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题义有四。初能说佛。二正明说。三所说佛。四结说名。言此土释迦牟尼佛。说彼土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信愿往生之经也。统括大意。次乃离释。
【钞】统括者。先且略表全文。使血脉贯通。意义具足。次乃一一离而释之。题止佛名。而言依正等者。观经言佛便周。今举佛名。摄无不尽故。
【疏】次离释也。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备三觉故。又云智者。无不知故。又佛者。十号之一。又佛地明十义佛。天台明六即佛。华严明十身佛。故佛者。天中天。圣中圣。凡单言佛者。即本师释迦牟尼也。
【钞】梵者。净也。对华名梵。文质之谓也。具者。具足。梵语当云佛陀。不言陀者。省文也。译以震旦之言。则云觉者。对迷者得名也。三觉者。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三觉俱圆。故曰自他觉满之者。又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俱离名觉满。亦三觉义。又云智者。智即觉义。无不知者。智论云。知一切众生数非数。常非常等。是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是也。即觉满义也。十号者。万德世尊。举莫能尽。略而言之。如来至佛。共有十号。十号之中。佛当其一。具兹十德。世出世间之所宗主。故名世尊。十义者。具二智。断二障。觉二谛。得自他二利。如梦觉华开二喻。合之为十义也。六即者。始乎理即。终乎究竟。盖始则全觉全迷。中则觉而未尽。末乃无所不觉。今称佛者。指究竟也。十身者。一正觉佛。至十随乐佛。详具离世间品。此十身佛。唯华严有之。然约其大要。不出觉满之义。故曰十身初满。正觉始成。名圆满佛也。天中天者。天有四。一世间天。诸国王是。二生天。欲色无色诸天是。三净天。四果支佛是。四义天。十住菩萨是。佛并超之。是天而又天也。圣中圣者。声闻缘觉菩萨。入圣域而未优。惟佛居极果。是圣而又圣也。即释迦者。过去未来。须标某佛。释迦见坐道场。一土之中。无二佛故。喻如前朝帝主。须称国号。当今天子。直曰至尊。亦以一国之中无二主故。是知单言佛者。即悉达所成贤劫第四佛也。
【疏】说者。悦也。悦所怀故。四辩宣演故。十二部等。至四悉檀。皆是说义。
【钞】悦所怀者。本愿度生。得机而说。所怀畅悦。如大本。世尊欲说此经。先且诸根悦豫。颜色异常。况今持名念佛。得机而说。悦可知矣。四辩者。曰义。曰法。曰词。曰乐说也。四皆无碍。名之曰说。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词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不言义法者。后后兼于前前。词。及乐说。摄义法故。十二部等。指所说也。悉檀者。合华梵云徧施。以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四门。作欢喜生善灭恶入道四益十二部经一切诸法。随宜而说。无量方便。要归作世界等四说。使人得欢喜等四益而已。鉴机授法。其文繁广。略举不悉。
【疏】佛说者。说拣五人故。
【钞】五人者。一佛。二菩萨。三天。四仙。五化人。此五皆能说经。今显此经是至圣立言。金口亲出。不同菩萨在因。天属凡类。仙杂外道。化人非真也。如天子诏。不同百官宰相诸王等语也。
【疏】阿弥陀者。是标显彼佛。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陀。此云量。言佛功德不可穷尽。故云无量。如经寿命光明。是无量中姑举二事。摄余功德也。
【钞】无量者。有二义。一者众多无有数量。二者广大无有限量。复有二义。一者十大数中之无量。二者更无穷尽之无量。姑举二事者。以无量不止寿命光明也。详如后文中辩。
【疏】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有通别二义。契复二义。经复多义。经虽多义。不出贯摄常法四义。
【钞】通别者。佛所说教。总名修多罗。是之谓通。析之则经名修多罗。律名毗奈耶。论名阿毗昙。是之谓别。契复二义者。一者契理。则合道之言。二者契机。则逗根之教。今略契字。但名曰经者。省文也。经复多义者。华严疏引杂心五义。谓一出生。二显示。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佛地二义。谓一贯穿。二摄持。此方四义。谓一常。二法。三迳。四典。故云多义。不出四义者。指贯摄常法四字也。良以经字。西域正翻为线。线有贯持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持则摄持所化之生。此二足该出生五义。而此方经典。亦名曰经。经是线义。此方不贵线。故直取经字。而加以契。古称最为允当。又常者。古今不易。法者。近远同尊。常则久而行之。有共繇义。即名为迳。法则轨而正之。有定据义。即名为典。亦二足该四。则彼方贯摄。此方常法。合而言之。四字之中。尽经义矣。
【疏】又经复有通别二义。经之一字。是为通名。佛说阿弥陀五字。是为别名。如教行理通别亦尔。此三即配三德。圆融具足。如天台所称。闻首题名。功德无量。若配三大。则佛是体大。无量寿是相大。无量光是用大。如教中说。
【钞】教行理者。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诸经皆具教行理三。故名为通。专指此经。则佛说是教。执持名号是行。阿弥陀是理。局此异余。故名为别。配三德者。理即法身。教即般若。行即解脱。又理通行教。法身即般若解脱。乃至行通理教。教通理行。举一即三。例上可知。体相用者。体者。总体。言佛便周。故佛为体。相者。体中所具之相。体无尽。相亦无尽。故无量寿为相。用者。体中所发之用。体无不照。用亦无不照。故无量光为用。若通若别等。亦如上例。
【疏】诸经立名。皆以人法喻。或单或复。此经单人。人复有二。两土果人故。实则三皆融通故。
【钞】单复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具足人法喻三。大方便佛报恩经。人法无喻。妙法莲华经。法喻无人。菩萨璎珞经。人喻无法。大般若经。单法无人喻。梵网经。单喻无人法。今此经者。单人无法喻。他皆例此。两土果人者。菩萨在因。如来在果。故佛号果人。今是此方之佛。说彼方佛故。融通者。举一即三故。如今经虽属单人。而法从人说。喻以人举。言偏义圆。通融交彻。理固然也。
【疏】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名是什师改定。自有二义。一者佛摄无尽义故。二者彼佛人所乐闻故。
【钞】摄义无尽者。如前云言佛便周。则一切功德皆从佛出。佛即不思议故。又弥陀万德洪名。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所喜乐。上至诸佛赞叹。下至鬼畜归依。正谓不思议功德故。
【疏】云疏钞者。疏以释经。钞以释疏。冀易晓也。
【钞】疏者。古云条陈也。又记注也。今谓经义得此。条陈而不隐晦。记注而不遗忘也。钞者。古云略取也。又写录也。略取。则条陈之切要。写录。即记注之显明。冀。望也。经难明。疏通之。疏难明。钞出之。望人人晓了经义也。
【疏】称理。则自性觉。是佛义。自性觉无量。是阿弥陀义。自性本始二觉。是两土果人义。自性觉体徧照。是说经义。后皆例此。
【钞】称理者。以即事即理。所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则依报正报。何非自性。又即理者。事依理成。如净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今经言一心不乱。即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为一经大旨也。冥理而谈。云称理也。觉是总义。觉体之中。广大悉备。无穷无尽。是为别义。本始有二。约先后。则弥陀古佛。此佛新成。是彼本此始。即自性本来是佛为本。无明所覆。今方破惑证智为始也。约因果。则此佛教令往生。乃得见阿弥陀佛。是此本彼始。即自性本有成佛之智为本。依本智而求佛智。乃得成佛为始也。本始互融。常觉不昧。辉天鉴地。耀古腾今。常说如是经。百千万亿座。问。疏钞此经。正为发挥持名功德。普劝诸人求生彼土也。何乃一一消归自性。翻成极则之谈。依然净土是心。奚必舍此愿彼。答。此正双被二根。双破二惑。如前序中所明。良以钝根者。守事相而自足。观此。使知事有理存。毋滞事而迷理。利根者。崇理性而著空。观此。使知理在事中。毋越事而求理。又此经本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与十六观经同意。则欲悟心者。正应念佛求生。又菩萨犹宜近佛。如前教起中说。则已悟心者。亦正应念佛求生。何足疑也。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故患不悟自心耳。悟心。则无一法出于心外。即心即境。即境即心。往生净土。愿见弥陀。不碍唯心。何妨自性。又问。昔人谓华严极教。可得皆约观行。明诸法门。方等而下。何得亦约观行。古德答云。诸了义不了义教。皆是了义。以唯一心故。据此。则圆机对教。何教不圆。理心涉事。何事不理。
○二译人。
【疏】姚秦标代。三藏显德。罗什出名。译之一字。结成能翻人也。
【钞】出处始末备前。兹不重录。古称什师。七佛以来译经师也。犹是略举。且以七佛为言耳。夫毗婆至于释迦。首尾止经二劫。而弥陀成佛十劫。则庄严劫前。更上九劫。所历已几万佛。既六方诸佛。靡不赞叹此经。则万佛以来。亦必皆说此经。亦必皆有译者。而经称母佛者曰。世世佛生。我为其母。子佛者曰。世世佛出。我为其子。以是例之。什师译经。何啻七佛。而此经流通久远。于是益信。
【疏】称理。则自性融通隐显。是华梵翻译义。
【钞】即梵可以成华。则显非密外。方华未尝不梵。则密在显边。当暗中有明。当明中有暗。互相掩映。涉入重重。妙体融通。不一不异。
○十别解文义(三)。
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五句证二列众证。
○初五句证。
【疏】长老者。德长腊老。又德腊具一。亦通称长老。贯下十六尊宿。
【钞】腊者。出家一岁名一腊。周岁之中。惟一腊故。亦云一夏。意正同也。通称者。上云德腊俱尊。此谓独德冠众。单腊先人。亦得名为长老。如毗婆沙论。法性上座。生年上座之类是也。又唐译具寿。则双备德腊。魏译慧命。则专就德言。虽曰二可通称。尤必以德为重。今经所列。盖有有德而无腊者。未有有腊而无德者也。贯下者。长老之称。不独舍利弗。乃至阿㝹楼䭾。皆名长老。皆上首弟子也。
【疏】舍利弗者。梵语舍利。此云鹙鹭。梵语弗。此云子。故云鹙子。亦云身子。亦云珠子。更有多号。恐繁不引。诸弟子中。智慧第一。称第一者。姑显一德。语云。君子不器。况复罗汉。
【疏】鹙子者。其母身形端正。眼净如鹙鹭。连母得名。云是鹙鹭之子也。身子即身端意。珠子即眼净意。更有多号。非今所急。故不繁引。下皆例此。智慧者。在母胎时。已能令母辩胜其舅。八岁登座。十六大国。议论无双。七日之内。徧达佛法。故云智慧第一。姑显一德者。明非身子之外。诸阿罗汉皆为劣慧。亦非身子止具智慧。余则不兼。盖是各举一德。以表法门无量。又以引诸偏好耳。如经言。舍利弗晏坐。目连欲起其定。竭尽神力。不能动其衣之一带。常言目连神通第一。孰知舍利弗神通。乃至是乎。君子不器者。孔子语。如舟不可陆。车不可水。是器也。君子具足多能。不滞一器。岂得谓颜闵无文。游夏缺行。君子尚尔。况超凡入圣。三明皎然。六通清彻。号漏尽阿罗汉耶。故曰姑显一德也。
【疏】首举舍利弗。以此经惟智所解故。
【钞】经中谓佛为众生说此难信之法。难信。则惟智慧深远者。始信不疑。是以首举。或难般若心经。独告身子。则知身子之智。在乎解空。不在净土。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独不曰净土即空。空即净土乎。若拨净土。则非真空。不解真空。则非正智。身子之智。必不如是。
【疏】摩诃目犍连者。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一云莱菔。神通第一。
【钞】目犍连。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树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其族众多。故别以大。神通者。如佛升忉利。毒龙障佛。诸比丘请降龙。佛皆不许。目连化身大小。龙惧遂服。又如外道移山。制之不动。一城释种。举之梵天。及止车烧堂等。故云神通第一。
【疏】摩诃迦叶者。此云大龟氏。一云饮光。头陀第一。
【钞】大龟者。先世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姓。名毕钵罗。亦树也。称大。以别同名。如三迦叶等。饮光者。繇宿生为治金师。与一女人。同以金严佛像。遂感世世身如金色。金色晃耀。吞乎余色。名饮光也。头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有十二行。谓一阿兰若。二常乞食。乃至十二但三衣。以斯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也。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悯其衰。劝令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乃深赞。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故云头陀第一。
【疏】摩诃迦旃延。姓也。此云文饰。一云不定。一云扇绳。一云离有无等。南天竺婆罗门族也。论议第一。
【钞】文饰者。文采修饰也。凡人论议。心虽晓了此理。若直遂而不文。汗漫而不饰。则辞不达意。非善于论议者也。不定者。纵横善巧。是善论议意。扇绳者。子系母故。又破热弹曲为扇绳。不堕断常。发挥中道。为离有无也。如外道问。人死不还。知无他世。谓人死受苦。应当回还。甘受不还。故无他世。答言。如世罪人。被驻牢狱。宁得归否。又问。天何亦不归。答言。堕厕得出。肯再入否。如是种种妙说诸义。增一阿含赞云。善分别义。敷演教道。故曰论议第一。
【疏】摩诃拘𫄨罗者。此云大膝。舍利弗舅。答问第一。
【钞】大膝者。从状得名。舅者。与身子母。是姊弟故。往论胜姊。姊怀身子。机辩迅发。弟不能及。发愤游学。誓不翦爪。读十八种经。答问者。繇精勤故。得四辩才。触问能答。故云答问第一。
【疏】离婆多者。此云星宿。一云室宿。无倒乱第一。
【钞】星宿者。从星乞子而生。因以为名。室宿者。室为二十八宿中。第十三宿。或祷此星故。无倒乱者。心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故云无倒乱第一。
【疏】周利槃陀伽者。此云继道。一云大路边。仅持半偈。得悟证果。
【钞】继道者。其母孕时还家。于中路诞子。继续于途路之间。故云继道。大路者。母生二子。皆于路边。言大以别小也。半偈者。出家愚暗。久无所解。兄先入道。怪其无知。遣使归俗。倚佛寺门。嗟叹流涕。佛怜而录之。使诵扫帚。每日诵之。记一忘一。久之忽悟。垢净惑除。得阿罗汉。
【疏】难陀者。此云善欢喜。放牛难陀也。
【钞】放牛难陀者。难陀有三。阿难陀。孙陀罗难陀。兼此为三。以放牛别余二故。
【疏】阿难陀者。此云庆喜。又云无染。佛之从弟。多闻第一。就当经。则阿难与众。同闻净土之教。而独以总持力。忆念不忘。成结集也。
【钞】庆喜者。佛成道日诞生。王及臣民。既闻太子成佛。又闻宫中诞子。双美二难。一时毕具。举国忻庆。因以立名。又见其相者。闻其声者。覩其威仪者。无不欢喜故。无染者。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亦其事也。佛从弟者。佛。净饭王子。阿难。白饭王子。二王昆季故。多闻者。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说法。不忘一字。涅槃称阿难多闻士。又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是也。同闻独忆者。正表强记超乎等夷也。故曰多闻第一。
【疏】罗睺罗者。此云覆障。或云执日。密行第一。
【钞】覆障者。本阿修罗名。能以手障日月。故名覆障。亦曰执日。障有二义。一云。佛为所障。不即出家。以未有子。父王不许出家。后以指腹怀姙。方遂本志。则佛被其障也。一云。六年在胎。以宿生曾塞鼠穴。幽之六日。今报六年。则已自被障也。密行者。经云。罗睺罗密行。惟我能知之。惟佛能知。则菩萨声闻皆所不知。况凡夫乎。积行而人不知。故曰密行第一。
【疏】憍梵波提者。此云牛呞。受天供养第一。
【钞】牛呞者。过去世中。轻弄沙门。今报牛呞。又五百世曾为牛故。牛虽不食。恒事虗哨。余报未尽。故称此名。天供者。马麦之报。彼独于天上尸利沙园受供。又凡夫覩形。不知观德。多轻之者。恐人讥笑遭愆。常居天上。诸天敬奉。故云受天供养第一。
【疏】宾头卢颇罗堕。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三字。此云利根。姓也。
【钞】先名后姓者。其族凡十八。称名在先。别其余也。奈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栴檀钵置刹顶上。号于众云。神力能取者即与。尊者现通取钵。佛呵责已。勅令不得入灭。留身久住。应末世供。为大福田也。
【疏】迦留陀夷。此云黑光。
【钞】黑光者。颜容麤黑故。又黑色光耀。异常黑故。夜行乞食。人见惊骇。佛禁夜行。繇此制也。
【疏】摩诃劫宾那者。此云房宿。知星宿第一。
【钞】房宿者。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父母祷此星而生子。一云初出家时。将欲诣佛。中路值雨。寄食陶舍。俄有比丘来共宿止。彼比丘者。即佛化现。闻法得道。则房宿者。以于陶家房舍。而旅宿故。亦一义也。知星宿者。不假玑衡。通晓天象。故云知星宿第一。
【疏】薄拘罗者。此云善容。寿命第一。
【钞】善容者。颜貌端正故。寿命者。寿年百有六十。故云寿命第一。繇昔持不杀戒。九十一劫。寿不中夭。又昔曾施一病僧诃棃勒果。感五不死。初生现异。母以为怪。置之熬盘不死。复置釜中不死。复置水中。巨鱼吞之。鱼为人获。刀破子现。一无所损。火不能炮。汤不能煑。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割。名五不死。又闲静少欲。收摄六根。灭度之后。塔犹却贝。故常乐闲居。不处众中。亦称第一。
【疏】阿㝹楼䭾者。一名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无灭。亦云如意。天眼第一。
【钞】无贫者。昔于饥世。曾以稷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资用充足。至今不灭。所求如意。故有无贫等三译。天眼第一者。出家喜眠。佛说法时。昏睡不觉。佛乃呵责。比之螺蛤。发愤精进。经七昼夜。眼不交睫。失其双目。佛教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天眼。观大千界如覩掌果。故云天眼第一。
○二总结。
【疏】如是者。结上。等者。例余。大者。收前大义。弟子者。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如斯胜会。可谓难弟难兄。善作善述。
【钞】结上例余者。前结十六尊者。后例千二百人也。收前大义者。此大弟子。即前大比丘大阿罗汉。以一大字摄前二也。学在师后者。先觉后觉。如兄先弟后故。解从师生者。启发育养。而成法器。所谓从佛口生。当绍佛种。如父母生子故。难弟难兄者。古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言兄豪弟俊。无可优劣。今不取彼意。略喻佛为兄。诸阿罗汉为弟。二俱难得故。善作善述者。古称文王以王季为父。父作于前。以武王为子。子述于后。今亦不取彼意。略喻佛为父。诸阿罗汉为子。师资道协故。
【疏】称理。则自性王数融通。是佛与弟子俱义。
【钞】台教云。心王如来。心数弟子。今释谓王者。八识也。此八识者。善恶轮转。繇之主宰。如王御臣。如师率弟子故。数者。五十一心所也。此五十一。一则恒依心起。二则与心相应。三则系属于心。其于八识。如臣向君。如弟子奉师故。又智觉云。十大声闻。皆是自心十善法数。毗昙偈云。欲想更乐慧。念思及解脱。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以痛。是知大迦叶者。心欲数以志存出要。善欲心发。舍世恶欲故。富楼那者。心想数。以想则分别。辩才无碍故。迦旃延者。更乐数。以问答往复。更相涉入。论议不穷故。乃至慧舍利弗。念优波离。思罗睺罗。解脱善吉。作意那律。三摩目连。痛阿难等。痛者。受也。领纳意也。王必具数。数必归王。此二相扶。而取开悟。若王若数。不出自心。但得一心。王数俱尽。
○二菩萨众(三)。
初明类二列名三总结。
○初明类。
【疏】文殊师利者。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名法王子。又首举文殊者。例前舍利弗义。
【钞】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言妙首等者。准华严宗。表三法门。曰信行智。妙首者。信也。信为万行万德之头首故。妙吉祥者。行也。佛地经言。一切世间亲近供养赞叹。名妙吉祥。又真谛云。于怨亲中。平等利益。不为损恼。名妙吉祥。又生时有十种瑞。一光明满室。乃至十象生六牙。名妙吉祥。是即解之行故。妙德者。智也。经云。诸佛之母。释迦之师。岂非妙德。是即行之解故。入法正位者。如来据中道第一义。而菩萨入于此地。是谓绍隆佛种。当继佛位。如大君体元居正。所生王子。今在东宫。当绍王位。名法王子。又名佛子。其意亦尔。凡菩萨皆法王子。独称文殊者。荆溪云。于王子中。德推文殊。又诸经文殊常为一切菩萨上首故。例舍利弗者。身子智慧第一。文殊大智独尊。如前所明此经惟智方能信受故。又分别而论。则身子权智。文殊实智。权智明有生净土。实智明无生净土。钝根则从权入实。利根则权实双融。若推本而论。不思议境界经云。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在坐。其名曰舍利弗等。则文殊身子。同一甚深智慧。益知此经非浅智所能信矣。
【疏】阿逸多者。此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也。
【钞】弥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足当云慈无能胜。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又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又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
【疏】又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当知此经流通无尽。
【钞】问。何知必尔。答。法华称古佛放光。为说此经。今佛放光。知必说此。则佛佛说法华也。而此经者。度生最急。诸佛共赞。既为诸佛共赞。必为诸佛所说。龙华之会。必说此经。何疑之有。
【疏】干陀诃提。此云不休息。
【钞】不休息者。行诸梵行。历恒沙劫。然后授记。经此多劫。曾不休息故。
【疏】常精进者二义。一者天台云。见法性常住。行无作正勤故。二者宝积经云。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乃精进之至极也。
【钞】二义者。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长。已生善保持。未生恶预防。已生恶速灭。名四正勤。而言见性无作。则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恶。虽云修善。不修而修。虽云去恶。不去而去。所谓一念不生。是真精进故。二是利他。为多众生。犹未为难。今曰为一众生。少时为一众生。犹未为难。今曰无量劫。多劫而易可化度。亦未为难。今曰犹不受化而不弃舍。不弃舍犹未为难。今曰无一念弃舍。如是精进。更无退堕。故名曰常。又不休息。必常精进。常精进。必不休息。此二菩萨。亦名殊而德一者也。
○三总结。
【疏】及者。承前言净土法门。不但诸圣与会。一切凡众皆同闻故。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曰等。又曰无量者。尽一切诸天故。曰大众者。尽一切众生故。俱者。通结并诸菩萨以下文也。
【钞】上并菩萨。是小大一对。今及诸天大众。是圣凡一对。圣凡共闻此经。毋谓净土为凡夫所不能也。释提桓因者。具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者。此云能。提婆因提者。此云天主。详有五种名。恐繁不叙。迦叶佛灭时。一女人发心修塔。三十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统四方三十二天。又阿含云。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曰天主。等者。等三十二。以及其余也。无量者。又增词以尽。则槩欲色无色诸天也。天有多义。或名昼。以昼长故。或名无愁恼。以常乐故。或名灯明。以无黑暗故。大众者。诸天而下。人及修罗。尽六道一切众生也。一云兼前菩萨声闻。同名大众。通结者。上言与大比丘众俱。今此俱者。言亦与诸菩萨诸天大众俱也。或难。无色。则无耳无身。鬼狱。则极幽极苦。何容与会而闻此经。然无色者无麤色。非无细色也。佛涅槃时。无色天人。泪下如雨。则身至耳闻。亦复何疑。地狱饿鬼。重者或隔不通。轻者未可例判。又佛光所触。地狱天子得证顿圆。然则佛说此经。光照十方。安知鬼狱不得闻也。
【疏】称理。则自性彻上彻下。是罗汉菩萨诸天大众俱义。
【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上而彻乎诸圣也。上亦与之俱。下而彻乎六凡也。下亦与之俱。良以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五戒十善。万行纷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唯是一心。真实性中无差别故。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此间佛法住持。本来如是。
○二正宗分(四)。
初详陈依正令生信乐二正示愿行令知修证三交引佛言令断疑惑四互彰难事令切感发。
○初详陈依正令生信乐(二)。
初对机二示法。
○初对机。
【疏】此下文属正宗。以前是序引。后是流通。唯此为一经所宗之正义也。尔时者。当彼六种成就时也。佛告者。经无发起。佛自说故。良繇此经。救世最急。不俟请故。
【钞】凡言尔时。必上有缘起。故云当彼时也。佛自说者。诸经皆有通别二序。通则证信。别则发起。如法华。则白毫放光。启一乘之教。维摩。则毗耶示疾。开不二之谈。圆觉金刚。以及诸经。多因有问在先。然后佛为宣演。今经不然。故无发起。救世最急者。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现有成药。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应速与。尚何俟其礼聘慇懃。然后投剂。佛救众生。意亦如是。
【疏】问。诸经无论。只如本教二经。皆有发起。今经何独不然。答。意弥切故。亦是不发起之发起故。
【钞】本教二经者。十六观经。与此经大本。皆专说净土。故称本教。观经。则韦提伤子恶逆。厌浊求净。而曰我愿生清净世界。不乐此阎浮提浊恶世也。是以阇王母子为发起故。大本。则世尊一日容颜异常。阿难问言。我从侍佛。未曾获覩威容。有如今日。岂非念过去诸佛。或念未来诸佛。故致然耶。佛言。善哉阿难。有诸天教汝来问。汝自问耶。汝所问者。胜布施一四天下声闻缘觉诸天人民。乃至蜎蝡。经于累劫。尚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诸天人民。乃至蜎蝡。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是以如来颜容为发起故。今难。诸经发起。且置勿论。只如二经。是净土本教。皆有发起。此经不异二经。何以独无。故为此通。言佛说二经。虽亦大悲心切。特示往生。然而观法精微。愿门广大。如前序中说。未若此经。但事持名。即生彼国。尤为要而又要。故佛意于斯。亦复切而又切。为诸众生。作不请友也。不发之发者。现前众生。乐著生死。不求出离。自能发起佛之大悲。说此经故。
【疏】独告舍利弗者。例前唯智所信故。又一告一切告故。又净觉云。合四悉故。
【钞】例前者。即首举身子意。以甚深智慧。洞察于净秽之机。融通于事理之际。方能信受不疑。如般若会上首举须菩提者。以般若谈空。须菩提解空第一故也。一切告者。告身子一人。即是告见前一切声闻菩萨人天大众。及未来一切诸众生也。四悉者。一身子乃左面弟子。经多居首。法应尔故。是世界悉檀。二身子智慧第一。众所宗仰。彼信净土。众亦信之。是为人悉檀。三为不信净土者。自鄙不如。转其邪执。是对治悉檀。四为令习小法者。效其向大。求生净土。究竟成佛。是第一义悉檀。
【疏】又不独智为能信。佛果成就。皆繇智故。
【钞】华严二十二。经云。一切诸佛庄严清净。莫不皆以一切智故。则知阿弥陀佛。亦以此智成就净土功德。而诸众生修净土者。以智生信。则为正信。以智发愿。则为弘愿。以智起行。则为妙行。乃至成佛。恒必繇之。盖通因彻果。成始成终之要道也。岂独为信解之门而已哉。
【疏】称理。则自性自然智。是佛自告舍利弗义。
【钞】无缘而照。弗虑而知。妙性天然。不从他得。是故犍椎未动。启请无人。炽然说。无间歇。
○二示法(二)。
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二)。
初标土显依二标主显正。
○初标土显依。
【疏】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号。出本佛之号曰阿弥陀。三世皆有佛。拣过未之佛曰现在佛。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轨曰说法。现在说法。如大本。及大云中说。
【钞】大本云。彼佛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但以酬其志愿。见在西方。其世界名曰极乐。佛号阿弥陀。大云者。大方等大云经云。尔时世尊。熈怡微笑。从其面门出无量光。大云密藏菩萨问故。佛言西方世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见在说法。告一菩萨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今说大云经。汝可往听。今彼菩萨将来至此。则正当释迦说法时。弥陀亦在彼说法。故知非过非未。现在说法。
【疏】凡言现在。复有二义。如释迦弥陀。均名现在。而小不同。
【钞】小不同者。释迦贤劫四佛。是名现在。而双林示灭。相好难亲。徒仰嘉名。仅存像教。阿弥陀佛。则今日今时。正于彼国。现在说法。是释迦现在之过去。弥陀现在之现在也。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沈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感慕伤嗟。一至于此。今释迦虽灭。弥陀现存。但得往生。便能亲炙。而不信不愿。徒为无益之悲。亦惑矣。
【疏】又此现在。且据释迦当时而言。实则彻于前后。亦复后后无尽。皆名现在。
【钞】前后者。释迦未出世前。弥陀亦现在说法。释迦既灭度后。弥陀亦现在说法。乃至今日。犹云现在。后后无尽者。以释迦说法。止于四十九年。迦叶而上。弥勒而下。纵年数多。亦有限量。未若弥陀说法。至为久远。诸佛莫及。是故不唯今日犹名现在。后后无尽。皆可名为现在说法也。问。弥陀之后。次补观音。安得无尽。答。弥陀住世几劫。观音补之。曾有数否。彼观音尚云。住无央数劫。无央数劫。不可复计劫。不可复计劫。乃授势至。则弥陀可知矣。岂非亦是有尽之无尽耶。况势至之补观音。永无般泥洹时。虽云势至。实弥陀说法无异也。谓之后后无尽。夫奚不可。
【疏】又此现在。且据释迦对彼而言。实则弥陀现在。即释迦现在。
【钞】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现二土也。故清凉云。即本师也。
【疏】然诸佛说法。多种不同。今是依正皆说。详如此经。及大本观经中说。
【钞】多种者。如言说瞻视。乃至香饭等。故极乐世界。不但金口说法。依正悉尔。如大本云。阿弥陀佛。为诸菩萨声闻诸天世人。广宣大教。敷演妙法。莫不欣然悦适。心得解悟。各有所得。又云。东方恒河沙数诸佛。各遣无量菩萨声闻。至阿弥陀佛所。听说妙法。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正报说法。此经水鸟树林演畅妙法。及大本观经。如后文中详引。是依报说法。又大本云。彼国莲华出无量光。光中出无量佛。一一诸佛。皆说妙法。是依正俱时说也。
【疏】有谓说法是应身报身。有谓三身齐说。各随机见。
【钞】应身说者。有云。法身一向不说。报身具说不说。应身定说。则彼佛说法。当是应身。然亦兼报。如大本。高出一切世间之身。观经。六十万亿那由恒沙由旬之身。则岂定丈六。然经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何得定言法身不说。当是随机所见。自不同耳。
【疏】所惜者。万里百城。为参知识。梯山航海。云礼道场。岂可万德如来。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钞】万里者。僧问大随。劫火洞然。未审这个坏不坏。答云。坏。僧曰。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僧疑不决。往还万里。广参知识。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财南游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引此以况阿弥陀佛。是最上知识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况西方极乐世界。是最胜道场也。然古之䟦涉。盖为亲炙圣贤。今日奔驰。祗是遥瞻影像。而且备经险阻。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城东老母。与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过未之佛。势所难逢。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疏】称理。则自性体自灵知。是其土有佛义。自性即今显现。是见在说法义。
【钞】终朝侍佛侧。不见金容。竟日坐法筵。罔闻妙道。遂使魔王混于佛殿。邪法乱乎真宗。但能返照心源。佛法一时双足。
○二别释(二)。
初依报二正报。
○初依报(二)。
初总名极乐二别示庄严。
○初总名极乐。
【疏】此正明乐事也。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也。四宝者。七宝前四也。周帀者徧满。围绕者回护。言重重皆四宝所严饰也。
【钞】栏楯者。横曰栏。直曰楯。此方华木。亦作栏楯。一防物损。二示美观。彼土虽牛羊绝牧。玩好无心。而万行功德之所庄严。任运成就也。罗网义同此。行树者。次第成行。无错乱也。七重者。一重栏网。围覆一重行树。故曰重重相间也。三事虽此方亦有。而质唯木石。彼纯以宝也。七宝前四者。金银瑠璃玻瓈也。周帀围绕者。如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珍珠。百千杂宝。庄严较饰。周帀四面。垂以宝铃。光色华耀。罗覆树林。大本云。其网柔輭。如兜罗緜。则非世宝。必待雕琢矫揉而为严饰也。栏楯宝饰。例此可知。大本云。诸宝崖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果果相当。如是行列。数百千重。是名为行。又云。七宝诸树。徧满世界。所谓金根金茎。枝叶华果。亦皆以金。则名一宝。金根银茎。枝叶华果。亦分金银。则名二宝。如是三宝四宝。其宝间错。转展增多。乃至七宝。又云。诸佛净国。殊胜庄严。于宝树中。悉皆出现。犹如明镜。观经云。七宝行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瑠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瓈色中出红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又云。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华间。涌出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葢。是宝葢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亦于中现。又大本云。佛讲堂。阿罗汉舍宅。各各内七宝池。外七宝树。数千百重。据此。则三经详略为别。此但言七重。彼言数千百重。此但言罗网。彼言罗网之中。出天宫殿。此但言行树。彼言行树之中。现大千界。又此言四宝。彼言七宝。盖今经略示。彼经详陈。以简摄繁。取文省故。文虽不足。义实无欠。如灵芝云。七重栏楯。凡佛菩萨住处皆然。非谓一国只七重也。则知数百千重者。多种七重积而成之。七七相重。重重无尽也。余可例见。
【疏】又皆言七者。表七觉支。七圣财等。
【钞】七觉见后。七圣财者。一信。二戒。三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前五如宝。后二如人。善守财故。
【疏】又大本言。阿弥陀佛道场树。高十六亿由旬。四布枝叶。八亿由旬。树本隆起。五千由旬。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复垂众宝。以为璎珞。复有宝网。罗覆其上。据此。则行树之外。别有佛道场树。今文省便。即行树中摄。又论中功德草。亦树中摄。大本其树有香。亦宝中摄。
【钞】道场树。即菩提树。如释迦佛。亦坐树下而成正觉。是也。十六亿由旬者。王氏大本云。一千六百由旬。夫行树尚及八千。佛树何得反劣。今所引。宝积本也。即行树摄者。以道场树。亦复根茎枝叶华果。行行相次。故行树足以摄之也。功德草者。论云。宝性功德草。柔輭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今不言者。以木摄草故。树香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国中华树。俱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今不言者。异宝必有奇香。以宝摄香故。
○二总结。
【疏】又者。承上。不但陆地庄严。有如是栏网行树。池水庄严。亦复胜妙无比也。七宝池者。七宝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宝故。
【钞】七宝所成者。拣异此方土石所成。故大本云。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犹如大海。一宝二宝乃至七宝所共合成。又云。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宝成。今经不言佛池。总摄池中故。水亦宝者。观经云。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輭。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又云。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今止言宝池。不言水亦宝成。及流注上下。总摄水中故。水本就下。从下上流。此方所无故。如下生经云。兜率陀天。有水游梁栋间。即其类也。
【疏】八功德者。唐译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輭。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益众生也。观经疏开八德。与此小异。池底金沙者。金沙为底。无泥滓也。
【钞】一澄净者。谓澄渟洁净。离污浊故。二清冷者。谓清湛凉冷。无烦热故。三甘美者。谓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轻輭者。谓轻扬柔輭。可上下故。五润泽者。谓津润滑泽。不枯涩故。六安和者。谓安静和缓。绝迅泛故。七除饥渴者。谓水仅止渴。今兼疗饥。有胜力故。八长养诸根者。谓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观疏八德者。一轻。二清。三冷。四輭。五美。六不臭。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患。与上大同小异。此合轻輭。彼分为二。此无不臭。彼缺润泽。及与安和。然义则互见。以澄净清冷。必无臭恶。既轻且輭。岂不安和。略少润泽。故云小异。又彼配六入。此则澄净色入。甘美味入。至云长养诸根。则耳鼻身意。皆摄之矣。又大本云。大河之下。金沙布地。有诸天香。世无能喻。随水散馥。杂水流芳。皆香入之证也。下文说法。是声入与法入证也。问。甘美轻輭。除饥长根。此方所无。则诚然矣。凡水悉皆清冷。悉皆润泽。何彼水以二独称功德。答。此水虽亦清冷。逢日则炎。遇火则沸。彼纵劫火临之。清冷自如。终不炎沸故。此水虽亦润泽。日晒则干。火逼则涸。彼纵劫火临之。润泽自如。终不干涸故。金沙者。观经云。真金为渠。渠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大本云。纯一宝池。底沙亦以一宝。黄金池者。白银底沙。水晶池者。瑠璃底沙。二宝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宝亦复如是。今止金沙。文省便故。
【疏】又大本叙宝池水毕。复开三种殊胜妙用。一水能随意。二水能说法。三浴毕进业。
【钞】随意者。大本云。诸上善人入七宝池。澡雪身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至腋。至颈。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还复。水即还复。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净若无形。是水本无心。能随人心意所欲也。说法者。大本云。微澜洄流。转相灌注。不迟不疾。安详徐逝。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密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称其所欲。无不闻者。发清净心。成熟诸根。永不退于无上菩提。是水本无情。善能说诸妙法也。浴毕进业者。大本云。既皆浴已。或各坐于莲华之上。又云。有在地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授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有在虗空中讲经者。乃至坐禅经行者。各随其质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转地菩萨。得不退转。是水不但以可浴为功。又能利益于既浴之后也。以上三种殊胜。皆摄宝池德水中故。又后出经偈云。但有河水流。音响如说经。是也。
【疏】称理。则自性汪洋冲融。是宝池义。自性悉备一切功德。是德水义。
【钞】汪洋冲融者。汪。深貌。自性深玄无尽。如池底故。洋。广貌。自性广远无际。如池量故。冲融者。中和貌。自性非真非俗。纯粹至善。如池纯以宝成故。备诸功德者。自性无染。即澄净德。自性无烦。即清凉德。自性无恶。即甘美德。自性无我。即轻輭德。自性无竭。即润泽德。自性无暴。即安和德。自性无乏。即除饥渴德。自性出生一切万善。即长养德。又自性顺万物而无情。上行则入圣流。圣无所增。下行则入凡流。凡无所减。不变随缘。周徧法界。所谓流注华间。及诸梁栋者也。永明云。水有十德。同真性故。意正如是。定水湛然满。浴此无垢人。无垢亦无净。是名八功德。
○二阶阁。
【疏】四边者。中为池水。周围四边为阶道也。金者。梵语苏伐罗。银者。梵语阿路巴。瑠璃者。此云青色宝。玻瓈者。此云水玉。砗磲者。此云大贝。赤珠者。梵语钵摩罗伽。玛瑙者。梵语钵摩罗伽隷。以斯七宝庄严较饰也。
【钞】阶道者。离地曰阶。坦途曰道。楼阁者。重屋曰楼。岑楼曰阁。如观经言。黄金地上。一一宝中。五百色光。其光如华。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大本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菩萨所居。亦复如是。诸天及人。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至无量宝。又佛地论云。且说七宝。其实净土无量妙宝。故知曰四宝者。文省便也。又华严入法界品云。危楼迥带。阁道傍出。栋宇相承。窗闼交暎。阶墀轩槛。种种满足。一切皆以妙宝庄严。即斯义也。又大本云。是诸楼阁。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者。以求道时。德有厚薄所致。又云。楼观栏楯。璎珞复上。皆作五音。又观经云。楼阁两边。各有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以是推之。则此止言楼阁。不分佛及菩萨天人。亦不分在空在地。亦不言乐音演法。悉文省也。金者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垢。三转作无我。四能令人富。银四义同。而功稍劣。瑠璃青色。是其正译。又名不远者。不远。山名。山出此宝。以近波罗奈城故。水玉者。今水晶也。砗磲言大贝者。贝为海中介虫。大者名宝。一云非梵语。以其似车之渠。渠者。网也。赤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有天赤珠。名因陀罗。非世所有。大论。真珠或出鱼腹。或出蛇脑。或出蚌胎。或生竹中。则色非定赤。故以前译为正。玛瑙者。或云丹丘之野。鬼血所化。一云如马脑故。庄严者。有整齐义。较饰者。有文彩义。以斯严饰。则如前或以一宝二宝。乃至七宝之类是也。又此七宝。姑取名同此方。实则不类。如天金天银。已非人世所有。何况彼土。
【疏】又七宝者。常喻取贵重义。如梵网中说。
【钞】贵重者。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言弃舍大乘经律不学。而学外道二乘邪见等者。如舍七宝。反取瓦砾。对瓦砾言。故知宝者取贵重义。正明二土净秽不同。令忻厌故。问。尧处茆茨。箕谏象玉。世间王臣。且崇素朴。净土菩萨。何贵宝严。答。此有二义。一者。上智之士。知心净则土自净。正胜则依必强。理固有然。心实无著。喻如舜在畎亩。躬荷犂锄。一承尧禅。警跸冤旒。不期自办。舜何乐焉。故曰有天下而不与也。二者。曲为钝根凡夫。须示苦乐。令生忻厌。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忽闻饱暖之乡。方沈幽暗之崖。乍覩光明之境。岂不身心踊跃。舍故即新。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疏】称理。则自性平直。是阶道义。自性高䆳。是楼阁义。自性具足功德法财。是七宝义。
【钞】平直者。自性解脱自在。离诸垢污。旷阔坦夷。无有偏陂。是名阶道。高邃者。自性迥超尘境。观照不遗。囊括虗空。广博无尽。是名楼阁。功德法财者。自性常而不迁。净而不染。我而随缘不碍。乐而富有不亏。是名金银。自性内外明彻。无障无碍。是名瑠璃。自性本体洁白。离过绝非。是名砗磲。自性光明炽然。是名赤珠。自性坚实不易。是名玛瑙。众美毕具。资成法身。是名严饰也。且善财徧历重城。博参群彦。最后于弥勒楼阁。弹指而登。今但持名。不涉回涂。便居妙境。其如终日宝阶行。自称迷路汉。可谓倚门弹指。不知身在玉楼中者也。惜哉。
○三莲华。
【疏】上言池外。今表池中。莲华。梵语芬陀利。亦云优钵罗。亦云钵特摩。亦云拘勿头。
【钞】梵语芬陀利。此云白莲华。未开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处中正开。名芬陀利。优钵罗者。青莲华也。钵特摩者。红莲华也。拘勿头者。黄莲华也。
【疏】车轮者。言其形也。大小无定。婆沙等说。种种不同。各随机见。
【钞】车轮大小者。婆沙论云。轮王千辐金轮。周圆十五里。华严钞云。金轮大一由旬观经云。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而人世车轮。大不逾丈。不可以此而为定准。又云。众宝莲华。周徧世界。一一宝华。有无量百千亿叶。按经别莲华胜劣三种。十叶。百叶。千叶。今曰无量百千亿叶。叶既无量。则华之大。亦无量矣。又如来藏经云。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道场。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华中化佛。各放无数百千光明。故知车轮不可思议。宁得局以人世常所御车而为限量。随机者。以或小或大。繇其因地念佛。功有胜劣。机感自致耳。乃有以华如车轮。抑此经为散善。盖未考于轮义。
【疏】大如车轮。且喻形体。以轮喻德。亦有多义。
【钞】形体者。轮体围圆。有莲象也。多义者。又轮有转义。此莲华者。托孕众生。易凡成圣。即转义故。又轮有辗义。此莲华者。不染污浊。破除烦恼。即辗义故。又轮有飞行义。圣王金轮。一日之中。遶四天下。此莲华者。徧至十方。接彼念佛众生。归于极乐。即飞行义故。余不烦举。
【疏】青黄赤白。言其色也。不唯举色。而言光者。此土莲华。有色无光故。但举四色者。省文也。
【钞】四色解见前疏。光者。后色而发。如珠莹洁。则能发光。彼土莲华至为清净。故有光也。大本云。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烨焕烂。明耀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据此。则青白玄黄朱紫。已成六色。而佛地论复云七宝。故知四色。其文省故。其实莲华具无量色。具无量光也。又不言说法者。亦文省故。
【疏】微妙香洁。言其德也。举四德者。亦文省故。
【钞】四德者。离垢是莲华正义。推广其义。略说为四。一言微者。复有四义。二同二别。一者。根潜池底。不可窥视。是为幽微。二者。不生高原陆地。与繁华丽蕊而争妍艳。是为隐微。三者。观经言一一叶上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是为细微。四者。七宝所成。珍奇粹美。是为精微。前二通于此方。后二彼国独擅。故二同二别。二言妙者。复有十二义。四同八别。一者。方华即果。不待华落。是为因果同时妙。二者。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为垢净双非妙。三者。一华徧围于子外。众子罗列于华中。是为总别齐彰妙。四者。昼则开敷。夜则还合。是为隐显随宜妙。五者。巨莲在中。而有百千万亿莲华以为眷属。是为主伴相参妙。六者。上中下品。各三成九。九九无量。随其宿修。不相错谬。是为胜劣分明妙。七者。大一由旬。乃至百千万亿由旬。是为小大无定妙。八者。不以春生。不以秋瘁。亘古常新。是为寒暑不迁妙。九者。朱紫玄黄。或复纯白。杂色杂光。亦复如是。是为彩素交辉妙。十者。生于彼国。而能从空来至此土。迎取当生。是为动静一源妙。十一者。诸佛菩萨。结跏其中。念佛众生。托质其内。是为凡圣兼成妙。十二者。此方念佛。华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顿异。是为感应冥符妙。前四后八。同别可知。三言香者。此方彼国相较胜劣。亦有二义。一者。此方则出污泥中。宜为所溷。而清馨澹然。是为秽中香。二者。彼国则如大本言。光色既异。香气亦异。芬芳馥郁。不可胜言。故青莲华香。白莲华香。诵斯偈者。尚致口出莲华之香。超一切香。香无与比。是为香中香。则知此方之香。已胜余华。彼国乃胜而又胜者也。四言洁者。此彼胜劣。亦有二义。一者。此方则出污泥中。宜为所染。而莹然清净。是为垢中洁。二者。彼国则根自金沙。异浊土故。生从德水。异常流故。质成妙宝。异凡卉故。超一切洁。洁无与比。是为洁中洁。胜而又胜。例上可知。以上从其切近。略表四德。若广演之。亦应无量。问。有谓下品下生。生铁莲华。其说然否。答。未见佛说。如上所明。色不止四。有七宝华。则知金莲华者。黄色所摄。玻璃砗磲。及与银莲。白色所摄。赤珠玛瑙。红色所摄。乃至瑠璃。亦黄色摄。推而广之。帝青莲华。青色所摄。如真珠等。亦白色摄。以是参合。应无铁莲。铁于五金。金所贱故。铁于七宝。宝所无故。九品下生。犹胜天宫。天宫皆以宝成。不闻有铁。况在西方。何得有此。
【疏】又莲华者。往生彼国托质之所。念佛之人。特宜知此。
【钞】托质者。未证无生。生必有托。六趣众生。则中阴之身。自求父母。往生善土。则一弹指顷。莲华化生下文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即是生此莲华中也。是莲华者。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往诣之国。号曰莲邦。同修之友。号曰莲社。约禅诵之期。号曰莲漏。定趋向之极。号曰莲宗。重其事也。修净土者。若礼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若念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在莲华中。接外于我。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况复加之一心持名而不生者。问。此经不兼色像。今胡乃尔。答。有专主故。兼亦无碍。如菩萨偏行六度时。以施为专主。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今念佛亦然。专主于观想者。少时持名。专主于持名者。少时观想。亦随力随分之意也。所谓不兼色像者。盖恐一心执持名号。又一心观想色像。不唯心无二用。而两事双行。轻重不分。俱无成就耳。苟明于正助之义。则一心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如火益薪。复有何碍。
【疏】称理。则自性清净光明。是莲华义。
【钞】清净。表色。自性纤尘不立故。光明。表光。自性万法朗然故。佛地论云。如是假实之色。皆不离佛净心。即此净心。能显假实之色。故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等。是光色不二。寂照双融也。又自性寂。是华合义。自性照。是华开义。自性具足一切善法。是微妙香洁义。然则不离尘境。未浴宝池。常在莲华中。经行及坐卧。
○四总结。
【疏】如上栏网行树。池阁莲华。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中所发大愿。及愿后所修大行。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也。如华严中愿行。亦同此意。
【钞】愿以起行。行以实愿。菩萨因地。莫不皆然。行满愿遂。名为成就。因中者。为法藏比丘时也。言愿者。所发四十八愿也。有愿云。我作佛时。生我刹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化生。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自地以上。至于虗空。皆有宫殿楼阁。池流华树。悉以无量众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又云。若我成佛。周徧国中诸庄严具。无有众生。能总演说。是为大愿。言行者。大本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十一亿佛刹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又云。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护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无相无作。以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是谓大行。言功德者。即此行愿。名为功德。大本云。如是积功累德。无量千万亿劫。功德圆备。方得成就斯愿。而入佛位。华严愿行者。华藏世界品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往昔微尘数佛所。修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又下云。普贤智地行悉成。一切庄严从此出。例法藏愿行。亦犹是也。
【疏】又功德者。无漏性功德也。复有胜劣。今是胜功德故。
【钞】无漏功德者。初祖以营修世福。为有漏之因。不名功德。又云功德在法身中。则此之大行大愿。皆自性无漏功德。非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也。胜劣者。声闻菩萨。乃至于佛。皆有功德。小大悬殊。今是彼佛因地。修无量愿行之所成就。崇功至德。不可思议。故云胜也。
【疏】问。金刚般若谓庄严佛土者。实非庄严。是名庄严。今乃广陈依正。云何二经意义相背。答。性相不殊。所宗异故。
【钞】性相不殊者。全性起相。全相归性。性相本非二物。而当经各有所宗。彼经以无相为宗。故唯明第一义相。不取形相。实则清净心中。身土自现。喻如磨镜。尘尽像生。其专言性者。盖即相之性。非弃相而取性也。今经以劝生净土为宗。故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反复开明。令起忻慕。实则相本自空。唯心唯识。其广陈相者。盖即性之相。非离性而言相也。为门各别。究竟是同。故知二经。义不相背。
【疏】问。诸天宫殿园苑。亦以宝严。与此何别。答。麤妙异故。
【钞】麤妙者。如世珠玉。虽均名宝。而质有麤妙。价有重轻。故诸天自下而上。依正庄严。从麤渐妙。胜劣迥殊。何况极乐。超越三界。宁不宝严之中。独为最胜。经云。轮王亦有三十二相。而不及佛。即此意也。
【疏】又此功德。虽佛力成就。亦兼繇众生。以心净土净故。
【钞】兼繇众生者。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乃至万行。悉亦如是。是以此方念佛。彼土莲成。则极乐种种清净庄严。虽彼佛为菩萨时之所成就。而谓勤修净业众生。共与成就。亦可也。故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疏】称理。则自性能生万法。是庄严义。
【钞】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华严经云。一切宝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宝楼阁。无著善根无生善根所生。乃至衣葢幢座等。莫不皆然。又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中。若山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是故当知净土唯心。更无外境。
○九总释名题(二)。
初题义二译人。
○初题义。
如上八门叙义。已知一经大旨。今欲释文。先明总题。使有纲领。故次之以总释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