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下

【疏】初二句索持机不简男女。

【记】修法持名中初科经云若有等者若乃不定之词经属化教开导信解或违或顺任彼机缘不同制教必须遵行顺则无过违则结犯所以疏科若有男女谓之索机。

【疏】次二句劝信受或披经典或遇知识闻必生信信故持名。

【记】经云闻说执持等者良由一切众生谁无一毫善种但以宿业障深不能开发是故疏推披教典遇知识以为信受之缘闻即闻慧信则思慧持即修慧从闻思修往生决矣。

【疏】次七句示期限一日七日随人要约今经制法理必依承若准大本观经则无日限下至十念皆得往生十念即十声也。

【记】今经期限虽至七日亦非定制故皆云若但取成功为要然此制法不延不促疏劝依承大本观经既无日限下至十念摄机虽宽犹恐下根不成行业后句义见次科。

【疏】后一句教系想。

【记】正明净业中初句指经文。

【疏】此一句经正明成业。

【记】次句点经意。

【疏】先须敛念面向西方合掌正身。

【记】先下教方法初三句示修仪。

【疏】遥想彼佛现坐道场依正庄严光明相好。

【记】遥下想胜境。

【疏】自慨此身久沈苦海漂流生死孤露无依。

【记】自下令慨责。

【疏】譬如婴儿堕在坑穽叫呼父母急救危忙。

【记】譬下举事显。

【疏】一志依投恳求解免声声相续念念不移。

【记】一下劝用心声即口业念即心业心口相应功不虗丧故曰相续不移。

【疏】虽复理事行殊定散机异皆成净业尽得往生。

【记】虽下结成业。

【疏】不然则无记妄缘定成虗福耳。

【记】不下显无功孤山判此经属散善霅川据此句经别立四科广破略云今经一心不乱新译经云系念不乱如说修行等云何散善而解此文且观音经云闻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皆得解脱疏曰闻即闻慧心无所依即思慧一心称名即修慧此文虽窄三慧意显又曰称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想相续不间如请观音系念数息等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无心无念与空慧相应等是理一心况彼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相应释之今经显云一心不乱何苦贬为散善乃至若但事无理则抑大士三昧之心若唯理缺事则绝初心念佛之行云云霅川之说其义颇优雅合今疏故略录之。

【疏】善导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有何意耶。

【疏】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麤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疏】又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记】初问中欲示持名最胜故挟世情而申教意玄义有此问答故今引用初约钝根障重易修答次约弥陀本愿摄受答余今经执持名号但被障重众生应属散善麤行耶。

【疏】问达法本空心净土净何须念佛求生净土。

【疏】答若真达理语默皆如不碍修持何妨念佛。

【记】二问中达法者达即观照法即十界依正心境等法观智一如万法俱空岂有心土念佛求生之别耶答中对简偏邪故曰真达良由理无所存徧在于事若或弃事谈理则成断灭之见应知理事一体二名理外无事事外无理毕竟平等无非法界若此妙达何往不通终日修而未甞修终日念而未甞念故曰无碍等语默即事理也。

【疏】若贬念佛未曰达人。

【记】若贬下二句叠计交责。

【疏】何以然者既达法空则不住于相。

【记】何下覆示真达初句征起既下正示即约三谛以彰妙理初二句了达诸法本性空寂相即非相荡一切法何甞住相即真谛也。

【疏】既常念佛则不滞于空。

【记】次二句虽达法空法法宛然非相即相立一切法何甞滞空即俗谛也。

【疏】超越二边从容中道。

【记】非真而真非俗而俗即遮而照即照而遮遮照同时真俗不二故曰从容即中谛也然此三谛说有前后用在一心能知此者可谓真达。

【疏】念念契合弥陀法身声声流入萨婆若海。

【记】念下四句明观契境弥陀法身即是三德秘藏萨婆若翻一切智即佛智也深广莫测喻之如海既达三谛任运自与秘藏佛智相冥相即故云契合流入也。

【疏】临终决定上品上生。

【记】临下二句明因趣果所以决定上品上生者以由上品必发三心至诚即今中谛深心即真谛回向发愿即今俗谛与彼三心宛然符合上品上生故无疑矣。

【疏】岂非心净佛土净乎。

【记】岂下二句决前问意。

【疏】故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此乃真无生非谓生法外别有无生也净名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即斯谓也。

【记】故下引证莫非三谛炽然求生俗谛也生体叵得真谛也真俗无偏中道也此下点示即前真达净名论中自引准上可解。

【疏】问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须念他佛耶。

【记】三问中世人不知佛有未妄认经中心是之说遂起上慢更不进修故引观经而为决破。

【疏】答祇由心本是佛故令专念彼佛。

【记】答中初二句就问通答。

【疏】梵网戒云常须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成之佛。

【疏】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弥陀佛者成佛也。

【记】梵下别分未佛虽是一修性不同汝执心是乃性具佛全体在迷如玉蕴石似金杂鑛岂可下凡滥同上圣故曰汝心未成佛也一切诸佛全性起修修极性显安住秘藏证大涅槃如无瑕玉似纯净金能施大用摄化众生故曰弥陀成佛也。

【疏】未成之佛久沈欲海具足烦恼杳无出期成之佛久证菩提具足威神能为物护。

【记】未下八句双显过德。

【疏】是故诸经劝令念佛即是以未成佛求他成佛而为救护耳。

【记】是故诸经下正示经意成上由心是佛令念彼佛之语。

【疏】是故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隔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远矣。

【记】是故众生下蹑前反显劝令修进。

【疏】问四字名号凡下常闻有何胜能超过众善。

【记】四问中据前行法屡示称名是多功德今附浅识再显胜能初二句牒计次二句诘问。

【疏】答佛身非相果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体。

【记】答中初四句通示立名所以非相即法身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虗空果德即应身上冥下应即报身三身三德高不可仰深不可测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故立嘉名以召其体是则一称名号三德全彰岂谓常闻辄生轻慢。

【疏】十方三世皆有异名。

【记】十下二句泛举诸佛名同。

【疏】况我弥陀以名接物。

【记】况下二句别彰弥陀最胜。

【疏】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

【记】是下显示诵持益大为种除罪现因也获证菩提来果也。

【疏】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记】信下蹑意结皈上科。

【疏】华严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疏】药师经云若彼佛名入其耳中堕恶道者无有是处阿难诸佛境界诚为难信皆是如来威力非声闻支佛所能信受唯除补处菩萨耳。

【疏】占察经云欲生他方现在净土者应当随彼世界佛名专意念诵一心不乱决定得生彼佛净土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等。

【记】华下连引三经证成。

【疏】余诸佛名闻持尚尔况我弥陀有本誓乎。

【记】余下举彼况此。

【疏】末俗障重多忽持名故委引圣言想无迟虑也。

【记】末下斥世申意。

【疏】二感圣中。

【疏】释迦翻能仁即大慈垂应牟尼翻寂默即妙智冥真合此为佛则三身备矣。

【记】赞我佛号中释迦姓也牟尼名也二皆翻梵成华即显法报应三身大慈垂应应身也妙智报身世冥真法身也。

【疏】佗不能为故甚难举世未见故希有。

【疏】下列二难于此恶世修行成佛一难也为诸众生说此法门二难也。

【记】甚难总示中世间一切智用不为甚难希有于恶世中得道证圣又能开示众生往生法门可为甚难可为希有。

【疏】初中娑婆亦云索诃此翻堪忍。

【记】娑婆梵语二名奢切之异同翻堪忍。

【疏】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

【记】引二经释义单复不同初即众生深著浊恶甘忍众苦。

【疏】准佛刹经有二义初义同上二云彼有行菩萨乘者成就忍辱将护有情善自调伏若人加害悉能含忍终不放逸故云堪忍。

【记】次即菩萨化他成就忍智或遇违逆大慈悲心终不弃舍。

【疏】五浊亦云五滓又言恶者谓能具造十恶业故。

【记】五浊中浊则不清净滓则杂秽恶则不善以恶业不清净故名浊滓棱严云譬如砂土投于清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

【疏】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时分下四浊聚在此时从减劫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

【疏】见者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五利使也。

【疏】烦恼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也。

【疏】众生者揽阴为人假名众生。

【疏】命者刹那生灭催年促寿。

【记】劫波翻时分悲华经云人寿六万岁百年减一年至三万未得为浊二万岁时浊之始也释迦出世人寿百岁浊可知矣劫浊为总四种为别二三总于利钝十使身见者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故边见者执偏之心不履中故邪见者邪心取理作阐提行故戒取者外道邪戒或虽佛戒偏心坚执故见取者谬见涅槃故引取无厌曰贪忿怒无慈曰嗔迷惑不了曰痴自恃轻他曰慢迷心乖理犹预不决曰疑前五体轻易断故名利后五重浊难断故名钝四即五蕴法聚为众生假名五中催年促寿者新新生灭报限不久故悲华又云寂意菩萨问佛其余诸佛所有世界清净微妙今我世尊何因缘故处斯五浊恶世成等正觉佛言吾以大悲愿力故取此弊恶不净土耳。

【疏】第二难中念佛法门。

【记】二说法难中初至往生显法妙收机初二句叠法。

【疏】不简愚智不择豪贱不论久近不选善恶。

【记】不下四句所摄之机愚智则性有利钝贵贱则报有强弱久近则功有浅深善恶则行有好丑。

【疏】唯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十念往生。

【记】唯下三句感生行相临终恶相即观经下品下生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等十念往生即下生中具足十念等。

【疏】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

【记】此则正显难信之意具缚者三惑全在故屠谓宰杀沽即酤卖如此恶人止由十念便得超往岂非难信。

【疏】二显实中。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下(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