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46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卷上

按如来一代说法。教分三藏。所谓修多罗。毗奈耶。苏怛缆。即经律论也。藏虽分三。而不出显密二门。显则广谈性相。晓悟玄理。修证法身。密乃但令诵持。不加了知。默登圣位。然悟有顿渐。位有浅深。渐则历诸僧祗。顿即立超十地。浅则声闻缘觉菩提。深即现证佛果大乘。今此准提陀罗尼。即经藏密教。默证十身佛果大乘也。或于三藏外。立一杂藏。收诸部陀罗尼。或于三乘外。别立最上金刚乘。即是陀罗尼藏。若据神变疏。则判陀罗尼为大不思议成佛神通乘。故此经以大秘密为宗。法界真如为体。不思议为用。三密为门。最上乘为教相。以一切法。皆从金刚陀罗尼乘中流出。如千流万派。发自昆仑石碛之山。三藏十二分教。出乎总持秘密之藏。乃至六度万行。莫不从陀罗尼所出。谓真言一一字。全是无相法界。而六度万行无不从法界中流出。故云。唵字者。是三身义。亦是一切法本不生义。由一切法本不生故。即得不生灭。由不生灭故。即得相无所得。相无所得。即是无相法界。实则证法界真如。故白伞葢颂云。诵满一万八千遍。遍遍入于无相定。号成坚固金刚幢自在。得名人中佛。又五秘密修行仪轨云。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如经所说。金刚萨埵三摩地。名为一切诸佛法。此法能成诸佛道。若离此法。更别无有成佛。欲知金刚者。名为般若波罗蜜。能通达一切佛。无滞无碍。犹如金刚。是故。出生诸佛。若于显教修行者。久经三大无数劫。然后证成无上菩提。于其中间。十进九退。或证七住。以所集福德智慧。回向声闻缘觉道果。仍不能证无上菩提。若依毗卢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及大普贤金刚萨埵地。受用身智。乃至应时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慧。则为生在佛家。其人从一切如来心生。从佛口生。从佛法生。从法化生。得佛法财。从此后。受得广大甚深不思议法。超越二乘十地。是知真言秘密之旨。尚非因位菩萨所知。况容凡夫小智能测。兹会众译并诸疏钞。略为互相发明。以便初学持诵。有所措心。非敢曰释。如神变疏云。金刚手方可探其颐。莲华眼始能窥其奥。首楞严云。诸佛秘密法。唯佛与佛。自相解了。非是余圣。所能通达。但持诵之。能灭大过。速登圣位。天竺止观云。上圣方能显密两说。凡人但能宣传显教。不能宣传密教。故非下凡所议。师心可知。今按此准提真言。前后数译。而不空三藏。深得密教之传。由昔金刚萨埵。亲于毗卢遮那牟尼如来前。受瑜伽最上乘义。后数百年。传于龙树菩萨。龙树又数百年。传于龙智阿阇黎。龙智传于金刚智法师。金刚智来游震旦。以五部瑜伽。及毗卢遮那经。苏悉轨范。授与不空三藏。及智灭度。三藏奉其遗教。复游天竺诸国。增广其学。于师子国。从龙智阿阇黎。求开十八会金刚灌顶。及大悲胎藏之法。法化相承。自毗卢遮那如来。至于不空三藏。凡六叶矣。空既遍游天竺。复得亲传之旨。故其所译本。真言仪轨。委悉详备。今恐初学未闲梵音印契。由是于诸译中。多取智所译本而会明之。以其师资相承。授受无替故也。

智译云。若求富饶。以粳米油麻置酥酪中。手把少许。发愿念诵七遍。掷著火中烧之。随力七日。乃至七七日。即如其愿。诃罗译云。以酥和稻谷。呪一百八遍。火中烧之。随心所愿。无不成谛。财宝增盈也。言护摩者。即是以前诸物。掷著火中烧之。以为供养。苏悉地经云。于尊像前。作护摩炉。顶方一肘。四面安缘。量深半肘。缘高四指。以牛屎和牛尿涂。用香水洒。或作圆炉。其念诵之处。若在房室。应出于外。望见尊像。而穿作炉。随其事业。依法作之。乳木等物。及以香华。置于右边。护摩器皿。置于左边。坐茅草座。摄心静虑。先诵本尊真言一遍。请安本座。依法供养。愿尊垂纳护摩之食。其护摩木。有十二种。此方无有。可用紫檀。或坚实乳木代之。取其枝端直者。量长两指。或云十指。皆新采湿润者。观其上下。一面置之。香水净洗。细头向外。麤头向身。以乳酪酥蜜揾两头。掷于炉内。如念诵时。置两手在双膝间。护摩时亦应如是。护摩毕。用本真言净水。以手远巡散洒炉中。如是三度。护摩都了。如法发遣。若以酥蜜油作法。当用杓。至娑嚩贺字。余声未尽。即潟炉中。初以一杓满酥。护摩一遍。中间小杓。护摩毕。还以一杓满酥。护摩一遍。重献阏伽。乃至供养。准前重作护身等印。乃至解界。方可发遣。如下所明。

八大菩萨者。一观自在。二弥勒。三虗空藏。四普贤。五金刚手。六文殊师利。七除葢障。八地藏菩萨。若毗卢遮那佛内心证得三摩地智。则流出十六菩萨。一金刚萨埵。二金刚王。三金刚爱。四金刚善哉。五金刚宝。六金刚威光。七金刚幢。八金刚笑。九金刚法。十金刚剑。十一金刚因。十二金刚语。十三金刚业。十四金刚护。十五金刚药叉。十六金刚拳菩萨。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云。夫真言陀罗尼宗也。是一切如来秘密之教。自觉圣智修证法门。亦是菩萨具受净戒。无量威仪。入一切如来海会坛。受菩萨职位。超过三界。受佛教敕。三摩地门。具是因缘。顿集功德。广大智慧。于无上菩提。皆不退转。离诸天魔。一切烦恼。及诸罪障。念念融证。佛四种身。谓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满足五智。三十七等不共佛法。然如来变化身。于阎浮提摩竭陀国。菩提道场。成等正觉。为地前菩萨。声闻。缘觉。凡夫。说三乘教法。或于他意趣说。或自意趣说。种种根器。种种方便。如法修行。得人天果报。或得三乘解脱果。或进或退。于无上菩提。三无数大劫。修行勤苦。方得成佛。王宫生。双树灭。遗身舍利。起塔供养。感受人天胜妙果报。及涅槃因。不同报身毗卢遮那如来。于色界顶第四禅阿迦尼咤天宫云集。尽虗空徧法界。一切诸佛。十地满足诸大菩萨。证明警觉。身心顿证无上菩提。自受用佛。从心流出无量菩萨。皆同一性。谓金刚性。对毗卢遮那如来受灌顶职位。彼等菩萨。各说三密门。以献毗卢遮那佛。及一切如来。便请加持教敕。毗卢遮那佛言。汝等将来于无量世界为最上乘者。令得现生世间出世间悉地成就。若依次说。前后有差。据报身佛。顿证身口意三种净业。徧周法界。于一一法门。一一理趣。一一毛孔身分相好。尽虗空界。不相障碍。各住本位。以成徧照光明毗卢遮那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若依二乘次第而说。若不具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证得道果。无有是处。若证自受用身佛。必须三十七三摩地智。以成佛果。梵本入楞伽偈颂品云。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界身。总成三十七也。以三十七内证无上金刚界分智。威力加持。顿证毗卢遮那之身。从无见顶相流出无量佛顶法身。云集空中。以成法会。光明徧覆。如塔相轮。十地满足。莫能覩见。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灭。无能知者。虽不能知。能息诸苦。而生善趣。从光流出十六菩萨。及八方等内外大护。展转出光照触恶趣。以成窣堵坡阶级。卫护诸佛窣堵坡法界宫殿。成为全身。现证金刚界如来毗卢遮那徧照之身也。是知准提佛母。乃从毗卢遮那身流出。而准提真言。即诸佛内心自证之法。故云七俱胝如来所说。以能出生诸佛。故云佛母也。

以爱乐大法。得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不嗜世味。常持正念。是为法喜食。由得禅定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正念现前。心常喜乐。不贪世味。是为禅悦食。苏悉地供养法云。若不办涂香。乃至灯明供养。但诵如上奉涂香等真言。及作手印。亦成圆满供养。次运心供养者。以心运想水陆诸华。无主所摄。遍满虗空。尽十方界。及与人天妙涂香云。烧香灯明。幢幡繖葢。种种鼓乐。歌舞倡妓。真珠罗网。悬诸宝铃。华鬘白拂。微妙磬铎。如意宝树。衣服之云。天诸厨食。上妙香美。种种楼阁宝柱。诸天严身。头冠缨络。如是等云。行者运心遍满虗空。以至诚心。如是供养。最为胜上。是发行者以决定心。而行此法。运心供养。诵真言及作手印。如上所想供养。皆悉成就。苏悉地经云。若香华饮食无可献者。但诵本色真言。及此手印献之。表云。供物无可求得。但纳真言。以真心故。速满其愿。离此之外。有四供养。遍通诸部。一切处用。一谓合掌。二以阏伽。三用真言及慕捺罗。四但运心。此善品中。随力应作。或复长时供养中置。无过运心。如世尊说。诸法行中。心为其首。若能标心而供养者。满一切愿。又复应知。不可才闻运心。即便悭贪。不办供养。悉地难成。若能办诸供养。加以真言运心。最为殊胜。故彼经云。持诵之人。不献饮食。违本部者。其人乃著魔障。身无精光。风燥饥渴。恒恶思想。不能成就本尊真言。皆由不献本尊果食。当于六斋等日。广设供养。奉献本尊并诸眷属。当净洗手。𠻳口咽水。次下饮食。若准本部真言。运想香华等供养。皆从印中流出。尤胜以水陆无主香华运想。或恐初学观心未淳。用此助成亦妙。言三解脱者。一空解脱。二无相解脱。三无愿解脱。亦名三三昧。此三。即涅槃门。是诸贤圣所常飡履。一切解脱法中。无过于此。故云最胜味。

音释

法财

谓三密菩提心教法也。

十二分教

一修多罗。此云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

苾刍

旧云比丘。新云苾刍。本香草名。含五义。一体性柔輭。喻出家人。能折伏身口麤犷。二引蔓傍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

菩萨摩诃萨

菩萨。如上释。摩诃萨者。摩诃。是大义。萨即萨埵。是有情义。亦名心。亦云勇猛。以勇猛不怯弱故。三大无数劫。积集二种资粮。故名摩诃萨。

八部

一天。谓诸天神也。二龙。谓龙神也。三夜叉。此云勇健。有在地。有在空。有在天者。四干闼婆。此言香阴。不食酒肉。天帝乐神也。五阿修罗。亦作阿苏罗。此云非天。谓其果报最胜。隣次诸天也。六迦楼罗。此云金翅。即金翅鸟神也。七紧那罗。此云疑神。似人而头有角。是天帝乐神也。八摩睺罗伽。此云大腹行。即地龙。是大蟒神也。

同溺。

音元。似鼈。长一二丈。

音陀。类鱼。有足。长丈余。甲如铠。

音话。木名。皮可贴弓。

四无量

慈悲喜舍。

四弘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音力小石。

与剩同。余也。

音田。金华饰也。

六道

亦名六趣。一天。二人三阿修罗。四地狱。五饿鬼。六畜生。

四生

化胎卵湿。

五智

一通达智。二随念智。三安立智。四和合智。五如意智。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详如摄大乘论释所明。

三十七不共佛法

谓佛证四种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四等流身。梵本入楞伽经偈颂品云。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界身。总成三十七。是为三十七不共佛法。余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所不共有也。唐实叉难提译云。自性及受用。变化复现化。佛德三十六。皆自性所成。元魏菩提留支译云。实体及受乐。化复作诸化。佛众三十六。是诸佛实体。

窣堵坡

即佛塔也。

十身

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

阏伽

阏音遏。阏伽水真言中遏钳字。亦作阿哩伽(二合)

阿伽

阿入声。音遏。

与㜸孽蘗不同。

十波罗蜜

一施。二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慧。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

药叉

旧云夜叉。

音蹉。娜也。

五分法身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

洛叉

此云十万。

凡经律论中。华言梵语。各不同者。良由如来。灭度一百一十余年后。时诸比丘。互执见闻。各引师说。分经律论为五部。致于文言呪语。有详有略。大虽不殊。小则不无其异。然佛在世。曾预记。我涅槃后。经律论。当分为五部。而皆是如来金口所说。但为闻听不广。故成多部。犹如甘露散于人间。但同飡饮。无不除病延年。随秉一部修行。悉成道果。是以五天竺国。各宗一法。咸获圣证。既知如来先为预记。则无是无非。是故智者。不可于中妄生疑惑。阻自前进。失却千生万劫之殊妙因果也。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