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品第四
四大声闻。虽因譬得悟。悟既在后。迹似未审。故自说穷子。以表其解。解必是审。谓之信解。亦因兹重明先三后一之道。从佛所闻未曾有法。昔谓三异。今闻是一。乃授身子无上道记。从佛闻此之音。此闻所未闻。因此自证。所得非望。欣喜倍常耳。
即从座起。自下三番序。所以欢喜之意也。从居僧之首至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已得证。情表望绝。第一番也。往昔说法既久。第二番。往日闻佛说波若诸经。闻之疲懈。唯念空无相而已。永无净佛国土化众生心也。又今年已朽迈。第三番。既近后边身。春秋朽迈。朽迈故。于无上道。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无上道记。心甚欢喜。向三番。是自岸之过。今忽闻授声闻记。情踊无岸。则无量珍宝。不求自至。欢喜之义。显于兹矣。
乐说譬喻。小乘之人。本无大望。唯在二乘。重为之设譬。自下三段。明所以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义也。第一明四大声闻。昔日已于二万佛所。蒙释迦道。被结乎父子义。第二明其神机冥著。释迦府应。为说三乘之教。第三为其说法华一极之致。因此远显佛义。近助成所闻也。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第一段明父子义。昔受菩萨时化。化理本一。一从佛生为子。佛即父也。受化始尔。为幼稚也。舍父逃逝。受化始尔。果未来至。还深世或。或走正道。皆化而去。为舍父逃逝。久住他国。化境自然。为本国。生死横造。为他国。去化日远。为人留滞。为住也。
或十廿至五十岁。五言五道。十言住久。不定故或也。年既长大加复穷困。去化既久。为长大。跉跰生死。为穷困也。驰骋四方。以求衣食。周遍五道。无处不求。为驰骋四方。长则求于大乐譬乐。穷则求于小乐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或报不可顿受。为渐。渐之非本处。为游行。化势应还归悟。为向本国。缘潜牵来。非意欲尔为遇也。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第二段成佛为说三乘之教。佛昔既化积行。常欲求子。子或堕在生死。事乖为不得。今子昔缘应至。而著生死乐。情异于本。父应府就人身作佛。迹不及实。为中止。一乘之理。可以防非为城。十方归化为一也。其家大富财宝无量。虽在人身作佛处。理无非法。斯则富有法财。而无穷极。金银瑠璃至悉皆盈溢。七圣财宝。无能𨶳阚。为仓库。理过于言。为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至牛羊无数。外道为僮。众魔为仆。必归从化。义曰僮仆。菩萨为臣佐。助宣正化。声闻为吏。防捡邪非。三界众生为民。佛所统王也。象马牛羊者。三乘五通诸功德也。车者。理运无方也。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外化为出。出化彼行。为息利。利入所化。周在五道。为遍他国。商估价客亦甚众多。菩萨受法。以化十方。为贩卖者也。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至所止之城。昔缘牵向父所止城。理为至也。
父每念子至五十余年。慈悲之念。念之乖理。而子受化之后。迷沦五道。为五十年也。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谓未曾向人说二乘成佛。佛之大慈。本欲拔苦。而彼乐生死。真化则逆。要须权三。三顺微心。然后可造之一也。但自思惟。心怀悔恨。唯恨本化不浓。致使还或流转。悉为慈悲。无方设辞耳。
自念老朽至每忆其子。老朽者。谓后边身也。无有息。谓未说二乘作佛。虑无上法宝。无所付嗣也。
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昔所行善。以取世乐。为佣赁。而实非善受。故自昔缘。为潜到父舍。大乘之说。为父舍。所由出处。为门。本缘应入。而情牵不受。故踌躇其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机承足。昔缘使见大乘说旨。为遥见父。理为法身。所处无畏。踞师子床。住足恒在无为。为宝机承其足也。
诸婆罗门至恭敬围遶。如此诸天。皆自持憍傲。而皆宗事者。理伏之然也。以真珠璎珞。庄严其身。形无非法。则是法宝庄严其身也。
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奉教信手。执无漏慧拂。义为侍立左右。拂尘嚚也。罗列宝物。出内取与。陈显法相。必使彼得。彼得乃义归于己。为取与也。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父理能伏其情。为有力势。伏情之所畏。为恐怖。含大之机。扣圣为见父。而情或翳心。未能受大。为悔来至此。窃作是念至非得物之处。含大之机未著。广设辞如此。不如往至贫里。三界为贫里。修五戒十善。求人天之乐。为易得也。若久住或见逼迫。久住必使行大道。使行大道者。必为物。为物者。功不在我。功不在我者。使见强使。为他作也。疾走不乐之至。患去速也。
见子便识心大欢喜。昔缘微发。为见子。子今虽复情逆。后必悟大。是故欢喜。冥机微至。而己不知。为忽自来。即遣傍人。丈六非所以佛。为傍人。傍人欲设大化。为遣使。往大是先急。为追也。疾走往捉。大乘妙法。为坚执之理。理不容间。为疾也。穷子惊愕至何为见捉。出非本意。为惊愕。甚逆其情。为称怨大唤。犹无犯而致执也。
使者执之逾急。大乘执之。转功其情。理终不舍。为强牵也。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至闷绝躃地。情甚不乐。有过无罪。而致执大化。其乖其心。为闷绝躃地也。
父遥见之至勿强将来。废不作大化之念。假语前使云尔耳。
以冷水洒面。若称以大化。化之则闷绝矣。今但息大化。其便醒悟。水洒面者。以表此义也。
使者语之我今放汝者。亦假语云尔。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二人者。为二乘法。作念欲施。此为遣。隐实为密。理不光圆。为形色憔悴。内解不明。为无威德。如此之人。则非王使也。
汝可诣彼至倍与汝直。顺情非本。为徐语。使作行而与乐。为作处。所与超于世间。倍与直也。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法在人行。为共作也。
穷子先取其价。受使所语。为先取其价。情怙无疑。为寻与除粪。
又以他日至污秽不净。神通寄在六情。为窓牖中见。身非功德所成。为羸疲。结使受之。为尘坌不净也。
即脱璎珞至尘垢坌身。隐法身妙餝。为脱璎珞之具。示菩萨作佛。不虗外好。为著垢腻之衣。亦是结使所受生。为尘土坌身也。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不行无漏。为执除粪器。便易为右手。似若防漏。为状有所畏也。
语作人汝等懃作。鹿野转法轮时。义言如此也。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佛理绝人。府示得接耳。
后复告言至当加汝价。入无漏道后。定不还生死。为常此作不复余去。所得之乐。过七方便。为加汝价也。
诸所须至须者相给。无漏诸功德。无所乏少。为盐酢之属。二乘神通。本自局弱。为老蔽使人也。
无有欺怠至如余作人。其情安小乘法。谓之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余作人者。谓七方便。七方便则有此恶也。名之为儿。得无漏。名似佛子。未言真子耳。
穷子虽欣此遇至常令除粪。见谛思惟各十。谓廿年也。出入无难。使闻大乘。则出入此理。无疑难也。然其所止犹在本处。闻说大乘教已。使知是己之有。彼尚未领。为犹在本处也。
尔时长者有疾至无令漏失。既知使说大乘诸经。如命须菩提说波若。为以悉付教是其物。
尔时穷子即受教𠡠至亦未能舍。虽受委付。犹未知是己之物。情故如此。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第三段其心转旷。怀大之机显。自下会诸亲族。名之为儿。斯则为说法华经也。
于某城中。于昔二万亿佛所已受化。化功未淳。遂舍吾逃逝。遁三界也。跉跰。飘流五道。备甞苦辛。自然而至。上三段。释所以无上之宝者自然至。义显此也。大富长者则是如来。自下三番。合上三譬。此合第一譬父子义。以三苦故。佛说三受。以为三苦。苦剧说为苦苦。果变[酉*妾]。说为坏苦。非苦非乐。念念迁。其命过。说为行苦。今言以三苦故者。即以三受也。何者。苦受楚切。乖情起瞋。适故起爱。不苦不乐。恬恬起痴。由斯三受。兴三不善根。三不善根既感。发动诸使。诸使纷炽。作身口业。业使相与。招未来报。故言以三苦受诸热恼。既为生死所恼。则所习非胜。为迷惑无知。乐著小法。自此即合背化流通之事也。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合第二譬。为说三乘教也。一日之价。贬小乘自足之心。取其旷时积行之功。以比菩萨一日而已。有少乏极。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恡惜。合第三说法花也。
偈言初二偈。颂品始三番。次两偈。颂第一譬。求之既疲。自下卅二偈。颂第二譬也。注记券疏笇计宝物者。谓说三乘法。授菩萨记。谓券疏也。荐席厚暖。譬泥洹中乐。无不厚足。止宿草庵。作大乘门外。宿小乘庵也。父知子心渐已旷大。自下七偈。颂第三譬。佛亦如是。自下领略颂内义。殊不委备。临时宜之。悉皆空寂。明所以无欣乐。大意以诸法性空。难可穷究。穷究乃得成佛。以是不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