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经应验(附)
一诵经应验
智论云。有比邱诵弥陀经。命欲终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诸大众。俱来迎我。后从火化。舌根不灰。色相自若。
宋唐世良。诵弥陀经十万遍。一日谓家人曰。佛来迎我。言已作礼坐逝。其夜有人梦西方异光。旛华缤纷。音乐嘹喨。空中声云。唐世良已生净土。
宋上虞民王珉。少时游猎。见巨蛇。推岩石毙之。蛇屡为祟。珉修忏念佛。经年蛇不能害。一日诵弥陀经合掌而化。
晋智仙法师。住白莲寺十三年。西向十念。十二时不暂废。一夕微疾。命观堂行人。诵弥陀经未终卷。安然坐脱。
宋释处谦。精修净土。一夕诵弥陀经毕。称赞净土。告众曰。吾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
怀玉禅师。台州人。常坐不卧。精进念佛。诵弥陀经三十万遍。一日见西方圣众。多若恒沙。一擎银台。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玉感激。倍复精进。三七日后。见佛满空中。乃谓弟子曰。金台来迎。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
元子华禅师。大历九年。于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六月忽得疾。夜闻香气乐音。空中告曰。麤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往生。良久念佛而化。异香连日不散。
唐大行禅师。入大藏得弥陀经。日夜诵咏。至三七日。覩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前。僖宗闻其事。诏入内庭。号常精进菩萨。后琉璃地复见。即日命终。异香经夕。肉身不坏。
梁道珍法师。讲涅槃经。天监中忽见海上。数百人乘宝舫前迈问之。云往极乐国。因求附载。云师虽善讲涅槃。然未诵弥陀经。岂得同往。师遂诵弥陀经。及二万徧。将终见西方银台至。空中皎如白日。声云。法师当乘此台往生。时众咸闻天乐异香。数日犹未散。
No. 428-B 玉峰大师要语附
刺血写经
娑婆教主。在祇园会上。说出一卷阿弥陀经。六方恒沙诸佛。同声称赞。同为护念。复出广长之舌。徧覆大千世界。普劝众生。应当信受何哉。盖此经乃直显众生久迷之自性。大畅诸佛普度之本怀故也。故经云。将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百年。众生遇斯。皆可得度。若有众生。闻斯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古昆为此。述礼想仪。奉为日课。再欲将斯经典。广为人说。以报佛恩。舌钝心昏。不能满愿。岂不恨极。障深福薄。乃至如此。想在俗不遇此经。决不能发意出家。出家不仗此经。决不能死心念佛。此恩此德。难报难酬。是故每想刺血。书写此经。以自供奉。愧无忍力。不敢下手。直至同治癸酉。忽得舌病。经久不除。定是累生妄语之报。若不忏悔。必堕三途。因此发决定心。对释迦像前。敬刺舌血。书写阿弥陀经。又然臂香九炷。供养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发愿云。弟子古昆。见经中说。已发愿若已生。今发愿若今生。当发愿若当生。是故我今。至心发愿。
直显者。圆中钞云。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但举假名。全收实法。故曰一称嘉号。万德齐彰。是则依此经修。但以称佛名号。六字音声。而为所缘之境。无以观佛相好。以滥经宗。要解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故彻悟云。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又云。深信切愿。专恳持名。能于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径路序所谓。一句弥陀。乃横绝迷源。直投觉海。至简易至直捷之大方便也。如上引证。皆直显之旨。愿持名者。同尽心焉。
佛者即本师释迦牟尼也。此土释迦牟尼佛。说彼土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信愿往生之经也。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名什师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