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41
- 卷第一
- 知礼自序
- 玄义得名
- 天台智者大师
- 说者悦也
- 法界圆融像无所像
- 真如义(并)化现化转不同
- 观音显益冥益
- 佛界身通局(付)观音所现约通
- 应身真身德(付)与拔摄生
- 观音名施无畏者
- 宝藏佛所蒙观音目
- 过去号正法明未来称普光功德
- 观音本迹难测
- 观世音梵汉(付记)或名观自在
- 略释观世音义
- 修性离合(并)修中缘了各有本末
- 就观世音两重能所
- 释经字(付记)此品别行有经字
- 释普门品三字
- 释一实相语(三千皆实相相圆融)
- 此品题亦约五章
- 设广略二释所以(付记)利钝各有广略
- 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
- 今用十义约处中说(一人法 二慈悲 三福慧 四真应 五药珠 六冥显 七权实 八本迹 九缘了 十智断)
- 十义次第约观约教两义
- 约观人法为初所以
- 先人次法所以
- 人法次明慈悲(付)三无差
- 慈悲悲慈次第各二义
- 福慧居三(并)先福后慧义
- 真应居四(并)真应先后
- 药珠居五(并)药珠次第
- 三惑名取相义
- 冥显居六(付注)冥显无前后
- 权实居七(并)权实先后三义
- 本迹居八(并)本迹次第
- 缘了居九(并)缘了约性德
- 智断居十
- 约诸教明次第下
- 通四教各有十双
- 约华严题明具六义(并)彼经阙四义所以(四义权实本迹缘了智断也)
- 神力品付嘱限本化义(记云佛告地涌菩萨及地涌通经也)
- 三藏明人法慈悲福慧无余七
- 三藏名二乘教义
- 大师设难明三藏唯三
- 方等般若亦六意阙四意
- 六意亦有今昔异
- 六重本迹尔前但有四阙二
- 灯明迦叶法华入灭
- 涅槃利钝二机(并)至涅槃十义具足
- 性三成修二并三德
- 约教次第约五味用与论
- 十双约四教明
- 十法收一切(付记)商略犹较量也
- 就六意五味不同
- 广释十法下
- 初明人法(付记)假名实法五阴相委悉(付)大小乘常
- 无常异
- 观音普门各属人法义
- 人法通凡圣(付)转五阴为五分
- 众生无上佛是等
- 凡夫六道人法
- 约三藏四门义明人法
- 有门非无法空前后观故且云无
- 成实三假与大乘异
- 双亦双非门(付)语似中道理只在空
- 体空通三教
- 大品色性如我性等
- 观人空是了因种子
- 人法二空性相二空实同时
- 观法空是缘因种子
- 相对种种类种委悉分别
- 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
- 寂照配假实
- 约三佛性明分证
- 二明慈悲(付)慈悲得名
- 誓愿如胶(并)四弘愿
- 拔苦与与乐因果次第不同所以
- 四弘皆佗或三通自行
- 依四谛境起四弘誓四教不同
- 灭非真谛因灭会真
- 别理随缘
- 别教四种四谛皆名无量
- 违顺非违顺俱依法界圆融
- 众生缘等三种慈悲
- 卷第二
- 三释福慧(付)亦名定慧
- 定慧得名(并)亦称目足
- 约四教明定慧
- 智慧光义(付记)色心一体故
- 四释真应(付)得名
- 境智合名真称机名应
- 三千俱体为真俱用为应
- 简外道小乘(并)大乘二身
- 五释药珠(付)药王树如意珠
- 奈女(并)祇域缘
- 引摩尼珠为如意珠
- 菩萨利益譬药王如意
- 大悲熏身相(付)真应各有与拔经文为易解分别
- 说
- 六释冥显(付)得名
- 文殊不知妙音神力例冥益
- 真应各有冥显
- 圣欲令知蜫虫能知圣益
- 七释权实(付)得名
- 三种种实(付记)今用因果辨三番
- 今品约自行化佗论权实
- 八释本迹(付)得名
- 本迹通凡夫乃至别教
- 本迹一往并细判
- 本迹高下四句
- 九释缘了(并)得名
- 四教缘了不同
- 性德缘了(付记)引性缘了文
- 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性了因
- 众生有初禅灭尽定性缘因
- 依性缘了成修德相
- 此一科不论六即
- 十释智断
- 通途明二德相
- 圆净方便净名义
- 大小乘断德不同
- 大乘断德达修恶即性恶
- 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
- 大经佛性因果约修性辨
- 三因三德不纵不横
- 大乘义通众经共用
- 此品具有十义
- 第四料简下
- 方等普门法王子对今料简
- 人法相对四句分别历五味明
- 此经方等普门人法互举
- 身子等诸弟子名就一法门论
- 分慈悲两门所以
- 此中不论喜舍所以
- 阿输迦王七日应死缘
- 禅支先喜次乐四无量先乐次喜所以
- 就四无量简外道二乘所修
- 观音智拔苦普门福与乐所以
- 福慧相对四句约五味明
- 今经福慧互具
- 大经佛性有五种名
- 真应相对四句分别
- 常间二益不相离(付)二鸟相游譬
- 小乘真应各有常间义
- 大乘真应各有常间义
- 药珠各有拔苦与乐
- 冥显两益凡有三十六句
- 权实二智脱权实二苦四句分别
- 通论本迹各有拔苦与乐
- 前问答迹本后问答本迹
- 真应横约一世本迹竖约三世
- 观音本迹体用久近
- 性善性恶(付记)性恶今家所谈
- 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
- 阐提翻无欲又翻信不具
- 性善恶名法门义
- 阐提起修善佛不起修恶所以
- 举地人梨耶熏义难
- 性恶不断修恶不常等
- 通别人断见常见摄
- 智对拔苦断对与乐所以
- 第二别释之下
- 理外理内四教义净名玄此文不同
- 以四性名天然相待因缘绝待有二意
- 破四性计
- 随执一见成九十八使失四谛三宝
- 凡夫三种我罗汉一我
- 凡夫执著如虫蚀木成字等
- 思议理内境智
- 金錍决膜譬
- 不思议境智
- 四悉因缘作四句说
- 不思议境智相
- 思议为性空不思议为相空料简
- 龙树释经先破执今亦例彼
- 名便观境义便境观
- 释世字(付)三种世间
- 世间法界名义
- 百界千法法数
- 今明千法即是三千
- 自佗二境约三法分
- 内外二境(并)心是近要
- 破独头色不具三千
- 万法唯色但圆教谈
- 色由心造全体是心色亦然
- 诸文专约心者以易显难
-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 三法无差(此下三谛无差也)
- 释三无差文(付)事理二造
- 释音下(付记)佛非极果但指圆机
- 菩萨观三业机而但称观音古师六义
- 今家破旧偏释以三业圆备释
- 意业尚具三业
- 卷第三
- 第二明观下
- 结束世音境为六(因缘 四谛 三谛 二谛 一谛 无谛)
- 十如境同因缘故不别立
- 明观智有五番(因缘四 四谛四 三谛二 二谛七 一谛一)
- 境顺涅槃观依中论
- 中论四句通别二义(付记)通顿观别渐观
- 次第三观相(付记)第三中道三观俱用从胜名中
- 三智名义
- 观智名通因果别观因智果
- 大经四乘观智
- 涅槃四观对大品璎珞三观明开合
- 三经开合对五眼
- 三观对四教又涅槃四观对四教
- 三观对四教所以
- 或一佛说四教或四佛相说四教
- 有四佛故有四辅处
- 四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 三藏菩萨初发心六度满相
- 六度对六道(檀饿 戒地 忍畜 进修 禅人 慧天)
- 三祇(并)百劫种相
- 功德身肥(付)无脂肥羊譬
- 以三祇等对声闻位
- 声闻速证菩萨经劫数所以
- 藏佛树下正习俱尽义
- 释迦九劫超越(付记)引婆沙
- 弥勒应有超劫(付记)梵文未至
- 明通教下
- 释论破三藏檀行
- 通教六度行相
- 通菩萨断结行
- 通教十地
- 菩萨断正侵习佛地二习俱尽
- 誓扶习生利佗之相
- 别教下(付记)别别前后(并)圆未别后不名不共
- 别教诸位伏断相
- 别向圆修
- 圆断譬冶铁别断譬烧金
- 别教对假所以
- 明圆教下圆观之相
- 镜像水月譬修性三千
- 圆位断惑
- 佛知佛见具三智五眼从胜名佛
- 大乘肉眼名佛眼例之小乘虽有慧眼名肉眼
- 圆六双(并)拔与二益
- 观众生中道而行慈悲义
- 依中道有四种四谛
- 约圆观明一体三宝
- 妙觉名僧宝义
- 月光增减譬智断
- 不生不生不灭不灭义
- 不明中道破四教四谛三宝
- 圆教圆具而用四教为钝人
- 余深法中示教利喜
- 施权废权
- 权实俱权双非为实(付记)是袪著情理无别途
- 上释相外立观心一科所以(付)观心近要(并)佛
- 世灭后不同
- 性绝百非心非四运
- 由缘感故立境观相
- 性三谛三观及一切法一念具足(付记)此三对三因
- 千种性相缘生即空假中
- 圆具金师子譬
- 十乘别相三千空假中总相
- 一言心造即二造也
- 以心三谛故诸法皆三谛
-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并)三无差
- 圆观外皆名邪观
- 开佛知见坐如来座
- 观心名观佛心
- 第二释普门下
- 有漏世间诸门
- 四教四门(付)各有教观合三十二门
- 四教四门相
- 迦毗罗城空因缘
- 诸门能通所通权实
- 三教不普圆教普门
- 圆空门引净名大经
- 经不二外大师加非一所以
- 此空亦空故名空空
- 净名诸菩萨说不二一往空门再往有四门义
- 引诸经明普门
- 其智慧门唯有一门
- 别释普门约处中作十义(一慈悲 二弘誓 三修行 四断惑 五入法门 六神通 七方便 八说法 九供养诸佛 十成就众生)
- 十义生起
- 慈悲与弘誓不同
- 成论无碍道伏解脱道断毗昙方便道伏无碍道断解脱道证
- 法供养是供养中最
- 第卷四
- 众生法缘非普无缘是普
- 圆众生缘慈
- 千种性相冥伏在心
- 地狱十如
- 本性德末修德等
- 大本今文本末释异所以
- 地狱具佛相性等所以
- 仙豫缘(付)地狱三念(并)婆薮缘
- 佛界十如
-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师子筋师子乳譬
- 修德相貌在性德中
- 雪山有药王毒草譬地狱具佛
- 菩萨照修性善恶起慈悲
- 约性善恶明与拔所以
- 地狱明与拔所以
- 众生缘一假一切假法缘一空一切空
- 三千皆空法缘慈
- 圆法缘空假中共幻化
- 无缘慈(付记)无缘与拔义
- 三慈各照三谛故名同体慈悲
- 普门能通所通
- 二弘誓普(付)弘誓愿得名
- 四弘誓愿
- 四弘次第苦集道灭所以
- 由道获灭大经钻摇譬
- 四谛皆依一心弘誓亦然
- 二乘不除别惑
- 摄论师立四种缘集今家但立二种
- 人天且立道灭名
- 三千皆中即名实相
- 章安以性十界显弘誓普
- 三明修行普(付记)次第五行圆五行
- 四明断惑普
- 五明入法门普
- 善财知识唯知一法属别教
- 王三昧摄一切三昧法门
- 六明神通普
- 支佛见百佛土此必通教
- 圆天眼具五眼(付)付与佛眼异
- 七明方便普(付)道前道后方便
- 圆人亦二谛为方便入中
- 八明说法普(付)一音异解
- 九明供养诸佛普事理二供养
- 十明成就众生普
- 普门义无量无边
- 观世音普门对佛三号
- 章安引经文证十义
- 第二体玄义之下
- 此品灵智合法身为体
- 理智合义(并)法身灵智名义
- 诸经法身为体此品理智合为体所以
- 理智一体不二义如左右名
- 隐名如来藏显名大法身
- 第三宗玄义之下
- 此品以感应为宗
- 扣照拔苦扣寂与乐
- 余经因果为宗此品不然
- 楞严大悲经明观音因果
- 圣无因果(付)与上释名相违料简
- 今宗约感应略有三义
- 感应义有六(付)指大本
- 机义(付)恶亦成机义
- 性善冥伏感圣即发
- 善关大慈恶关大悲故言相关
- 释机用宜所以
- 法身应身俱成应义
- 感应一异(并)虗实
- 古师感应道交料简
- 章安破古师义
- 虽离四句四悉因缘有感应
- 妄执之善亦能感
- 善恶机感非善非恶应所以
- 第四用玄义下
- 慈悲利物为用(付记)感应慈悲同异
- 二智不为用所以
- 佗解法常应无常
- 今解法应俱常俱无常
- 观音已成佛未成佛两说(付)四悉赴缘不可求其实
- 第五教玄义下
- 观音经部党多今品一千五百三十言
- 今品别行之由
- 此品法华流通醍醐味
- 观音虽说种种教而属圆教相义
- 余深法中示教利喜
- 观音受嘱累品付嘱
- 开权教相
- 正宗废权故云舍方便流通施权故云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