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老者。年高有德之称。贯下十六尊宿。皆称长老。皆佛上首弟子也。
舍利弗者。梵语此云鹙鹭。梵语弗。此云子。亦云身子。又云珠子。名号更多。恐繁不引。诸弟子中。智慧第一。鹙鹭者。其母身形端正。眼如鹙鹭。连母得名。云是鹙鹭之子。身子即身端义。珠子即眼净义。在母胎中。能令母与舅辩胜议。八岁登座。十六岁。国中论议无双。七日之内。皆通佛法。故云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者。摩诃梵语。此云大。目犍连。亦云采菽氏。又云莱菔。神通第一。目犍连者。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树名。其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神通者。如佛升忉利天。有毒龙障佛。诸弟子请降龙。佛不许。目连化身大龙。毒龙见之。惧怕而去。故云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者。此云大龟氏。亦云饮光。头陀第一。大龟氏者。先世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姓。名毕钵罗。亦树也。称大迦叶者。以别同名。如三迦叶等。饮光者。由宿世生为冶金师。与一女人。同装金佛像。遂感累世。身如金色。晃耀余色。故名饮光。头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有十二行。一阿兰若。二常乞食。乃至十二。但三衣。以斯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也。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怜悯其衰。劝令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身赞有头陀行如此。我法久住。故云头陀第一。
摩诃迦旃延者。姓也。此云文饰。一云不定。一云善绳。一云离有无等。南天竺婆罗门族也。论议第一。文饰者。文采修饰也。凡人论议。心虽晓了此理。若直遂而不文。汗漫而不饰。则辞不达意。非善于论议者也。不定者。纵横善巧。是善论议意。扇绳者。如云栖疏钞云。扇绳者。子系母故。又云破熟弹曲为扇绳。不堕断常。发挥中道。离有无故。此一段文义深难明。即今注明。令人易解。注云。扇绳者。梵语。云栖疏钞云。子系母故。注云。子系母者。即心不离念义。弹曲者。即论议义。为扇绳者。即心念相应义。凡来论议。心口相应故。故云弹曲。为扇绳。不堕断常者。不落断见常见。断常二见是外道见。发挥中道者。即离有无义。如外道问。人死不还。知无他世。谓人死受苦。应当同还。甘受不还。故无他世。答曰。如世罪人。彼驻牢狱。宁得归否。又问天何不归。答曰。堕厕得出。肯再入否。如是种种妙说诸义。增一阿含经赞曰。善分别义。敷演教乘。故云论议第一。
摩诃拘𫄨罗者。此云大膝。舍利弗舅也。答问第一。大膝者。从状得名。舅者与舍利弗母是姊弟。舅往姊家论胜议。时姊怀舍利弗在腹。舍利弗在母胎中。能令母机辩迅发。舅不能答。遂发愤游学。誓不剪爪。读十八种经。精通义理。以后有论胜议者。答问如流。得四辩才。触问能答。故云答问第一。
离婆多者。梵语此云星宿。又云室宿。无倒乱第一。星宿者。其母求星而生。因以为名。室宿者。室供二十八宿。其中第十三宿。或祷此星。故无倒乱也。心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故云无颠倒第一。
周利槃陀伽者。梵语此云继道。又云大路边。仅持半偈。得悟证果。继道其母产时。还家不及。于半路中产子。继于途路之闲。故名继道。大路者。母生二子。皆于路边。言大以别小也。半偈者。出家愚暗。久无所解。兄先入道。怪其弟无学。遣令还俗。其弟虽则还俗。常倚祇园门首。涕泪痛哭。佛怜而录之。令诵扫帚二字。诵扫忘帚。诵帚忘扫。每日久而诵之。忽悟垢净惑除。得阿罗汉道。
难陀者。梵语此云善欢喜。又云牧牛难陀也。难陀有三。阿难陀即庆喜也。又云孙陀罗难陀。兼此牧牛难陀为三。以牧牛别余二难陀也。
阿难陀者。梵语此云庆喜。又云无染。佛之从弟。多闻第一。庆喜者。佛成道日。诞生。王及臣民。既闻太子成道。又闻宫中诞子。合国忻喜。因以立名。庆喜无染者。阿难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故名无染。从弟者。佛乃净饭王之子。阿难是白饭王之子。二王昆季。故称从弟。多闻者。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说法。不忘一字。涅槃经称阿难多闻士。又迦叶尊者赞曰。佛法大海。流入阿难心是也。
罗睺罗者。梵语此云覆障。或云执日。密行第一。覆障者。本阿修罗名。能以手障日月。故名覆障。又云执日障。此有二义。一者佛为所障。不即出家。尚未有子。父王不许出家。后以指腹怀胎。方遂本志出家。则佛被其障也。二者。罗睺罗六年在母胎中。皆因夙世。曾塞鼠穴。闭之六日。今报六年在母腹。则己自被障也。密行者。经云罗睺罗密行。惟我能知之。惟佛能知。则菩萨声闻。皆不能知。况凡夫乎。积行而人不知。故云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者。梵语此云牛呞。受天供养第一。牛呞者。过去世中。轻弄沙门。今报牛呞。又五百世曾为牛故。牛虽不食。恒事虗哨。余报未尽。故称此名。受天供养。马麦之报。彼独于天上尸利沙园受供。又凡夫观形。不知观德。多轻之者。恐人讥笑遭愆。常居天上。诸天敬奉。故云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者。梵语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三字。此云利根。姓也。应供第一。柰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旃檀钵安置刹顶。号于众云。有神力能取者。即当与之。宾头罗尊者。现神通取钵。佛呵责令不许入灭。留身久住。应末世供。为大福田也。故云应供第一。
迦留陀夷者。梵语。此云黑光。黑光者颜容麤黑故。又黑色光耀。异常黑故。夜行乞食。人皆惊怕。佛禁夜行。由此制也。
摩诃劫宾那者。梵语。此云房宿。知星宿第一。房宿者。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父母祷此星而诞生。又云劫宾那。初出家时。一心欲到佛处听法。行到半路。遭雨不能行。寄食于陶舍。又有一比丘来。共宿陶舍。彼比丘者。即佛化身。与劫宾那尊者说法。闻法悟道。知星宿者。不假玑衡。通晓天象。故云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者。梵语。此云善容。寿命第一。善容者。颜貌端正故。寿命者。寿年百有六十。故云寿命第一。由往昔持不杀戒。九十一劫。寿不终夭。又云。往昔曾施一病僧诃梨勒果。感报五不死。初生现异。母以为怪。置之熬中不死。复置釜盘不死。复掷于海中。大鱼吞之。为人所获。刀破子现。一无所损。火不能烧。汤不能煑。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割。名五不死。亦称第一。
阿㝹楼䭾者。梵语。亦云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无灭。又云如意。天眼第一。无贫者。往昔于饥世。曾以稷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资用充足。至今不灭。所求如意。故有无贫等三译。天眼第一者。出家以来。贪眠。佛说法时。昏睡不醒。佛乃呵责。比之恐堕螺蛤。阿那律尊者闻之。当时发愤精进。经七昼夜眼不交睫。失其双目。佛教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果。故云天眼第一。
如是等者。例余千二百五十人俱也。诸大弟子者。即前十六尊宿也。各有德业因缘。前文叙明。并者。佛说此经。不但千二百五十人俱。诸大弟子能闻。在会大士。及诸菩萨摩诃萨。亦皆同闻。
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举二字。省文也。此云觉有情。觉有情者。觉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之人。以己之心。悟佛之理也。摩诃萨者。菩萨中大菩萨也。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皆称摩诃萨。非谓初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也。
前文所述诸佛之语。今又申明言之。真是诸佛非虗赞辞。我佛非滥膺美誉矣。经云。是为甚难。尤见我释迦牟尼佛。惓惓之意。勉众生信此难信之法。又惟恐众生不能尽信尽愿。失其大利。可谓反复叮咛心太切矣。
○正宗分竟。
呪古不翻。乃诸佛秘密法也。经即显呪。呪即密经。兼持则双美俻具。单诵亦交摄遗。惟此经专向持名。乃至十念。即得往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也。
夫此易解者。本为初学修净土因。得菩提果。是以因皆从略。故文有略。其易晓。而解难。知义为出其大旨。而略其广释梵语。但翻其名。法数只标其总。故令学者了其大概。不同正注。求俻诸体也。然亦有辩所当辩。详所当详。如经中说善根福德持名之法。往生之効。及不退菩提等义。其理要通。理通。则信愿行三归于一念。所谓一即三。三即一是也。其理若明。持名则不入魔道矣。又不敢令学者落其思解也。文义虽繁。殊意在于净因耳。只要一心不乱。持一句阿弥陀佛。清净觉体为因。破诸妄念。截断无明。则净因成就也。是故今此易解。无非令初学生信。持名之助云尔。
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至中华凡二译。唐玄奘法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云。立此名者。以经中正示专持名号之法。众所乐闻。以此六字立题。人皆信受流通也。
佛者。梵语具云佛陀。具者具足。梵语也。当云佛陀。不言陀者。省文也。此云觉。觉者对迷得名也。觉有三义。离心名自觉。离境名觉他。心境俱离名觉满。惟佛三觉俱圆。故称为大觉世尊。即释迦牟尼佛也。
说者。悦也。适悦本愿。欲度众生。脱离苦海。往生净土也。是故不待问而自说。悦可知也。
阿弥陀者。标显无量寿佛之名也。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陀。此云量。合言无量寿佛功德。不可思量也。故云无量。无量者亦有二义。一者。彼国众多。无有数量。二者。乐邦寿命。无有限量。故知无穷尽之无量也。
经者行义。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契理者。合道之言。契机者。逗根之法。是故念佛法门。修行直路。只要识破只个臭皮囊。始终不实。世闲虗妄。一切非真。惟有净土可归。念佛可恃。无论富贵贫贱。士农工商。善男信女。皆可往生。或紧念。慢念。高声念。低声念。默念。总无拘碍。动静闲忙。只要专心一而无二念。到熟处成生。生处成熟。忽然触境遇缘。摸著自己鼻孔。始知阿弥陀佛不离当念。莲邦净土只在目前。如心念不一。口里念佛。心中寻文解义。贪图嘴利。如此念佛。由你念到弥勒下生。亦不得往生。所谓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皆由此也。须知心意识夺吾净土。劫吾宝所。是讐人。因何又要与他结为伴党。恼乱心神。永劫不能出离苦海。亲礼弥陀。岂非错用心也。因此奉劝同志善友。念佛务必归于一心不乱。如子忆母。念念相续。念到工夫纯熟处。自然契理契机。无容向外驰求。埋没己灵。是以罗什法师翻译契经二字。乃是此经一大纲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