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彼髻明珠。置之于顶上。真言同法界。无量众罪除。一切触秽处。当加此字门。故莲华部念诵法云。若触秽处。当观顶上有法界生字。放赤色光明。所谓㘕字也。
若实外缘不具。无水洗浴。阙新净衣。用此㘕字净之。若外缘具者。而不洗换。托此以为净。是无敬信懈怠之人。尚不免轻慢之愆。何能灭罪生福。成就所求悉地。若先用水如法澡浴。洗净。著新净衣。更用此真言净之。即内外俱成清净。所祈速获灵騐。
次诵护身真言。当结本经第二根本印。诵心真言七遍。或结无能胜菩萨印。诵无能胜真言七遍。今时多诵他部。所谓文殊一字真言。
唵。齿𡄦(二合)(𡄦字当作离禁切。弹舌道之。或直音疾陵)。oṃcchrīṃ(此是梵书唵齿𡄦字)(此亦唵齿𡄦字。原梵书两种不同。亦如此方之隶篆也)
此齿𡄦字作二合。或作三合。叱哩陵。或作四合。体哩呬淫。义净法师译作叱洛呬𦦨。如是四字。合为一言。方成梵音一字。如不善梵音者。实难得其真妙。此一字呪王。功力甚大。不可思议。如文殊根本一字陀罗尼法云。世尊告诸天众言。应知此陀罗尼。于诸呪中。是大呪王。有大神力。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者。文殊师利菩萨。常来拥护。或于觉时。或于梦中。为现身相。及诸善事。此呪尚能摄得文殊师利菩萨。况余菩萨及世出世贤圣等众。此呪能消一切五逆。四重。十恶罪业。当知是呪于世出世种种呪中。最为殊胜。是诸佛心。能令一切所愿。皆悉满足。未作法时。即能成办。如意等事。若发无上大菩提心。诵之一遍。力能守护自身。若诵两遍。力能守护同伴。若诵三遍。力能守护一宅中人。若诵四遍。力能守护一城中人。若诵五遍。力能守护一国中人。若诵六遍。力能守护一天下人。若诵七遍。力能守护四天下人。若以清旦诵一遍。呪水洗面。能令见者欢喜。乃至云。若有众生为飞头鬼所执。以手自摩其面。诵呪一百八遍。作可畏相貌。便以左手作本生印。(以大母指。屈在掌中。用后四指。压大母指上急把拳)即自努目。阴诵此呪。而著病者。所患即除。若患一切鬼病。以呪呪右手。一百八遍。烧安息香熏之。左手作本生印。右手摩病人头。患即除愈。若欲经过师子。虎狼。毒蛇。怨贼。一切险难之处。当须尽其身心。不得近诸女人。及吃五辛。一切酒肉。于诸众生。起大悲想。至心诵呪四十九遍。而诸怨恶。自然退散。假令遇之。无不欢喜。此呪假令一切众生。或于一劫。或无量劫。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专心念诵。此陀罗尼。能令众生现世当来。常获安隐。与诸如来。大菩萨众。常为眷属。是故慇懃。生难遇想。勿生轻慢。起疑惑心。广如经说。此不繁录。
别译云。若诵百遍。能护一国。若诵千遍。能护四天下。旧令诵此一字呪王已。复诵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然后诵准提陀罗尼。今恐多杂他部。行人反见难持。故此不录。如欲持者。当如后诵之。
次诵加持数珠真言。用末香涂珠上。以二手掌。捧珠当心。诵真言七遍。加持数珠。真言曰。
唵吠𠰷(引)遮那(引)摩罗娑嚩(二合)(引)贺(引)
加持珠已。心口作是愿言。我今欲念诵。惟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护念。令速如意。所求圆满。然后以左手无名指。及大拇指。承珠。右手以大指。无名指移珠。当于心前。澄心观想准提佛母。与眷属围绕。了了分明对坐。诵准提真言时。其声不缓不急。每称娑嚩贺字。同时移过一珠。或一百八遍。或一千八十遍。常须定限。不得缺减。若务忙者。诵一百八遍已。后随意散持之。或结根本大印。于菩萨臂上。记数念诵。诵毕。顶上散印。若一百八满已。不能多记。可以左手作金刚拳印。右手持珠念诵。根本真言曰。
曩 谟 飒 多(引) 南 三 藐 三 没 䭾(引) 俱(引) 胝 南(引) 怛 你也(二合) na mo sa pta nāṃ saṃ mya ksaṃ bu ddha ko ṭī nāṃ ta dya 他(引) 唵。 者 礼。 主 礼。 准 泥。 娑嚩。(二合)(引) 贺。(引) tha oṃ ca le cu le cuṃ de svā hā (此是梵书准提真言)
若所求事。欲速得成就者。当依如上本经作法。断除酒肉荤辛。方得应騐。如或随时获益。灭罪生福。在家不能全断酒肉妻妾。可于十斋日持诵。如欲长持无间断者。非十斋日。纵令酒肉妻妾。但当一心诵持。亦能使短命者增寿。疾病者消除。
经律中。谓在家不能长持斋戒。令于每月中十日。受持八关戒斋。断杀。盗。婬。妄。酒。香华。歌舞。戏乐等。八事为戒。过中不食为斋。由此十日净持斋戒。故令念诵真言。必获速騐。今时不知斋戒。但以不食酒肉为斋。谬之久矣。兹许酒肉妻妾持诵者。由近代俗流。酒肉妻妾。是其常业。虽闻佛戒。习性难改若不用此大不思议神呪救拔。何日得出生死。故佛顶颂云。不持斋者。名持斋。不持戒者。名持戒。若闻念佛顶陀罗尼。便得具于声戒。其有斋戒清净依法持诵者。岂不速出生死乎。
或有无福无相者。求官不遂。贫苦所逼。常诵此呪。能令现世。得转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若求智慧男女等。无不称意。此真言。似摩尼珠。一切随心所欲。皆得。乃至欲请梵王。帝释。四天王。阎罗天子等。但诵此呪。随请必至。所有驱使。随自心愿。此呪于南瞻部洲。有大势力。移须弥山。竭大海水。呪干枯木。能生华果。何况更能依法持诵。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听闻正法。及往十方世界。承事诸佛。获菩提记。若欲成就坛法。如前依经作法。或但用镜坛。可取一新镜未曾用者。于佛像前。从月十五日夜。面向东方。置镜座前。随力庄严供养。具诸香华。阏伽净水。然后结根本大印。当于心前。诵根本真言。呪镜一百八遍以囊盛镜。常将随身。每欲念诵。但以镜坛置于面前。结印诵呪。若不能逐日对镜念诵。但于十斋日对镜念诵。余日不对镜念亦得。若无镜者。但观想一镜在前。持诵亦成。或不能观想者。但只专注念诵。亦得成就。此准提呪。七十七俱胝如来同说。龙树菩萨以偈赞曰。
今时多于准提真言下。兼诵佛顶大轮一字明王真言。所谓部林字bhrūṃ。
此是梵书部林字。亦作 弹舌道之。二字合为一字。亦作步林。或作𠽾[口*(隆-一)]。又作部陇。又作勃龙。不空三藏译作勃噜唵三字合为一字。其注云。噜字弹舌共为一音。又引声从胸喉中出。其声如系大鼓。古译云步林。讹不正也。如此则音难得其正。惟善梵音者能之。
根本仪轨经云。此佛顶大轮一字明王。得成就者。乃至于诸如来。法欲灭时。能为佛事。复能拥护诸佛如来一切法藏。此一字明王。于佛灭后。末法之时。行于世间。为无能胜诸真言。亦诸佛菩萨悉所受持。乃是过去佛菩萨之所传说。若复所在有彼行人。专心持诵此大明者。于彼所在五由旬内。地界之中。所有一切诸恶宿曜。不能侵近。诸恶鬼神。皆自驰散。乃至一切诸恶。不能为害。至于天人。圣人。亦不敢近。若持诵者。一切业障。皆得清净。若作拥护。能隐身入一切部多中。无所障碍。于世间出世间不能为害。能摧世间一切恶呪。此真言。是一切诸佛之顶。是文殊菩萨之心。能施一切众生无畏。能与一切众生快乐。凡有修持。随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满一切之愿。若持诵余一切呪不成就者。用此真言。共余呪一处。同诵持之。决定成就。若不成就及灵騐。其呪神等。即当头破七分。是知此真言。能助一切呪。疾得成就。若欲单持此真言求一切法成就者。当依彼经作法念诵。若持诵者。不能如前诵净法界真言。护身真言。乃至大轮一字真言者。便可专持此准提陀罗尼。若年老衰迈气力短少。不能诵全真言。可初诵三遍已。后但从唵字起。诵下九字亦得。又或不能结准提大印。即当作金刚拳念诵。凡诵呪讫。却用金刚拳印。诵吽字真言。而印五处。先印额上。次印右肩。次印左肩。次印心上。后印喉上。印竟。于顶上散之。能除一切魔障。成就一切胜事。又随所住处。欲辟除鬼神。可结金刚界。但诵准提真言。呪香水二十一遍。八方上下之。洒即成辟除结界。
持明藏仪轨云。或作法时。在坛内睡卧。或得恶梦。即诵佛眼真言八百遍。当诵时。右手持珠。左手执金刚杵。真言曰。
唵(引)度曩嚩日啰(二合)郝
每日依法持诵时。须限定其时分。若一时持。即当早晨。若二时持。则兼黄昏。若三时持。则加正午。如务忙者。不能依时。但有暇时即便持之。若上根者持。得三密相应。一身密(端坐结印)二语密。(口诵真言)三意密。
一念专注。或想真言梵字。或缘持诵之声。或想准提圣容。或想菩萨手中所执杵瓶华果等物。
神变经疏云。若用三密为门。不须经历劫数。具修诸行。只于此生满足诸波罗蜜。故五秘密仪轨云。三密金刚以为增上缘。能证毘卢遮那清净三身果位。释陀罗尼文字云。若有诸佛不修三密门。不依普贤行愿。得成佛者。无有是处。若成佛已。于三密门。普贤行愿。有休息者。无有是处。若正持诵时。未满一百八遍。不得共人语话。如必欲语话时。于自舌上。想一梵书raṃ 字。纵语话。不成间断。语话竟。即当续前持之。问㘕 曰。为当只持一道真言。功德成就。为复广持多道真言。功德成就。答曰。此有二门。一者随根所乐门。谓人根机有于多种。好乐不同。或有乐持三道五道十道。乃至百道等。于中随根所乐。皆得持诵。二者疾得成就门。谓欲求一切功德。疾得成就。宜专持诵一道真言。成时。一切真言功德。皆悉成就。故文殊仪轨经云。若欲一切功德成就。不得于别真言。而起思想。是也。如上虽有数道真言。而皆是持诵准提真言之次第。助成胜妙故也。又每日对镜。初欲持诵时。当如本经想自心如一月轮。圆明皎洁。有九圣字梵书。每一一字。想有种种光明。布于心月圆明中。或不能想此九字。可于心月轮中。想一梵书唵字。或想九梵字。安布自身分中。言梵书九字。有种种光明者。如金刚智所译本。颂云。唵想安头上。其色白如月。放于无量光。除灭一切障。即同佛菩萨。摩是人顶上。折字安两目。其色如日月。为照诸愚暗。能发深慧明。𨽻字安颈上。色如绀瑠璃。能显诸色相。渐具如来智。主字想安心。其色如皎素。犹心清净故。速达菩提路。𨽻字安两肩。色黄如金色。犹观是色相。能披精进甲。准字想脐中。其色妙黄白。速登妙道场。不退菩提故。提字安两䏶。其色如浅黄。速证菩提道。得坐金刚座。莎嚩字安两胫。其状作赤色。常能想是字。速得转法轮。诃字置两足。其色犹满月。行者作是想。速得达圆寂。按显密圆通取诸部陀罗尼字义。安布观想。今恐初学。反见尤难。故依本宗为持诵法要。或欲观想他字义者。当如本经末。别出一法中所明。如有复不能想此梵书者。但只专心持诵。亦具一切三昧。故大悲心经云。陀罗尼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若人紧切持诵时。或遇种种魔障。或忽然怕怖。或口舌难诵。或身心不安。或多嗔多睡。或见诸异相。或于呪生疑心不欲持诵等。当作对治之法。应依本经结第二根本印。诵心真言。或作无能胜真言印契。或观梵书ra 字。或观a 啰 阿 字。随作一法。随观一字。彼等境界自然消灭。若分别心多者。当观ṣa 字。即成无分别。若著有为心多者。洒 应观haṃ 字。即得因缘法本空故。又持明藏经云。行含 人欲作法时。先须澄心。离诸谊閙。于自身分。想微妙字相。一一现前。若得现前。一切罪垢。皆得消灭。微妙字者。先于口门想其maṃ 字。于右肩上想aṃ 字。于𤚥 暗 左肩上想aḥ 字。于头上复想aṃ 字。于右臂上想恶 暗 ā 字。左臂上想va 字。于脐轮中想hūṃ 字。复阿(引) 嚩 吽 于遍身想ā 字。行人每想如是字。于身分现时阿(引) 即复诵真言曰。
吽(引)左𨽻祖𨽻尊祢(引)吽(引)
此真言。若诵至一洛叉。能除一切罪。
又真言曰。
唵(引)左𨽻祖𨽻尊祢(引)癹咤(半音)
此真言。若诵至一洛叉。得大智慧。
又真言曰。
曩莫(引)左𨽻祖𨽻尊祢(引)曩莫
此真言常持。能除一切尘垢。其𤚥字是妙吉祥菩萨根本。昧字是慈氏菩萨根本。室哩字为如来根本。暗字为普贤菩萨根本。恶字为虚空藏菩萨根本。阿字为一切如来根本。阿字又为观自在菩萨根本。又为金刚手菩萨根本。吽字为焰鬘得迦忿怒明王根本。今略出其印相。先正足立。后却作右旋转。以二手各作拳。舒中指。作动摇相。此名惹嚩曩印。若行人于大难中。或被禁缚时用。彼一切事。无能为害。
又以右手作拳。直竖中指。此名幢印。若鬬战时。或有大怖时用。
又先作跏趺坐。以左手作拳。直竖拇指。以右手执左手拇指。安于脐轮。此名法印。求解脱用。一切天人。皆悉称赞。
又以二手展舒。手指各相离。于头上旋转。如轮相。此印名八辐轮。威力。能断除一切大恶。
又先正立。作右舞势。右转。以右手作施愿。左手作三旛相。安额上。复作右舞势。复作左舞势。此名方位印。能伏师子。龙虎。及部多。必舍左鬼等。乃至贼盗等。
又以二手各安臂上。各竖头指。此名钵哩伽印。能除一切疟病。
又以二手作拳相合。以拇指相交此名捣杵印。当用息除大恶宿曜。
又以右手拇指与小指。安于头指头。此名钵致娑印。能降伏阿苏罗。
又以二手合掌。二拇指如针。此名说法印。于供养本尊时用。当得诸佛菩萨。及天龙八部。诸持明天尊。皆悉欢喜。能施成就。(已上诸印。皆诵本部真言)如欲成就大事。速求灵騐者。必须依经立坛作法。方获果遂。
○修悲敬二田。
○初修敬田。
行者欲得定慧增长。福智圆明。必须广修悲敬二田。上供十方三宝。下济六道四生。以此为定慧之基。菩提之本。故云菩提心有二种。度无边众生为因。无上菩提为果。曼茶罗疏云。夫为道者。上若不供诸佛菩萨。何处展智。欲求菩提。下若不济诸仙饿鬼。何处行悲。行者如欲修敬。当依本经。结五供养印。诵根本真言。运想供养本尊诸佛菩萨一切圣众。成就所愿。福智圆满。如或常须供养。不能依经作法。今准诸部陀罗尼。并成佛心要。略而出之。先当于圣像前。一心恭敬。五体投地。遍礼十方法界无尽佛法僧三宝。如五字陀罗尼颂。令结金刚印。以两手各相背。二小指。二拇指。相钩。口诵真言七遍。真言曰。
唵(引)嚩日啰(二合)勿(微吉切)(亦作吠)
诵已。以印顶上散之。由此真言印。不思议力。自然遍法界无尽三宝前。皆有自身礼拜奉事。然后以饮食香华等。随力所办。盛于净器。结普通吉祥印。印之。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相捻。余三指舒散。诵净法界真言加持二十一遍。真言曰。
㘕
由此真言加持。及手印力。其饮食器物等。自然清净。遍于法界。莲华部念诵法云。于一切供养香华等。皆加持此raṃ 字。放白色光。即无秽触。所供养物。皆遍㘕 法界。次诵无量威德自在光明胜妙力变食真言。合掌加持二十一遍。真言曰。
娜谟萨嚩(无可切)(下同)怛他(引)(去声)㜸跢(引)(一)嚩路(引)枳帝(二)唵(引)(三)三(去声)䟦啰三䟦啰吽(引)(四)
由此真言加持力故。其饮食等。即变成诸天种种肴饍上味。奉献供养十方无尽三宝。亦为赞叹。劝请。随喜功德。复结出生供养印。二手外相叉合掌。十指各两节相交。安在顶上。诵出生供养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
由此真言及印不思议力。自然遍法界出生无尽香华灯烛幢旛宝葢衣服卧具楼阁音乐等。种种供具。供养遍法界无量三宝等。若无饮食香华等。但于佛前运想结印诵呪。亦自然出生如上种种供具供养法界三宝(此变食真言理趣功德如下广明)。
○次修悲田。
欲施诸仙食者。以一净器。盛满饮食。诵变食真言二七遍。投于净流水中。即变成天仙美妙之食。供养百千俱胝恒河沙数诸仙。彼诸仙等。得加持食。各各成就根本所愿。诸善功德。若人以此真言加持饮食施诸仙众。能令现世增长福寿。心所见闻。正解清净。具足成就。梵天威德。一切冤讐。不能侵害。
欲济诸饿鬼者。每于晨朝。及一切时。悉无障碍。取一净器。盛少净水。置于少饭。及诸饼食。以左手持器。右手作宝印。(以大拇指头指中指小指舒。以无名指。用搅食上。施诸仙食。亦作此印)诵变食真言七遍加持已。然后称四如来名号。
- 南无多宝如来(能破饿鬼悭恡业。得福德圆满)
- 南无妙色身如来(能除饿鬼丑陋形。得色相具足)
- 南无广博身如来(能令饿鬼喉咽宽大。所施之食。悉皆充足)
- 南无离怖畏如来(能除饿鬼一切怖畏。得离鬼道)
称如来名号已。弹指七遍。取其食器。于净地上。展右臂泻之。(净石木上瓦器亦得)佛言。加持此陀罗尼七遍。能令一食。变成种种甘露饮食。充足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数。一切饿鬼。及异类鬼神。皆得饱满。如是等众。一一各得摩伽陀国。七七斛食。此食此水。量同法界。食之无尽。皆获圣果。解脱苦身。得生天上。及生净土。其能施者。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则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等无差别。
当知此无量威德自在光明胜妙力变食陀罗尼。即是三德秘藏。此之秘藏。具一切法。故能流出无穷。出生无量。周徧法界。普兴供养。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各具常乐我净四德。法身不独法身。必具般若解脱。般若解脱。互具亦尔。言威德自在者。即解脱德也。光明者。般若德也。胜妙者。法身德也。力者。三德之力也。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持三德。要在一心。一心三德。法尔而具。然则一心。即陀罗尼。陀罗尼。即是法食。莫不以三德共为之体。亦莫不以三德共为之用。圆教之人。由能了知三德秘藏。具一切法。一切诸法。体是三德。故能举体起用。作此现前所施分段之食。于一一食。出生一切天须陀甘露味。及欢喜丸。酥酪醍醐。一切美味。莫不悉具。于此一一味中。亦复出生妙香。宝华。天衣。璎珞。众宝辇舆。一切服用。钟磬。金铙。笙。箫。角。贝。乐。弦。歌。一切妙音。流泉浴池。华果园林。光明台殿。一切住处。复于一一美味。一一服用。一一妙音。一一住处。彼彼出生如上六尘。一切妙供。无不周徧。一器之食。至微至约。而所以能有如是不思议用者。以此一即三德之全体故也。我今持此三德所熏。六尘妙供。普施法界无量群生。一时充足。无所乏少。虽施之物。亦本无有。我及众生。亦无有相。是为以空为观者。虽复无与。无取。无物。无我。无众生。而其施者。受者。及中间物。莫不宛然。历历可见。是为以假为观者。于一心中。了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非有非无。三轮俱绝。是为以中为观者。三观照一念中。得无后无前。何思何虑。作如是观。而行施。是为不住相施。是诸众生。受此施时。一一自然。皆得禅悦法喜之食。以故居天道。则转增胜福。在人伦。则顿悟真归。修罗调伏瞋心。饿鬼咸获饱满。畜生自得智慧。地狱永脱拘囚。即于此时。咸悔业因。进求出世。应知是法是食。俱得为利。譬如熏药。药随火势。入人身中。患除方复。法随食入。亦复如是。或近或远。终破无明。
若取水一掬。用甘露真言。加持七遍。散于空中。其水一滴。即皆变成十斛甘露。一切饿鬼。并得饮之。无有乏少。皆得饱足。真言曰。
南无素噜皤耶。怛多揭他耶。怛姪他。唵。素噜。素噜。皤啰素噜。皤啰素噜。莎嚩(二合)诃
设无饮食。即以甘露真言。加持水施之。令一切饿鬼。皆悉饱满。若有四辈弟子。以此真言。及四如来名号加持饮食。施诸饿鬼。便能具足无量功德。寿命延长。福德增荣。又得颜色鲜洁。威德强记。速能满足檀波罗蜜。一切夜叉罗刹。诸恶鬼神。人非人等。皆畏是人。不敢侵害。
○智矩如来心破地狱真言
别行经云。此呪若诵一遍。无间地狱。碎如微尘。于中受苦众生。悉生极乐。若梵书此呪。于钟皷铃铎。作声木上等。有诸众生得闻声者。所有十恶五逆等罪。悉皆消灭。不堕恶趣之中。真言曰。
曩 谟。 阿 洒咤(二合) 悉 底(引) 喃(引)。 三 摩也(二合) 三 母 䭾。 故 致(引) na mo a ṣṭa ś? te nāṃ saṃ mya ksaṃ bu ddha ko ṭī 喃(引)。 唵。 艮啮(二合) 曩(引)。 嚩 婆(引)。 悉 蹄 哩。 提 哩。 吽 nāṃ oṃ jña nā va bhā śa dhī re dha re hūṃ (以梵汉字。兼书之于钟皷等上。更妙)
○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羂神变经云。若诸众生。具造十恶五逆四重之罪。数如微尘。满斯世界。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此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散亡者尸骸上。或散冢墓上。彼所亡者。若在地狱。饿鬼。修罗。傍生等中。以此真言加持力故。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诸罪报。舍所苦身。往于西方极乐国土。莲华化生。直至成佛。更不堕落。真言曰。
唵(喉中抬声引呼)(一) 阿 谟(引) 伽(上声) 尾 𠰷 左 曩(二) 摩 贺(引) 母 捺啰(二合) oṃ a mo gha vi ro ca na ma hā mu drā 么 抳(三) 钵 纳么(二合) 入嚩(二合) 攞(四) 钵啰(二合) 靺 哆 野(靺亦作韈) ma ṇi pa dme jva la pra va tā ya 吽(引)(五)(○合口呼。胸喉中声如牛吼。尾亦作吠。废。微。左亦作遮者。母亦作畆。抳亦作儗)
阿字去声呼。阿谟伽。此云无间断。古云不空者。谬也。尾𠰷左曩。亦作吠𠰷遮娜。或用纸帛等。书此真言置亡人身上。或骨上。亦妙。故偈云。真言梵字触尸骨。亡者得生净土中。见佛闻法亲授记。速证无上大菩提。不空羂索经云。若闻此呪。二三七遍经耳根者。即得除灭一切罪障。若有众生。连年累月。痿黄疾恼。苦楚万端。是病人者。先世业报。以是真言。于病者前一二三日。每日高声诵此真言。一千八十遍。则得除灭宿业病障。若为鬼娆。魂识闷乱。失音不语。持真言者。加持手一百八遍。摩扪头面。以手按于心上额上。加持一千八十遍。则得除瘥。若诸鬼神魍魉之病。加持五色线索。一百八结。系病者腰臂项上。及加持衣。则便除瘥矣。
○观自在菩萨甘露真言
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云。若人诵此呪者。所有过去现在。四重。五逆。谤方等经。一阐提罪。悉皆消灭。无有遗余。身心轻利。智慧明达。若身若语。悉能利乐一切有情。若有众生广造一切无间等罪。若得遇此持呪人影。暂映其身。忽得共语。或闻语声。彼人罪障。悉皆消灭。又若欲利益一切有情者。每至天降雨时。起大悲心。仰面向空。诵此真言二十一遍。其雨滴所霑一切有情。尽灭一切恶业重罪。皆获利乐。真言曰。
曩 谟 啰 怛曩(二合) 怛啰(二合) 夜(引) 野 曩 谟 阿(引)(去) 哩也(二合) na mo ra tna tra yā ya na mo ā rya 嚩 路 枳 帝 湿嚩(二合) 啰(平)(引) 野 冐 地 萨 怛嚩(二合) 野 摩 va lo ki te śva rā ya bo dhi sa tvā ya ma 贺(引) 萨 怛嚩(二合) 野 摩 诃 迦(引) 噜 抳 迦 野 怛 你也(二合) hā sa tvā ya ma hā ka ru ṇi ka ya ta dya 他(引) 唵(引) 度 𩕳 度 𩕳 迦 度 𩕳 娑嚩(二合) 贺(引) tha oṃ dhu ni dhu ni ka dhu ni svā hā (迦。或作葛。抳或作祢。𩕳或作你)
若乐略者。但唵字以下持之。唵字已上。是归敬辞。又怛你也他已上之文。或不惯诵。可依大悲呪曩谟字诵起。至迦卢尼迦耶。向下如本真言诵之。若书此真言于钟皷铎等。一切出声物上。或有撞击吹振出声。一切众生闻此声者。悉皆清净。命终得生西方净土。
○六字大明真言
唵(引) 么 抳 钵 讷铭(二合)(引) 吽(引)
oṃ ma ṇi pa dme hūṃ庄严宝王经云。时观自在菩萨说此大明时。四大部州。并诸天宫。悉皆震摇。四大海水。波浪腾涌。一切诸魔作障者。悉皆怖散驰走。佛告除盖障菩萨言。此六字大明陀罗尼。难得值遇。若有得此六字大明王者。是人贪瞋痴毒。不能染污。若戴持在身中者。是人亦不染著三毒病。此真言无量相应如来。而尚难知。菩萨云何而得知此观自在菩萨微妙本心处耶。若人能常受持此大明者。于持诵时。有九十九殑伽河沙数如来集会。复有微尘数菩萨集会。复有无数天龙八部而来卫护是人。此持诵人。七代种族。皆当得其解脱。腹中所有诸虫。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若身中顶上戴持。有人得见是戴持人。则同见于金刚之身。乃至见于如来。若能依法念诵。即得无尽辨才。日日具六波罗蜜圆满功德。若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彼人发起慈心。离诸瞋毒。当得不退转菩萨。疾证无上菩提。此戴持之人。以手触人。或以眼见。乃至异类诸有情等。悉皆速得菩萨之位。如是之人。永不受生老病死诸苦。又佛言。所有微尘。我能数其数量。乃至大海水。我能知其数量。若有念六字大明一遍。所获功德。而我不能数其数量。假如四大部洲。一切男女。皆得七地菩萨之位。所有功德。与念六字大明一遍功德。而无有异。若人书写此大明者。同写八万四千法藏。若以天金宝造作如来形像。如微尘数。不如书写此六字大明中一字。所获果报功德。不可思议。是人当得一百八三摩地门。但念一遍。当得一切如来。以衣服饮食汤药。及座卧等资具。一切供养。此法于大乘中最上精纯微妙。一切如来。及诸菩萨。而皆恭敬合掌作礼。说此六字真言时。有七十七俱胝如来皆来集会。同说七俱胝准提陀罗尼。是知此六字真言。与准提真言。首尾相须。如欲与准提真言同诵者。可于准提真言前念诵。然须要得其讷铭二字合为一字。始符梵音不谬。或欲单持诵者。功德准如上说。若欲如法结坛念诵。详彼经文。此不繁录。
○文殊菩萨五字心呪。
阿啰跛者娜(梵书)arapacana
金刚顶经五字真言胜相云。若人才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普贤随逐加被。护法善神在其人前。又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两遍。除灭亿劫生死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若人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文殊菩萨。即现其身。或于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定成正觉(欲作法加持结界。详如五字心陀罗尼品)。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曩谟萨嚩怛他(引)孽多(去声)喃(引)(一)。唵(二)。尾补攞孽陛(三)(亦作毗布罗揭陛。尾又作肥。陛亦作鞞)。么抳钵啰(二合)陛(四)(抳亦作尼去声。啰亦作腊)。怛他多(五)(他上声。多去声)。你捺舍宁(六)(亦作那捺你舍泥。又作达啰设你)。么抳么抳(七)(抳亦作尼)(上声)。苏(上声)钵啰(二合)陛(八)(苏亦作素。啰亦作腊)。尾么黎(九)(亦作肥摩丽。又作毗末梨)。娑(引)孽啰(十)(孽亦作竭)。俨鼻[口*隶](十一)(亦作钳鼻囇。又作钳苾𠼝)。吽(十二)。吽(十三)。入嚩(二合)攞入嚩(二合)攞(十四)(亦作什皤罗。又作什伐啰)。没䭾尾卢枳帝(十五)(亦作勃陀嚩𡀔。枳羝。又作勃陀毗路吉帝)。麌呬作(二合)地瑟耻(二合)多(上声)孽陛(十六)(麌呬夜。亦作矩醯耶)。娑嚩(二合)诃(引)(十七)。(下是梵书。旧本多讹。今校正。若欲书于物上。须华梵两存。然书华文。不必书其句下别译之文)
○心呪。
唵(一)么抳嚩日啰(二合)(二)吽(三)
○随心呪。
唵(一)么抳(尾轸切)駄(上声)哩oṃ(一)manamosavatathā(引)gatānāṃ(引)(一)oṃ(二)vipulagabhe(三)maṇiprabhe(四)tathātā(五)thīnāśane(六)maṇimaṇi(七)suprabhe(八)vimaṇi(九)sā(引)gara(十)gambhīre(十一)hūṃ(十二)hūṃ(十三)jvalajvala(十四)buddhāvilokite(十五)guhṭhadhiṣṭhitāgabhe(十六)svāhā(十七) ṇivajra(二)hūṃ(三) (二合)(二)吽(三)泮咤(半音)(四)
此呪前后三译。初译失译人名。开元附梁录。次菩提流志译。三不空三藏译。今恐初学苦于梵音。乃校其三译。正录不空所译之文。以余二译。字有不同者。赘于句下。俾习者。宛得其音。而无疑滞焉。
经云。此陀罗尼有大威德。佛由此成道。由此降魔。能灭恶障。能成六度。若书于幢上。殿上。氎纸上。墙板等上。有诸众生暂得见者。或身手触者。或影中过者。及于人转触此人者。或佩身。或顶戴。或书于有声物上。其闻声者。或读诵者。或有但闻此陀罗尼名者。如是众生等。纵有四重五逆十恶等罪。悉皆消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能于现世获无量百千功德。常得国王宰官四众喜敬。不受世间种种诸苦。毒药刀杖水火等难。一切师子虎狼诸恶禽兽不敢为害。又无一切盗贼鬼神邪魅诸毒蛇难。又现身不受一切诸病。所谓一切疟病眼病耳病鼻病舌病齿病。唇病喉病。头病项病诸支分病。手病背病。腰病脐病。痔病淋病。痢病瘘病。疮病髀病。脚病疔病。斑病肚病。疥病疱病。癞病癣病。如是等病。悉不著身。不为厌祷蛊毒呪诅著身。无横灾死。卧安觉安。于其梦中。见百千佛刹。及见诸佛并诸菩萨围绕。临命终时。心不散乱。一切诸佛现前安慰。又一切傍生鹿鸟。蚊蝱飞蛾蝼蚁。乃至胎卵湿化诸有情等。闻此陀罗尼名者。或身触者。或影中过者。决定当得无上菩提。又人于高山顶上。诵此陀罗尼者。尽眼所见处。一切众生。皆得灭除一切罪业(广如经说)。
○功德宝山陀罗尼。
南无佛陀(引)耶 南无达磨(引)耶 南无僧伽(引)耶 唵 悉帝护噜噜 悉都噜 只利波(二合) 吉利婆(二合) 悉达哩 布噜哩 娑嚩(二合)(引)诃(引)(○护亦作胡。都亦作度。只亦作遮。波亦作婆。哩亦作尼去声)
大集经云。若人诵此呪一遍。如礼大佛名经四万五千四百遍。又如转大藏六十万五千四百遍。造罪过十刹土。入阿鼻大地狱受罪。劫尽更生。念此呪一遍。其罪皆得消灭。不入地狱。命终决定往生西方世界。得见阿弥陀佛。上品上生。
造罪过十刹土者。谓造罪过于十世界微尘也。劫尽更生者。谓此娑婆世界坏时。其罪未毕。即寄往他方世界地狱中。此界成已。复移其人回此方地狱中受苦也。
○三字总持真言
唵哑吽(哑亦作阿)oṃāḥhūṃ(此是梵书唵哑吽字)
瑜伽大教王经云。唵字是大遍照如来。(即毗卢遮那佛)哑字是无量寿如来。(即阿弥陀佛)吽字是阿閦如来(即不动佛)。
如来因住多年修道。不得菩提。后习此观。于初夜分。便成正觉。谓唵字具含无量法门。是一切真言之母。一切如来皆因观想此字。而得成佛。阿字是毗卢佛身。亦是法界。亦是菩提心。若人想念。能生无量功德。吽字总摄金刚部。一切真言。是金刚部主身。亦是三解脱门若常想念。能除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
诸教决定名义论云。吽字即法身。阿字即报身。唵字即化身。如是三字。摄此三身。彼分别说。三乘解脱道。是为正说因。所有声闻缘觉。及一切智智。由是出现。说一切法。即彼三字。亦是金刚三业。如实安住。所谓唵(引)阿(引)吽。(引)此中唵字。是名金刚身业。阿(引)字金刚语业。吽字金刚心业。又复吽字而为心智。觉了一切法。如上所说。一切文字。当知皆从盎阿(引)吽三字所生。由是诸法。起种种相。今当分别。彼一切法。皆与盎阿(引)二字。初后相摄。此中吽字。出生一切。于三界中。出现众色。所有天。人。龙。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干闼婆。成就持明天。吉祥天。辩才天。乌摩天。帝释天。梵王天。那罗延天。大自在天。如是等天。及天后。所有一切有情界中。男子女人。乃至诸佛菩萨等。皆从此吽字出生变化。彼一一心住此字相。若心想此字时。当住虗空。出生无碍。所谓三界心。同此一心入。入是心已。此得名为现证菩提。当知此心。无等无取。无著无住。无表无相。是即虗空平等。一切智。无所得。相应。无自无他。相应正行。世间所有旃陀罗等。最下族类。彼等诸行。乃至傍生等类。彼所行行。种种差别。如是诸行。虽复差别。皆亦不离一切智智。相应正行(云云)。
成佛仪轨颂云。
大佛顶陀罗尼经言。设有众生。于散乱心。口持神呪。尚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常随侍护此人。纵令魔王。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山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诸金刚众。而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已上修持悲敬诸真言等。若不能各各诵持书写者。一切所作。悉用准提真言亦得。以准提真言。似如意珠。若持诵行人。处处用之。皆得成就也。上言诵持真言能灭五逆。十恶四重罪者。须知罪有性遮。忏具事理。性则无论受戒与不受戒。作便是罪。遮谓曾受佛戒。故心毁犯。事须披陈发露。礼佛名经。行方等仪。能伏业本。理谓专观实相。达罪性空。灭业根源。此诸真言神呪。若能依法诵持。即事理双运。业本罪源并消。若犯禁戒。准律说悔。加以神呪。则事理兼备。性遮齐遣。不可才闻神呪功力。便乃违犯禁戒。不依律忏。遮罪犹存。或托真言仪轨。数造众过。譬如愚人。恃王势力。广作诸恶。祸终灭顶。业心不断。罪实难除。必使身心俱捐。方得罪灭如日消霜矣。
○数珠功德法
夫数珠者。记心之奇术。积功之初基。持之者成德。戴之者灭垢。世出世果莫不由斯。如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云。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善哉善哉。为诸修真言行菩萨者。说诸仪轨。哀愍未来诸有情等。说念珠功德胜利。由闻如是妙意趣故。速证悉地。时金刚萨埵菩萨。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为说之。尔时金刚萨埵菩萨。而说偈言。
三部念诵持数珠手印相。今当分别。如苏悉地供养法云。以右手大指。捻无名指头。直舒中指。小指微屈。以头指著中指上节侧。此通三部执数珠印。其莲华部执珠印。以右手大指。捻中指头。余三指直舒。左手亦然。其金刚部执珠印。以右手作拳。展直大指。捻头指。左手亦然。持明藏仪轨经云。用童女合线。以二十一合成条穿珠。或持诵时。以大拇指搯一珠。一诵真言。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卷下(终)
音释
音壑。
帧音诤。张开画缯也。
縠音斛。纺丝织之。细如雾。一名方空。言其纱薄如空也。
那由他此云万亿。
拔折罗此云金刚即金刚杵。
棓同棒。
部多鬼也。
净居天子色界第四禅。共有九天。上五天。名五净居天也。
瘘音闾。痀瘘。曲脊病。
必舍左此云啖精气。谓噉人。及五谷之精气。
殑伽河旧云恒河。
三障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
五悔法一礼佛。二忏悔。三随喜。四劝请。五发愿。余经或不以礼佛为五。以回向足五。元回向即兼发愿。若本经初入道场时。令发愿。持诵毕。乃兼回向。意谓以现所修真言功德。回向三处也。或有以随喜在劝请后。谓先忏涤身器。次欣法雨。后摄他同己回向三处。若劝请在随喜后。以随喜是忏悔中别义。事势相连。故先明之。平等广大。方堪闻法也。大金光明经云。有四种重业。难可灭除。一者于诸菩萨律仪。犯极重罪。二者于大乘经。心生诽谤。三者于自善根。不能增长。四者贪著三有。无出离心。有四对治。能灭四罪。一者于十方佛。至心亲近。说一切罪。二者为一切众生。劝请诸佛说深妙法。三者随喜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善根。悉皆回向无上菩提。如是随喜。当德无量功德之聚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成阿罗汉。有人尽其形寿。以上妙四事供养。不及随喜功德十分之一。其劝请所得功德。假使人以满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供养一切诸佛。所德功德。其劝请功德。亦胜于彼。云云。
䟦鞞揭切。
数珠一百八表除一百八烦恼。谓九十八使。更加十缠。是也。
儗偶起切音拟。
有清信士问曰。准提有忏法否。答曰。经云每入道场。先应礼佛。忏悔。随喜。劝请。发愿。此之五悔。即是忏法。无别有以为忏也。问曰。近见有云梦授忏仪。或云镜中所现。复图诸形像。今某甲未辩邪正。特请师决。答曰。若不与本经文合。皆是魔事。或持呪行人。不善作法。魔现佛像。菩萨像。种种异相。令行人生喜生怖。皆不足信。倘行人遇斯境者。观其所现。不合经文。即当以无能胜呪印辟除之。魔遂不得便。问曰。镜上可用梵书九字否。答曰。行者不能如法结坛。故以镜为坛。元梵书。只宜想布于心月轮中。奚用书于镜为。问曰。世云五月初十日。复云某月日。是准提菩萨诞晨。果否。答曰。准提乃法身菩萨。既不降生人间。何有诞耶。
檀慧。即二小指。智译云。种种庄严其身。腰下著白衣。衣上有华。又身著轻罗绰袖天衣。以绶带系腰。朝霞络身。其手腕。以白螺为钏。七宝庄严。一一手上。著指环。都十八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