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者下随释三初总答二初贴文二初明机四初标人数二初举多数三初牒经略示。
数者十法界机实自无量而言百千万亿者此乃通途商略业同者。
【记】经文所举百千万亿非谓十界共有此数盖指一业有如许人。
○二如一下同受一苦。
如一地狱界大略是同其间优降复有何量如一狱复有百千万亿品格之殊一一品格复有百千万亿罪人是罪业正同所以同受一品罪苦。
【记】以苦验人知同一业若不然者那得同受一品苦邪。
○三将此下以例诸趣。
将此意广历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皆亦如是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也。
○二所以下明多意。
所以举多数者明百千万亿种业遭苦称名一时有机一时能应皆得解脱何况一人一业一机独来而不能救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应大也。
【记】凡地发心尚能徧摄果中济物岂有所遗境众等者机新若多应火必盛。
○二遭苦二初成上义显无量二初以别业该同受。
二明遭苦者即是受诸苦恼也此语成上义上百千是业同此言诸苦恼一苦恼是一业者凡有百千万亿故知有诸百千万亿上明数同下明业别。
【记】上言百千是同业者共受一苦今言诸苦即是有诸百千万亿。
○二用此下以此意历十界。
用此意历十法界万机之徒不可说不可说也。
【记】界界有诸百千万亿华严明数极至不可说不可说。
○二今言下对别答彰徧该二初明总答。
今言受苦恼者正是现遭苦戹也此苦由于结业果多故因亦多此即总答文略而意广徧该十界不止人道而已。
【记】文略意广上明诸苦实徧十界苦由惑业即显能脱十界三障广岂过此。
○二后别答。
后别答中文广而意狭别举人间七难而已故此处总答也。
【记】文广意狭别答七难约观行解始通三乘今之总答文该十界。
○三闻名二初遭苦闻名共作机。
三闻名者上明遭苦次明生善善恶合为机此即明文。
【记】由过现恶故遭诸苦复由二世之善而得闻名妙玄云从阐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觉皆有善恶相带为机。
○二闻有下四闻三慧俱能感二初释相二初别指四教四闻。
闻有四义如别记。
【记】三藏能闻所闻皆是实有通教即空别教即假圆知能所皆是法界闻既有四思修亦然故大本疏解我闻有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
○二若能下正示圆教三慧。
若能如是通达四种闻义即闻慧心无所依无住无著即是思慧一心称名即修慧。
【记】前三闻慧不得圆闻圆教闻慧四种徧达达四皆是不闻不闻即闻而思何依何著二慧导行一心称名名圆修慧。
○二此文下结示。
此文虽窄三慧意显。
○四称号二初牒示事理。
四称名者称名有二一事二理。
○二若用下各示称念二初事二初明一心。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或可如请观音中系念数息十息不乱名一念或可无量息不杂异想心想虽长亦名一心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
【记】有相续一心有数息一心。
○二明称名。
称名者或可略称如此文或广称如下文南无者归命之辞皆是事一心称名也。
【记】今文但称所归之名未称能归之辞故是略非广。
○二理二初明一心。
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一亦无心。
【记】心有生灭不名为一今达心性非四句生既本不生亦复无灭乃名一心然立一心对他成二若无一无心则无诸无法毕竟叵得名理一心言达此心者即是体达事中一心。
○二知声下明称名。
知声相空呼响不实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名无称是为理一心称名也。
【记】既达心空从心所生一切皆空故令声响能称所称皆非生灭故曰理称事未必理理必具事以此为因安不感圣。
○二明应二初分科。
二应者先明应次明解脱。
观音义疏记卷第一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译疏二初释题目二初正释题。
观音义疏卷上
【记】义者宜也谓解释经文使合宜又义理也斯盖智者入法华三昧于观行位中见第一义理以此义理解今经文疏者通意之辞又音疎即疏通疏条之义也。
○二说记人。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灌顶记
○二释疏文二初预分章段二初叙二家三段。
此文既别出大部有人亦作三段分文谓初问去为序佛答去为正持地去为流通复有云经家序者为序无尽意白佛去为正持地去为流通。
【记】此品既是谶师为北凉沮渠蒙逊别传于世故凉陈已来讲者甚多于是分节经文三段有异。
○二今师下示天台多种二初泛明多种分文。
今师有时亦作三段有时不作三段名但分为三章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地叹或为四章三如前四者闻品得益或作二段谓前后两问答也多种分章随人意用也。
○二若作下正依三段节目。
若作问答分章则有两问答初问答明观音树王冥益等义后问答明普门珠王显益等义。
○二就前下正释经文三初前问答二初分科。
就前问答为二一问二答就问为四一时节二标人三敬仪四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