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明下释义八初圣身四初佛身三初垂应相状二初约身简定二初定应化。
一明圣人先明佛者为是应佛为是化佛但圣人逗物具有二义若一时歘有为化应同始终名应若寻此文明于应义也。
【记】化则变化歘然而有歘尔而无葢是暂时益物相也应则应答同物始终如极乐人民寿不可数佛同无量此土寿促佛同八十有降生日有入灭时即八相佛也若寻等者据列三乘八部四众至金刚神宛是一期化物之相知非歘尔也。
○二问何下拣真应二初问。
问何不以真佛为众生说法而以应耶。
【记】因向文云妙觉法身应于三土说法被机既本是真佛何用垂应方说法邪。
○二答。
答佛身多种若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人真佛者据妙觉法身究竟极地毗卢遮邪乃名真佛真佛渊远不可说示云何能解如妙音所作文殊不知况下地凡夫为示真身耶如为牛羊弹琴不如作蚊之䖟声。
【记】虽云多种岂出四身法报应化法身则远而难示应化则近而易狎报身则亦远亦近智同法身像属胜应般若赞云应化非真等者此以真法而夺应化是则无相之相方名真佛无说之说方名说法据妙觉法身等者此据住上品寂光方是真法上地菩萨亦莫能覩以等觉还皆住果报竝依业识见佛若望妙觉俱是胜应故云真法渊远如妙音等者问妙音东来先现八万四千众宝莲华文殊见已而问于佛据此亦是不识应相那忽引证不知真身答斯乃见迹不识其本即是不知真身也故下问云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行何三昧即真法也。
○二若从下就土分别三初实报二初示应相。
若从妙觉应为实报圆满相好光明无量同四十一地实报土众生为说一实谛正真之法而教化之如此之应非余界所堪也。
【记】圆满相好者如华严如来相海品及随好光明品说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一一皆以妙相庄严说一实谛者若约教道实报犹有别教根缘亦说无量四谛今约实论也。
○二示机宜。
何以故此等诸地已分入地位不可以余界身应亦不得以余佛身应如此应者唯应彼土非余土所堪也。
【记】四十一地皆与妙觉分同体用故不可以九界之身并劣应应之。
○二复次下有余二初论有无二初大小有无。
复次变易土明应佛者小乘经云三界外无生大乘五种意生身方生方便土此即三界外受生生变易土也。
【记】方便实报二土俱受变易生死偏名此者上土分破此中全在从强受称也小乘不说常住佛性见思若尽果报永亡大乘谈常故三界外更立三土无明全破则居寂光分破实报全在有余五种意生身即全在者也楞伽但明三种意生身今家约义开为五种且三种者一入三昧乐意成身此拟二乘入空意也二觉法自性意成身此拟通教菩萨出假意也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此拟别教菩萨修中意也若开为五者于三昧开两教二乘于觉法开别教十行或作七种两教二乘各开为二不云别教十住者义同二乘入空故也若论九人生方便土更取别教十住及取圆教十信摄入三种意生身中以未断无明未生实报通言意者以未发真皆是作意成之以生竝从果说此依妙玄并辅行撮略而辩。
○二释论下经论定判。
释论云法性身菩萨生三界外既有生宁无应佛法华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即是此义也。
○二此应下明机应二初明但示两应。
此应佛即有两相一示胜应身圆满相海如前实报之应二示劣应令见者劣于前但为二佛更不示为种种诸身。
【记】初示胜应者问前实报身而云此应非余土堪至此那云圆满相海如前实报答彼应真机与应分合此应似机与应未合此犹作意彼则任真能见既殊所见宁一但为此机无明已伏或少分除故用报相引令入真云如前者稍似实报非谓全同二示劣应者问此土一佛示于胜劣两种相貌与同居土尊特丈六合身之相同异如何答方便两应但说次第及不次第二种大乘五种意生其土禀教虽有利钝既皆禀大学佛智慧俱知佛身是大觉性能修中观伏无明者见相则胜若在二观未伏无明见相则劣相虽胜劣只一尊特故非合身若同居土说通教时钝但见空故感丈六利见不空故感尊特大小二机于一佛身见解有异故名丈六尊特合身此纯大见故不名合。
○二何故下明唯被二机二初总示。
何故尔五种意生利钝之别赴此根性故示二身但说次第不次第两种大乘故不须余身余法化也。
○二若圆下别示。
若圆人无明未破及已分破别人于回向中及分破无明者此人生于彼土则利别人未修未伏及通教断惑者三藏中断惑者生彼皆钝也。
【记】言圆人无明未破者即七信已上言分破者仁王般若说十地惑有三十品既于一地自有三品是知圆圣四十二位皆有三品初住三品即第十信三心用观而对破之初心用观对于上品破则中心中心用观对于中品破则后心后心用观对于下品此品若破方名初住生实报土今云分破犹生方便即第十信中后心也如等觉人住于后心经历多劫方破下品证入妙觉别九向位十向初心俱名未破第十回向中后二心名为分破此圆别人俱修中观伏破无明虽生方便其根既利感佛胜身说圆顿法别第七住至十行位及通菩萨偏观于假藏通二乘偏在于空此等生在方便有余虽已知常求佛智慧尚滞二边竝未观伏无明之惑其根既钝但感劣身说渐次法。
○三凡圣同居土或称净秽同居土谓净土秽土各有凡圣而同居之释此为二初释相二初通明二土二根二初明所感二相三初二土净秽。
凡圣同居土明应佛者土有二种一净二秽如富楼那土西方等土其中众生具三毒见思无三恶名果报严净此名净土如此娑婆三恶四趣荆棘丘墟是名秽土若净若秽皆是凡圣同居土也。
【记】论土净秽有横有竖若以分段对于变易为净秽者则约通惑尽不尽说即竖论也如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国土声闻缘觉出生其中若于分段自说净秽则约五浊轻重相对即横论也今以极乐及善净国对于堪忍是横非竖故使净土有见思毒无恶道名毒非苦因则见与烦恼二浊轻也果报严净劫命轻也众生居此有何鄙称弥陀愿行摄之故轻非是断惑方生其中以世慈善五逆称佛亦能生故娑婆秽相目击可知此是横论净秽二土而此二土皆有凡圣凡如前说圣有二种谓应来圣有修得圣二土皆然。
○二两根利钝。
二土众生各有二种根利浊重根钝浊重根利浊轻银钝浊轻。
【记】浊重之土论悟道根自有利钝浊轻土根亦有利钝以土对根故成四句。
○三五浊轻重。
浊重者若娑婆众生身形丑恶矬短卑小命止八十或复中夭烦恼炽盛诸见心强时节麤险是为五浊重也净土不尔是为五浊轻也。
【记】身形至卑小即众生浊时节麤险即劫浊余三名显净土不尔者如大本疏问云既言五浊何者是五清答准例邪正三毒邪是五浊正是五清他方净土无邪三毒则五障轻也。
○二何故下明能感二行。
何故尔不多修福德生重浊土多修福德生于轻土。
【记】言福德者即三种福也如观无量寿佛经云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土正因彼疏云初业共凡夫第二共二乘第三是大乘不共之业彼经云欲生极乐国者当修三福故今云多修福德不多修福为二土行就此福而论也。
○二若秽下别示秽土二根二初示乘戒四句二初立句相。
若秽土中生有戒乘俱缓有乘急戒缓有乘缓戒戒有戒乘俱急。
【记】戒论十戒唯取不缺不破不穿不杂此之四种前三事戒后一事定皆人天因不取随道无著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以此六种虽名为戒体是三观自属于乘乘论五乘不取人天以其二种虽名为乘不动不出体是漏善事戒所摄唯取三乘以声闻等该于四教是入理智虽分深浅皆能动出烦恼生死故得名乘今以四戒而对三乘论于缓急以成四句。
○二戒急下判所感。
戒急受人天身乘急有感圣之机。
【记】乘戒约过去机感约现在。
○二机有下明大小二根二初通明大小感佛。
机有二种一大二小小机则示三藏佛身说法大机应以舍那佛身说法是故降神母胎即示两相。
【记】不问事戒有持有毁但论习学理乘大小是故文中置戒明乘故涅槃云其戒缓者未名为缓于乘缓者方名为缓以戒缓者唯失人天若其乘缓无解脱路乘分大小昔为偏真修观行者今作小机唯感劣应佛之形声昔为中道修观行者今作大机能感胜应佛之形声言降神等者如来昔于大通佛所覆讲法华与无量众生作一乘因中间退大染著五尘佛恐堕苦遂以小乘而救拔之或用衍三而引导之如是大小种种成熟堪于今世悟入佛乘是故如来为此一事出现于世然其机发复少差别故于一代而分五时有机堪能直入于实有机但能迂入于实虽此二类熟在一时故于华严顿谈圆别被二种机此机从始即见胜相若于中间习小深者虽于今世入一佛乘而小先熟故为此机示现劣身初说三藏诸味调熟来至法华方开佛慧此机于始唯见劣身故降母胎即示两相问华严顿后方施小化譬如穷子急追不至徐语方来前顿后渐其义善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示两相答诸文所论初顿次渐葢是化仪施设之语今此所说大小双应终归一乘方尽鉴机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无大机念欲息化诸佛劝谕方施小乘次文却云无量劫来赞涅槃法生死永尽我常是说是故思机然后施小此等之说皆是仪式不可据此以难今文预鉴群机原始要终度物之意也。
○二顿机下别示大小得益二初大机益相。
顿机所感即见舍那菩萨与百千围绕处胎说法十方众生皆在胎中出胎光明徧满寂灭道场成卢舍那佛转一实谛无量四谛等法轮譬如日出高山前照即闻顿教见佛性得度也故涅槃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之谓也。
【记】一类众生大种先熟即感胜应入胎住胎出胎成佛其相皆胜转一实谛即华严部顿说圆教既兼别教故云无量彼经预叙一代始终故立譬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今家义开平地为三对于涅槃五种牛味高山大机能感顿教日光前照即有次第及不次第见佛性也若涅槃中譬从牛出乳次第五味则对一代五时教味次第相生今明顿机能见佛性是故兼用食草之譬乃以雪山譬舍那佛忍草譬十二部经牛食譬大机修观即得醍醐譬见佛性。
观音义疏记卷第三
观音义疏记卷第三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第三身业机应二初列门。
第三从若有女人去明身业为机亦为三一贴文二引事证三观解。
○二贴文下随释三初贴文二初分经料简二初分经。
贴文为二一求愿满二结叹求又为二一求男二求女。
○二文云下料简二初独女求男问。
文云女人求男若是无子则绝嗣有子则父母俱欣云何独标女人求男耶。
○二解者下女无子苦答二初他谬解。
解者或云女厌女身非求子也又解女性多爱欣子偏重故标女人。
○二今解下令正解。
今解女人以无子为苦夫之所弃竝妇所轻旁人所笑又妇有七失六犹可忍无子最剧容恶性妬不能事公姑贪食无子拙无子既苦故以标女人求男也。
○二求男下依经解释二初求愿二初大师销文二初释求男二初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