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24-A 阿弥陀经疏钞总科

此经疏钞大文分三初通序大意二开章释文三结释呪意云云。

  • ○初通序大意(五)
    • 初明性
    • 二赞经(二)
      • 初总赞
      • 二别赞(四)
        • 初先出说经所以
        • 二统论净土功德
        • 三特示持名为要(二)
          • 初较轮要约
          • 二究明利益(三)
            • 初因成
            • 二果证
            • 三总结
        • 四广显持名所被
    • 三感时(三)
      • 初总叹
      • 二别叹
      • 三结叹
    • 四述意(三)
      • 初愧不听
      • 二明所尚
      • 三原巳释经
    • 五请加
  • ○二开章释文(二)
    • 初略标
    • 二详释(十)
      • 初教起所因(二)
        • 初总
        • 二别(十)
          • 初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
          • 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
          • 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忻厌故
          •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
          • 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
          • 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
          •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
          •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
          •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
          •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云云)二者无量寿经广陈依正(云云)
      • 二藏教等摄(三)
        • 初藏摄
        • 二教摄
        • 三分摄
      • 三义理深广(三)
        • 初摄顿
        • 二分圆
        • 三旁通(二)
          • 初观经
          • 二诸经
      • 四所被阶品(二)
        • 初料简
        • 二总收
      • 五能诠体性(四)
        • 初随相
        • 二唯识
        • 三归性
        • 四无碍
      • 六宗起旨归(三)
        • 初总陈
        • 二异解
        • 三正意(二)
          • 初总举
          • 二别明
      • 七部类差别(三)
        • 初明部
        • 二明类
        • 三非部非类
      • 八译释诵持(五)
        • 初明译
        • 二明释
        • 三明诵
        • 四明持
        • 五结劝
      • 九总释名题(二)(卷二)
        • 初题义
        • 二译人
      • 十别解文义(三)
        • 初序分(二)
          • 初五句证
          • 二列众证(三)
            • 初声闻众(三)
              • 初明类数
              • 二表位德
              • 三出名号(二)
                • 初众名
                • 二总结
            • 二菩萨众(三)
              • 初明类
              • 二列名
              • 三总结
            • 三人天众
        • 二正宗分(四)
          • 初详陈依正令生信乐(二)
            • 初对机
            • 二示法(二)
              • 初总标(二)
                • 初标土显依
                • 二标主显正
              • 二别释(二)
                • 初依报(二)
                  • 初总名极乐
                  • 二别示庄严(四)
                    • 初栏网行树(二)
                      • 初详陈
                      • 二总结
                    • 二池阁莲华(四)
                      • 初池水
                      • 二阶道
                      • 三莲华
                      • 四总结
                    • 三天乐雨华(四)(卷三)
                      • 初天乐
                      • 二金地
                      • 三雨华(三)
                        • 初天雨妙华
                        • 二持供佛
                        • 三供自适
                      • 四总结
                    • 四化禽风树(三)
                      • 初化禽演法(二)
                        • 初正示法音(二)
                          • 初宣音
                          • 二获益
                        • 二释无恶道
                      • 二风树演法
                      • 三总结
                • 二正报(二)
                  • 初化主(二)
                    • 初征名
                    • 二显德(二)
                      • 初名含多义(二)
                        • 初光明无量
                        • 二寿命无量
                      • 二道成远劫
                  • 二化伴(二)
                    • 初见在(三)
                      • 初声闻
                      • 二菩萨
                      • 三总结
                    • 二往生(二)
                      • 初大众
                      • 二上众
          • 二正示愿行令知修证(四)
            • 初发愿(二)
              • 初劝发愿心
              • 二出其所以
            • 二起行(二)
              • 初拣余行
              • 二示正行
            • 三感果(二)(卷三)
              • 初佛现我前
              • 二我往佛处
            • 四结劝
          • 三交引佛言令断疑惑(二)
            • 初明佛同赞(二)
              • 初本佛赞
              • 二他佛赞(六)
                • 初东方(三)
                  • 初列名显广
                  • 二现相表真
                  • 三发言劝信
                • 二南方(三)
                  • 初列名显广
                  • 二现相表真
                  • 三发言劝信
                • 三西方(三)
                  • 初列名显广
                  • 二现相表真
                  • 三发言劝信
                • 四北方(三)
                  • 初列名显广
                  • 二现相表真
                  • 三发言劝信
                • 五下方(三)
                  • 初列名显广
                  • 二现相表真
                  • 三发言劝信
                • 六上方(三)
                  • 初列名显广
                  • 二现相表真
                  • 三发言劝信
            • 二释经应赞(二)
              • 初征名
              • 二释义(三)
                • 初闻持
                • 二利益
                • 三勉信(三)
                  • 初因闻信受
                  • 二随愿往生
                  • 三总结信愿
          • 四互彰难事令切感发(三)
            • 赞诸佛
            • 二诸佛赞巳(二)
              • 初得道难
              • 二说法难
            • 三总结难事
        • 三流通分(二)
          • 初重举听众
          • 二明悉奉行
  • ○三结释呪意

阿弥陀经疏钞总科文(终)

No. 424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一

通序经意。大文分五。自初明性。乃至五请加。今初明性。此经盖全彰自性。又诸经皆不离自性。故首标也。灵者灵觉。明者明显。日月虽明。不得称灵。今惟至明之中。神解不测。明不足以尽之。故曰灵明。彻者通也。洞者彻之极也。日月虽徧。不照覆盆。是彻而未彻。今此灵明。辉天地。透金石。四维上下。曾无障碍。盖洞然之彻。靡所不彻。非对隔说通之彻。云洞彻也。湛者不染。寂者不摇。大地虽寂。不得称湛。今惟至寂之中。莹净无滓。寂不足以尽之。故曰湛寂。恒者久也。常者恒之极也。大地虽坚。难逃坏劫。是恒而未恒。今此湛寂。推之无始。引之无终。亘古亘今。曾无变易。盖常然之恒。无恒不恒。非对暂说久之恒。云常恒也。非浊者。云有则不受一尘。非清者。云无则不舍一法。无背者。纵之则无所从去。无向者。迎之则无所从来。言即此灵明湛寂者。不可以清浊向背求也。举清浊向背。意该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大哉二句。赞辞。大者当体得名。具徧常二义。以横满十方。竖极三际。更无有法可与为比。非对小言大之大也。真者不妄。以三界虗伪。唯此真实。所谓非幻不灭。不可破坏。故云真也。体者。尽万法不出一心之体。体该相用。总而名之曰真体也。不可思议者。如上明而复寂。寂而复明。清浊不形。向背莫得。则心言路绝。无容思议者矣。不可思者。所谓法无相想。思则乱生。经云。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也。又法无相想。思亦徒劳。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是也。故曰心欲缘而虑亡也。不可议者。所谓理圆言偏。言生理丧。经云。凡有言说。皆成戏论。是也。又理圆言偏。言不能尽。经云。一一身具无量口。一一口出无量音。如善天女。穷劫而说。终莫能尽。是也。故曰口欲谈而词丧也。又此经原名不可思议。故用此四字总赞前文。盖是至理之极名也。末句结归。言如是不可思议者。当是何物。惟自性乃尔。言性有二。兼无情分中。谓之法性。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今云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尔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非属他故。此之自性。盖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觉。亦名真知。亦名真识。亦名真如。种种无尽。统而言之。即当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也。今明不可思议者。惟此心耳。更无余物有此不思议体与心同也。若就当经。初句即无量光。洞彻无碍故。二句即无量寿。常恒不变故。三四句即灵心绝待。光寿交融。一切功德皆无量故。五句总赞。即经云。如我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末句结归。言阿弥陀佛全体是当人自性也。又初句明无不照。即用大。二句静无不含。即相大。三四句迥绝二边。即体大。五句总赞。所谓即三即一。双泯双存。辞丧虑亡。不可思议。末句亦结归自性也。又初句言照。即解脱德。二句言寂。即般若德。三四句言寂照不二。即法身德。五句总赞。末句结归。例上可知。又以四法界会之。则清浊向背。是事法界。灵明湛寂。是理法界。灵明湛寂而不变随缘。清浊向背而随缘不变。是理事无碍法界。不可思议。是事事无碍法界。以此经分摄于圆。亦得少分事事无碍故。末言自性。亦是结属四法界归一心也。

○二赞经(二)

初总赞二别赞。

○初总赞。

上言灵明湛寂之体。本无清浊向背。毕竟平等。惟是一心。今谓约生灭门。以不如实如真知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则无明所覆。失本流末。浑乱真体。故名曰浊。如澄泥沙。复使净洁。斯之谓清。即指转五浊而成清泰也。无明所引。弃觉逐尘。违远真体。故名曰背。返其去路。复使归还。斯之谓向。即指背娑婆而向极乐也。然此且就众生一期从迷得悟而言。似有澄之返之之迹。而于自性。实无得失。亦无增损。是故时浊时清。水非易性。忽背忽向。人无二身。所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也。三祇者。三阿僧祇劫也。僧祇解见后文。言三者。以释迦成道。从古释迦至尸弃。历七万五千佛。从尸弃至燃灯。历七万六千佛。从燃灯至毗婆尸。历七万七千佛。云三祇也。备经多劫。远之又远。而今不越一念。疾超生死。一念者。即能念阿弥陀佛之一念也。诸圣者。佛及菩萨也。自凡望圣。隔之又隔。而今不出片言。直登不退。片言者。即所念阿弥陀佛之片言也。至哉二句。赞辞。至。极也。至极而无以加也。妙者。即上四句总明妙义。用者。力用也。夫垢心难净。混若黄河。妄想难收。逸如奔马。历恒沙无数量之劫。轮转未休。攻三藏十二部之文。觉路弥远。而能使浊者清。背者向。一念顿超。片言即证。力用之妙。何可思议。用从体相而出。故止言妙用也。末句结归。言如是妙用当是何经。惟佛说阿弥陀经。足以当之。或问小乘且置。只如诸大乘经。广如山积。云何妙用偏赞此经。答。修多罗中虽具有此义。未有如此经之明且简者。故夫称性而谈。正直而说。非不圆顿。而澄浊返背。方便未彰。其余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而罔措。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即方便而成圆顿。神功胜力。不归此经。将谁归乎。又前是性德。今是修德。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乃至性尽障尽等。互融不二。如教中说。

○二别赞(四)

初先出说经所以二统论净土功德三特示持名为要四广显持名所被。

○初先出说经所以。

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故不忍独善其身。心怀兼利也。兼利之道。弘法为先。而此经注疏。今多泯没。稽古无繇。虽一二仅存。略举大端。未畅厥旨。宏功者。即不可思议功德也。不知此经具有如是功德。则疑而不信。信亦不真。疏钞之作。不容也。肤见者。肌肤在表。所入不深。喻浅见也。浅见奚能测佛深义。而以救世心殷。顿忘其陋也。心思者。心之官则思。尧舜之圣。尚竭心思。我何人斯。庸可忽也。部类者。专谈极乐大本等五经也。文殊者。文殊般若经。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也。杂华者。以华严性海为宗。明教非权浅也。群典者。引诸经论以证明。言非臆见也。详如义理部类二门。及后经文中辩。消归自者。明不专事相。究其归著。悉皆消化融会。归于我之本性。良繇世出世间。无一法出于心外。净土所有依报正报。一一皆是本觉妙明。譬之瓶环钗钏。器器唯金。溪㵎江河。流流入海。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回向菩提者。凡所修为。咸愿往生。是名回向。而向无他向。回向西方者。回向自性也。末二句。摄前起后。欲兴善事。必仗佛加。菩萨且然。况复凡品。精者无二。诚者不虗。古谓精诚之极。鬼神与通。而况三宝大慈。悯念众生。犹如赤子。但有利于众生。精诚求之。宁不加被。

○五请加。

归命。如波罗密例。倒语法也。归义有二。一者归投义。言世人至重者身命。举身命而归依。诚敬之至。无二心也。二者归元义。举身命而归依。即是总摄六根还归一心也。娑婆言释迦。西方言弥陀。先释迦者。教所繇兴也。孺子封俟。尚不背本。凡夫入圣。岂得辜恩。古有临终焚香先供养释迦者。正此意也。说法主者。说法度生。一土之中。无二佛故。接引者。众生念佛。佛垂接引。喻如行路。弱者接而济之。迷者引而导之也。复有二义。见生接引。则资其道心。临终接引。则摄其神识。大慈尊者。如母忆子。名之曰慈。慈无以加。名之曰大。尊即主义。交互言之。亦可释迦此土之尊。弥陀彼土之主也。兼二如来。是谓佛宝。不可思议佛护念经。此经原名也。是谓法宝。舍利文殊等。闻经众也。是谓僧宝。称之为宝。略有六义。一希有义。二离垢义。三势力义。四庄严义。五最胜义。六不改义。具如要集中说。推而极之。极乐娑婆二土。四维上下十方。以至微尘佛刹。则徧一切处。过现未来。则徧一切时。于中三宝。横该竖彻。无穷尽也。又三宝者。复分事理。有别有同。如后文辩。今是内外自他悉归命也。古云佛灭度后。凡诸弟子。所有著述。皆归三宝。良繇圣境高玄。佛言微妙。而欲以凡夫毫末之智。冈自评量。是乃用蠡测海。持管窥天。漫自疲劳。所得几何。故必归命三宝。冥希加被。威神者。如经言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贤圣力不可思议。仗三宝力。能使愚衷。忽成胜智。凡口所述。冥通圣心也。遐迩者。兼处与时。处则繇一隅以至周徧十方。时则繇刹那以至尽未来际。皆名自迩及遐也。含灵者。拣非木石。谓一切有情也。见闻随喜者。但于此经。目览耳听。以至暂尔随顺生欢喜者。皆植善根。同生彼国也。寂光者。如来真净土。生彼国。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得自本心。寂照不二。名常寂光。无上果者。佛证圆满大觉。超越二乘及诸菩萨。此果之上更无过者。名无上果。是证佛一切种智也。经云。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知但得往生。毕竟成佛。故云同证寂光无上果也。乞求加被。意盖如此。以上通序一经大意竟。

○二开章释文(二)

初略标二详释。

○初略标。

法门者。道体幽玄。从门始入。为门不同。故云无量。权巧接引。令得入门。名为方便。而言胜者。方便中方便也。即观经所谓异也。多门者。或谓门门可以入道。何必念佛往生。而有易有难。不妨无拣择中而说拣择。险者崎岖难行。曲者纡回难到。喻余门也。夷坦则易行。喻念佛人皆可为。直捷则易到。喻念佛速超生死。如韦提希。亦徧观十方世界。而惟愿生极乐也。得常见佛者。起信论既示真如三昧。及二门止观竟。复云。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难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于佛。如修多罗说。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此经则七日一心。佛现在前。是也。故知灵山过。龙华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是名最胜第一方便。得出轮回者。繇惑起业。繇业感报。往来六道。轮转无穷。依余法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而托质世间。升沈未保。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是也。是为最胜第二方便。得波罗密者。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輭。即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密。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如大本法藏愿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不取正觉。是为第三最胜方便。得疾解脱者。智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又十住断结经云。是时座中。有四亿众。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去此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莲华化生。不繇父母。汝当生彼。故大本云。菩萨欲令众生速疾安住无上菩提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是知蚁山风水。迟疾天殊。古谓欲得一生取办。便于是法留心。是名最胜第四方便。

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何以故。烦恼强故。未得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彼。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以施戒福力。或作王臣。富贵自在。纵遇知识。不肯信从。荒迷放逸。广作众罪。繇此堕落。又喻二人救溺。直入水救。彼此俱溺。有方便者。往取船筏。乘之救接。皆得免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要须近佛。得无生忍。方能苦海救度众生。如得船者。又云。譬如婴儿离母。或堕坑井。或渴乳死。又如弱羽。祇可依树缠枝。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应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临终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忍。还来三界救度众生。正定聚者。拣异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定。初心进退未定。今生安养。无论高下。皆不退转故。聚者会也。即文中诸上善人之会。今谓入此聚中。见佛闻法故。六心堕落者。身子发菩萨心。证别教六住。因逢乞眼。遂退大心。沈沦五道。尘劫声闻者。有于大通佛世发心。皆因退大。尘点劫来。堕声闻位。故经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引此以明初心菩萨。犹宜亲近如来。得所依归。终无退转故。菩萨父者。华严十一经。威光童子。覩如来相获十种益。首云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疏谓以念佛三昧。菩萨之父。故首明之。良繇菩萨以方便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方便故。又念佛成佛。是亲种故。十地始终者。十地文中。从初至末。地地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又云。远行地菩萨。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虗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故龙树以初地往生。摩差末以得忍往生。至如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发愿往生。莫可胜数。况初心乎。永明谓欲托质莲台。永离胎藏。生极乐等诸佛国土游戏神通者。皆能了达自心。无不化往。天如谓汝若悟心。则净土往生。万牛不能挽矣。然则初心菩萨。虽曰了明。去佛尚远。正尔求生不可后也。

二义者。一是较量于多种净业。二是拣别于本部大本。故云径路之径路也。径路者。路小而捷名径。小喻念佛为力之简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导大师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是也。故云。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余门之比念佛。则念佛为速矣。念佛复有多门者。如后文中所开实相念佛四种。乃至万行回向等。实相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数门。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麤境细。妙观难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坠。唯此持名一法。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古人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故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鹤冲过凡禽。争如鹏举。骥骤虽超群马。未及龙飞。皆上喻念佛。下喻持名念佛也。不疾不行者。易系词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谓疾而后速。行而后至者。物之常也。蓍卦之体。寂无思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万物而谓之神也。引此以明诸门念佛。虽同曰往生。而为力稍难。为时稍久。是须行须疾。乃至乃速也。今则不稽岁月。不假作为。七日一心。即生彼国。何其神妙一至是也。故普贤行愿品钞云。大藏中数百余本。或经或论。说修彼因。然皆勤积。乃得往生。今但称名。便登不退。岂非径而复径者哉。

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以事理无碍。同顿同终。事事无碍。不同彼二。拣乎同教一乘。故名为别。非藏通别圆之别也。今谓分摄乎圆者。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略说有十。一。华严器界尘毛。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此则水鸟树林。咸宣根力觉道诸法门故。二。华严一微尘中。具足十方法界。无尽庄严。此则如大本云。于宝树中。见十方佛刹。犹如镜像故。三。华严不动寂场。徧周法界。故云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徧。此则如大本云。阿弥陀佛常在西方。而亦徧十方故。四。华严喻药王树。若有见者。眼得清净。乃至耳鼻六根无不清净。众生见佛。亦复如是。以见圆觉佛。闻普门法。神力乃尔。此则阿弥陀佛道场宝树。见者闻者。六根清净故。五。华严。八难超十地之阶。此则地狱鬼畜。但念佛者。悉往生故。六。华严一即一切故。如来能于一身现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一一头出尔所舌。一一舌出尔所音声。乃至文字句义。充满法界。此则如大本云。彼国无量宝华。一一华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佛普为十方说一切法故。七。华严舍那释迦。双垂两相。此则如观经云。阿弥陀佛现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身。而又见丈六之身。于池水上故。八。华严以卢舍那佛为教主。此则如清凉云。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故。九。华严名大不思议。净名诸经名小不思议。此则亦名不可思议功德故。十。华严为教。即凡夫心。便成诸佛不动智。此则不越称名。佛现前故。是则齐等净名诸经。同为华严流类。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以少分义。故名分圆也。

○三旁通(二)

初观经二诸经。

○初观经。

旁通者。不别顿圆。但取诸大乘经义理相通。以十六观。是净土专经。故先举也。定散者。孤山判十六观为定善。此经持名为散善。今谓一心不乱。有事有理。即事一心。非全散。何况理一。正符彼意者。彼经三观。即空即假即中。超乎次第。是为一心。今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则能持所持。了不可得。是名空观。正当空时。能所历然。是名假观。非假非空。常空常假。不可思议。是名中观。良以单提圣号。直下一心。有何次第。正三观圆修之义也。是则彼经以心观为宗。此经以心念为宗。观即念也。念即观也。两经所说。既同一心。何独此经抑之为散。故此法门名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亦名般若三昧。亦名普等三昧。三昧之言定也。既通多种三昧。何得为散。大要观想若非一心。观亦成散。持名若得一心。持即成定。不在观想持名。而在一心。与不一心也。如净觉疏者。疏云。智者大师于观经。以三种净业属散。十六妙观属定。未闻以持名为散也。孤山判此经为散善。予不韪彼说。且普门品疏。释一心称名。有事有理。存念观音。无有间断。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名理一心。普门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释之。今云一心不乱。何得贬为散善。愚按智者入灭。唱三宝名。章安临终。亦称弥陀。及二大士。彼师资自行如斯。必不散判称名。于是益信。

但名者。或谓观经教想彼佛相好。此经但持四字空名。则不见佛身。故名散善。然经云。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既佛现。则宁无相好。况与众。则主伴齐彰。盖彼以作观见佛。此以持名见佛。为因不同。见佛则一。劣应者。或谓观经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此经不说。疑是劣应。故名散善。然大本云。尔时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阿难见佛。容体巍巍。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则观经所说。犹一世界。今言一切世界。则更为高大。何得言劣。又大本言。阿弥陀佛道场宝树。纯以众宝。自然合成。则非木菩提树下之身。何得言劣。又观经言。彼佛或现丈六八尺。或现大身。满虗空中。则随机所见。大小无定。故古谓即劣即胜。生法不二。而况今经。不出大小。何得定指为劣。华局车轮者。或谓观经华大十二由旬。此经车轮。华局于小。故名散善。不知车轮之义。大小无定。大本车轮大至百千由旬。何止十二。详如后文中辩。五逆不生者。或谓观经言五逆得生。大本唯除五逆。则济度功狭。故名散善。不知唯除五逆下。有诽谤正法四字。五逆而兼谤法。乃在所除。虽具五逆。不谤法者。未必不生也。良繇谤则不信。不信不生。故所谓疑则华不开是也。观经不言谤法。如兼谤者。亦不生也。又观经下下品五逆文中。谓其人十声称名。遂得往生。则观想未成。唯资十念。五逆之生。正称名得生耳。况大本云。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堕地狱者。非五逆人而何。止属下品者。或谓观经下之三品。初言智者教令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三言善友教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名号。则持名往生。似唯下品。不知持有事理。理复浅深。今下生者。仅是事善。若成理观。则与彼经三观圆修。冥契不二。何虑品位之不高也。况下品文中。乃指恶人愚人。非谓善人智人持名。亦居下品也。故知二经。其义一也。独要者。略有三意。一者。观经所明佛身。虽云即报即法。而那由恒沙。不无数计。生身尊特。犹待辩疑。此经但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则不属诸数。直指法身。独要一也。二者。十六妙门。虽云即观即心。而先日。次水。次地。次树。次座。方入佛观。则不无次第。犹觉繁长。此经不修余业。单事持名。倐尔一心。便得佛现。独要二也。三者。上三品生。乃能游历十方。承事诸佛。中下二品。皆无此文。今持名往生。便得供佛诸方。食时还国。独要三也。闻说一义。尚恐生疑。更闻独要。必致深骇。故云难信之法。又云不可思议功德经也。

○二诸经。

净名法华等者。此一心持名。得生彼国。即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净名义。又此一心持名。即以深心念佛。乃至独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无侣。一心念佛。一称南无佛。皆成佛道。是法华义。等者。略举余经。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是般若义。如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是圆觉义。如五百长者子。称七佛名。遂得见金色之身。成阿罗汉。是观佛三昧义。如菩萨六念。念佛第一。又云。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得断烦恼。是涅槃义。如佛告父王。汝今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又云。十心向往。命终必生彼佛国土。是宝积义。至如华严圆义相通。见前文。念佛之义。不可胜举。如上且就一经大旨而言。泛论经义。则维摩丈室。容八万四千师子之座。今此净土。十方往生。犹如雨点。皆生七宝池中。曾无窄隘。即净名义。如来神力品。释迦与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乃至梵天。为赞叹法华故。今此六方赞叹亦复如是。即法华义。略举少分。通诸大乘。余不繁叙。又起信因缘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以修习止观被中机。以求生净土被上机。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则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义理所该。总结上文。愆尤者。轻毁此经。即轻毁大乘。获罪无量故。

○四所被阶品(二)

初料简二总收。

○初料简。

一教义一对者。以教为宗。令达义为趣。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其意云何。正欲晓会经中所说阿弥陀佛正报依报清净庄严。信之愿之。则生彼国。教中有如是义。是其趣也。不徒为语言文字而。二事理一对者。以事为宗。令显理为趣。承上一经言教。俱约所诠之义。而义中复有事理。言崇尚此依正信愿等事。其意云何。正欲显发事中所具至理。是其趣也。不徒为事缘之迹而。三境行一对者。以境为宗。令起行为趣。境即是所观之理。对能观之智。故名为境。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既知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趣也。不徒为晓达此理而。四行寂一对者。以行为宗。令至寂为趣。言崇尚此念佛观行。其意云何。良繇心虽本寂。多生习染。触境生心。若不修观行。纵令强抑妄心。终非定慧平等。今依正观。执持名号。至于一心。则复还空寂之体。是其趣也。不徒为有作妄计而。五寂用一对者。以寂为宗。令发用为趣。言崇尚此寂。其意云何。良繇妄想执著。无繇解脱。妄尽心一。则净极光通。喻如尘尽镜明。无像不现。所谓既生本国。得无生忍。还入生死。以无数方便。大作佛事。度脱众生。妙用恒沙。是其趣也。不徒为沈空滞寂而。如是十门。展转生起。以为宗趣。

○七部类差别(三)

初明部二明类三非部非类。

○初明部。

姚秦者。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今言姚者。拣非余秦也。三藏者。通经律论。兼善华梵故。法师者。佛法所属。演扬诲众。为表范故。鸠摩罗什者。梵语具云鸠摩罗耆婆什。上五字。此云童寿。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什。华梵合举。称罗什也。译者。易也。易梵成华也。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北方曰译。今经自西来。而言译者。汉之北官。兼善西语。摩腾始至。遂称为译。今仍之也。按本传。师。中天竺国人。父名鸠摩罗琰。家世相国。弃荣出游。龟兹王以妹妻之。生师。师生而神灵。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试取加顶。俄念此钵甚重。我何能举。即不胜重。遂悟万法惟心。博学强记。人莫能及。以冲年高德。故云童寿。既通三藏。东游龟兹。王设金狮子座处之。苻坚据秦。将事西讨。适太史奏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云。朕闻龟兹有罗什者。得非此耶。遣将吕光。临发。谓曰。朕非贪地用兵。闻罗什深解法相。为后学宗。若克龟兹。即宜驰驿送什。及破龟兹。载什以归。中道闻坚为姚苌所害。遂止不返。什师因不至秦。后苌亦闻师名。要请。而光不允。苌亡。子兴复请。亦不允。因遣兵伐光。光姪降秦。方得迎师入关。奉为国师。师阅旧经。义多纰僻。不与梵本相应。乃集沙门肇叡等。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并畅神源。发挥幽致。师未终少日。集众谓曰。愿所宣译。传之后世。咸共流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阇维薪灭形尽。舌根俨然。今此经者。译于什师。而舌根不坏。与诸佛出广长舌。赞叹此经。合而观之。佛语不虗。于是益信。

舌根不坏者。智论云。有比丘诵弥陀经。命欲终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诸大众。俱来迎我。后从火化。舌根不灰。色相自若。天乐西迎者。宋唐世良。诵弥陀经十万过。一日谓家人曰。佛来迎我。言。作礼坐逝。其夜有利行人。在道味山上。梦西方异光。旛华缤纷。音乐嘹喨。空中声云。唐世良生净土。解冤往生者。宋上虞民冯珉。少事游猎。见巨蛇。持矟将往刺之。时蛇在岩下。欲噬黄犊。珉推岩石压之至死。蛇屡为崇。珉修忏念佛经年。蛇不能害。一日请同社净侣。诵弥陀经。合掌而化。未终坐脱者。晋智仙法师。号真教。住白莲寺。十三年西向十念。十二时不暂废。一夕微疾。命观堂行人诵弥陀经。未终卷。安然坐脱。归如入定者。宋释处谦。精修净土。一夕。诵弥陀经毕。称赞净土。告众曰。吾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终覩白莲者。宋嘉禾郡钟妪。日诵弥陀经十徧。念佛不辍。一日语其子曰。见白莲华无数。众圣迎我。遂端坐耸身化去。银台金台者。怀玉禅师。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精进念佛。诵弥陀经三十万徧。一日见西方圣众。多若恒沙。一擎银台。从窗而入。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玉感激。倍复精进。三七日后。见佛满空中。乃谓弟子曰。金台来迎。吾生净土矣。说偈含笑而逝。郡守段公异之。作诗赞美。有枝低只为罣金台之句云。麤乐细乐者。元子华禅师。大历九年。于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六月。忽得疾。夜闻香气乐音。空中告曰。麤乐过。细乐续来。君当往生。良久念佛而化。异香连日不散。

此正明执持名号也。净业诸贤。多不繁载。姑举昭灼世人耳目者一二。以为激劝。飞光者。唐善导大师。人问念佛得生净土否。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导乃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光从其口出。十声至百。光亦如之。光明满室。帝闻其事。勅所居为光明寺。后登柳树端坐而化。出佛者。少康法师。在乌龙山。建净土道场。劝人念佛。众见师念佛一声。口出一佛。至于十念。十佛次出。犹若连珠。临终之日。口旋异光数道。奄然而逝。响弥者。唐道绰禅师。平居为众讲无量寿经。将二百徧。人各掐珠。口称佛号。或时散席。声播林谷。音彻者。唐法照。于并州五会念佛。感代宗皇帝宫中闻念佛声。遣使遥寻。见师劝化之盛。遂诏入宫。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六时者。晋慧远法师。居庐山。制莲华漏。六时念佛。澄心系想。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徧虗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及菩萨众。水流光明。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至期。端坐而逝。十字者。宋长芦宗赜禅师。禅理洞悟。宗说兼通。而远遵庐阜之规。建莲华胜会。其法日念阿弥陀佛。或千声万声。各于日下。以十字记之。一夕。梦一男子。乌巾白衣。风貌清美。谓赜曰。欲入公弥陀会。乞书一名。赜问公何名。曰。普慧。又云。家兄普贤。亦乞登名。言讫遂隐。赜觉而语诸尊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乃知圣贤幽赞。以二大士书于录首。昭代者。今代也。如西斋。空谷。天奇。毒峰等。皆近世高僧。笃信精修。匹休前古。相续不绝。稍详往生集中。盖千万中。纪其一二而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