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20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上

【记】言大本者即曹魏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两卷成大对今单卷则名小本文有二段从初至法利出上卷开下至之道出下卷佛言二字乃经家语如来即指释迦无量大悲即佛心也矜哀三界即愍物也所下二句即设教也普下二句即被机也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此即同体之悲徧该一切众生境境无量故所以大悲亦复无量经中欲明生佛不二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强受诸幻苦悲能拔苦故特言之或云趣举四等之一甚非文意三界属于依报以依显正也良由众生从无始来恋著三界受生死苦无解脱期是故如来兴起悲心出现于世而为拯拔即妙经云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祖师序云大哀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是也出兴即起应也世即世间近指三千远通法界不出生阴国土三种世间也光阐者光即光显阐谓阐扬依教建修能趣三乘圣道故曰道教草木最初拆甲曰萌群即多也机缘道心初发亦犹萌芽故以喻焉获利即受益也上曰群萌法利语尚通漫故引五趣与度未度者而明决之下卷文云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照然分明方接今文开示等语度未度者即四弘誓若言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即自行四弘今即化他四弘经云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泥洹即梵语讹变并翻灭度言决正者良以生死涅槃本无二法迷之则涅槃即生死悟之则生死即涅槃众生邪见妄认涅槃而为生死今为决了使复正道也。

【疏】次释文中此经凡有两译。

【记】牒文释示翻传中初正明两译。

【疏】一姚秦罗什法师译即今本也。

【疏】二大唐玄奘法师译今见藏中立题各异如下所明。

【疏】自古解释凡有三家唐慈恩法师通赞一卷今朝孤山法师霅溪法师皆有疏记见行于世。

【记】自下因明古解。

【疏】今之所出各从其志时有异同临文自见。

【记】今下明今出疏。

【疏】次正释文相又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

【疏】初中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记】释本题中初指经名由是六方诸佛金口宣唱故曰本名。

【疏】总十六字经字为通题上十五字为别题。

【记】总下二分通别。

【疏】上八字属教即经所说依正庄严称名往生皆是弥陀修因感果威神愿力不思议功德也。

【疏】下七字属机即依教起行专修成业众圣冥加摄持不退直至菩提也。

【记】上八字下三分机教。

【疏】奘师唐译即用本题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语虽少异义意大同对文可见。

【记】奘下会唐译题并在文可见。

【疏】今经秦译隐略本题在六方佛后即下云汝等众生当信是等。

【记】今题立意中初隐题在后。

【疏】据宗取要别建此题略有五意。

【记】二据下明据宗别立。

【疏】一则上符经旨经中唯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标题首。

【疏】二则下适机宜弥陀名号众所乐闻故用标题人多信受故。

【疏】三理自包含但标佛名称赞护念任运自摄故。

【疏】四义存便易梵号兼含耳闻淳熟故。

【疏】五语从简要后世受持称道不繁故。

【记】五意出之例皆初句标起随后释义四约耳闻五取口称在文自异。

【疏】且如唐译从本立题而未闻流布又如大本从华标目而罕见诵持。

【记】校优劣中初举二经罕行。

【疏】乃知秦本深体圣心故得四海同遵百代无古。

【记】乃下二美今本得旨。

【疏】感通传说罗什法师七佛以来翻经信非虗矣。

【记】感下三引传为证问若谓大本从华标目所以罕诵且十六观经亦乃从华标目何期诵持之盛耶请为通之。

【疏】今释此题上五字为别局今经故下一字为通同众典故。

【疏】就别题中上二字标能说教主定是释迦但举通号下三字示所说人简非佗佛故标别号通别互举译人之巧。

【记】随释别题初科中初释佛字预取次科对简二佛立号通别若以七种立题收之所说属法义当人法以所从能即单人立题也。

【疏】倾出我口畅悦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记】倾下次释说字倾我口教也悦彼心机也机教合论故云佛说。

【疏】阿弥陀此翻无量。

【记】次科初翻梵成华。

【疏】经自释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此谓无边量也。

【记】二经下引经双释二名初名光照十方则无际畔乃约横论此下一句疏助释也。

【疏】又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谓无数量也。

【记】次名阿僧祇劫则非朝夕乃约竖说此下一句亦助释。

【疏】光表佛智寿表佛福以此福智严本法身三德圆备以立嘉号余如下文。

【记】光下结成三德智即智慧庄严了因也福即福德庄严缘因也本有法身正因也正无缘了有亦同无今以了因正解观察缘因妙行资成严显本有正因故曰三德圆备此三佛性在凡曰三因在圣曰三德因中既一发一切发三因俱发果上则一证一切证三德俱证故从三德以立嘉号。

【疏】通题中梵云修多罗此翻为线。

【记】通题中初三句翻梵语。

【疏】线能贯摄即喻教诠。

【记】下二句标二义。

【疏】文理连贯包摄群机。

【记】文下二句分字释上句教为能贯文理为所贯次句教为能摄群机为所摄。

【疏】训法训常义如常说。

【记】训下二句指俗训。

【疏】次释经文大分三分初至大众俱为序分二尔时佛告下至是为甚难为正宗分三佛说此经下至末文为流通分。

【记】经文总判中唯孤山自六方诸佛劝赞尽属流通净觉三义破之一者奘师所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诸佛同赞岂非正说邪二者下文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谓闻是经受持者皆为诸佛护念既闻佛名为佛成护显是正经三者此经比望大本及与观经唯诸佛同赞其文最广余文并略况今经且言六方新本具列十方由是详之正说明矣(云云)

【疏】初中诸经皆有证信发起二序此经但列证信独无发起。

【记】序分有无中比例诸经校量具缺生起下文。

【疏】往生传序云此乃十二分教无问自说之经其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足乳而哺之耳。

【记】他解中初引文传序飞山默子作无问自说即十二分之一也不待机问如来自说即无发起其下喻显拊以手拍也婴儿字书云女曰婴男曰儿召赤子也顾旋视也乳食也在口曰哺。

【疏】今以义求略为二意一表他方净刹非二乘偏小境界纵有权行示同不知不假因缘孤然自说彰其特异。

【记】义求中初愍偏小不知先立义。

【疏】即下诸佛叹释迦云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说此世间难信之法是也。

【记】次引文。

【疏】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悯物如母爱子怜其小𫘤不能请问召以诲之彰其深切。

【疏】故下如来嘱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也。

【记】如前孤山云此经但有通序而缺别序新经则有集众末云为闻法故俱来会坐净觉斥云为闻法故发起事微现文缺于别序或恐经家存略并由不知今疏二意故也。

【疏】就证信中此即阿难结集奉教安列六事为证明非虗谬令物信故。

【记】证信序安立中初释证信涅槃经中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四问经首安何等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故曰奉教安列。

【疏】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

【记】次释成就。

【疏】诸经之首解释极繁此但略提大要余广如彼。

【记】后示繁略。

【疏】大比丘者上首弟子如下列者千二百等眷属弟子并不列。

【记】声闻随释总示中初分大小。

【疏】比丘或云苾𫇴此翻乞士乞食资身乞法练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恶禀戒破业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号如后。

【记】次翻因名乞士从行怖魔从志破恶从功修戒定慧破惑业苦。

【疏】僧者具云僧伽此翻为众四人上秉御一切灭恶生善羯磨总该凡圣通收理事故云众也。

【记】僧伽翻众众名乃通克取初位四人假用为体灭恶之大勿高忏重生善之极无过受体五停心总别想念名外凡僧煖忍顶世第一名内凡僧总上两凡更兼薄地并名凡僧初果至无学通名圣僧又复初果上学及无学证真谛理名理和僧身口意而一致戒见利以齐均名事和僧总上多义结示众名。

【疏】佛初成道度三迦叶共有弟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皆本是外道遇佛得度荷佛恩深故常随侍。

【记】别示中此科释经师徒大数并多列之意三迦叶者优楼频螺伽耶那提兄弟三人元是事火外道为佛所降见大子本起经舍利目连本亦外道共结契云若得甘露必当同味后时身子先见马胜威仪庠序乃问汝师为谁为说何法按五分马胜答云法从缘生亦从缘灭一切诸法空无有主又一出云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身子一闻便证初果次传目连亦证初果久从外道都无所获一入佛法即得上果故荷恩深。

【疏】或云重其最初皈佛故多列之未必常预会也。

【记】或下出普曜经圆修引佛地论声闻六义故先列一常随侍佛二形相似佛三是内眷属四欲令菩萨生尊敬故五令无学人生尊敬六为声闻人于大乘法疑非佛说故标众首令数闻法。

【疏】叹德中。

【疏】德重﨟高故称长老语局初人义该诸位。

【记】列名中初释通名德重故长腊高故老。

【疏】舍利弗此飜身子亦云珠子其母好身形聪明在眼珠时人以子显母为作此号。

【疏】又云舍标父利标母双显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即子也。

【记】舍下释别名可解。

【疏】摩诃目犍连摩诃飜大同名者众加大简之下皆类之。

【记】目连中初飜摩诃简滥。

【疏】目犍连文殊问经飜莱茯根(莱茯读为萝卜)真谛云勿伽罗飜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

【疏】名尼拘律陀乃是树名父母祷神树得子因以名焉。

【记】次翻姓名尼俱律陀翻白杨树。

【疏】迦叶此飜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书而应从德命族。

【记】迦叶中初正翻。

【疏】真谛翻为光波上古仙人身光炎涌状若波燃亦云饮光能暎余光使不现故名毕钵罗亦是树名由祷树得故。

【记】真下引别翻毕钵罗此云高显。

【疏】迦旃延飜文饰亦云肩垂亦云好肩。

【疏】亦名柯罗此飜思胜皆从姓为名。

【记】迦旃延中初翻名亦名柯罗梵音之讹。

【疏】拘𫄨罗此翻大膝(有云膝盖大故)

【疏】舍利弗舅与姉论义常胜姉姉孕不胜知怀智人遂往南天竺读诵众经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

【记】拘𫄨罗中注有云者见孤山疏读诵众典即外道十八种韦陀典籍。

【疏】离波多亦名离越此翻星宿或云室宿父母从星乞得因星作名。

【疏】或云假和合文殊问经称常作声。

【记】离波多中初正翻。

【疏】有人引智论尝宿空亭证二鬼诤尸依实判皈小鬼大鬼怒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因其烦恼不测谁身故云假和合又心怀疑惑逢人即问见我身否众僧语云汝身本是他之遗体非有也因即得道故以为名。

【记】引论双证后二。

【疏】周利槃陀伽此翻蛇奴或言周利云大路边槃陀伽云小路边生于道傍故以为名。

【记】周利中善见论云有长者女与奴私通逃往外国久而有孕思还故国半途而产得大小路边之名。

【疏】难陀此云善欢喜亦翻忻乐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试佛为说法忻乐得道故有处名牧牛难陀或云即律中䟦难陀也。

【记】难陀可见。

【疏】阿难陀此云欢喜或云无染净饭王闻太子成佛王大欢喜白饭王奏生儿举国忻然因以为名。

【记】阿难陀疏释上名次云无染者圆修引涅槃云随佛入天人龙宫凡见妇女心无爱染故。

【疏】罗睺罗此云覆障佛之嫡子酬往业故在胎六年故云覆障。

【疏】真谛云罗睺本言修罗能手障日月应言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儿障我不即出家世世能舍故云覆障。

【记】罗睺罗中嫡正也初明障自真下明障佛酬往业者本起经云佛昔为王一仙犯罗令禁六日不与其食然无恶心后堕地狱六万岁于最后身又偿六年苦行太子因随喜故所以六年在母胎也。

【疏】憍梵波提此翻牛呞(音诗)或云牛王或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作牛王余报未尽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亦由此故名是为牛迹避人见笑常居天上。

【记】憍梵下唼子合切嚼才笑切大论云往世窃人谷穗观其生熟故五百生常受牛报按楞严云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分别功德论云恐人轻笑获罪佛令常在忉利天上(云云)

【疏】宾头卢颇罗堕上是据姓宾头卢此翻不动(言其所证)颇罗堕真谛翻捷疾或利根或广语(言其根性)婆罗门中一姓也。

【记】宾头中或云渭度罗䟦罗堕阇或云军屠钵汉梵音楚夏也。

【疏】迦留陀夷此翻黑光或云麤黑从形貌为名。

【记】迦留中增一云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天大暗而至他家忽有闪电其家妇女谓是黑鬼身正怀姙怖而堕胎因问知是佛弟子乞食到此高声大骂佛因制戒不得过中食。

【疏】劫宾那此翻房宿(音秀)祷星感子故以为名。

【疏】又初出家欲往见佛夜雨寄陶师家宿又一比丘随后而来前比丘推草与之在地而坐后比丘即为说法豁然得道后比丘即是佛共佛房宿(音夙)从得道处为名。

【记】劫宾那可见。

【疏】薄𤘽罗此翻善容亦云伟形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年一百六十无病无夭昔持一不杀戒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诃利勒菓故身常无病感今胜报故以为名。

【记】薄𤘽中持一不杀戒付法藏传云其母早亡后母恶之甞就求饼被投其炉父见救之又从求肉被投于釜亦不能死又于河岸甞牵母衣被投于河为大鱼吞渔人得之卖于市中会父买鱼刀破鱼腹略无所损施一药菓分别功德论云过去曾施病僧一诃梨勒果今身常无病恼诃梨勒此翻天王持来世药有之。

【疏】阿㝹楼䭾亦云阿那律或云阿泥卢头皆梵音奢切耳此翻无贫亦云如意或云无竭昔于饥世施支佛稗饭九十一劫果报充足故以为名。

【记】阿㝹中初出梵音次翻华语可详然诸弟子时是小乘之人而得预会闻大法者净觉疏云此诸尊者本是法身大士迹生干竺辅佛化仪既于小乘得无学今至方等堪闻是经乃至如来方便诱引欲使耻小慕大是故下文对告身子意在兹焉。

【疏】总结中。

【疏】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证吉祥美其利物。

【记】列名中初正释名梵语二名賖切不同华言初义吉祥者慈恩疏云菩萨初生家现十种瑞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娩龙肫七马生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盈金粟十象具六牙据净觉疏或云出文殊入灭经。

【疏】或云妙德义亦同之。

【记】次名妙德以由分证微妙三德故即上妙字也。

【疏】绍隆佛种称法王子智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正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乃知此名该下诸位。

【记】例论正法位自初住破无明显法性直至后心皆正法位普贤观云应时即入菩萨正位是也或指第九住者非也乃下二句准论类通。

【疏】阿逸多此云无能胜言其悲智非偏小所及。

【记】阿逸多即弥勒姓也名弥勒翻慈氏思益经云若众生见者得慈心三昧又贤愚经云过去为王见调象故即生慈心。

【疏】干陀诃提此翻不休息众生无尽修因感果无穷故。

【疏】常精进者众生无量上求下化无暂懈故。

【记】不休息常精进疏中各从一义解释实难分异孤山云中道正观念念流入名不休息远离二边懈怠名常精进净觉引思益经云若恒沙劫为一日夜如是乃至过十万劫得值一佛乃至值恒沙佛修诸梵行然后受记心不休息又引什师云始终不退名常精进大底菩萨所修愿行是同一往随机立名有异不必强分。

【疏】总结中。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上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