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83

法华大意一卷

(当卷八千八百八十八言此品四千一百七十二言)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将释此一部妙典。二十八品。多有诸家。今暂归天台宗。每品用三门解说。第一述每品大意。第二释每品名。第三释每品内文。略科断。

第三入文判释者。夫颙颙普机。受如来旨。巍巍法雷。雨平等雨。今维经者。久远实佛之所说。三世诸佛之至极经也。权现阿难所传。胎辨罗什所译也。宿明听耳所请。乘白遍吉所护也。明知此间群生。应机于圆教。招感于灵圣也。一部典。有八轴二十八品。大分为三。初品为序次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为正。三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为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初序品。至安乐行。十四品。为迹门开权显实。从从地涌出品讫经。十四品。为本门开近显远。二门各三。初迹门三者。序品为迹门序。次方便品。至授学无学人记品。为迹门正说。法师品讫安乐行品。为迹门流通。次本门三者。初踊出品。讫弥勒问佛今答之半品。为本门序。次佛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初长行偈颂。为正。三偈后尽经。名流通。今迹门三章。初序有通有别。初序有六。一所闻之法体。即如是是。二能持之人。即我闻是。三闻持之时。一时是。四闻持之所从。即佛陀是。五闻持之处。即王舍城耆山是。六闻持之伴。即与大比丘众去是也。有二。从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下。讫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第一明列众。各礼佛足退坐一面八字。第二总结也。约列众中有三。从与大比丘下。讫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等。第一明声闻众。从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下。讫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第二明菩萨众。尔时释提桓因下。讫阿阇世王等。第三明杂众也。第二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下。讫品竟诸求三乘人。别序。约中五序。从尔时世尊四众下。讫尊重赞叹。第一明集众序。从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下。讫起七宝塔。第二明现瑞序。从尔时弥勒菩萨下。讫神通之相今当问谁。第三明疑问序。从尔时弥勒菩萨。讫偈终为说何等。第四明发问序。约中有二。一长行(云云)。从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下。第二偈颂。有六十二行。分为二。初有五十四行。颂上问(云云)。从佛放一光我及众会下。有八行。颂请答(云云)。从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下。第五答问序。中有二。第一长行。第二偈颂。第一长行中有四。从弥勒下。讫演大法义。第一明惟忖答。从诸善男子我于下。讫故现此瑞。第二明略曾见答。从诸善男子如过去下。讫求名菩萨汝身是也。第三明广曾见答。从今见此瑞与本无异下。讫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第四明分明判答(云云)。从尔时文殊说偈。第二偈颂。有四十五行。分为二。初有四十一行。颂广曾见。答从我见灯明下。有四行。颂分明判答等(云云)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品四千七百一十六言)

今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从此品下。讫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十九行偈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等十五品半文。大段第二正说分也。若作二正。从此品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八品。迹门正说分也。今且遂近就迹门正说。大分为二。从此品初下。讫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等。第一大段明略开三显一。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慇懃三请岂得不说等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品七品半经文。第二大段明广开三显一。约略开三显一段。有二。从此品初下。讫偈竟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第一明略开三显一。约中有长行偈颂。长行中有二。从品初下。讫随宜所说意趣难解。第一明诸佛权实二智。从舍利弗吾从成佛来下。第二明释迦权实二智。第二偈颂上二佛二智(云云)。从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下。讫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第二明疑生执动。腾疑请三遍(云云)。第二约广开三显一段。大分为三。第一为上根人。有法说周。即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下。讫第二卷诸天子偈竟。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也。第二为中根人。有譬说周。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下。讫授记品竟。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三品经文也。第三为下根人。有因缘说周。化城喻品初。告诸比丘乃往过去。讫学无学人记品竟。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三品经文也。约第一法说周。大分为五。谓法说。领解。述成。授记。欢喜也。约初法说段。有长行偈颂。约第一长行。有三。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下。讫汝今善听当为汝说。第一明如来许说。从舍利弗言唯然世尊下。讫愿乐欲闻。第二明受旨。从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下。讫无有余乘唯一佛乘。第三明如来广说。约中有五。第一明四佛章门。广上诸佛权实二智。第二明释迦章门。广上释迦权实二智。约四佛章为四。从如是妙法下。讫十方诸佛亦复如是。第一明总诸佛门。约中有六番义四种释四一等释(云云)。第二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下。明过去佛章门。约中(云云)。第三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下。明未来佛章门。约中(云云)。第四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下。明现在佛章门。约中(云云)。第二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下。广上释迦如来权实二智。约中有六义四一等释。今不释(云云)。第二偈颂。有百二十一行。大分为二。初有四行一句。颂上许答。次有百十六行三句。颂上正答。约中为二。初有七十三行一句。颂上第一四佛章门。从今我亦如是。第二有四十三行半。颂上第二释迦章门。约四佛章为四。初有三十四行三句。颂上第一总诸佛门。从过去无数劫下。第二有二十七行半。颂上过去佛章。从未来诸世尊下。第三有六行半。颂未来佛章。从天人所供养下。第四有四行半。颂现在佛章(云云)。从今我亦如是下。释迦章门中。有四十三行半。括一部妙。为下七喻作本(云云)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卷九千八百六十言品六千五百九十一言)

今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从品初下。讫偈竟转无上法轮等。第二明法说周中领解段。约中有二。第一长行。明身子领解陈(云云)。第二偈颂。有二十五行。身子重陈(云云)。从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下。讫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第三明法说周如来述成段(云云)。从舍利弗汝于未来下。讫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第四明法说周授记段。约中有二。第一明有长行如来授记。第二明有偈颂十一行半如来重宣(云云)。从尔时四部众下。讫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第五明法说周中四众领解段。约中有三。第一明长行四众领解(云云)。第二明有偈六行半重颂(云云)(上来三周中第一法说周了)从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疑悔下。讫授记品。大段第二。明为中根人譬说周。文有四品。初品正如来譬说。开三显一。信解品明四大声闻领解。药草品明如来述成。授记品明如来授记。约初中文有二。从尔时舍利弗白佛言。讫说其因缘令离疑悔。第一明身子请。从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下。讫偈竟汝当为说等。第二明如来答。约中有三。从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下。讫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第一明如来发起。从舍利弗若国邑下。讫偈颂中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稳众生故现于世。第二明如来譬说。从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讫偈竟汝当为说妙法华经。第三明如来劝信。约第二譬说中有二。初长行。二偈颂。约长行中有二。从若国邑下。讫善哉善哉如汝所说。第一明开譬。从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讫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第二明合譬。约第一开譬中有二。从若国邑下。讫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第一明总譬。约中有六譬(云云)。从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下。讫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第二明别譬。约中有四譬(云云)。约第二合譬中有二。从舍利弗如来亦复下。讫令得菩提。第一合总譬(云云)。从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下。讫于一佛乘等。第二合别譬(云云)。佛欲重宣此义下。偈颂有百六十五行。为二。初有百行。颂上长行。后有六十五行。明通经方法。上来长行。有开譬合譬。偈颂亦有二。初有六十五行半。颂开譬。次有三十四行半。颂合譬。上长行。有总譬别譬。初有三十三行。颂总譬。约中有六譬(云云)。次有三十二行半。颂别譬。约中有六譬(云云)。次四譬(云云)。约合譬中有二。总譬合。别譬合(云云)。约第二通经方法。又名劝进。约中(云云)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品三千二百六十九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卷九千二百八十六言品一千六百五十九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譬说周中。第三述成段。约中为二。从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下。讫说不能尽。第一略述其领解。从迦叶当知下。讫渐渐修学悉当成佛道。第二广述其领解。约略中有二。第一双述善哉。从如来复有下。第二述其领所不及。约广中有二。一长行。二偈颂。约长行中有二。从迦叶当知下。讫一切种智。第一述成开三显一。从汝等迦叶下。讫难解难知。第二明如来结叹。约开三显一中有二。从迦叶当知。讫一切智慧。第一明法说中有二(云云)。从迦叶譬如下。讫一切种智。第二明譬说中有二。第一譬说中。有开譬。有合譬。约开譬中有二。从迦叶下。讫华菓敷实。第一明差别譬。从虽一地所生下。讫各有差别。第二明无差别譬有三(云云)。约第二合譬中有二。从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下。讫各得生长。第一合差别譬中有二(云云)。从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下。讫一切种智。第二合无差别譬中有三(云云)。汝等迦叶下。第二复宗称叹(云云)。第二偈颂。有五十四行半。颂述领开三显一。中有二。初有四行。颂法说。中有二(云云)。次有五十行半。颂譬说。中有二。初有十行半。颂开譬。次有四十行。颂合譬。约开譬中有二。初有九行。颂差别譬。次有一行半。颂无差别。约第二合譬中有二。初有三十五行。颂合差别譬中(云云)。次有五行。颂合无差别譬中(云云)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品一千七百二十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譬说周中。第四授记段。约中大段有二。从品初下。讫像法亦尔。第一大段。正明与中根人等记。从我诸弟子。讫汝等善听。第二大段。明许为下根人等说宿世因缘。约第一大段中有二。从品初下。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第一明与迦叶记。从。

尔时大目犍连下。讫像法亦尔。第二明与三弟子记。约第一段中有二。一长行。二偈颂。约长行中有六。从品初下。讫无量大法。第一明行因。从于最后身下。讫天人师佛世尊。第二明得果。从国名下。讫名大庄严。第三明国劫名号。从佛寿下。第四明佛寿。从正法住世下。讫二十小劫。第五明正法像法久近。从国界下。讫皆护佛法。第六明国净。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十二行半。为六。初有四行。颂行因。次半行。颂得果。次六行。颂国净。次半行。颂佛寿。次一行。颂正法像法。次半行。总结。第二明三人授记。中有二。第一明请记。第二明与记。约第一中有二。第一明长行。经家叙。第二明偈颂。有七行。为四。初有一行。正请。次二行半。明譬说请。次有二行半。明合譬请。次有一行。明结请。约第二授记中有三。第一明善吉授记。第二明迦旃延授记。第三明目连授记。各有长行偈颂。各有行因。得果。国劫。寿命。法住久近。皆悉如文。后我诸弟子下。讫汝等善听。第二大段。明许为下根说。中有二。第一有一行半。明总说。次有一行。更明说宿世因缘。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品五千九百七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下第三明为下根人宿世因缘说。约中有三品。例前应有四段。今但有二段。此品正明宿世因缘。次二品明下根人等授记。领解述成。文少不足分品。故在授记段中(云云)。约初品中有二。从佛告诸比丘下。讫偈竟通达无量劫。第一明佛知见久远。从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下。讫卷尽。第二明宿世结缘。约第一段中有二。长行。偈颂。约长行中为三。从初下。讫甚大久远。第一明所见事。从譬如下。下讫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第二举譬明久远。从我以如来知见力下。讫今日。第三结见昔如今。从尔时世尊欲重下。讫偈颂。有七行。颂前三义。初有一行。颂所见事。次有四行。颂举譬明久远。次有二行。颂见昔如今。约第二正结缘中有二。长行。偈颂。约长行中有二。从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下。讫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第一明结缘由。从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下。讫此城非实我化作耳。第二明正结缘。约第一结缘由段中有二。从尔时佛告诸比丘下。讫哀愍而敷演无量劫集法。第一明结缘远由。约中有多义(云云)。从尔时大通智胜如来下。讫住于禅定八万四千。第二明结缘近由。约中(云云)。约第一正结缘中二。从是十六菩萨。讫是人若闻则便信受。第一明法说结缘。约中有多门(云云)。从譬如五百下。讫我化作耳。第二明譬说结缘。中有二。从譬如五百下。讫我所化作为止息耳。第一明开譬。中有二(云云)。从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下。讫我化作耳。第二明合譬。中有二(云云)。尔时世尊欲重下。讫第二偈颂。有四十九行半。大分为二。初有二十二行半。颂第一结缘由。次有二十七行。颂第二正结缘。初中。有十二行半。颂结缘远由。中有多义次有十行半。颂结缘近由。约第二正结缘中有二。初有八行。颂法说。中有多义(云云)。次有十九行。颂譬说。中有二。初有十一行半。颂开譬。中有多义(云云)。次有七行半。颂合譬。中有多义(云云)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卷八千三百三十二言品二千三百七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下二品。因缘说周中。第二授记段中。大段有二。第一千二百人授记。第二二千人授记。约第一中有二。从品初下。讫深心本愿。第一明经家序嘿念领解。从尔时佛告下。第二明如来述记。约第一中有二。第一明叙其得解欢喜。第二明叙即默念领解。约第一中有二。第一叙得解由。第二叙其得解欢喜。约第一由中有四。从从佛闻下。第一明由闻法譬说二周开三显一。从又闻授诸等等。第二明由闻身子等五弟子得记。从复闻宿世下。第三明由闻宿世结缘事。从闻诸佛有大下。第四明由闻如来三达无碍见久如今。从得未曾有下。第二叙其得解欢喜。中有二。初明内解欢喜。从即从坐起下。明形状恭敬。从而作是念下。第二正明嘿念领解。中有二。初明嘿念领解。中有口领解(云云)。从唯佛世尊下。第一明嘿念发迹请记。从尔时佛告下。第二明如来述记。中有二。一长行。二偈颂。约长行中有二。从尔时佛告诸比丘下。讫常懃精进教化众生。第一明如来述其本迹。从渐渐具足菩萨之道下。讫起七宝塔遍满其国。第二明如来其授记。约第一段中有三。从尔时佛告下。讫言论之辨。第一明就释迦世行因发迹。从汝等勿谓下。讫教化众生。第二约过去佛世行因显本。从诸比丘下。讫教化众生。第三明就三世佛时因行所得(云云)。约第二授记中。有七意(云云)。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二十一行半。颂上发迹授记。初有十四行。颂发迹。次有七行半。颂授记。约发迹中有二。初有七行。颂总声闻。次有七行。颂别满愿发迹(云云)。约授记中。有七意(云云)。从尔时千二百阿罗汉下。第二明千二百授记中有三。从尔时千二百下。讫不亦快乎。第一明念请。从佛知此等下。第二明与记中有二。一长行。二偈颂。约长行中有三。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下。第一明总许千二百记。从于此众中下。第二明别授陈如记。从其五百下。第三明别授五百记。约第二颂中。十一行半。为二。初有九行半。颂陈如记。次有一行半。颂陈如。及五百。及五百记。次有一行。颂总一切声闻记。从尔时五百阿罗汉下。第三明五百领解。中有二。长行。偈颂。长行中有二。初经家叙其欢喜。从世尊我等。第二明自陈领解。中有二。初明法说。从如无知者下。二明譬说。中有二。初从譬如有人下。第二正譬说中有二。开譬。合譬。譬如下。讫无所乏短。第一明开譬。中有多事(云云)。从佛亦如是下。讫得未曾有。第二明合譬。中有多事(云云)。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下。第二偈颂。十二行半。为二。初有一行半。颂其欢喜(云云)。次十一行。颂自陈领解中为二。初有一行。颂法说。次有十行。颂譬说(云云)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一千二百三十七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也。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二千一百六十三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下有五品。是迹门流通分也。大分为四。法师宝塔品。第一明弘经功深福重。劝流通。达多一品。第二明引往弘经。彼我兼益。证功德深重。劝持一品。第三明八万大士。此土愿弘经。新得记者。他土欲弘经。安乐行一品。第四明外凡初心欣斯福。见声闻畏惮。闻菩萨殡辱。自[(厂@((既-旡)-日+口))*页]力[苟*苟]。因生退没。佛为此人说四安乐行。约第一段中为二。第一法师品。明释尊自说弘经功福。命觅流通。第二宝塔品。明多宝分身。且助且证觅流通。约第一法师品中有二。第一明有长行偈颂。叹美五种法师能弘经人。第二明有长行偈颂。叹美所持之法。约第一段有二。第一就禀道弟子门。明功深福重。第二就授道师门。明功深福重。约弟子门中有二。从初下。讫当得菩提。第一明佛在弟子功深福重。中有二。从药王下。第一明简出人类。从咸于佛前下。第二明简出得记之缘。从佛告药王下。第二明佛灭后弟子能持经功福重。中有二意(云云)。从若有人下。第二明授道师功深福重。中有长行有偈颂。约长行中有二。第一别明。第二明总逆顺得罪得福。约中有二。从若复有人下。讫广说此法。第一明现在弟子深功大福。中有五意(云云)。从若是。

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下。讫广为人说。第二明佛灭度后师功大。中有二意(云云)。从药王若有恶人下。讫即得三菩提。第二总明五种法师逆者得重罪顺者得大福。中有三意(云云)。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十六行。为三。初有二行。不颂长行。别将劝自行化他耳。次有三行。颂上门通别。次有十行。颂别上师门功深福重。次有一行。叹经尊妙。从尔时复告药王菩萨。第二明有长行偈颂。叹所持法。及示弘经方法。约长行中。初明经法叹。中有五。从尔时佛复告下。讫况灭度后。明叹法。从药王当知下。讫手摩其头。第二明约人叹法。从药王在在下。讫三菩提。第三明约处叹法。从药王多有人下。讫菩萨之道。第四明约因叹法。从其有众生下。讫菩提。第五约果叹法。中有五意(云云)。从药王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明弘经方法。中有二。初明方法。中有二意(云云)。从药王我于下。讫令得具足。第二明利益。中有五意(云云)。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十八行半。为三。初有一行。总劝。不颂长行。次有十六行半。颂上长行。次有一行颂。颂结劝(云云)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二千六百三十二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大段。第一明弘经功深福重流通中。第二明多宝分身且证且助劝觅流通。中有长行偈颂。长行大段有三。初明宝塔踊现。二明分身远集。三明释迦唱募。约大段第一中有六。从初尔时佛前有七宝塔下。讫四天王宫。第一明塔现之相。从三十三天下。讫尊重赞叹。第二明诸天供养。从尔时宝塔下。讫皆是真实。第三明多宝如来证诚称叹。从。

尔时四众下。讫却住一面。第四明时众惊疑。中有三意(云云)。从尔时有菩萨下。讫发是音声。第五明大乐说菩萨问。中有三意(云云)。从尔时佛告下。讫善哉善哉。第六明佛答中有三意(云云)。从是时大乐说下。大段第二明分身远集。中有七。第一明大乐说请见多宝佛。从佛告下。讫今应当集。第二明应集分身。从大乐说白佛言下。讫礼拜供养。第三明大乐说请分身集。从尔时佛放下。讫亦复如是。第四明佛放光远召。从尔时十方下。讫如来宝塔。第五明诸佛同来。从娑婆世界下。讫诸佛如来遍满其中。第六明严净国界。中有三(云云)。从是时诸佛下。讫皆在虗空。第七明与欲开塔。中有五意(云云)。从以大音声下。讫付属有在。大段第三。明释迦唱募觅流通。中有三意(云云)。从尔时世尊欲重。第二偈颂。有四十八行半。大分为三。初有三行半。颂多宝塔现。次有八行半。颂分身远集。次有三十六行。颂释迦付属中为二。初有八行半。举三佛劝流通。中有三意(云云)。次二十七行半。举难持法。中有五意(云云)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卷八千九百五言品一千七百廿九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迹门流通中。第二明引往弘经彼我兼益劝流通也。中大段有二。从品初下。讫莲华化生。第一大段明昔日达多通经释迦成道。从于时下方。讫品竟。第二大段明文殊通经龙女作佛。约第一大段中有三。第一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从佛告诸比丘下。讫至不退转。第二结会古今。从告诸比丘。讫莲华化生。第三明劝信。约第一段中有二。长行偈颂。长行中有四。从初尔时佛告下。第一明求法时节。从于多劫中下。第二正明求法。中有四意(云云)。从时有仙人下。第三明求得法师。从王闻仙言。第四明闻法奉行。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七行半。为五。初有半行。颂求法时节。次有一行半。颂正求法。次有一行半。颂求得法师。次有二行半。颂闻法奉行。次有一行半。结证劝信。从佛告诸比丘下。第二结会古今中有三。初正结会。从由提婆达多下。第二明师弟功报俱满。中有二。初明弟子自报满。中有三意(云云)。从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下。第三明劝信(云云)。从于时下方多宝下。大段第二明今日文殊通经利益。中有二。第一明通经。中有五。初明智积请退。从释迦牟尼下。第二明待通经利益之证。从尔时文殊下。第三明文殊即来。从智积菩萨下。第四明智积所问。从文殊师利言下。第五明文殊答。中有七意(云云)。从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下。第二明利益。中有九意(云云)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一千一百九十四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名。第三入文判。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三千二百二十五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迹门流通段中。第四明初心菩萨示通经方法。中大段有二。第一大段明妙德问方法。大段第二明如来答。约大段第一有二。从品初下。第一明叹深行菩萨能弘经。从世尊菩萨下。第二问浅行菩萨云何恶世宣说是经。从佛告下。大段第二明如来答。约中有三。第一标四安乐行章门。第二明解释修行方法。第三结行成之相。从佛告文殊下。讫安住四法。第一标四安乐行章门。从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下。第二明解释。标四安乐行章门中有四。一明身止观慈悲安乐行。二明口止观慈悲安乐行。三明意止观慈悲安乐行。四明誓愿止观慈悲安乐行。约身止观慈悲安乐行中有二。长行偈颂。长行中有二。从一者安住下。第一双标行处近处二章门。从文殊师利下。第二解释二章中有二。第一解释行处。第二解释近处。约第一行处中有三。从初文殊下。第一标行处章。从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下。第二解释行处章。从是名菩萨。第三结行处。从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下。第二明近处中三。从云何下。第一标章。从菩萨摩诃萨不亲近。第二解释中有三。第一明十恼乱。从常好坐禅下。讫修摄其心。第二明附定门助观。从文殊师是名下。讫常乐观如是法相。第三明附慧门助观。从是名菩萨下。第三明结近处。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二十八行三句。为三。初有一行。颂标章。次二十二行。颂行处近处。次有五行三句。颂行成。中有多意(云云)。从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第二明口止观慈悲安乐行。为二。第一明行法。第二明行成。初行法中有二。长行偈颂。长行有二。第一标章。从若口宣说下。第二释行法。中有二。第一明止行。第二明观行。止行中有四。从初若口。第一明不说他过。从亦不轻慢下。第二明不轻慢。从不说他人下。第三明不叹不毁。从又亦不生下。第四明不起怨嫌。从善修如是下。第二明观行。从尔时世尊欲重。第二偈颂。有十六行半。为三。初有二行。颂标章。次有九行半。颂行法。次有五行。明口安乐行成。中多意(云云)。从又文殊师利菩萨下。第三明意止观慈悲安乐行。中有长行偈颂。长行中有三。第一标章。从无怀嫉妬下。第二释行法。从文殊师利下。第三明行成。偈颂有六行。为二。初有五行。颂止观二行。次有一行。颂行成。从又文殊师利菩萨下。第四明誓愿止观慈悲安乐行。中有二。长行偈颂。长行中有二。第一明行法。第二明叹法。第一行法中有三。从初下。第一明标章。从于在家出家下。第二明行法。从文殊师利是菩萨下。第三结行成。从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下。第二叹经难闻。中有二。从初下。第一明法说。从文殊师利譬如下。第二明譬说。中有二。第一明开譬。中有多意(云云)。从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下。第二明合譬。中有多意(云云)。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十四行半。为二。初有四行。颂行法。次有十行半。颂叹经。约第一行法中。有三意(云云)。约第二中。有法说譬说等意(云云)。从我灭度后下。第三二十三行偈。总结行成之相。中有三。初有一行半。结劝修四行。次有二十行半。举三报明三障清净。次有一行。总结(上来十四品迹门开三显一说了)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二千七百五十七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从此品下。讫普贤劝发品。十四品。部大段第二。明开师门之近迹。显佛之远本。约中大分为三段。从品初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讫汝等自当因是得闻半品。第一明本门序分。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下。讫分别功德品弥勒所说十九行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第二明本门正说分。从。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下。讫普贤劝发品作礼而去。十一品半。第三明本门流通分。约序分段中有二。第一明涌出序。第二明疑问序。约第一踊出中有三。从品初下。讫当于此土而广说之。第一明他方菩萨请弘经。从尔时佛告诸菩萨下。讫广说此经。第二明如来不许。从佛说是时下。第三明下方涌出。中有二。第一明经家叙相。第二明问讯。约第一经家叙相中。有五意(云云)。从是诸菩萨从地涌出下。讫能于如来发随喜心。第二明诸菩萨问讯。中有五意(云云)。从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下。第二明疑问序。中有二。第一明此土菩萨疑。中有二。第一明长行疑念。从时弥勒菩萨下。第二偈颂。有九行半。正明问。中有五意(云云)。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下。第二明他方疑问。中有二。一明侍者菩萨各各陈疑问于佛。从。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下。二明诸佛各抑待弥勒之问如来之答。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下。大段第二本门正说分。约中大分有二。第一明有长行。偈颂诫许。第二明正说。约长行有三意(云云)。偈颂有四行。中有三意(云云)。从尔时世尊说是偈。第二明正说段。即是答问中。大分为三段。从初此去讫寿量品竟。第一正明开近显远。分别功德品长行。第二明授法身记。十九行偈。第三明弥勒总申领解。约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明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第二明广开近显远断惑生信约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正明略开近显远。第二明因疑更请。约第一段中有二。从。

尔时世尊说是偈下。讫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第一明有长行偈颂。如答弥勒上问。中有多意(云云)。从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下。第二明因疑更请。中有二。长行偈颂。长行中有二。从尔时弥勒菩萨下。讫三菩提。第一明动执生疑。从即白佛言下。讫品尽。第二明腾疑请。中有二。第一明法说请。中有多意(云云)。从譬如有人色美下。第二明譬说请。中有长行偈颂。中有开譬合譬等多意(云云)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卷一万二百二言品二千一十八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本门正说答问中。第二明广开近显远段。约中大段有二。第一明如来诫信。第二明如来正答。约第一段中有四。从品初下。第一明如来之诫。从是时菩萨大众下。第二明菩萨三请。从复言唯愿说之下。第三明菩萨重请。从尔时世尊下。第四明如来重诫。从一切世间天人下。大段第二明如来正答。约中有长行偈颂。长行中有二。第一明如来法说答。第二明如来譬说答。法说中有二。第一明三世益物。第二总结不虗。约第一明三世益物中有二。从一切世间下。讫能令众生发欢喜心。第一明过去益物。中有多意(云云)。从诸善男子如来见下。讫虽不实灭而言灭度。第二明现在益物。中有多意(云云)。而此中有常住不灭四字。明未来益物也(云云)。从又善男子诸佛如来下。第二明总法三世益物不虗。中有二意(云云)。从譬如良医下。第二明如来譬说答中有二。开譬合譬。中有二。第一明良医治子譬。譬上三世应化所宜。第二明治子实益譬。譬上三世利物不虗。约第一譬中有三。从初譬如下。讫远至余国。第一明良医远行譬。譬过去益物。中有二意(云云)。从诸子于后饮他毒药下。讫即取服之毒病皆喻。第二明还复去譬。譬现在益物。中有六意(云云)。从其父闻子悉得差下。讫咸使见之。第三明寻便来归譬。譬未来益物。从诸善男子于意云何下。讫不也世尊。第二明治子实益譬。譬三世益物不虗。从佛言我亦如是下。第二明合譬中有三。初合过去益物譬。从以方便力下。次合现在益物。从亦无有能下。次合治子实益不虗譬。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二十五行半。颂上法譬。大分为二初二十行半。颂法说。次有五行。颂譬说。法说中为二。初有十九行半。颂三世益物。次有一行。颂三世益物不虗。约初中三。初有四行。颂过去益物。中有多意(云云)。次有五行。颂现在益物。中有多意(云云)。次有十行半。别颂未来益物。中有多意(云云)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二千六百六十二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本门正说中。大段第二明法身授记段中。大段为三。从品初下。第一明经家总叙。从于时世尊下。讫发三菩提心。第二明如来分别本门增道损生菩萨五十一位差别中有二。从十住位至三地。第一明约增道智德得记。从四地至等觉。第二明约损生断德得记。在经文中可见(云云)。从佛说是诸菩萨下。讫赞叹诸佛。第三明时众供养。从尔时弥勒菩萨从坐而起下。偈颂。有十九行。正说中大段第三。明弥勒总申领解由。为三。初有二行。颂领解。次有九行。颂如来分别功德。次有八行。颂时众供养。(上来本门正说了)从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下。讫普贤劝发品作礼而去。部大段第三说法流通段。并本门大段第三流通分也。凡有十一品半。大分为二段。从此下。讫常不轻品。三品半。大段第一明弘经功德。重以劝流通。从如来神力品下。讫普贤劝发品。大段第二明付属流通也。约第一大段中有三。今此半品及随喜功德品。第一明初品弟子因功德深。以劝流通。法师功德一品。第二明初品弟子果功德深。以劝流通。常不轻一品。第三引信毁罪福。以证流通。约第一此半品中有二。第一明现在四信弟子。第二明灭后五品弟子。约第一现在四信中有四。从尔时佛告弥勒下。第一明一念信解未能广说。中有长行偈颂。约长行中有三。佛告弥勒阿逸多其有众生下。第一举其人。从所得功德下。第二明功德深。中有二。第一明总福无量。从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明校量功德多少。中有二。第一明举五波罗蜜功德为本。校量所得功德多少。从以是功德比前功德下。第二明正校量功德多少。从善男子有如是功德下。第三明位行不退。从。

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十九行。追颂第一。不举其人。次有五行半。颂第三行位不退。从阿逸多下。第二明现在第二品弟子解其言趣。中有二意(云云)。从何况广闻是经下。讫能生一切种智。第三明现在第三品弟子广闻广说。阿逸多下。讫当知是为深信解相。第四明现在第四品弟子具上三弟子功德。中有二意(云云)(上现在四弟子文了)从又复如来灭后下。第二明灭后五品弟子功德。中有二。第一明总列五品弟子格量四品弟子功德。第二明后随喜功德品别校量初品弟子功德。约第一中有二。长行偈颂。长行中有五。从初又后如来灭后下。讫当知为深信解相。第一明初品弟子直起随喜心。从何况读诵下。讫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第二明第二品弟子加读诵功德。中有二意(云云)。从阿逸多若我灭度后闻是经典下。讫及造僧坊供养众僧。第三明第三品弟子加教化令读诵书写功德。中有二意(云云)。从况复有人能持是经下。讫疾至一切种智。第四明第四品弟子兼行六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从若人读诵受持下。讫皆应供养如佛之塔。第五明第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十九行半。颂四品弟子中为四。初有五行半。颂第二品弟子。次有三行。颂第三品弟子。次有四行。颂第四品弟子。次有七行。颂第五品弟子耳。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卷八千七百七十一言。品一千四百九十五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一千一百一十四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下有八品。大段流通中。第二明付属流通。大分为三。第一明此神力品属累品。属累流通。第二明药王品下五品。化他流通。第三明普贤劝发品。自行流通。约第一段中有二。第一如来神力品。明菩萨受命弘经。第二属累品。明如来摩顶付属。约第一品中有二。长行偈颂。长行中三。第一明菩萨受命弘经。第二明佛现神力。第三明结要劝持。从。

尔时千世界微尘下。第一明菩萨受命。中有二。初明经家叙敬仪。从而白佛言下。第二明发誓弘经。中有三意(云云)。从尔时世尊于文殊下。第二明佛现神力。中有二。第一明所对之众。从现大神力下。第二明正现十神力。即为十段。第一明舌相。从一切毛孔下。第二明身毛孔放光。从一时下。第三明謦。从俱共下。第四明弹指。从是二音声下。第五明地动。从其中众生下。第六明普见大会。从即时诸天下。第七明空中唱声。从诸众生下。第八明大众称南无归命。以种种华香下。第九明遥散诸物。从于时十方下。第十明十方佛土通如一佛土。从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下。第三明结要劝持付属。中有四。第一明称叹付属。从以要言之下。第二明结要付属。从是故汝等下。第三明㢡劝付属。从所以者何下。第四明解释付属。从尔时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颂。有十六行。为二。初有四行。颂十种神力。次有十二行。颂结要付属。中有多意(云云)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二千七百八十六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也。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下。是大段第二属累流通之中。三段之第二。明化他流通。中有五品。此品。明药王菩萨以本愿弘大法利众生轻生身重佛法。亦得都判一部。方便品。明开三显一。圆因竟。安乐行品。明乘乘之法。寿量品。明乘果竟。此下六品。明乘乘之人也。今此品明药王菩萨以苦行乘乘。中大段有四。第一明宿王华菩萨问。第二明如来答。第三明利益。第四明多宝称善也。约第一大段中有三。从尔时宿王华菩萨下。第一明通问游化。从世尊是药王下。第二明别问苦行。从善哉世尊下。讫闻皆欢喜。第三明请答。从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下。大段第二明如来答。中不答游化问。但答苦行问。中有二。第一明答苦行。第二明叹经。约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明事本。中有三意(云云)。从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下。第二明本事。有三。第一明佛为说法。从是一切众生下。讫过是后其身乃尽。第二明修供养。中有二。第一明佛在世供养。中有四意(云云)。从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下。第二明未来苦行。中有五。第一明生王家。从即为其父而说偈言下。第二明本事。从大王我今当还供养下。第三明往佛所请供养。从尔时日月净明下。第四明如来付属。从尔时一切众生。讫得未曾有。第五明受命任持法。中有四意(云云)。从佛告宿王华下。讫而供养者。第三明结会古今。中有二意(云云)。从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下。第二明叹经。中有三。第一明叹能持之人。从宿王华譬如下。第二明叹所持之法。中有二。第一明叹法体。中有十喻(云云)。从宿王华此经能救。第二明叹法用。中有三。第一明拔苦用。从此经能大饶益下。第二明叹与乐用。中有十二事(云云)。从此法华经亦如是下。第三明结叹拔苦与乐用。从若人得闻此法华经下。第三明叹持经福深。中有二。第一明专闻品福。从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品下。第二明闻品福。中有三。第一明闻品福。从是时诸佛遥共赞言下。第二明校量所得功德。从是故宿王华下。第三明如来属累。从说是药王菩萨品下。大段第三。明闻品利益。从多宝如来于宝塔中下。大段第四明多宝如来称叹也。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二千六十九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下二品。化他流通。第二明妙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三昧乘乘化他也。约此品中。大段有六。第一明如来放光东召。第二明奉命西来。第三明十方弘经。第四明二土得益。第五明还归本国。第六明闻品进道也。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下。大段第一明如来放光召东。从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下。大段第二明菩萨奉命西来。中有二。第一明发来之缘。中有六。第一明经家叙福慧二种庄严之由。从释迦牟尼佛下。第二明被照之主。从师白净华宿王智佛下。第三明辞佛欲来此土。从尔时净华宿王智佛下。第四明彼土佛诫勅。从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下。第五明菩萨受旨。从于是妙音菩萨不起。第六明现相。中有六。第一明妙音欲来先现莲华。从。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下。第二明文殊见相发问。从。

尔时释迦牟尼下。第三明佛答妙音欲来而现瑞。从文殊师利白佛言下。第四明文殊愿来而请见。从尔时释迦牟尼下。第五明释迦推功多宝而能现。从多宝佛下。第六明多宝佛妙音命来。从于时妙音下。第二明妙音菩萨正发来。中有六。第一明眷属人众经历国土。从是菩萨目如广大下。第二明菩萨相好。从入七宝台下。第三明妙音菩萨问讯如来。从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下。第四明请见多宝佛。从尔时释迦牟尼如来下。第五明世尊为妙音菩萨通白多宝。从时多宝佛下。第六明多宝佛塔中称善哉。从时华德菩萨下。大段第三明妙音菩萨十方弘经。中有二重问次答。约问中有二。第一问昔所种善根。从修何功德下。第二问今胜神力。从佛告华德菩萨下。第二明答。中有二。第一明佛答昔所种善根问。从华德汝但下。第二明答今胜神力。中明现三十八身。为二。初有三十身。现凡夫身。从若应以声闻下。后四身明现圣人。从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下。第二明第二重问答。为二。初菩萨问住何定。从佛告华德菩萨下。二佛答所住定。从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下。大段第四明此土他土得益。从尔时妙音菩萨下。大段第五明还归本国。从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下。大段第六明闻品进道。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卷六千七百二言品二千八十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犹是明三昧乘乘弘经。兼诫弟子。亦名普现色身三昧。化他流通中。大段有二。第一明问答。第二明闻品得益。约第一问答中有二。长行偈颂。长行中。有二重问答。从尔时无尽意下。第一明经家叙。从而作是言下。第二明菩萨发言正问。从佛告无尽意菩萨下。第二明佛答。中有三。第一明总答。第二明别答。第三明佛劝持菩萨名。约第一总答中。第一明受苦人数。从受诸苦恼下。第二明遭苦时。从闻是观世音下。第三明闻名称号。从观世音菩萨即时下。第四明得解脱。从若有持是观世音下。第二明别答。中有三。第一明口机应。第二明意机应。第三明身机应。约口机应中有二。第一明七难。第二总结。约第一七难中。即为七段。第一明火难。中有四。初持名之益。从设入大火下。二明遭苦。从火不能烧下。三明火不能烧。从由是菩萨下。四总结。从若为大水。第二明水难。中有二(云云)。从若有百千万亿下。第三明黑风难。从若复有人临当下。第四明被害难。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第五明罗刹难。从设复有人若有罪下。第六明杻等难。从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第七明怨贼难。从无尽意观世音下。第二总结。从若有众生多于婬欲下。第二明意机应。中有二。第一明别三毒。如文(云云)。从无尽意观世音下。第二总结。从若有女人下。第三明身机应。中有二。第一明二求。中有二意(云云)。从无尽意观世音下。第二总结。从是故众生下。第三明劝持名。中有三。初明劝持。从无尽意若有人下。二明格量功德。从无尽意下。三明总结。无尽意菩萨言下。第二明第二番问答。中有二。一明菩萨问。二明如来答。约初中。有三业问(云云)。从佛告无尽意菩萨下。第二明如来答。中有三。初明别答中。有三十九句。一一各各明三业问。从无尽意菩萨下。讫度脱众生。第二明总答。从是故汝等下。讫游于娑婆世界。第三明劝供养。中有六意(云云)。从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下。第二偈颂。有二十六行。颂长行。大分为二。初有十七行。颂观世音力。次有九行。颂普门力。约初中有二。初有一行。颂菩萨问。次有十六行。颂如来答。中有十意(云云)。约普门中。八意(云云)。从尔时持地菩萨下。讫品尽。大段第二明闻品得益。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一千二百二十七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犹是化他流通中。明五众恶世弘经多难。以呪护之。以总持乘乘。付属流通。中大段有四。第一明菩萨问持经功德。第二明佛答甚多。第三明菩萨请神呪护。第四明闻品得益。从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下。大段第一明菩萨问。从佛告药王若有下。大段第二明佛答甚多。中有四。初明佛正格量大少。从于汝意云何下。二佛问多不。从甚多下。三明菩萨甚多。从佛言若善男子下。四明佛正格量于功德。从尔时药王菩萨下。大段第三明菩萨请说呪守护。中有五。第一明药王菩萨呪。第二明勇施菩萨呪。第二毗沙门天王呪。第四明持国天王呪。第五明呪罗刹呪。约药王菩萨呪中有四。初明请说。从即说呪曰下。二明正说呪。从世尊是陀罗尼下。明叹神呪。从时释迦牟尼佛下。四明佛印可。从尔时勇施菩萨下。第二明勇施菩萨呪。中有四。初明请。从即于佛前而说呪曰下。明正说神呪。从世尊是陀罗尼下。三明叹呪。从若有侵毁下。四明佛印可。从尔时毗沙门下。第三明多闻天王呪。中有三意(云云)。从尔时持国下。第四明持国天王说呪护。中有三意(云云)。从尔时有罗刹女等下。第五明十罗刹女说呪护。中有五。初列名。从是十罗刹女下。二明说呪。从宁上我头上下。三明叹呪。从罗刹女说此偈下。四明罗刹等立誓。从佛告诸罗刹女下。佛印可。从说此陀罗尼品下。大段第四明闻品得益焉。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一千七百一十四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犹是化他流通中。明妙庄严王以誓愿乘乘流通。中大段有六。第一明事本。第二双标能所化。第三明能化方便。第四明所化得益。第五结会古今。第六明闻品得益。从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下。大段第一明事本。从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下。大段第二双标能化所化。即所化一人。能化三人也。约中有二。第一明列能化所化名。从是二子有大神力下。第二明别二子福慧。从尔时彼佛欲引导下。大段第三明能化方便。中有三。第一明时至。从净藏净眼二子下。第二明论议。中有四。第一明二子等至母所白供养佛。从母告子言下。第二明母让子等命化父王。从净藏净眼下。第三明子等生邪见家恨。从母告言下。第四母责子等合忧念父。从于是二子念其父故下。第三明子弟正劝化。从时父见子下。大段第四明所化得益。中有十。第一明信此子伏彼师。从于是二子下。第二明父王信。从于是二子白父母言下。第三明重推父母。从彼时妙庄严下。第四明化功大叹佛功德。从于是妙庄严下。第五明俱诣佛所。中有五意(云云)。从时云雷音宿王华下。第六明与授记。从其王即时下。第七明出家修行。从即升虗空下。第八明称叹二子。从尔时云雷音下。第九明佛述二子等行高。从妙庄严王即从虗空中。第十明王叹佛自立誓愿。从佛告大众于意云何下。大段第五结会古今。中有二。第一正结会。从药王药上下。第二明叹二菩萨。从佛说是妙庄严王下。大段第六明闻品得益。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一千六百八十一言)

将释此品。用三门。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判释。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品第三明自行流通。又明普贤以神通乘乘。中大段有四。第一发来。第二劝发。第三明如来述发。第四明发益。从尔时普贤菩萨下。大段第一明经家叙发来。中有三。第一明上供之相。从又与无数诸天下。第二明下化之相。从头面礼释迦牟尼下。第三明修敬之义。从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下。大段第二明劝发。中有二。第一明请问劝发。第二明誓愿劝发。约第一请问中有二。第一明请问。第二明佛答。约第一请问中有二。第一明请正说劝发自行。从若善男子下。第二明更请流通劝发化他。从佛告普贤菩萨下。第二明佛答。中有三。第一明总标四法答。从一者下。二明别四法答。从善男子下。第三明结四答。从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下。第二明誓愿劝发。中有二。第一明护人。第二明护法。约护人中有六。第一明护其外难。中有二。初明总护。从若魔若子下。二约别举十二非护。从是人若行下。第二明示身教其内法。有三。第一明行者慰诱。从是人若坐思惟下。第二明教经及与三昧。从世尊若后世下。第三明示教利喜及以说呪护之。从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下。第三明复护以神呪。从若有受持者下。第四明示其胜因。从若但书写是人命终下。第五明示其近果。从是故智者下。第六明总结信者功德。从世尊我今以神通力下。第二明护法。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下大段第三明如来述劝发。中有二。第一明述其护法。从普贤若有下。第二明述护人也。上有六章不述。第三覆护以神呪也。即为五。第一述上第二示身。教其内法。从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下。第二述上第四示其胜因。从普贤若如来灭后下。第三述上第五示其近果。从若有人轻毁下。第四述上第一护其外难。从是故普贤下。第五述上第六总结信者功德。从说是普贤品下。大段第四明劝发之得益。中有二。第一明别闻一品得益。从佛说是经下。第二明总闻一部得益等(云云)

毗陵沙门湛然述

法华品释(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