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净土之乐。乃绝待不思议乐。无苦可待故。夫乐者。对苦而显。净土无苦。何得称乐。乃对娑婆极苦。而显净土极乐也。
△疏中分四。初略明众生。二总论苦乐。三别明苦乐。四结指同居。
△今初。
【觧】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净宗不思议在此。
【钞】众生。略具三义。一众处受生。二众法相生。五阴四大也。三烦恼乱生。极乐众生具二义。无受生义。等觉者。与佛齐等。即补处菩萨以还皆可名者。谓上自等觉。下至人民。皆名众生也。以下下例上上者。例。概也。谓人民与等觉。概是一生成佛者也。
△二总论苦乐。
【觧】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偪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众苦极乐映释。
【钞】娑婆。此云能忍。此土众生能忍受苦故。此三苦。亦名三受。苦受乃苦苦者。谓此身已是苦果。再加苦受。故曰苦苦。乐受是坏苦。不久住者。对苦之乐。不能久住。久住又转为苦矣。不苦不乐受乃行苦。性迁流者。谓行阴迁流。终归变灭故。此之三苦。约事局于三界。约理通于四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即苦苦。方便化城。不得久住。即坏苦。实报寂光虽离生死涅槃之苦乐。究竟念相未尽。变易未离。即行苦。极乐四土永离三苦。受用同佛故。不同此土对苦而言乐也。
△三别明苦乐二。初正释四土。二点示行妙。
△今初。
【觧】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钞】一往而分别者。未是详悉而言也。分段者。此土分段生死。分。谓分限。寿量有延促。段。谓块段。身量有大小。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盛苦。前七为别。后一为总。彼土翻此诸苦。而成诸乐。故名极乐。
【觧】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钞】彼国方便土圣人。皆禀圆教体空观。巧度证入者。皆大乘菩萨故。四土圆融故。无藏通二乘沉于偏空。滞于寂灭之苦。此土二乘。有被偏空涅槃所滞碍。不发大心。故为苦。彼土翻此。但受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等乐。
【觧】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钞】彼国实报土。皆禀圆教一心三观证入者。智圆融故。无别教隔别不融之苦。故但受无碍等乐。
【觧】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钞】究竟等者。究竟寂光土。理智不二。身土一如。法身渗漏。真常流注者。乃指别妙觉。约别教虽称究竟。约圆教犹是分证之位。犹有渗漏流注之苦。法身渗漏等者。菩萨不思议变易生死也。无明未尽。故十二因缘未尽。因缘未尽。故法性之水。渗漏流注也。彼土受用同佛。故但受称性等乐也。正释四土竟。
△二点示行妙。
【觧】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方是极乐净宗。
【钞】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者。谓正称名时。便以佛善根为己善根。以佛福德为己福德。故云同佛也。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既曰少善不生。随云持名能生。可见执持名号。乃多善根多福德。福善多。故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此非生净土后圆净圆受。乃正念佛时。一念相应一念净受。念念相应念念净受。故曰行妙也。三别明苦乐竟。
△四结指同居。
【觧】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钞】逊者。让也。十方佛土皆有同居。要让极乐同居殊胜奇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其苦乐。优者。胜也。收机最广。故优入。下手最易。故从容。念念即佛。故横超。不落九界。故度越。佛说苦乐之意。正在同居厌苦求乐。舍染归净耳。经文初约能受用释竟。
△二约所受用释(此亦转释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故。下广释一科。亦然)。
【钞】瑠璃。梵语。此云青色宝。又云不远。去波罗柰城不远故玻瓈。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又云白珠。似水晶。有赤有白。
△疏中分四。初总标异此。二明八功德水。三明充满其中等。四明华轮等。
△今初。
【觧】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绝待之乐为浊世众生须对待而论。
【钞】不同此方土石者。非但金宝与土石不同。亦乃凡圣逈别。此方是凡夫有漏染业所感。彼土乃圣人无漏净业所成。又是弥陀愿力庄严。此土如牢狱。彼土如天宫。岂可相比。言金银七宝等者。彼土宝实无量。且顺此方凡情所重。而言七种。乃至八功德水。亦顺此方凡水言其似而已。此土天宫之宝水。尚不可思量。况圣人之域。岂可以凡情测度。也。以彼土随拈一法。皆是弥陀三身四德。毫无差别故也。下皆倣此。
△二明八功德水。
【觧】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輭。异沉重。五润泽。异㴼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
【钞】十六观经云。八功德水。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请波罗蜜。无量寿经云。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乃至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疏云八功德者。若论宝水功德。其实无量。且顺凡情略显八种。一澄清异此方浑浊者。彼土宝水。非但自体澄清。还能澄清一切众生身心。故经云。开神悦体。荡除心垢也。此方之水。非但不能荡除心垢。自体浑浊。复能浑浊一切也。二清冷异寒热者。彼土之水。非但自体清凉。复能清凉一切。浴此水者。离一切热恼故。此方之水。非但不能除恼。自体寒热。复又寒热一切。三甘美异咸淡劣味者。彼方之水。非但自体甘美。复又甘美一切。饮此水者。离苦得乐故。此方之水。非但不能离苦得乐。自体咸淡劣味。(海咸。河淡余水味劣)复又咸淡一切。四轻輭异沉重彼方之水。非但自体轻輭。复又轻輭一切。浴此水者。身心皆轻安故。此方之水。非但不得轻安。自体沉重。复又沉重一切。五润泽异㴼腐褪色。彼方之水。非但自体润泽。复又润泽一切。饮此水者。无有不得利益。此方之水。非但不得悉檀。自体㴼腐褪色。复又㴼腐一切(㴼者。臭也。腐者。烂也。褪色者。日久色变也)六安和异急暴者。彼方之水。非但不急暴。自体安和。复又安和一切。经云。微澜回流。安详徐逝。闻此水声。皆得法忍。此方之水。非但不能说法。自体急暴。复又急暴一切。七除饥渴异生冷者。彼方之水。非但除色身饥渴。复除法身之饥渴。饮此水者。能得无量三昧辩才故。此方之水。非但不得法喜。自体生冷。复又生冷色法二身。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者。彼方之水。非但长养色身诸根。复能长养法身诸根。谓信进念定慧。此方之水。非但不长养二身。复又损坏诸根。并及没溺而死。沴戾而病也。(沴者。不和戾者。违戾)二明八功德水竟。
△三明充满其中等。
【觧】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
【钞】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者。彼方之水。非但充满。复能善随人意。经云。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腰。即至于腰。乃至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此方之水。非但不随人意。不是枯竭。便是泛滥。枯竭则不能得其用。泛滥则复更损坏一切也。底纯金沙异污泥者。彼土池底。或是金沙。或银沙。或一宝沙。乃至无量宝沙等。此方池底。纯是污泥。目不可覩。鼻不可闻也。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者。非但登东西四岸。乃登四德之岸。入四土之法会。见四身之佛。闻四教之法也。三明充满其中等竟。
△四明华轮等。
【觧】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妙)知。
【钞】华轮者。池中莲华大如车轮也。车轮。乃金转轮王金轮宝。轮王有四种。谓金。银。铜。铁。金轮王掌金轮。王四天下。有七宝千子。出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纯以十善化导。金轮宝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莲华而言。若据十六观经。及宝积经中。无量寿如来会。所明大小。实不可限量。由同居众生。身相不等故也。极乐莲华光色无量者。非但莲华无量。乃至光亦无量。色亦无量。此亦略言者。非但莲华略言。乃行树罗网宝池。金沙德水等。若光。若色。若依。若正。一一皆略言。以此经乃删繁取要故也。略叹莲华四德者。莲华功德亦无量。非止微妙香洁四德也。质而非形者。质乃七宝之体质也。非形。谓非定大小之形。随心如意也。无碍曰妙者。即随心如意。故不可思议也。非形则非尘者。既随心如意。全体唯心。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故曰非尘故洁也。莲胞既微妙香洁。所生之身。亦微妙香洁也。经文初释生处竟。
△二结示佛力。
【觧】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持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钞】如来征释名号者。此经的确开示执持名号以为妙行。故特征释之。欲人深信万德洪名。即不思议境。一心执持。自具十乘观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故曰无复疑其有贰也。
△二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确妙。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速须信入。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钞】此悬示名号功德不可思量。令人一心执持无疑也。阿弥陀正翻无量者。翻梵成华也。无量者。本不可思量也。不可思量。故不可言说。真如门意也。虽不可说。而不碍言说。故本师约生灭门。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以寿义。收尽不可说一切无量。以光义。收尽言说中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者。心性寂而常照也。寿则竖穷三际者。心性照而常寂也。横竖交彻。即法界体者。横中有竖。竖中有横。即圆融法界之体。法界体者。即心性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乃十界之大纲宗。实相之正体也。故古德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也。举此体作弥陀身土。则弥陀三身四土。乃此一念变作。如举墨成画。全画即墨。举体作名号。则全名号乃此一念变作。如举墨书字。全字亦是墨。名号即本觉者。即心即佛也。始觉合本者。能所不二也。始本不二。生佛不二者。唯此现前一念心性也。现前一念。常与佛号相应。则一念相应一念成佛。念念相应念念成佛。不随九界之缘故也。
△今初约光明释。
△疏中分二。初释佛光无量。二明佛光无碍。初又三初约证释二约愿释三简三身。
△今初。
【觧】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一切诸佛之心要。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钞】心性寂而常照者。明所证理体也。辩体中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此即弥陀所证实相。不变而常自随缘也。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故为光明也。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者。明能证之智德也。彻证者。以一心三观。证一心三智。从名字证。乃至究竟证。心性无量智德之体圆显。故光明无量也。一切诸佛之心要者。即此现前一念之心性也。
△二约愿释。
【觧】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可悟心佛。
【钞】此科明随四悉檀因缘立别名也。若但约证释。则诸佛体同。不能立其别名。立别名者。必假因缘。不然。则堕无因之过。因缘者。为众生作四悉因缘也。弥陀为法藏比丘者。世界悉檀也。发四十八愿者。为人悉檀也。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者。对治悉檀也。今果成如愿者。第一义悉檀也。可悟心佛者。点示入理益也。
△三简三身。
【觧】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方是极乐净宗。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钞】文分二节。初正简。然三身下。明随益也。法身光明无分际者。无相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故。报身光明称真性者。自受用报身。称合法性也。应身光明不等者。应机而现。随机随处随时不等故。由旬者。无正翻译。乃轮王巡狩一停之舍。如此方馆驿也。唯弥陀普照者。阿弥应身。普照四土也。四土圆融故。三身一体故。故别名无量光。乃是极乐圆融净宗也。二明随益。三身不一不异者。佛身不可思议。离戏论故。三身皆是法身故。为众生随四悉之益。作此一异分别耳。初释佛光无量竟。
△二明佛光无碍。
【觧】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例下寿命确极不然佛光皆照十方何劳颂祝。
【钞】佛光在佛分上原无碍不碍。所言碍无碍者。皆在众生分上论也。若众生不念佛。故与佛缘浅。缘浅故障深。故碍。今由念佛众生。与佛缘深。缘深故障浅。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三身光明也。有三种世间。一正觉世间。二九界有情世间。三依报器世间。经文初约光明释竟。
△二约寿命释。
△疏中分二。初正释寿命。二重释光寿。初又二。初释佛寿无量。二释生寿无量。初中三。初约证释。二约愿释。三简三身。
△今初。
【觧】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
【钞】心性照而常寂者。明所证理体也。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照而恒寂。此即弥陀所证实相。随缘而常自不变也。虽随染净缘。其体自如如。故为寿命也。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者。明能证之断德也。彻证者。以一心三止。证一心三解脱。从名字证。乃至究竟证。心性无量断德之体圆显。故寿命无量也。
△二约愿释。
【觧】法见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
【钞】此亦明随愿因缘立别名也。法身无始无终者。不生不灭故。报身有始无终者。有始觉故有始。称法性故无终。此亦证道皆同。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者。愿长则寿延。愿短则寿促。机长则寿延。机短则寿促。或愿长机短。则促长令短。或愿短机长。则延短令长。各随四益。或延促其寿。或延促其机。故曰不等。佛有延促智故。法藏下。明随愿力因缘立别名也。
△三简三身。
【觧】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钞】阿僧祇等。皆算数名者。乃算数别名也。别名有十。谓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此乃佛菩萨。所知算数。尚非二乘所知。况凡夫也。实有量之无量者。乃应身之无量。非法报二身之无终之无量。阿弥陀有涅槃故。观音菩萨次成佛故。然三身下。破情计也。即此应身。即法即报。即无量之无量也。释佛寿无量竟。
△二释生寿无量。
【觧】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
【钞】人民指等觉以还者。彼国唯佛为王。观音势至皆人民。故前文云。以下下。例上上也。若以上例下。概为人民。若以下例上。则概为等觉。故后文云。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也。皆无量等者。等无边阿僧祇也。初正释寿命竟。
△二重释光寿又三。初总明。二别明。三结劝。
△今初。
【觧】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钞】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者。竖穷横遍名号。本于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建立。以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曰生佛平等也。能令持名者同佛无异者。理具种子。发成现行之果也。总明竟。
△二别明又二。初明光义。二明寿义。
△今初。
【觧】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钞】此明持无量光之因。证无量光之果也。生极乐即生十方者。极乐。即华藏世界。生华藏世界。即横生四土。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见毗卢遮那佛。即圆见三身。能自度。即顿破无明。则五住圆断。故前文云。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二明寿义。
【觧】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一生补佛。不至二生。
【钞】此明持无量寿之因。证无量寿之果也。此即圆证三不退果也。二别明竟。
△三结劝。
【觧】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钞】此结归现前一念心性也。离心无名号者。譬如无水何以成冰也。离名号不能证心者。如离冰何以成水也。愿深思之。特劝后贤也。经文初征释名号竟。
△二别释主伴二。初别释。二结示。
△初又二。初主二伴。
△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疏中分二。初论三身成劫。二明十劫之意。初又二。初总标。二别论。
△今初。
【觧】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钞】成就有六种。谓信。闻。时。主。处。众。此乃极乐世界六成就中。主成就也。主既成就。一成一切成也。
△二别论又二。初论劫。二论成。
△今初。
【觧】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钞】文分二段。三身皆具事理。初段约事论。二段约理论。法身无成不成者。不可思议。故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者。万行之因圆。万德之果满。名得菩提。故论成。应身为物示生者。为众生故。示现八相成道。故论成。论成。故皆可论其劫数也。梵语劫波。此云时分。有小中大三种。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此约世界成坏论劫数也。又法身下。约理论也。法身因修德显者。离垢妙极法身也。法身理虽本具。要假修显。如金在鑛。须假火功。金体方显也。修德有二。谓般若。解脱也。以般若照理断惑。照理究竟名智德。断惑究竟名断德。以此二德。庄严法身。名离垢妙极法身。约修德边论。亦可论成论劫。非定不论成劫也。报身别无新得者。理所本有也。既属本有。亦无成不成。应身如月印川者。即法报二身之影现。别无自体故。亦无成不成。皆不应论劫。非定可论成论劫也。会此理事二论。才离情计遍执。自既离报。若遇悉檀因缘。可以为人破其执也。
△二论成。
【觧】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钞】成道。有通有别。通则通于四教。别则别指示生。本迹。有通有别。通则有六重本迹。别则别指法华已今二门也。六本迹者。一者理事。真谛之理为本。俗谛之事为迹。二者理教。理含事理为本。说事理教为迹。三者教行。现事之教为本。禀教修行为迹。四者体用。因行证体为本。从体起用为迹。五者权实。最初实得为本。中间权施为迹。六者已今。迹门已说为迹。本门今说为本。本地并不可测者。即法华今说本门。并不可测也。且如释迦。寿量品谓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补处慈尊尚不能测。谁能测也。阿弥陀佛成佛者。且约极乐示现之迹而言。非指本门也。即是下。谓虽言示生化身。亦即法即报也。虽言成。即上文谓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三身非成非不成而论成。非偏论也。初论三身成劫竟。
△二明十劫之意。
【觧】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二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钞】言于今十劫。佛有二意。一意者。显前文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未央者。无量寿未至一半。正在盛旺之时。普劝速求往生。不可缓也。二意者。又显法门殊胜。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十劫中成就者甚多也。经文初主竟。
△二伴。
△二别序。发起序也。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倡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目倡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钞】发起者。起发一经由致。令众得益也。先明科意。别解此经无发起序。又观经文。亦无发起因缘。何乃立发起序。故曰净土妙门云云也。净土妙门者。以究竟极果。与众生作因。故曰妙门。非九界自力能知。故曰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也。倡者。宣也。又佛智下。明发起因缘。四益。即四悉檀因缘。如梵网下。引例也。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等。智者大师讲经。立此段偈文作发起序。例此经。亦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