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总结成行(文句)(三)
- 初释经(二)
- 初即分科
- 二释文(三)
- 初结劝四行
- 二举三报劝(三)
- 初转苦成报
- 二转业成生
- 三转惑成后(二)
- 初分科
- 二明转障(二)
- 初别明三毒(三)
- 初明贪转
- 二明瞋转
- 三明痴转
- 二总明诸烦恼(文句)(二)
- 初示意分科
- 二既云下释梦入位(经文)(六)
- 初十信亡二报
- 二入十住
- 三修十行
- 四悟十回向
- 五入十地
- 六妙觉
- 初别明三毒(三)
- 三总结
- 二信根下示佛道
- 三梦者下示梦由(二)
- 初正示
- 二现在下问答
- 初释经(二)
- ○第二本门开近显远(文句)(二)
- 初释涌出品题(三)
- 初正释(四)
- 初世界(三)
- 初明赴命之由
- 二如来下正明赴命
- 三故下结
- 二三世下为人(四)
- 初法
- 二一月下譬
- 三召过下合
- 四故下结
- 三虗空下对治(二)
- 初释
- 二故下结
- 四寂场下第一义(二)
- 初释
- 二故下结
- 初世界(三)
- 二文云下引证
- 三今以下总结
- 初正释(四)
- 二此下释经三分(二)
- 初科分
- 二他方下解释(经文三)
- 初序段(二)
- 初涌出序(三)
- 初他方请弘经
- 二如来不许
- 三下方涌出(二)
- 初分科
- 二释文(二)
- 初经家叙相(五)
- 初涌出
- 二身相
- 三住处(文句)(五)
- 初出土名
- 二常下辨四德
- 三是为下结名
- 四以下释住意
- 五下下释下方
- 四闻命
- 五眷属
- 二明问讯(二)
- 初分科
- 二释经(五)
- 初三业供养(文句)(二)
- 初明感应
- 二拜绕下更释(二)
- 初释三业为机
- 二五十下释感应相(二)
- 初明长短(四)
- 初略示
- 二如来下明非长而长
- 三解者下约解惑判
- 四斯为下明长短意
- 二四众下明广狭(二)
- 初略示
- 二夫肉下释(三)
- 初法
- 二见尔下譬
- 三见应下合
- 初明长短(四)
- 二陈问讯之辞(二)
- 初分科
- 二释经(二)
- 初标四道师
- 二陈问讯辞(二)
- 初长行(二)
- 初问教主
- 二问所度
- 二偈颂(二)
- 初问教主
- 二问所度
- 初长行(二)
- 三佛答安乐(二)
- 初答安乐
- 二答易度(二)
- 初利根德厚
- 二钝根德薄(文句)(四)
- 初释经文
- 二今略下对华严辨(二)
- 初列
- 二第一下释(四)
- 初正释(十)
- 初第一下明始今
- 二日照下辨开合
- 三顿直下约横竖
- 四一台下明迹本异
- 五加四下论加不加
- 六华王下土变不变
- 七七处下明处多少
- 八灭化下斥夺用否
- 九行大下独圆开显
- 十根利下利钝前后
- 二缘宜下结
- 三故文下引证
- 四诸师下破古(二)
- 初破
- 二若下出音
- 初正释(十)
- 三旧云下出旧(二)
- 初出旧解
- 二今以下破
- 四地人下引地人(二)
- 初引古
- 二今破
- 四偈颂随喜
- 五如来述叹
- 初三业供养(文句)(二)
- 初经家叙相(五)
- 二疑问序○
- 初涌出序(三)
- 二正说段○
- 三流通段○
- 初序段(二)
- 初释涌出品题(三)
- ○二疑问序(文句)(三)
- 初约因缘释(二)
- 初正释(四)
- 初世界
- 二又彼下为人
- 三又彼下对治
- 四又佛下第一义
- 二此约下结
- 初正释(四)
- 二疑问下科分
- 三初长下释经(三)
- 初此土菩萨疑(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五)
- 初问何处来
- 二何因缘来
- 三叙其数量
- 四问其师谁
- 五结请(五)
- 初结叹
- 二请答来处
- 三请答来缘
- 四大会同请
- 五请答师主
- 二他方菩萨疑
- 三诸佛抑待
- 初此土菩萨疑(二)
- 初约因缘释(二)
- ○二正说段(二)
- 初分科
- 二释经(二)
- 初诫许(二)
- 初长行(二)
- 初诫(二)
- 初述赞
- 二诫
- 二许(二)
- 初标果智
- 二开化(二)
- 初大师释
- 二又下章安释
- 初诫(二)
- 二偈颂(二)
- 初颂诫
- 二颂许(二)
- 初颂果智
- 二颂三世
- 初长行(二)
- 二正说(二)
- 初分科
- 二释经(三)
- 初正开近显远(二)
- 初略开显动执生疑(二)
- 初略开(二)
- 初长行(二)
- 初双答(二)
- 初答其是谁
- 二答何处来
- 二双释(二)
- 初明师(二)
- 初双修智断
- 二双证智断
- 二辨处
- 初明师(二)
- 初双答(二)
- 二偈颂(二)
- 初颂双答
- 二颂双释
- 初长行(二)
- 二因疑下更请(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长行(二)
- 初动执生疑
- 二腾疑更请(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二法说(三)
- 初执近疑远
- 二执远疑近
- 三请结
- 二譬说(二)
- 初开譬(三)
- 初成道近
- 二所化多
- 三结
- 二合譬(三)
- 初合近
- 二合远
- 三合请答(三)
- 初举佛语
- 二明请意(二)
- 初为现在
- 二为未来
- 三请答(二)
- 初除我等疑
- 二除未来疑
- 初开譬(三)
- 二法说(三)
- 二偈颂(二)
- 初颂法说(三)
- 初颂执近
- 二颂疑远
- 三颂结
- 二颂譬说(二)
- 初颂开譬
- 二颂合譬(三)
- 初合执近
- 二合疑远
- 三合请答
- 初颂法说(三)
- 初长行(二)
- 初略开(二)
- 二广开显断疑生信(二)
- 初释寿量品题(文句)(二)
- 初引古通释(四)
- 初明诸佛异解(五)
- 初叙叡师
- 二河西下朗师
- 三道场下观师
- 四注者下注者
- 五竺道下生师(七)
- 初明形寿不实
- 二然则下以形例寿
- 三古亦下明古今不二
- 四无时下重释形寿
- 五是以下指近即久
- 六伽耶下转释双非
- 七长短下真俗相对
- 二前下纵诸师破光宅(三)
- 初正明纵破
- 二又或下引古难
- 三今为下通难
- 三鹬蚌下今四句正释(二)
- 初引车
- 二我乘下正释
- 四问答料简(四)
- 初寿量涅槃辨异(二)
- 初问
- 二今反下答(二)
- 初反质令同
- 二若下分别
- 二近远方便真实(二)
- 初问(四)
- 初引二经定
- 二若下引今妨前二(二)
- 初难
- 二当知下结难
- 三若尔下引迹例本
- 四若下重例道同(三)
- 初定道同
- 二若尔下正难
- 三若独下结难
- 二答(四)
- 初正答
- 二又诸下引证
- 三此即下结同
- 四故知下明体用
- 初问(四)
- 三推常征文(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通途斥执
- 二又教下别明化意(二)
- 初因缘
- 二又文下约教(二)
- 初明二文多少(二)
- 初涅槃
- 二此经下法华
- 二方便下引据
- 初明二文多少(二)
- 四辨法身应具(二)
- 初问
- 二答
- 初寿量涅槃辨异(二)
- 初明诸佛异解(五)
- 二释品下正释品○
- 初引古通释(四)
- 二入文释○
- 初释寿量品题(文句)(二)
- 初略开显动执生疑(二)
- 二总授法身记○
- 三弥勒总身领解○
- 初正开近显远(二)
- 初诫许(二)
- ○二释品下正释品(二)
- 初通释(二)
- 初如来
- 二寿量下寿量(二)
- 初正明
- 二今正下结归
- 二如来下别释(二)
- 初释如来(二)
- 初置广从略
- 二二如下解释(二)
- 初二如来(二)
- 初借论如实之名
- 二乘是下释成真应(二)
- 初真身如来(二)
- 初正明
- 二道觉下结成
- 二以如下应身如来(二)
- 初以报为本
- 二来生下正明应身
- 初真身如来(二)
- 二三如下三如来(三)
- 初出三佛义通(三)
- 初出正释(二)
- 初借论立义
- 二如者下释论(三)
- 初法身如来
- 二法如下报身如来(二)
- 初正释
- 二故论下结示
- 三以如下应身如来(四)
- 初正解
- 二喻兼法合
- 三指身
- 四故论下引证
- 二法身下翻名
- 三是三下融通(三)
- 初略意示
- 二大经下引证(三)
- 初正引(二)
- 初引大经
- 二梵网下引三经
- 二总众下总结
- 三问此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引法身
- 二又云下引报身
- 三又云下引应身
- 初正引(二)
- 三若但下修性(三)
- 初明别
- 二今经下修性
- 三栋纵下以二况
- 初出正释(二)
- 二又法下别显本三佛
- 三论云引证
- 初出三佛义通(三)
- 初二如来(二)
- 二次明下释寿量○
- 初释如来(二)
- 初通释(二)
- ○二次明下释寿量(二)
- 初略释寿(二)
- 初释字义
- 二真如下以字义通
- 二量者广释量(七)
- 初义通三身(三)
- 初释字
- 二诠量下对身
- 三诠量下立句(二)
- 初立三句
- 二法身下以句释(三)
- 初法身(四)
- 初标
- 二有佛下释所以(二)
- 初正出法身
- 二不论下简异二身(二)
- 初简身
- 二亦无下简寿
- 三文云下引证
- 四盖是下结归
- 二诠量下报身(四)
- 初略标
- 二以如下正释(二)
- 初正释(二)
- 初明智契境
- 二境发下借义释名
- 二境既下明所以(二)
- 初法
- 二函下譬
- 初正释(二)
- 三文云下引证
- 四此是下结
- 三诠量下应身(四)
- 初略标
- 二应身下释所以(三)
- 初明功能
- 二缘长下应用
- 三云云下明应即体
- 三文云下引证
- 四此是下结
- 初法身(四)
- 二复次下约句别释(二)
- 初正释四句(二)
- 初正释
- 二旧来下破古
- 二四句下四句料简(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别者下正解(二)
- 初别(二)
- 初约四句别释(四)
- 初法身对第四
- 二常者下报身一句
- 三亦常下应身三句
- 四无常下通凡二句(二)
- 初定句
- 二报智下释疑(二)
- 初出疑
- 二但取下明对句意
- 二三佛下结分凡圣
- 初约四句别释(四)
- 二通途下通(二)
- 初通标
- 二法身下通释(二)
- 初释三身(三)
- 初法身
- 二报身下报身
- 三应身下应身
- 二凡夫下释凡夫
- 初释三身(三)
- 初别(二)
- 初正释四句(二)
- 三一身下融通
- 四随缘下明不定(三)
- 初示相
- 二大经下引证
- 三所以下释所以(二)
- 初约教判(三)
- 初判凡夫二乘
- 二若诸下判菩萨
- 三唯佛下判佛位
- 二大经下引经譬三身
- 初约教判(三)
- 五此品下约身判(三)
- 初正出本报
- 二何以下释出所以
- 三以此下结成本报
- 六复次下约本迹判(四)
- 初明本地三身
- 二诸经下诸部辨异
- 三非本下明本迹由
- 四本迹下辨本迹体同(五)
- 初正明本迹体性
- 二肇师下正斥肇师
- 三复次下举多斥诸(三)
- 初标
- 二或以下释(二)
- 初别约三谛辨
- 二复次下约三一不异
- 三未知下结
- 四今摄下别示久近性同(三)
- 初正简示
- 二从个下明本迹相由
- 三本迹下示不思议
- 五如此下结
- 七问答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譬
- 二法门合(二)
- 初正合
- 二海中下结出胜意(三)
- 初法
- 二唯下譬
- 三非下斥
- 初义通三身(三)
- 初略释寿(二)
- ○二入文释(二)
- 初分科示意
- 二正释经文(二)
- 初诫信
- 二正答(文句)(二)
- 初分科示意
- 二秘密下释(经文)(二)
- 初长行(二)
- 初法说(二)
- 初三世益物(二)
- 初过去益物(二)
- 初出执近情(三)
- 初出所迷法
- 二出所迷众
- 三出迷远之谓
- 二破近显远(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显远(二)
- 初法说显远
- 二举譬格量(三)
- 初举譬问
- 二答
- 三合
- 二过去益物所宜(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三)
- 初益物处
- 二拂迹上疑(文句)(三)
- 初正释(二)
- 初拂执由
- 二疑因下示所拂(三)
- 初标
- 二昔教下出所疑
- 三今拂下示拂相
- 二或有下出古
- 三今谓下破古(二)
- 初约二义别破(二)
- 初约行因得记破
- 二又中下约形声生灭破
- 二不得下总结破
- 初约二义别破(二)
- 初正释(二)
- 三正明益物所宜(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感应(文句)(三)
- 初释至我所
- 二佛眼下释佛眼
- 三信等下释信等(二)
- 初通释诸根
- 二此二下别判利钝(三)
- 初约渐顿
- 二又小下约大小人天
- 三十法下约十法界
- 二施化(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形声益(二)
- 初形益(二)
- 初非生现生(文句)(二)
- 初正释(二)
- 初略释(三)
- 初名字
- 二年纪下年纪
- 三处处下释处
- 二名字下广释(二)
- 初名字不同(二)
- 初就佛界横竖释(二)
- 初直约应身(二)
- 初约竖
- 二约横下约横
- 二又诸下通约三身(二)
- 初通标辨意
- 二或说下示异名(二)
- 初约三身相望
- 二法身下异名
- 初直约应身(二)
- 二此约下对余界结略指广
- 初就佛界横竖释(二)
- 二年纪下年纪大小(二)
- 初约寿命辨大小(二)
- 初单约应身
- 二就法下通约三身
- 二或三下约身量辨大小(二)
- 初约教释(二)
- 初自教相望
- 二或三下别圆相望
- 二例三下以三点例
- 初约教释(二)
- 初约寿命辨大小(二)
- 初名字不同(二)
- 初略释(三)
- 二此皆下结
- 初正释(二)
- 二非灭现灭
- 初非生现生(文句)(二)
- 二声益
- 初形益(二)
- 二得益欢喜
- 初形声益(二)
- 初感应(文句)(三)
- 初显远(二)
- 初出执近情(三)
- 二现在益物○
- 初过去益物(二)
- 二总结不虗○
- 初三世益物(二)
- 二譬说○
- 初法说(二)
- 二偈颂○
- 初长行(二)
- ○二现在益物(文句二)
- 初下意分科
- 二如来下释(经文)(二)
- 初明机感(文句)(二)
- 初释经文(二)
- 初众生乐小(二)
- 初通消经
- 二华严下别释小(四)
- 初引经
- 二案彼下今文判
- 三师云下引南岳证
- 四今当下通约教道
- 二德薄下释德薄
- 初众生乐小(二)
- 二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标
- 二一约下以门判(二)
- 初三义在因
- 二四约下第四在果
- 初释经文(二)
- 二明应化(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非生现生(二)
- 初现生(二)
- 初现生(文句)(三)
- 初明胜劣二应(二)
- 初对机明二应
- 二此两下明二应二身生(二)
- 初标
- 二劣应下释(二)
- 初劣应二身生
- 二胜应下胜应二身生
- 二出家下释出家
- 三得菩提下得菩提
- 初明胜劣二应(二)
- 二非生(文句)(二)
- 初正释(经文)(二)
- 初明实成久远
- 二但以下明非生现生
- 二余经下对辨
- 初正释(经文)(二)
- 初现生(文句)(三)
- 二利益(二)
- 初明形声益
- 二明不虗(二)
- 初明不虗(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三)
- 初略消经
- 二上过下广约四悉(四)
- 初经四不虗(二)
- 初明过去
- 二今明下明现在
- 二大论下论四并实
- 三笃而下引论克判
- 四若以下借虗实判(二)
- 初标
- 二昔方下判(二)
- 初约渐对二门判(二)
- 初正判(二)
- 初昔虗
- 二今闻下今实
- 二今得下结
- 初正判(二)
- 二约圆下约顿对二门判(三)
- 初标
- 二得中下正判(二)
- 初昔虗
- 二今闻下今实
- 三昔有下结
- 初约渐对二门判(二)
- 初经四不虗(二)
- 三问今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例入下引例
- 二释不虗(文句)(二)
- 初科分示意
- 二如实下释(经文)(二)
- 初照理不虗(文句)(三)
- 初释前四句(二)
- 初约双非辨(二)
- 初正释(四)
- 初第一句
- 二亦无下第二句
- 三非于下第三句
- 四非于下第四句
- 二此四下结
- 初正释(四)
- 二若双下重释双非结(三)
- 初标
- 二例如下出结相
- 三如此下结例
- 初约双非辨(二)
- 二不如下释第五句
- 三唯佛下释第六句
- 初释前四句(二)
- 二称机不虗(二)
- 初明机感(文句)(二)
- 初总明机感(二)
- 初明机相
- 二欲令下明应相
- 二渐顿下别明四悉(四)
- 初为人(二)
- 初正释
- 二习欲下释疑(二)
- 初立疑
- 二释云下释(三)
- 初正释
- 二如因下举例
- 三性欲下结同
- 二欲者下世界
- 三行者下为人对治
- 四忆想下第一义(四)
- 初得名所以
- 二渐顿下明次第
- 三随其下明入实
- 四乃至下明通后
- 初为人(二)
- 初总明机感(二)
- 二论施化(文句)(二)
- 初正对机施化(二)
- 初总明
- 二若对下别明(二)
- 初藏通
- 二若对下别圆
- 二所作下总结不虗(三)
- 初标经
- 二如上下正释(二)
- 初消经
- 二云何下明皆实
- 三皆实下结
- 初正对机施化(二)
- 初明机感(文句)(二)
- 初照理不虗(文句)(三)
- 初明不虗(文句)(二)
- 初现生(二)
- 二非灭现灭○
- 初非生现生(二)
- 初明机感(文句)(二)
- ○二非灭现灭(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明非灭现灭(二)
- 初明本实不灭(二)
- 初明果常
- 二举因况(文句)(三)
- 初总明常住
- 二旧人下举旧人
- 三僻取下今破(三)
- 初正释
- 二譬如下譬
- 三明文下结
- 二明迹中唱灭(文句)(二)
- 初总立
- 二如净下正释(三)
- 初明三身非灭唱灭(三)
- 初明法身(六)
- 初借净名文立义
- 二何者下释唱灭意
- 三若言下以寂照帖释
- 四夫法下释唱灭义
- 五灭惑下判别圆
- 六若无下唱灭之缘
- 二明报身(六)
- 初标
- 二谁有下正释
- 三此即下结报身体
- 四众生下唱灭之由
- 五有烦下明唱灭之相
- 六岂非下结唱灭
- 三明应身(三)
- 初标
- 二应是下明不灭
- 三但为下明唱灭
- 初明法身(六)
- 二又法下明三身不灭(三)
- 初明法
- 二报身下明报(二)
- 初牒前说不灭
- 二以理下约事理相对(二)
- 初约理无灭
- 二就有下约事有灭
- 三应身下明应
- 三若法下明三身双非
- 初明三身非灭唱灭(三)
- 初明本实不灭(二)
- 二明现灭利益(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不灭有损(二)
- 初不灭有损(文句)(二)
- 初明唱灭
- 二若依下约四悉释
- 二若下广释(文句)(二)
- 初明现灭由
- 二若见下约三身明(二)
- 初约三身(二)
- 初总
- 二便谓下别释(三)
- 初明法
- 二又闻下明报
- 三应身下明应
- 二若唱下别释报身(二)
- 初明唱灭(五)
- 初寄法身辨智
- 二经云下举教立妨
- 三然明下引譬释妨
- 四汝今下以理责
- 五当知下结意
- 二众生下唱灭有益
- 初明唱灭(五)
- 初约三身(二)
- 初不灭有损(文句)(二)
- 二唱灭有益(二)
- 初叹佛难值
- 二释难值
- 初不灭有损(二)
- 初明非灭现灭(二)
- ○二譬说(文句)(二)
- 初分文示意
- 二正释(二)
- 初开譬(二)
- 初良医治子譬(三)
- 初医远行譬过去(二)
- 初应化(二)
- 初譬下超譬应化(文句)(四)
- 初示十医
- 二前三下简判
- 三良者下正消文
- 四无量下引证
- 二其下追譬机感(文句)(二)
- 初通约三乘
- 二菩萨下别指(二)
- 初标
- 二就下释(三)
- 初约正因
- 二二者下约结缘
- 三三者下约了因
- 初譬下超譬应化(文句)(四)
- 二现灭
- 初应化(二)
- 二还已复去譬现在(文句)(二)
- 初分章
- 二诸下释(二)
- 初譬机感
- 二譬应化(二)
- 初譬非生现生(二)
- 初声形益(二)
- 初形益
- 二声益(二)
- 初分章
- 二释(二)
- 初受请说法轮
- 二譬诫劝(二)
- 初劝门
- 二诫门
- 二利益不虗
- 初声形益(二)
- 二余下非灭现灭(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不久应死譬(二)
- 初唱死之由
- 二正唱应死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拟宜去住譬
- 二唱应死譬
- 二诸子醒悟譬(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解释(二)
- 初现灭利益
- 二未来机感
- 初不久应死譬(二)
- 初譬非生现生(二)
- 三寻归譬未来
- 初医远行譬过去(二)
- 二治子不虗譬
- 初良医治子譬(三)
- 二合譬(三)
- 初合过去
- 二合现在
- 三合不虗
- 初开譬(二)
- ○二偈颂(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颂法说(二)
- 初颂三世益物(三)
- 初颂上过去(三)
- 初成道久
- 二中间益物
- 三住处
- 二颂现在(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解释(二)
- 初颂非生现生
- 二颂非灭现灭
- 三颂未来(文句)(二)
- 初标章
- 二释(四)
- 初明未来机应
- 二颂常住不灭
- 三明不见因缘
- 四明得见因缘
- 初颂上过去(三)
- 二颂总结不虗
- 初颂三世益物(三)
- 二颂譬说(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颂上开譬(三)
- 初颂过去
- 二颂现在
- 三颂不虗
- 二颂合譬(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三)
- 初颂合过去
- 二颂合现在
- 三颂合不虚
- 初颂上开譬(三)
- 初颂法说(二)
- ○二分别功德品授法身记(二)
- 初释品题
- 二释品文(三)
- 初标章
- 二引论二力释
- 三释(二)
- 初引古及论(二)
- 初引(二)
- 初引光宅(二)
- 初总立
- 二夫授下别释(二)
- 初总判
- 二下八下别示三门(三)
- 初发心
- 二三十下增道
- 三小千下损生(二)
- 初分惑九品
- 二六地下以品对生
- 二法华下引论
- 初引光宅(二)
- 二今谓下评二家
- 初引(二)
- 二夫无下正释(四)
- 初历教定位
- 二又净下废通从别
- 三即光下判失(二)
- 初光宅
- 二天亲下论家
- 四今分下释(二)
- 初科分
- 二总下释(三)
- 初经家总序
- 二如来分别(文句)(五)
- 初判本迹俱圆
- 二下八下依圆释文
- 三若论下破古及论(四)
- 初双标二门
- 二不如下正破
- 三但约下明今意(三)
- 初法
- 二例如下譬
- 三约一下合
- 四或可下破古
- 四然本下明法华益多(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五自法下明涅槃众少
- 三时众供养
- 初引古及论(二)
- ○大段第三流通分(文句)(三)
- 初分文(二)
- 初出二家分文
- 二今且下今家分文
- 二生起下生起
- 三就偈下释(二)
- 初从此下至不轻品明弘经功德深劝流通(三)
- 初此半品及随喜品明初品因功德劝流通(文句)(三)
- 初分科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三解释(二)
- 初现在四信(文句)(三)
- 初分科
- 二释(四)
- 初一念信解(二)
- 初长行(三)
- 初举示其人(文句)(十)
- 初总标大纲
- 二谓随下明信解之力
- 三又信下明信解相状
- 四亦是下以事释成
- 五无所下以三谛意结
- 六如门下举譬
- 七举六下合譬
- 八无碍下释名
- 九若坐下加行
- 十如是下判位
- 二明功德(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总论无量
- 二若下格量多少(二)
- 初举五度为格量本(文句)(二)
- 初正释
- 二问既下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皆下答(二)
- 初答
- 二盖次下结示
- 二以是下正格多少
- 初举五度为格量本(文句)(二)
- 三位行不退
- 初举示其人(文句)(十)
- 二偈颂(文句)(二)
- 初开章
- 二释(三)
- 初颂格量多少
- 二追颂人相
- 三颂行位不退
- 初长行(三)
- 二又下略解言趣(文句)(二)
- 初示意分文
- 二解释(经)(二)
- 初标人相
- 二格量
- 三何下广为他说(句)(二)
- 四阿下深信观成
- 初一念信解(二)
- 三结位
- 二灭后五品(句)○
- 初现在四信(文句)(三)
- 二法师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劝流通○
- 三不轻品明信毁罪福证劝流通○
- 初此半品及随喜品明初品因功德劝流通(文句)(三)
- 二从神力品下八品付嘱流通○
- 初从此下至不轻品明弘经功德深劝流通(三)
- 初分文(二)
- ○二又如下灭后五品(文句)(三)
- 初分科
- 二问何下问答
- 三五品下释(二)
- 初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二)
- 初长行(文句)(四)
- 初分科
- 二此五下判通别自他
- 三初品下解释(五)
- 初直起随喜心
- 二加自受持读诵(二)
- 初标人
- 二格量(文句)(二)
- 初正释
- 二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
- 三加劝他受持读诵(二)
- 初标人
- 二格量
- 四加兼行六度(二)
- 初标人
- 二格量
- 五加正行六度(二)
- 初标人
- 二格量
- 四结此下结位
- 二偈颂(文句)(三)
- 初分文
- 二释(四)
- 初颂第二品
- 二颂第三品
- 三颂第四品
- 四颂第五品
- 三判位
- 初长行(文句)(四)
- 二随喜格量初品功德(二)
- 初品题(文句)(二)
- 初正释(二)
- 初因缘(四)
- 初世界(三)
- 初略释名(二)
- 初释随
- 二喜是下释喜
- 二闻深下广释(二)
- 初释随
- 二庆已下释喜
- 三权实下总结
- 初略释名(二)
- 二对治(二)
- 初释(二)
- 初释随(三)
- 初正释(二)
- 初理
- 二顺事下事
- 二即广下结成观相
- 三如此下结成
- 初正释(二)
- 二如来下释喜(四)
- 初寄时人斥权
- 二庆我下正释喜
- 三以凡下明喜心相
- 四如此下结观相
- 初释随(三)
- 二佛今下结品
- 初释(二)
- 三为人(四)
- 初牒位
- 二初但下牒随喜
- 三未有下格量(三)
- 初明行薄
- 二所获下双明随喜
- 三况复下引经格量
- 四谁闻下结劝(二)
- 初引经意劝
- 二如来下结经劝意
- 四第一义(四)
- 初指上诸品功德
- 二时众下明不恻初心功大
- 三忽闻下举譬初心功大
- 四希有下结成立品名
- 初世界(三)
- 二外道下约教(二)
- 初斥偏外等
- 二佛今下正明圆位
- 初因缘(四)
- 二问答分别(二)
- 初问
- 二答
- 初正释(二)
- 二经文(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问(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
- 二答(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南方下释(二)
- 初长行(二)
- 初明内心随喜人(五)
- 初尔下展转相教(文句)(二)
- 初古释(二)
- 初南方
- 二北方下北方(二)
- 初引
- 二今谓下今破
- 二今为下正释(二)
- 初分答
- 二三藏下解释(二)
- 初横约诸教四众
- 二直就下直约圆教数之
- 初古释(二)
- 二阿下格量本
- 三初下问
- 四弥下答
- 五佛下正格量(文句)(四)
- 初略举梵福
- 二今更下广格量(二)
- 初梵福
- 二圣福下圣福
- 三如是下格量闻经福
- 四私谓下章安格量
- 初尔下展转相教(文句)(二)
- 二又下直明外听法人(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四)
- 初自往
- 二分座
- 三劝他
- 四具听修行
- 初明内心随喜人(五)
- 二偈颂(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颂内心随喜人(三)
- 初颂五十人
- 二颂格量本
- 三颂格量
- 二颂外听法人(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四)
- 初超颂劝听经
- 二追颂自往
- 三颂分座
- 四颂修行
- 初颂内心随喜人(三)
- 初长行(二)
- 初问(二)
- 初品题(文句)(二)
- 初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二)
- ○二法师功德品明初品果劝流通(二)
- 初释品题(文句)(二)
- 初因缘释(四)
- 初世界(三)
- 初指前品
- 二功德下辨异
- 三内外下重解二严(二)
- 初约五品法师释(二)
- 初约读诵(二)
- 初正约六根
- 二又从下进寄真位(二)
- 初约身根
- 二身根下例释余根
- 二读诵下例余品
- 初约读诵(二)
- 二初品下约真似结况
- 初约五品法师释(二)
- 二行者下为人
- 三明识下对治
- 四似解下第一义
- 初世界(三)
- 二此品下络名
- 初因缘释(四)
- 二六根下入文解释(文句)(二)
- 初总释功德增减(二)
- 初引古释(三)
- 初略出二家
- 二诸师下总结斥
- 三大品下引经论破二师(四)
- 初引大品
- 二正法下引正法华
- 三法华下引法华论
- 四大经下引大经
- 二今经下正解(四)
- 初明一经具前四文
- 二今当下正解(二)
- 初约弘经方轨
- 二复次下约理境
- 三若论下辨增减
- 四相似下判位
- 初引古释(三)
- 二文为下依文别释(经文)(二)
- 初总列六根盈缩功德
- 二别作六章解释(六)
- 初眼根(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
- 二耳根(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
- 三鼻根(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
- 四舌根(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
- 五身根(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
- 六意根(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
- 初眼根(二)
- 初总释功德增减(二)
- 初释品题(文句)(二)
- ○三常不经品引信毁罪福证劝流通(二)
- 初释品题(文句)(二)
- 初约二事释名(二)
- 初正释(二)
- 初约因缘(二)
- 初列名
- 二不轻下释
- 二见实下约教(二)
- 初引经文
- 二私类下章安释(三)
- 初法
- 二譬初下譬
- 二若分下合
- 初约因缘(二)
- 二初是下结
- 初正释(二)
- 二此品下重明来意
- 初约二事释名(二)
- 二入文解释(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长行(三)
- 初双指前品罪福(二)
- 初指罪
- 二指福
- 二双开今品信毁(二)
- 初明事本(七)
- 初时节
- 二名号
- 三劫国
- 四说法
- 五寿命
- 六正像
- 七二万亿佛
- 二明本事(二)
- 初分科
- 二释(三)
- 初时节
- 二双标两人名
- 三双明得失(二)
- 初明信者论得(文句)(二)
- 初标两句
- 二名常下释二句(二)
- 初四一宏宗(四)
- 初释四一宏宗(二)
- 初表迹门显实
- 二从乃下表本门显远
- 二文云下引文判位
- 二随喜下明随喜意
- 四敬人下结随喜意
- 初释四一宏宗(二)
- 二不轻下流通妙益(二)
- 初约三四示流通
- 二如此下结成
- 初四一宏宗(四)
- 二明毁者之失
- 初明信者论得(文句)(二)
- 初明事本(七)
- 三双明信毁果报(二)
- 初明信者果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明果报
- 二结会(二)
- 初结
- 二劝持
- 二明毁者果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明果报
- 二结念(二)
- 初结古今
- 二劝持
- 二结念(二)
- 初明信者果报(二)
- 初双指前品罪福(二)
- 二偈颂(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颂信毁因果(文句)(三)
- 初释等法
- 二大论下引二论
- 三若夫下辨得失
- 二颂劝持
- 初颂信毁因果(文句)(三)
- 初长行(三)
- 初释品题(文句)(二)
- ○二神力下八品付嘱流通(三)
- 初二品明嘱累流通(二)
- 初神力品明菩萨受命弘经(二)
- 初释品题(文句)(二)
- 初释品名(二)
- 初指前
- 二神名下释神力
- 二此中下明来意(二)
- 初别明
- 二自此下总明
- 初释品名(二)
- 二入文解释(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释长行(三)
- 初菩萨受命(二)
- 初经家叙敬仪
- 二发誓弘经(三)
- 初时节
- 二处所
- 三誓愿
- 二佛现神力(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所对之众
- 二正现神力(文句)(二)
- 初释神力(十)
- 初吐舌相
- 二通身放光
- 三謦咳
- 四弹指
- 五地六种勋
- 六普见大会
- 七空中唱声
- 八南无归命
- 九遥散诸佛
- 十十方通同
- 二问下问答
- 初释神力(十)
- 三结要劝持(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四)
- 初称叹付嘱
- 二结要付嘱
- 三劝奖付嘱
- 四释付嘱
- 初菩萨受命(二)
- 二偈颂(二)
- 初佛现神力
- 二结要劝持(三)
- 初总颂四法
- 二别颂四法(四)
- 初一切法
- 二神力
- 三秘要
- 四甚深之事
- 三总颂结
- 初释长行(三)
- 初释品题(文句)(二)
- 二嘱累品明如来摩顶付嘱(二)
- 初释品题
- 二入文解释(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付嘱(三)
- 初如来付嘱(三)
- 初正付
- 二释付
- 三诫付
- 二菩萨领受
- 三事毕唱散
- 初如来付嘱(三)
- 二时众欢喜
- 初付嘱(三)
- 初神力品明菩萨受命弘经(二)
- 二五品约化他劝流通○
- 三一品约自行流通○
- 初二品明嘱累流通(二)
- ○二五品约化他劝流通(四)
- 初药王品勗弘法师苦行乘乘(二)
- 初释品题(文句)(二)
- 初释品名(二)
- 初约因缘释(二)
- 初引经明世界
- 二此文下以今经成四悉
- 二若推下义推前后
- 初约因缘释(二)
- 二此下下别明来意(二)
- 初标
- 二今品下释(二)
- 初明三品来意(二)
- 初明今品
- 二下如下明品下二品
- 二有人下总明诸意(三)
- 初引古
- 二此一下今破
- 三今明下今正明(三)
- 初总出意(二)
- 初总判
- 二故十下引证
- 二药王下别示相
- 三作此下结义
- 初总出意(二)
- 初明三品来意(二)
- 初释品名(二)
- 二入文解释(二)
- 初文科
- 二释(四)
- 初问(三)
- 初通问游化
- 二别问苦行
- 三请答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答苦行(二)
- 初明事本(三)
- 初时节
- 二有佛声闻
- 三国土等
- 二明本事(二)
- 初分科
- 二释(三)
- 初佛说法
- 二修供养(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现在(二)
- 初修业得法
- 二作念报恩(二)
- 初三昧力
- 二正报身力(三)
- 初烧身
- 二佛称叹
- 三时节
- 二未来(五)
- 初生王家
- 二说本事
- 三往佛所
- 四如来付嘱
- 五奉命住持(四)
- 初劝修
- 二烧臂
- 三利益
- 四现报
- 初现在(二)
- 三结会(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结会
- 二劝修
- 初明事本(三)
- 二叹经(二)
- 初分科
- 二释(三)
- 初叹能持者
- 二叹所持法(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叹法体(十)
- 初如海深大
- 二如山最第一
- 三如月照明
- 四如日除暗
- 五如转轮王
- 六如帝释
- 七如梵王
- 八如辟又佛
- 九如菩萨
- 十如佛
- 二叹法用(三)
- 初叹拔苦
- 二叹与乐
- 三结
- 初叹法体(十)
- 三明持经福深(二)
- 初举全闻福
- 二举闻品福(三)
- 初举问品福
- 二格量
- 三嘱累
- 初答苦行(二)
- 三利益
- 四多宝称善
- 初问(三)
- 初释品题(文句)(二)
- 二妙音观音品勗受法弟子三昧乘乘○
- 三陀罗尼品明内禁总持乘乘○
- 四妙庄严王品明外护誓愿乘乘○
- 初药王品勗弘法师苦行乘乘(二)
- ○二妙音观音品勗受法弟子三昧乘乘(二)
- 初妙音菩萨品(二)
- 初品题(文句)(三)
- 初因缘
- 二昔得下约教
- 三此本下本迹
- 二入文(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六)
- 初放光东召(文句)(四)
- 初正略释
- 二遍体下格量
- 三此相下大小对并(二)
- 初寄小表大
- 二白毫下明大中实感
- 四问佛下释疑(二)
- 初释放光(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佛下释所召(二)
- 初问
- 二答(四)
- 初辨能表
- 二未发下正明所表
- 三一菩下举例
- 四圣不下结用表意
- 初释放光(二)
- 二奉命西来(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发来缘(六)
- 初经家叙福慧(三)
- 初叙福田
- 二叙智慧
- 三叙福德
- 二被照
- 三辞
- 四诫(文句)(二)
- 初正释诫意
- 二夫佛下叙诸佛道同(二)
- 初正叙(三)
- 初约座为诫
- 二夫师下约衣为诫
- 三夫依下约室为诫
- 二北佛下结
- 初正叙(三)
- 五受旨
- 六现来相(文句)(二)
- 初分文(六)
- 初遣莲华
- 二问
- 三答
- 四请
- 五推功
- 六命来
- 二问答
- 初分文(六)
- 初经家叙福慧(三)
- 二正发来(六)
- 初与眷属经历
- 二叙相登台
- 三问讯传旨
- 四请见多宝
- 五世尊为通
- 六塔中称善
- 初发来缘(六)
- 三十方弘经(二)
- 初问答善根神力(二)
- 初问(二)
- 初问种何善根
- 二问有是神力
- 二答(二)
- 初答善根
- 二答神力
- 初问(二)
- 二问答今住何定(二)
- 初问
- 二答
- 初问答善根神力(二)
- 四二土得益
- 五还归本国
- 六闻品进道
- 初放光东召(文句)(四)
- 初品题(文句)(三)
- 二观音菩萨品○
- 初妙音菩萨品(二)
- ○二观音菩萨品(二)
- 初品题(文句)(三)
- 初叙意简别
- 二有通下正释(二)
- 初双标
- 二十双下双释(二)
- 初通(三)
- 初标列
- 二观世下解释(十)
- 初人法
- 二拔苦与乐
- 三福慧二严
- 四真应二身
- 五药树珠王
- 六冥显二应
- 七权实二智
- 八本迹二门
- 九缘了二因
- 十智断二德
- 三经文下指略
- 二别论下别(二)
- 初总标
- 二一观下别释(五)
- 初观(三)
- 初标列
- 二折观下正释
- 三今显下简显
- 二世者下世(四)
- 初定光后
- 二世亦下标列
- 三有为下正释
- 四简却下简显
- 三音者下音(三)
- 初标列
- 二人天下正释
- 三简却下简显
- 四普者下普(二)
- 初总
- 二略约下别(二)
- 初总列
- 二始自下正释(十)
- 初慈悲
- 二弘誓下弘誓
- 三修行下修行
- 四断惑下断惑
- 五入法门下入法门
- 六神通下神通
- 七方便下方便
- 八说法下说法
- 九成就下成就众生
- 十供养下供养诸佛
- 五门者下门
- 初观(三)
- 初通(三)
- 三此品下明来意
- 二经文(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问答(二)
- 初约人问答(二)
- 初问(二)
- 初经家叙(文句)(二)
- 初释尔时
- 二无尽下释无尽意(二)
- 初释无尽(二)
- 初引三经
- 二总三下结成三观
- 二意者下释意(二)
- 初约三观意
- 二北约下结成
- 初释无尽(二)
- 二兴问下兴问
- 初经家叙(文句)(二)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三)
- 初总答(四)
- 初人数
- 二遭苦
- 三闻名称号
- 四得解脱
- 二别答(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三)
- 初口机应(二)
- 初明七难(七)
- 初火(四)
- 初持名
- 二遭火
- 三应
- 四结
- 二水
- 三风
- 四刀杖
- 五罗刹
- 六枷鏁
- 七怨贼
- 初火(四)
- 二结
- 初明七难(七)
- 二意机应(二)
- 初明三毒
- 二结
- 三身机应(二)
- 初明二求(二)
- 初求男(三)
- 初立愿
- 二修行
- 三德业
- 二求女(二)
- 初立愿
- 二德业
- 初求男(三)
- 二结
- 初明二求(二)
- 初口机应(二)
- 三劝持名答(文句)○
- 初问(二)
- 二约法问答○
- 初约人问答(二)
- 二闻品得益○
- 初问答(二)
- 初品题(文句)(三)
- ○二偈颂(三)
- 初双颂二问(二)
- 初叹德
- 二我今下双问(二)
- 初一句重问含上二问意
- 二佛子下两句别颂初问
- 二具足下双颂二答(二)
- 初经家叙
- 二汝听下正颂佛答(二)
- 初加颂总叹愿行
- 二我为下别颂二答(二)
- 初颂初答观音得名(二)
- 初颂总答
- 二颂别答(二)
- 初颂七难(十二)
- 初颂第一火难
- 二颂第二水难
- 三加颂堕须弥峰
- 四加颂堕金刚山
- 五颂第七怨贼难
- 六颂第四刀杖难
- 七颂第六幽执难
- 八加颂呪诅毒药难
- 九颂第五罗刹难
- 十加颂恶兽难
- 十一加颂蚖蛇
- 十二加颂雷电难
- 二总颂三毒二求
- 初颂七难(十二)
- 二具足下颂次答普门示现(二)
- 初正颂示现(二)
- 初超颂总答
- 二追颂别答(三)
- 初颂身业普应
- 二颂意业普观(二)
- 初明本观慈悲
- 二明智光徧照
- 三颂口业普说(二)
- 初二轮为化本
- 二正颂口论说法
- 二颂显机
- 初正颂示现(二)
- 初颂初答观音得名(二)
- 三双颂二劝(二)
- 初颂劝受持(二)
- 初明境智深妙以劝念
- 二明感应难测以止疑
- 二颂劝供养
- 初颂劝受持(二)
- 初双颂二问(二)
- ○三陀罗尼品以总持乘乘(二)
- 初品题(文句)(三)
- 初翻名(二)
- 初正约四悉
- 二众经下对诸经开遮以明四悉
- 二诸师下释义(二)
- 初正释(四)
- 初世界
- 二或云下为人
- 三或云下对治
- 四或云下第一义(三)
- 初明呪意
- 二如王下引事释成
- 三呪亦下重牒结前具足四法成第一义
- 二为此下结示
- 初正释(四)
- 三恶世下总揽二重以明来意
- 初翻名(二)
- 二经文(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一问下释(四)
- 初持经功德
- 二答甚多(四)
- 初格量本
- 二问多否
- 三答甚多
- 四格出功德
- 三尔时下请以呪护(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释(五)
- 初药王(四)
- 初请
- 二说
- 三叹
- 四印
- 二勇施(三)
- 初请
- 二说
- 三叹
- 三毗沙门(三)
- 初请
- 二说
- 三叹
- 四持国(三)
- 初请
- 二说
- 三叹
- 五十女(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夜叉下释(五)
- 初列名
- 二请说
- 三叹
- 四誓
- 五印
- 初药王(四)
- 四说是下闻品得益
- 初品题(文句)(三)
- ○四妙庄严王品以誓愿乘乘(二)
- 初品题(文句)(二)
- 初约因缘(四)
- 初世界(二)
- 初明昔缘
- 二嬬者下结会
- 二又庄下为人
- 三此王下对治
- 四生虽下第一义
- 初世界(二)
- 二前品下明来意
- 初约因缘(四)
- 二经文(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六)
- 初明事本
- 二双标能所
- 三能化方便(三)
- 初时至
- 二论议
- 三现化
- 四所化得益(十)
- 初信子伏师
- 二父王已信
- 三重催父母
- 四化功已著
- 五俱诣佛所(五)
- 初俱诣佛所
- 二闻法
- 三供养
- 四见瑞
- 五欢喜
- 六佛与授记
- 七出家修行
- 八称叹二子
- 九佛述行高
- 十叹佛自誓
- 五结会古今(二)
- 初结古今
- 二结叹二菩萨
- 六闻品悟道
- 初品题(文句)(二)
- ○三普贤菩萨自行劝流通神通乘乘(二)
- 初释品题(文句)(二)
- 初正释(二)
- 初普贤(二)
- 初约因缘(二)
- 初正释(三)
- 初世界
- 二悲华下为人
- 三我行下对治
- 二此即下结
- 初正释(三)
- 二由来下约教(四)
- 初古人释判
- 二今明下今从圆释
- 三若十下对前况破
- 四今论下重释(三)
- 初约位正判
- 二释论下引论
- 三此约下结
- 初约因缘(二)
- 二劝发下劝发(三)
- 初总
- 二文云下别
- 三如此下结
- 初普贤(二)
- 二上判下明来意
- 初正释(二)
- 二入文解释(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四)
- 初发来(三)
- 初上供
- 二下化
- 三修敬
- 二劝发(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请问劝发(二)
- 初请问
- 二佛答(三)
- 初总
- 二别(文句)(三)
- 初总释
- 二何者下别释(二)
- 初约正宗(二)
- 初正释(二)
- 初迹门(二)
- 初正释(二)
- 初约开权显实(二)
- 初正释(三)
- 初约法身释初句
- 二若佛下约般若释二句
- 三不乱下约解脱释第四句
- 二当知下结
- 初正释(三)
- 二又佛下约开示悟入
- 初约开权显实(二)
- 二迹门下结
- 初正释(二)
- 二又迹下本门
- 初迹门(二)
- 二以四下结
- 初正释(二)
- 二以四下约流通(二)
- 初标
- 二发救下释(二)
- 初约三法
- 二发救下约四法
- 初约正宗(二)
- 三一答下总结
- 三结
- 二誓愿劝发(二)
- 初分科
- 二释(二)
- 初护人(六)
- 初攘其外难(二)
- 初总攘其难
- 二别攘其难
- 二教其内法(三)
- 初行立读诵
- 二坐思惟
- 三三七精进(二)
- 初示教利喜
- 二说呪
- 三覆以神力
- 四示胜因
- 五示近果
- 六总结
- 初攘其外难(二)
- 二护法
- 初护人(六)
- 初请问劝发(二)
- 三述发(二)
- 初述第二护法
- 二述第一护人(五)
- 初述第二示身教法
- 二述第四示胜因
- 三述第五示近果
- 四述第一攘外难
- 五述第六总结
- 四发益(二)
- 初闻品益
- 二闻经益
- 初发来(三)
- 初释品题(文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