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十二

此言性体全彰。夫性空寂灭时者。即前后际断。一念不生时也。此是法是时现一句。正显不立文字。拈华直指之大宗。谓此目前一法。即于是当前一念时。觌面显现。葢我佛如来。初从正觉山前。睹明星处得来。后在涅槃会上。拈华时露出。不意又向此中道破。吾固曰。初祖以楞伽印心。不若此一句切当。从上诸祖千说万说。以至擎扠辊毬。拈推竖拂。行棒行喝。种种机用。不出此一句。然此一句。实从玅觉中流出。是大总持门。总持二字。梵语即陀罗尼。谓能总摄诸法。含无尽教理行果也。然总持无文字。但玅契于佛心。能于差别中。解无差别义。于无差别中。解差别义。众生悟此。便得诸佛秘密心印。而顿同佛体。善达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转根本法轮。是大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一切佛法。无不具摄故。又谓之真言。又名秘密藏。非器不传曰秘。深隐难知曰密。又秘密即是显义。未悟是密。悟之。即非密也。故法华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亦云。惟佛与大菩萨乃能知之。故在诸佛菩萨是显。而众生分中。则为密矣。若欲得显密融通。且参取者一句好。但当初释迦老子。真是婆心太切。又曰。离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缘。葢谓此目前觌露之机。本离生灭缘起。及文字等相故。唯依于空寂而住。既依空寂而住。故于一切法。皆不相为缘。于此荐得。方知庞家个汉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马大师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人欲识经中的旨。且看马大师者一句。意旨云何。

此赞法请名也。梵语阿难。此云庆喜。乃佛之从弟也。以佛成道日而生。故名。年始八岁。从佛出家。至年三十。为佛侍者。涅槃经云。如来成道。过三十年。在王舍城中。告诸比丘言。谁能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供养左右所须之事。亦不失自利。时憍陈如。舍利弗。皆求侍左右。佛言。汝朽迈。当须使人。云何方欲为我给使。乃至五百阿罗汉。亦皆求侍。佛皆不受。时大目揵连。即入定中。观如来之心。在阿难处。如日之初出。而光照于西壁也。便从定起。以佛意语憍陈如。即与五百罗汉。同请阿难。谓佛意欲令汝作。阿难云。若有是事。当预索三愿。如世尊故衣。愿弗赐与。受檀越别请。听我不从。出入无时。随我裁量。世尊与我三愿。当顺僧命。佛许之。阿难又云。佛当为我说从前所说之法。佛许重为说之。遂为侍者二十余年。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言八法者。信根坚固。其心质直。身无病苦。常勤精进。具足念心。心无憍慢。成就定意。具足从闻生智。故佛常称为多闻藏。是总持第一。佛又言。过去诸佛侍者。皆具如是八法。又云。阿难闻我所说。如泻瓶水。置之一器。所有秘义。悉能了知。然佛凡在一会中。说法竟。阿难必请命名。葢护持法藏之职。固合如是。今此白言。如来所说大乘之法。功德福聚。决定断结。了证无生本觉之利。实乃不可思议。当称何等名耶。

此明内外二施。俱堪受故。凡舍身分所有。为内施。衣食供具。为外施。如华严回向品中。言最胜智菩萨等。以头目布施。饶益菩萨等。以髓肉布施。又法华云。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舍于两臂。药王菩萨舍身等。是也。葢内施尚且得受。况外施乎。

○智者于受食之时。当作厌离想。犹如旷野鬼。食子之肉。心生厌恶。都不甘乐。如是深加观察。知世间受抟食之过。食。即欲界分段之食。以资色身者也。次观触食。如披剥牛羊。如诸虫唼食。然有身。斯有触。若贪于触乐。终获苦触。故知触之为患实大。又观思食。如大火聚。此思。是第七意业。从根本无明不觉而起。故喻如火聚。然一有想因。即有此思食矣。再观识食。犹如三百攒柔森列而不可近。以有生故。则有此识食。然此三种。俱名为食。能资益众生诸根四大。及种子故。是为三界食。智者作如是观。而于一切。不生贪想。故受食时。无论好恶。如涂治痈疮之药而。又须知比丘。当以法喜为食。如玅吉祥菩萨(即文殊别名)为舍利弗等。设希有食。乃曰。我今所设食者。不可分段。不可吞咽。非香味触三尘为体。非三界所摄。亦非不系。如是玅食。是如来食。非饭食也。善现与舍利弗闻。法喜饱满。俱入灭定。不复食三界之食。此是般若涅槃二经中。所说之义。又经云。一切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为食。在耳。以声为食。在鼻。以香为食。在舌。以味为食。在身。以细滑为食。在意。以法为食。在大般涅槃。以无放逸为食也。

此明悟心不失。言一人成道。则多人获益。若令诸众生。持于此经。必得契悟此心。常在定中。决不失其本心者矣。

○华严称发菩提心功德。连举十余喻。重重较之。不及少分。葢发心者。发明本觉之心体也。然于初发明。得一念相应见道。即断于见惑。更当修道。求断思惑。始得不失本心。而常安住于道矣。所以初祖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此土。传上乘一心之法。欲令人明心见性。又得马大师大弘其道曰。一切法。皆是心法。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凡所见色。即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若是上根众生。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即顿悟本性。此等提唱。岂不是六地菩萨。说法化导耶。又云。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著。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此又岂非七地菩萨。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无相行耶。又如百丈云。心如虗空。亦莫作虗空想。黄檗云。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虗空。无所取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俱忘。临济云。你才拟心。早是错了也。德山云。瞥起一念心。便是魔家眷属。此等所说。又岂不是七地中。得无生法忍境界。历观从上诸祖。莫不皆得此等契证。方可称佛祖儿孙。利生接物。但今法运下衰。不能挽其颓风。以致见道者多。修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楞严所谓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在此时。岂不悲哉。

此结法圆成。以明在会。咸皆秉教传持也。夫欢喜本是初地之名。谓初明性智。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今此特申二种喜。一者。心得决定。无有余疑。住于不退转故。二者。拜命奉行。以法转利。而自生愿乐故如。舍利弗。来所还复来。具足然后出。而阿难在首楞严会上。亦云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此皆发欢喜奉行之悲愿也。但今我辈。欲修行大乘者。必当发无上胜心。如不退转法轮经云。时有三善男子。求菩萨乘者。白言。世尊。我等于此法。能信能解。不生疑惑。犹如如来。尔时第一善男子言。世尊。若作是说。我是如来。此言便是正说。第二善男子言。世尊。若作是说。我是世尊。此言便是正说。第三善男子言。世尊。若作是说。我是佛。此言便是正说。所以者何。我等于此法。不生疑惑故。在会闻者。心皆扰动。作是念言。无有二佛。并出世间。何缘彼作是说。阿难问佛。佛说偈曰。能知过去如。亦知未来如。见一切法如。是故名如来。彼能通达。诸法平等相。亦不生心念。是故名如来。道如菩提如。及与不住如。知如如虗空。是故名如来。又曰。不畏于生死。正住生死中。化度诸众生。是故名世尊。又曰。觉无明无知。自性无所有。得于明智。是故名为佛。此即见性成佛。直趣无上菩提之义。余述此经记。一日先于定中。见梵僧手持经卷以授余。未几。会南柱禅人持此经至。阅之。如获故物。晨夕展玩。不忍释手。后遇南天竺僧四人。余因问之曰。汝知金刚三昧经否。一僧曰。此间亦有是经耶。其义校首楞严更胜。同在灌顶部中收。在昔传闻五天竺国世主。皆保护秘重。不妄示人。此真是菩萨出世度人之大法宝也。余因研究其义。奉为此生他生修行之法程。惟愿见者闻者。同愿力行。转相设化。如舍利弗所云。前来后来者。悉令登正觉。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十二(终)

修习金刚三昧行法

一切恭谨。

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一切三宝。

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
徧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
尊法诸菩萨
无量诸圣贤
及大阿罗汉
一念普周徧
同时作佛事
普熏诸众生
皆发菩提心
具修菩萨道
成就诸佛法

供养一切恭谨。

大慈满足尊
智慧通无碍
广度众生故
说于一谛义
如来所说法
悉从于无住
我从无住处
是处礼如来
敬礼如来相
等空不动智
不著无处所
敬礼无住身

一心顶礼。如来藏海。清净法身佛(行者作观。当想普贤菩萨礼佛发愿偈云。我今五轮礼佛足。为断五道离五葢。愿令一切诸众生。安住五通具五眼。愿我右膝著地时。令诸众生得正觉。愿我左膝著地时。令诸众生离邪见。愿我右手著地时。如佛坐于金刚座。右手指地为震动。一时疾证大菩提。愿我左手著地时。摄诸外道入正道。愿我头顶著地时。令诸众生离憍慢。成就如来无见顶)

一心顶礼。具足万德。圆满报身佛。

一心顶礼。相好光明。百亿化身佛。

一心顶礼。入金刚三昧。示不动智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不可思议。无量义宗。摄大乘。金刚三昧尊经(偈云。真空法性如虗空。出世智宝难思议。我身应现法宝前。五体翘勤皈命礼)

一心顶礼。入空无相。解脱菩萨摩诃萨(文殊菩萨作观偈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某号菩萨应现中。我身应现菩萨前。头面接足皈命礼)

一心顶礼。证无生行心王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得本觉利。无住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经。智入实际。大力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总持众法。为众决疑。地藏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入佛智地。金刚三昧会中。二千等。诸大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阿伽陀比丘。舍利弗尊者。一万众等。大阿罗汉贤圣僧。

一心奉为梵行长者。八万人等。及护持正法。天龙八部。六十万亿。诸大善神。各及眷属。顶礼三宝。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
此则是名真忏悔

(我与众生无量劫来。以识心妄缘。多起爱染。由内外使随使流转。造诸一切不善之业。轮廻三界无有出期。而本有如来藏性。皆为生灭虑知相。隐理不显。故于如来所说一味真实决定了义之法。障蔽不闻。况千思万虑。不益道理。徒为乱动。失本心王。今一念悔过向佛发露惟愿加被。令罪障消灭)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诸障。归命忏悔

(我与众生无始至今。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多行不善。溺于欲。系于业缘。常被缠缚。失于自性本觉。失于如来出世智宝。不发四弘誓愿。不发无上道心。今者幸得如来金刚三昧智力。知三界虗幻。诸法空寂。无我我所。能所身见。内外结使皆悉寂静。惟是识心妄见而有。愿从今去。心住中道而不倾倚。六尘缘影而无流易。于一切法无著无求。不取不舍。性等金刚。不坏自性三宝清净光明之体。四缘如顺三戒具足以自在智入于实际。得佛智慧法义皆空。自利利人过三界地。不住二乘入菩萨道。亦如诸大菩萨。化度众生而无化度之想。我愿如是。唯愿如来慈悲摄受)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比丘(某甲)与现前众等。及法界众生。心常清净。性本空寂。妄念忽起。诸见横生。起三毒根。造众罪业。流转恶道。备历苦趣。不自诃责。弗求解脱。今幸得闻摄大乘。金刚三昧尊经。实能发我。本觉玅心。于诸烦恼。方便摧破。无明实性。慧除电觉。由是归向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令我一念无生。众缘断灭。排诸障难。出离葢缠。五阴六入。悉令空寂。现识不生。净心清白。专念受持 金刚三昧。出世智宝。如法修习。得金刚喻定。得金刚喻心。住金刚心地。入空无相。如解脱菩萨摩诃萨。证无生行。如心王菩萨摩诃萨。得本觉利。如无住菩萨摩诃萨。智入实际。如大力菩萨摩诃萨。总持众法。如地藏菩萨摩诃萨。发明性空。如舍利弗尊者。入如来藏。如梵行长者。唯愿如来。金刚三昧。及诸大菩萨摩诃萨。令我等。世世同得。修出世因。得出世果。常依三佛。发菩提心。不同二乘。味著静乐。于有为法。如避火坑。于六度行。无为无相。深入阴空。心处无住。转诸情识。入白净性。引诸情智。入萨婆若。得法真空。常乐我净。超于二我。大般涅槃。然后住于生死。住于烦恼。不舍可众。入不调地。方便教化。来而复来。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妄心。修空断结。九识明净。得法真源。三化勤修。入佛智地。又愿彼诸众生。亦同此愿。愿未来世。一切众生。得心空眼。得法空心。超然出世。无碍解脱。常行精进。住不退地。不生无化。如佛无二。度今度。俱登正觉。

忏悔发愿。归命礼三宝。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清净法身佛 南无圆满报身佛 南无百亿分身诸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摄大乘金刚三昧尊经 南无解脱菩萨 南无心王菩萨 南无无住菩萨 南无大力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十方一切诸大菩萨摩诃萨 南无十方一切大阿罗汉贤圣僧。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凡持是经者。当日夕敬礼。其起止称本师佛号。余准常仪。兹不赘)

No. 652-D 阁笔记

余初入道。尝闻禅宗顿悟佛心。教乘渐明佛语。学佛者但悟其心。何愁语之弗解耶。遂躭玩禅苑。薄视讲肆。迨有以发明。欲少探教网。奈缘会不谐。终未能就。洎乎滥厕禅列。谬当推举。虽宗说无碍。心犹缺如。故唱道之暇。循翻藏秘。而后知百丈黄檗说法。直从教海流出。又信昔人谓玄沙提唱与修多罗冥契。诚然不虗。因叹谈禅者不谙义学有实功。演教者不识禅家有真悟。得少为足之徒。往往矜宗教兼通。或座主妄意谈禅。或禅者谬为说教。甚至执法鬬诤。互相非毁。欲求彼此和会。不其难哉。抑自叹智识暗短。百无一长。既弗克博论贯通。秪宜退潜守拙而。况年将五旬。语云五十曰艾。艾者。言发之苍白如艾色也。又尝谓人曰。吾年五十。当卷衣掷钵弃绝笔墨。此言每每自出于口。今不觉忽焉而至。岂可不践其言乎哉。遂于戊午秋。散众入山。静掩一室。游心禅寂。倐逾岁星两周。其犹且暮顷耳。一日有吴门北禅寺僧。来求给侍。袱中有金刚三昧经在焉。自忆始初寻访。曾识此经。是时志在禅宗。弗及披究。顷于禅寂中。屡获异征。得非承佛祖之灵。欲将启发于予者乎。时二三子索为说之。余默允其请。乃曰。此真为一大藏教中枢纽。是末世众生修行法程也。夫如来说法。始于华严圆教。圆者。诸法统摄也。止于涅槃终教。终者。理行尽也。又华严明平等佛性。涅槃言本有佛性。而于中渠渠论金刚三昧。兹略举其说。如云。佛性。即金刚三昧。即般若波罗蜜。又云。若住此三昧。虽修六度。不见有六度之相。虽见众生。不见众生之相。虽见一切烦恼。亦无烦恼相。乃至见菩提。无菩提相。见涅槃。无涅槃相。既尔一切皆无相可见。岂不明见当人本有佛性哉。由是观金刚三昧。乃兼并包括华严般若涅槃之法而无遗矣。且金刚三昧。以本始二觉为宗。以实相无相为体。以宗通说通为用。实能统一大藏教之义。兼摄不立文字别传之宗。初祖虽曰楞伽可以印心。是诚不若此经也。奈何意句难悉。幽秘罔知。若非直指疏通。云何俾初机获益。余故舍于禅寂。随阅随说。二三子笔受之。厘为一十二卷。名命通宗记。是皆得佛祖加被之力。而乃有此。然深味厥旨。犹渴饮醍醐。睡梦咸得恬乐。昔所云悟佛心。明佛语。可一举而两得矣。虽然。倘执此经。不求悟自心。则为依经解义。三世佛冤。徒逞狂禅。不求解此经。则又为离经一字。同于魔说。得不慎乎。是记也。始于庚申八月望前三日。至辛酉夏五之朔。而卒业焉。复书此于华顶般若坛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