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云栖寺宋咸湻临安志。寺名云栖。(出寺观类第十五叶)在钱塘五云山后。详具云栖碑记。治平二年。改名栖真寺。今曰云栖。复其旧也。
知所先后大学圣经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守约施博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注。守约。是修身。施博。是天下平。
与知与能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即本智而求佛智华严玄谈云。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本智者。即众生本有之智。佛智者。即究竟果佛之智。
画虎不就东汉光武时。伏波将军马援征蛮。遗书诫子曰。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反落一筹筹。算也。张良云。请借前箸筹之。是也。又古人饮博。以筹记罚。杨纂怒尹君不同己判。欲更之。执笔沈吟。久之。曰。纂输一筹。
嫂溺援之以手湻于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倚门而望王孙贾。齐湣王臣。淖齿弑湣王。王孙贾未有讨贼意。归宁其母。母曰。汝朝出而晚归。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汝今事王。王出走。汝不知其处。何面目立天下乎。贾于是兴国人攻淖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论语。
事必师古傅说对商高宗。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父曰吾怙母曰吾恃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复冒之意。恃。倚赖之意。
劬劳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螟蛉异姓诗经。螟蛉有子。蜾臝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怀慕终身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左右无方礼记檀弓篇。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
定省不违礼记曲礼上篇。凡为人子者。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既竭心思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又曰。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心之官则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孟子。官。犹司也。职掌之谓。得。得其理也)。
精诚之极鬼神与通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通之。精诚之极也。
孺子封侯汉高帝初起时。魏无知荐陈平才可用。以为护军中尉。及得天下。封功臣。陈平封曲逆侯。平曰。臣非魏无知。何繇得进。愿让封。帝曰。陈平可谓不背本矣。乃更官魏无知。陈平微时。为里社分肉。甚均。社老称孺子善宰。平曰。使平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孺子遂以此知名。
用蠡测海恃管窥天东方朔答客难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梃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浅深。发其音声哉。
蚁山风水莲宗宝鉴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
田蛙井鲋庄子曰。田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墟也。易经井卦九二爻。井谷射鲋。
曝腮华严玄谈云。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积行菩萨。曝腮鳞于龙门。言积行菩萨不能入华严大道。如禹门三级。鱼跃不过者。曝腮而还。
永嘉拟之萤光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婬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不净错施炉鞲数息不利冢人舍利弗教二弟子修不净观。及数息观。久之无益。心欲反道。往见佛。佛问在家业何行。修数息者曰守坟冢。修不净者曰治金器。佛令二人易观修之。不久。皆证道果。
三心圆发观经上品上生章。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干曰大生坤曰广生系辞云。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宝镜遁妖隋王度得宝镜。为县令。县中有大树。树有神。令至者必祭。否则为崇。度令人夜悬宝镜于树。其夜大雷雨。则晨视之。树粉碎。有大蛇死树下。又遇逆旅。见其家有女殊色。主人云。数月前有客携至此。云续当来取。迄今杳然。度心疑其非人。潜出镜。女即惶骇请死。曰。我乃狐也。惑人多矣。今死于君手。乞藏镜。即当受死。度曰。藏镜。汝得无遁乎。妖曰。神物所烛。何处隐形。愿得一醉而死。与之酒。大醉而寝。就视之。老狐死于床上。其余种种灵异。不可尽述。
七年之病孟子曰。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如牛坏车如牛以牵车为苦。便坏其车。主人复造。如人厌身为苦。速灭其身。不知此身虽灭。复受余身。
生身尊特犹待辩疑有言六十万亿那由他之身。乃是生身。盖净土之身。胜于秽土。秽土生身丈六。净土生身。宜尔许高大也。知礼法师以十三重问答。辩此决是尊特身也(出妙宗钞)。
菩萨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佛者。慈悲导师。念法者。三世佛母。念僧者。人天福田。念天者。长寿安乐。念戒者。清净身心。念施者。普济贫穷。
十心向往一。于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二。于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三。于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不贪利养敬重。净意乐心。六。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于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于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诸天共器食有精麤净名经云。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食色有异。
三兽同河渡分深浅永嘉集云。譬夫象马兔渡河。足有短长。而分深浅。
十门推本一。音声语言。二。名句文身。三。通取四法。四。诸法显义。五。摄境唯心。六。会缘入空。七。理事无碍。八。通摄所诠。九。事事无碍。十。海印炳现。
香饭作佛事净名经云。众香国中。香积如来。以香饭而作佛事。
尊者无说我乃无闻空生晏坐石室中。空中帝释天散华供养。空生曰。散华者谁。曰。我天帝释也。何以散华。曰。以尊者善说般若。尊者曰。我本无说。帝释曰。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乃真说般若也。
宗有十门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无。三。法无去来。四。通现假实。五。俗妄真实。六。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绝相。九。空有无碍。十。圆融具德。
支娄谶等五译人支娄谶。后汉时人。光武中兴。故名后汉。明帝。光武子也。康僧恺。魏人。曹丕继汉。国号魏。支谦。三国孙吴时人。宋法贤。赵宋时人。元魏菩提流志。南北朝魏人。拓䟦氏。改姓元。国号魏。
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周时有非子者。伯益之后。善养马。周平王爱之。封于陕。国号秦。是为嬴秦。嬴。其姓也。苻秦。东晋时氐种也。苻坚强盛。据关中。国亦号秦。是为苻秦。姚秦。羗种也。姚苌为苻坚将。后坚为晋所败。苌遂据关中。传子兴。是为姚秦。
周礼掌四方之语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皆官名。寄。言能寄寓风俗之异于此。象。言能倣象风俗之异于彼。鞮。则欲别其服饰之异。译。则欲辩其语言之异。周官通谓之象胥。而世俗通谓之译也。又译。释也。犹言誊也。谓以彼此言语。相誊释而通之也。
遣将吕光秦苻坚建元十三年。使吕光伐龟兹。破之。拥众归。至凉州。因据州称凉王。光死。姪吕隆降晋。乃迎什师入关。居逍遥园。
孤山十疏流通文殊般若经。佛遗教经。般若心经。瑞应经。四十二章经。不思议法门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阿弥陀经。首楞严经。世称十经疏主。
其丽不亿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宝王论草堂飞锡法师。作念佛三昧宝王论。
龙舒等龙舒居士王日休。作净土文。无尽居士张商英。有求生净土文。侍郎王古直。作净土决疑集。吴郡沙门大佑。作净土指归集。无功居士王阗。作净土自信录。慈云忏主遵式。作净土略传。
径路修行善导和尚偈。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云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神栖安养永明寿禅师。作神栖安养赋。
诸家怀净土诗宋中峰本禅师。元西斋楚石琦禅师等。
枝低只为罣金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云云)。
空谷毒峰天奇皇明空谷隆禅师。有空谷集。毒峰善禅师。有语录。天奇瑞禅师。号㷀绝老人。有㷀绝集。
群星悉皆拱北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圆照标名莲境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雷峰材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禅师。盖师虽在宗门。兼修净土。后临终坐逝。谥圆照。
僧叡莲华出榻僧叡。从罗什法师。禀受经义。后预卢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叡榻前一金莲华。倐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文潞公苏长公文彦博。为宋宰相。封潞公。苏轼为翰林学士。兴弟辙俱有盛名。故号长公。
岐黄岐伯与轩辕黄帝问答。作内经等书。为医家祖。
清照说偈西归宋。慧亨。住武安。称清照律师延寿。初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六十年。临终。集众念佛。为说偈曰。弥陀口口诵。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
舍仙学而回心净业宋。葛济之。句容人。世事仙学。妻纪氏。独精诚念佛。元嘉三年。方在机杼。忽觉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见西方有佛现身。宝葢幢旛。映蔽云汉。喜曰。经言无量寿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礼。济之惊异。就之。纪氏指示佛所。济之亦见半身。俄而隐没。祥云五彩。亲里咸覩焉。自是归佛法矣。
焚仙经而专修观经后魏昙鸾。性嗜长生。受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昙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
冥君敬礼永明寿禅师入灭后。有僧自临安来。经年遶师塔。人问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礼敬。密询其人。则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者皆经冥府。此师已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以其德。故敬礼也。
罗刹休心有罗刹在一聚落。其民人日送子与食。有子归信三宝。一心念佛。遂不能食。得归。
拟议易云。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唐太宗为秦王时。与太子建成相忌。欲举兵。众议恐不胜。命卜之。张公谨取龟投地。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