也。
是为下。三结成。亦是应真身色。非化相也。
佛下。四拣显。三一。显利益。祸。现在灾横。一也。业障。过去恶因。二也。罪。未来苦报。三也。获福。遍周三际。四也。楞严云。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悲华云。众生受苦。称我名。闻我号。为我天耳天眼所闻见。不得免苦者。不取正觉。闻名福尔。观身可知。
若有下。次明观法。八万相好中。为一耶。为多耶。众内。为总耶。为别耶。故此释云十。门中。先肉髻不及佛。表现行因。当成佛果。令知是心作佛义也。次天冠立一佛。表本成佛。迹居补处。令知是心是佛义也。其余如经次第。作法界观观之。
作是下。三拣邪正▽十一势至观。
次句境也。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
此下。观也于中二。初举所观相三。先别列五种五。一身形。长大。八十万亿。短小。缺恒河沙。例前观音。
圆下。二项光。初形量。十方共有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大也。二照量。十方共之亦有二千五百由旬远也。
举下。三身光。初光色。
有下。二见益。有缘见者。拣无缘众生。虽近而不见也。灭三障曰净。证三德曰妙。
是下。三成名。真实智光照理。令一切证真。方便慧光照事。令一切断惑。故号无边光也。求上势。令他得佛十力。化下势。令他永离三涂。故号大势至也。
此下。四天冠。初华。莲华也。一下。二台。一下。三相佛。正报。土。依报。
顶下。五顶髻。二先髻色。钵头摩。此云红莲花。于下。次瓶光佛事。谓诸佛化度众生事。如八相等。
余下。次总例观音。指面臂眉毫掌指璎珞也。前则是心是观音。今则是心作势至。知佛菩萨。皆唯心造矣。
此下。后重明行坐二。先行相中。初地动也。当下。二华严也。他方动处莲花庄高如乐土者。大本云。风吹散花。遍满乐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輭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輙开裂。以次花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花。如是六反。
此下。次坐相三。初地动。从下。二佛集。金光佛者。表金刚般若智。能断众生诸烦恼故。光明王者。表二无碍智。遍照法界。拔苦与乐。得自在故。畟塞。徧满也。此则释迦三变净土。安置分身。彼则畟塞其空。多也可知。坐下。三法演。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名为妙法。三辈九品。未尽变易。名为度苦。统上本末身相。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真空观也。以智性即色故。现色无齐。说名法身。理事观也。以色心不二故。随心能示菩萨身色。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非心识分别能知。名法界身徧一切时处。含容观也。
作下二拣能观心。若得观见。始信是心作势至矣。我与菩萨。宁有间耶。
是为下。结也。三圣皆云色身相者。显非法身。以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报化色相。皆从法身之所现。故起信云。诸佛法身。唯是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
除下。益也。初灭罪。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作下。二游土。菩萨具神足力。观则自然莲花化生。游诸佛土。楞严势至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行者为观。不亦宜乎。
△十二普想观。
此下。先明观。二初结前。谓上二观成时。则于二大士身。名为具足观色相也。
见下。二正示。二先约入观位以明观想初后五。一生方想。谓于自心中。当起观想三圣来迎。或持金刚台。或执紫金台。自身趺坐莲花台上。生于乐界也。
作下。二开合想。合如托胎。开如出胎。上品莲花为父母。身化生矣。问此与上中上下二品何别。答。此就心行因言。彼约辈品果判。又合如弹指顷。到彼即开。不待经宿。谁谓其非上品上生耶。
莲下。三光照想。照身。法身顿尔成就也。目开慧眼应时清明也。见下四。见佛想。满空中者。即前所观三圣具足色身相也。
水下。五闻法想。法界真如藏心。真空第一义谛。闻已即悟无生忍者。名曰妙法。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葢诠此也。故云与合。前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非演妙法乎。与经合乎。
若下。次就出定境以判功德浅深。忆持。谓圣相法音。然此了了得见非前观想可比。故名此为真实知见。是为下。二成结三圣正报。乐国依报。与自身往见。同时具想。故名为普观。真如界内。无佛无生。绝相观也。缘起法中。有凡有圣。无碍观也。依正遍含。自他摄入。含容观也。
无下。三显益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成就时。三圣化身。常来至此所也。
△十三杂想观。
说中生竟。又标告语者。一令上智善根。当坚心念佛。见不贤而内自省。决定往生。又令愚钝恶逆。亦回心念佛。闻弥陀十念之愿。带业可往。二审下辈。恶品内。更有上中下不同。又此对后二之别。亦是总告也。
问。小本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五逆十恶。云何得生。答。彼约果言。故唯善人。此约因论。故通恶逆。葢由佛性是同故不坏信种故。称名灭业故。愿生乐土故。弥陀愿力故。圆实教中。并许无性阐提。悉当成佛。亦此意也。
△二释(三)。初下品上生。
初境。毁佛禁戒。盗三宝物。较前更重。犹许生方。恐人难信。故又重别以告之。
或下。二观。先因二。初生时作恶。有二。一毁诸戒。
如此下。二造十恶。僧祇物。此云十方众僧物。谓厨库华果等物。系招提常住。供养过未十方众僧者也。现前僧物者。谓衣食药具。唯施现前十方僧也。偷盗身三中一。不为弘法利生。但求名闻利养。名不净说。摄口四也。惭愧。羞耻也。屏处造罪。不惭于天。自亦不羞。不重贤善。皆名为无惭。显露为非。不愧于人。他亦不惧。不拒暴恶。皆名为无愧。摄意三也。日积月累。名为庄严。因也。此于不善心境时内。皆属中品。地狱。果也。
命下。二。临终修善。先罪报现前。楞严云。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纯情即沉堕阿鼻狱。成论明极善极恶。俱不经中阴。今则八热狱相现前。下坠无间必矣。遇下。次佛力消灭。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是生处非生处。二业智力。知众生过现未来诸业受也。三定力。知诸禅三昧。四根力。知众生诸根上下。五欲力。知种种欲乐。六性力。知世间无数种性。七至处道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命力。知百千世中。身命苦乐。寿年长短等。九天眼力。见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端正相丑陋相等。十漏尽力。能知自他诸漏尽者。即已尽我生。不受后有也。此十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威即四无所畏。德即四无量心。四无碍辨等。神力者。十神通也。无作戒为戒身。无漏净禅为定身。无漏智为慧身。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为解脱身。尽智无生智。知诸解脱相为解脱知见身。前三约因。道谛修成。后二约果。灭谛证得。于前三善法中。心时属上。境则居中也。
除八十亿劫罪者。问。上生称名闻法而灭罪少。此中但闻佛德而灭罪多者。何也答。上则业报犹轻。除少可生。此则业报稍重。须多除得往。理实佛法。随心应量。非情可计度故。猛火化凉风者。业障烦恼。如火炎热。佛法清凉。如甘露故。地狱吹天华者。变无间苦报为天华乐境故。
华下。二果。先终报。
如下。次生报。
经下三后报。大乘甚深典者。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作佛之义也。
是下。三结。
△三下品下生。
先标境。不拣逆重。十念可往。此又甚为希有难信。故复告以劝晓也。
或下。次明观。初因二。先生时作恶。初恶因。不善业者。身口意三诸恶业也五逆者。一杀父。二杀母。三出佛身血。四杀阿罗汉。十地圣人。五破羯磨转法轮僧。外加六杀和尚。七杀阿阇黎。即名七遮。十恶者。谓十重恶。杀盗。婬妄。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瞋不受悔。诽谤三宝也。诸不善者。谓四十八轻。及余具足戒。十戒。八戒也。此于不善心境时内。皆属上品。
如此下。二恶报。恶道。狱。鬼畜也。多劫。约罪时。无穷。约苦果。问。大本明五逆谤法不生。此经逆重得生。何也。答。释开五义。一大本除五逆兼谤法不生。此经说五逆不谤法。得生。良由谤则不信。不信自不往也。二大本拣谤净土法门。不生。此经明谤余佛法。而信有安乐愿生彼国肯十念者。得生。所谓疑则花不开。信则决定往也。三大本谓下根造逆。多无重悔。罪不能忏。不生。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堕恶道。智犯罪大。亦能脱苦。如团铁小。亦沉于水。为钵铁大。亦能浮飘。此经谓上根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灭。得生。涅槃云。阐提有二。一利根。于现在得善根。二中根于后世得善根。如阇王作逆。惭愧重悔。佛为说法。得无根信。是也。四大本为生前无苦。不一心念。是散善力微。不能灭逆。不生。此经为临终苦逼。十念观佛。是定善力强。能除重逆。得生。五大本去一生逆谤。终亦无悔。毫无一念佛法之善。不生。此经取先修善后恶逆。或先恶逆后修善。临终遇善友劝。信有西方能十称者。得生。有此五意。故两经开遮不同。
如此下。次临终修善。先苦逼不遑念佛。善知识者。诚中形外曰善。闻名钦德曰知。覩相奉教曰识。又真正为善。面会为知。心交为识。安慰等者。安以求生乐土之妙法。慈也。慰以念佛离苦之教门。悲也。苦逼。地狱恶相现前也。不遑。心中惶怖难观也。
善友下。二至心称名灭罪。观想曰念。持名曰称。纯一无间曰至心。相续成片故不绝。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圆满善心故具十。南无。翻归命。或信从。亦云度我。佛德无量。一名摄尽。故称时即罪除。于前三善法内。心时属上。境则居下也。问。云何十念。便能灭八十亿劫罪耶。答。具三力故。一本有佛性力。如火。如舟船。二至心称名力。如钻。如帆楫。此二自力猛利也。三佛愿摄取力。如人如顺风。此一他力强胜。既因利缘强。境胜心猛。故能烧罪木而到莲池也。法藏十八愿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大本云。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大品云。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此如百辆车薪。星火能烧。万年室暗。盏灯能破。一锥千纸。一风亿土。故调达狱中一称佛时。变众苦为三禅乐。张善和临终未满十声。恶相灭而佛来迎。锺馗设佛像而除群鸡啄面之苦。雄俊信念佛而成地狱漏网之人。一称三称尚尔。况十念多念者耶。
命终下。二果。初终报。上生念佛法宝名德。故见宝莲。中生闻佛威德自在。故见天华。下生十称。念念不改。故见金莲。日轮者。因则始终至心称念报则佛日慧光。注照前后不辍矣。
如下。二生报。
于下。三后报。上生灭痴暗惑障。故放大智慧光明。中生灭黑染业障。故流清白梵行音声。下生灭罪苦报障。故宣救苦大悲音声。实相灭罪法者。普贤观云。一切诸恶业。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达妄想非有。罪性本空。业相转为实相。又何苦报之有。
是句。末。结成。
△三结。
△九佛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