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前三皆名无量初即寿命二即相好三即所证法身无上故喻如幢。
【记】西方七佛一二寿命与相皆从报德第三幢喻高显法身最上故。
【疏】大光大明并喻佛智自行化他破障除惑。
【记】大光大明二皆以光显智光能破暗智能断惑。
【疏】宝相者应佛相好如宝可贵。
【记】宝相法喻双举其相端严如宝尊贵。
【疏】净光者亦即法报。
【记】净光者智光纯净惑暗无余故。
【疏】问初无量寿即是弥陀若自劝赞于义非便答同名甚多必非极乐法藏所成之弥陀。
【记】次决疑不应自赞故答中且如弥陀对问显意须知诸佛皆有同名同号如法华二方同名日月灯明坛[纥-乙+(暴-(日/共))]有八百亿同名释迦等。
【疏】狮子者众圣中尊故以兽王比焉又狮子一吼兽闻皆死喻佛说法魔外消亡。
【记】下佛六今第一从喻二义一以法身无上故谕如王次以应身说法利机魔外消伏。
【疏】名闻名光义同前释。
【记】二三同前南方一佛今分二号。
【疏】达磨翻法单云法者所证法身轨持万化故次云幢者高出物表故三云持者任持常住故。
【记】四与六华梵虽异无非法身五即法喻双举亦法身德也。
【疏】释迦翻能仁即大慈垂应牟尼翻寂默即妙智冥真合此为佛则三身备矣。
【记】赞我佛号中释迦姓也牟尼名也二皆翻梵成华即显法报应三身大慈垂应应身也妙智报身世冥真法身也。
【疏】佗不能为故甚难举世未见故希有。
【疏】下列二难于此恶世修行成佛一难也为诸众生说此法门二难也。
【记】甚难总示中世间一切智用不为甚难希有于恶世中得道证圣又能开示众生往生法门可为甚难可为希有。
【疏】初中娑婆亦云索诃此翻堪忍。
【记】娑婆梵语二名奢切之异同翻堪忍。
【疏】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
【记】引二经释义单复不同初即众生深著浊恶甘忍众苦。
【疏】准佛刹经有二义初义同上二云彼有行菩萨乘者成就忍辱将护有情善自调伏若人加害悉能含忍终不放逸故云堪忍。
【记】次即菩萨化他成就忍智或遇违逆大慈悲心终不弃舍。
【疏】五浊亦云五滓又言恶者谓能具造十恶业故。
【记】五浊中浊则不清净滓则杂秽恶则不善以恶业不清净故名浊滓棱严云譬如砂土投于清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
【疏】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时分下四浊聚在此时从减劫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
【疏】见者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五利使也。
【疏】烦恼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也。
【疏】众生者揽阴为人假名众生。
【疏】命者刹那生灭催年促寿。
【记】劫波翻时分悲华经云人寿六万岁百年减一年至三万未得为浊二万岁时浊之始也释迦出世人寿百岁浊可知矣劫浊为总四种为别二三总于利钝十使身见者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故边见者执偏之心不履中故邪见者邪心取理作阐提行故戒取者外道邪戒或虽佛戒偏心坚执故见取者谬见涅槃故引取无厌曰贪忿怒无慈曰嗔迷惑不了曰痴自恃轻他曰慢迷心乖理犹预不决曰疑前五体轻易断故名利后五重浊难断故名钝四即五蕴法聚为众生假名五中催年促寿者新新生灭报限不久故悲华又云寂意菩萨问佛其余诸佛所有世界清净微妙今我世尊何因缘故处斯五浊恶世成等正觉佛言吾以大悲愿力故取此弊恶不净土耳。
【疏】第二难中念佛法门。
【记】二说法难中初至往生显法妙收机初二句叠法。
【疏】不简愚智不择豪贱不论久近不选善恶。
【记】不下四句所摄之机愚智则性有利钝贵贱则报有强弱久近则功有浅深善恶则行有好丑。
【疏】唯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十念往生。
【记】唯下三句感生行相临终恶相即观经下品下生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等十念往生即下生中具足十念等。
【疏】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
【记】此则正显难信之意具缚者三惑全在故屠谓宰杀沽即酤卖如此恶人止由十念便得超往岂非难信。
【疏】二显实中。
【疏】第二正示行法分三段初至彼国简余善不生若有下二正示修法我见下三结显劝意。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