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41-B 重刻观音玄疏记会本附言

有亲友劝喻曰。闻观音玄疏记者。善用性具之旨。贯冥显感应。显无作与拔。学者最宜研究。而各部别行。不便初学披读。玉溪曾为分会。但恨分会不正。却错乱脉络。先达详评。虽有定论。其文依然不移。犹云弊悬会。师何不务加考订而充童蒙之求也。予固辞不免。乃有此举焉。且语之曰。盖行师者时之望也。又分会既成。一人挍之。一人对之。更相证而即流行。则理应完璧也。而如玄文(会本第二)。明境智中约理外斥之。一科并释之。记及引中论斥之。科语凡三十四字脱。则文不可读。乃子科二泛无所属。又义疏(会本第三)章安私释结文末著二结叹三字。将记续疏。欠剩尤易见。而存此疎妄。因窃谓现行会本必非其完本。恐是田舍书肆偶得厥残篇乱简。不复是正。才补接急刻耳。妄谬之甚。全由兹也。今子之劝喻。不亦宜乎。将极鄙力考订。复其完璧。则前修之功。亦永不朽焉。

  • 慈云天台教观目录云。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清藏玄疏卷数同焉。
  • 开元全公记主实录云。观音玄疏记共四卷。而清藏玄记四卷疏记四卷。明藏同此。今之会本文虽盈缩。调卷准之。以记收所释玄与疏各四卷成。
  • 分会之例。昂低一字。以分能所。释题则玄义昂一字。记低一字。释文则昂一字者。经文疏记同低一字。记科冠○。记释冠【记】。以与疏甄。
  • 文字者宜拣俗伪从真正。而不可尽。文中辨辩通用辩。且从一例。见者随文势取义可也。
  • 挍订之例。玄疏与记竝依清本为体。以他本讐对。若他本正而清本讹无疑者。则直取舍之。若文字异而各带义者。就其优者。其劣者书之格上。又或引文。或意据文。若有犹豫者。捡其本处补正之。又或准余处之同文足字成句等。竝标格上。任他取舍。虽招专輙之诮。而亦有由易读进者焉。
  • 抄出科文。附行其制。一道竖进。或文远则指归处。意在使易推求而

天台沙门实乘志

No. 641

观音玄义记条个

观音玄义记略条目(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