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明识通塞(二)
- 初标
- 二亦名下释(二)
- 初来意(二)
- 初明异名
- 二如上下正明来意(三)
- 初法(二)
- 初略明来意(二)
- 初正明来意
- 二不得下诫劝
- 二何者下释
- 初略明来意(二)
- 二如除下譬
- 三若尔下合(二)
- 初正合
- 二旧云下通由旬(二)
- 初破旧(三)
- 初正破(六)
- 初破第一师
- 二摄大下破摄师
- 三地人下破地师
- 四复有下破第四师
- 五有人下破第五师
- 六有人下破第六师
- 二此之下通经判失(二)
- 初通经
- 二诸师下判失(二)
- 初总斥诸师
- 二初家下别判成失(四)
- 初判诸师失
- 二摄家下判第二师失
- 三地家下判第三师失
- 四次家下判第四师失
- 三人师下引论释疑(二)
- 初征起
- 二论有下正释疑
- 初正破(六)
- 二今明下正解(二)
- 初正解
- 二又诸下结诸师失
- 初破旧(三)
- 初法(二)
- 二今论下正解(二)
- 初标
- 二横者下释(二)
- 初正解(三)
- 初正解(二)
- 初明纵横(三)
- 初横
- 二竖通下竖(三)
- 初但明竖
- 二今当下以横织(三)
- 初空观(二)
- 初明折空(二)
- 初示通塞相(二)
- 初示横三塞相(三)
- 初明苦集
- 二既不下无明
- 三不灭下六蔽(二)
- 初正明蔽相
- 二大经下引证
- 二若于下示横三通相
- 初示横三塞相(三)
- 二当用下示检校相
- 初示通塞相(二)
- 二复次下明体空(二)
- 初明通塞(三)
- 初明观相
- 二如罗下举况
- 三若计下示通塞相(三)
- 初苦集
- 二若不下无明
- 三若爱下六蔽
- 二用即下明检校
- 初明通塞(三)
- 初明折空(二)
- 二次用下入假观(二)
- 初标
- 二于病下释
- 三次用下入中观(二)
- 初以无明等三为通塞
- 二一一下检校
- 初空观(二)
- 三若作下结责竖失(二)
- 初正责
- 二大经下引证
- 三复次下横别(二)
- 初法(二)
- 初明别三观(三)
- 初空观(二)
- 初观相
- 二若初下检校
- 二又云下假观(二)
- 初观相
- 二若初下检校
- 三又云下中观(二)
- 初观相
- 二若初下检校
- 初空观(二)
- 二如此下况结责
- 初明别三观(三)
- 二大论下譬(二)
- 初譬
- 二初观下合
- 初法(二)
- 二若竖下明一心(二)
- 初斥权(二)
- 初先列通塞
- 二法相下况斥
- 二若一下明一心(四)
- 初破横竖
- 二良以下正明一心功能
- 三若于下辨一心通塞
- 四若于下明检校
- 初斥权(二)
- 初明纵横(三)
- 二于无下以通塞度入余门
- 三是为下判位
- 初正解(二)
- 二问答料简○
- 初正解(三)
- 初来意(二)
- ○第六明修道品(二)
- 初标
- 二道品下释(四)
- 初略释四相(二)
- 初列四名
- 二一明下释四相(四)
- 初明当分(二)
- 初释相状
- 二又云下引证
- 二二明下明相摄(二)
- 初释相状
- 二引释下引证
- 三三约下明约位
- 四四相下明相生
- 初明当分(二)
- 二所以下明来意(二)
- 初略立
- 二真法下解释(三)
- 初法
- 二如酿下譬
- 三大论下明须道品意
- 三问答料简(五)
- 初简大小(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反质
- 二净名下引证
- 二若大下释疑(二)
- 初别显大乘道品
- 二如四下以四谛例
- 三又有下分别五味
- 四或言下分别正助
- 五又若下分别漏无漏(三)
- 初征难
- 二法华下引法华为难
- 三此应下分句解释(二)
- 初列三句
- 二如大下解释(三)
- 初释有漏(二)
- 初引论
- 二云何下申论意
- 二皆是下释无漏(二)
- 初释
- 二从来下指大论结酬
- 三而婆下释第三句(二)
- 初引论文
- 二何以下解释
- 初释有漏(二)
- 初简大小(二)
- 四诸道下正解(六)
- 初明去取
- 二大品下正解(七)
- 初明四念处(二)
- 初正解(三)
- 初引证(三)
- 初引大品证四念
- 二华严下引华严释大品
- 三法华下引法华释华严
- 二常途下斥旧(二)
- 初斥非
- 二卉木下示正
- 三今一下正解(二)
- 初牒前妙境
- 二若观下正示念处相(五)
- 初明念处之相(四)
- 初观色(二)
- 初趣举一界作境
- 二九法下以九界为例
- 二若观下观受(二)
- 初趣举一界作境
- 二九法下以九界为例
- 三若观下观心(二)
- 初趣举一界作境
- 二九法下以九界为例
- 四若观下观法(二)
- 初趣举一界作境
- 二九法下以九界为例
- 初观色(二)
- 二如是下明念处兼广结成秘藏(二)
- 初标
- 二先性下释(四)
- 初色(二)
- 初以空假破倒
- 二观色下明中道结成秘藏
- 二法性下受(二)
- 初以空假破倒
- 二观受下明中道结成秘藏
- 三法性下心(二)
- 初以空假破倒
- 二又心下明中道结成秘藏
- 四法性下法(二)
- 初以空假破倒
- 二观法下明中道结成秘藏
- 初色(二)
- 三治倒下以三谛释名
- 四一切下结成所表
- 五秪一下结成一切法
- 初明念处之相(四)
- 初引证(三)
- 二若不下结前生后
- 初正解(三)
- 二勤观下明正勤(二)
- 初正明行相
- 二若不下结前生后
- 三欲精下明如意足(二)
- 初正释
- 二若不下结前生后
- 四信三下明五根(二)
- 初正释
- 二若不下结前生后
- 五信破下助五力(二)
- 初正释
- 二若不下结前生后
- 六心浮下明七觉(二)
- 初正释
- 二若不下结前生后
- 七更以下明八正道(二)
- 初正释
- 二因是下总结功能
- 初明四念处(二)
- 三如是下总结○
- 四今以下举譬○
- 五复次下通三脱○
- 六又华下结判麤妙○
- 初略释四相(二)
- ○五复次下通三脱(二)
- 初明来意列名
- 二若从下正释(二)
- 初总释(三)
- 初明王臣(二)
- 初定为王慧臣
- 二若由下慧为王定臣
- 二或可下明伏断
- 三或可下明名体
- 初明王臣(二)
- 二若三下历教释(四)
- 初明三藏
- 二若通下明通教
- 三若别下明别教(二)
- 初通约三观
- 二复次下别约出假
- 四别约下明圆教(二)
- 初引论总比决三脱不同
- 二智者下正释(二)
- 初比决空异智别以显圆空(二)
- 初总序空体不同
- 二又二下别明十八空异(二)
- 初明小
- 二今圆明大
- 二如前下正示门相(四)
- 初寄观三假以释三空
- 二如是下明三门相即
- 三又四下明三门中三脱互融
- 四如此下更寄四教以辨不同
- 初比决空异智别以显圆空(二)
- 初总释(三)
- ○第七明对治助开(二)
- 初标
- 二释论下释(六)
- 初明来意(二)
- 初立三昧以为正修即是所助(二)
- 初引论正行为一切行本
- 二若入下别明为今文行本
- 二根利下辨助道须不
- 初立三昧以为正修即是所助(二)
- 二夫初下况释
- 三助道下克出助体
- 四若人下正明用治(二)
- 初正明对治(二)
- 初别明六治(六)
- 初治悭
- 二修三下治破戒
- 三修三下治瞋心
- 四修三下治懈怠
- 五修三下治散乱
- 六修三下治愚痴
- 二诸蔽下总明蔽相以辨轻重
- 初别明六治(六)
- 二若用下明四随转回转(二)
- 初总示
- 二如治下别示回转之式
- 初正明对治(二)
- 五于助下明正助合行之式以指广(三)
- 初明指广
- 二有人下出异解
- 三大经下正解合行之式(三)
- 初引二经明理度摄法
- 二若得下略示
- 三如禅下正明开合
- 六今明下明助道摄法(四)
- 初列十二科
- 二云何下正解释(十二)
- 初明摄道品(四)
- 初明摄道品(六)
- 初明檀度(六)
- 初总明摄法
- 二若三下别列四教(四)
- 初明三藏(四)
- 初略明事檀
- 二大论下引论征问
- 三舍能下答
- 四又舍下明檀能成五
- 二若通下明通教
- 三若别下明别教
- 四若圆下明圆教(二)
- 初正明圆舍(二)
- 初略立
- 二何以下释
- 二不二下引证(二)
- 初明殃掘(二)
- 初列经
- 二有边下释经意
- 二故金下引金刚
- 初明殃掘(二)
- 初正明圆舍(二)
- 初明三藏(四)
- 三如此下斥偏行事理之失(三)
- 初斥互失
- 二今明下明得相
- 三若人下广明失相
- 四今于下立行请加
- 五心若下蒙加获益
- 六是为下总结得益正助道成
- 二若如下明尸度(六)
- 初明尸摄法
- 二若三下具列四教
- 三理观下斥失
- 四思是下立行请加
- 五心诚下蒙加获益
- 六是名下结得益相
- 三如上下明忍度(六)
- 初明摄法
- 二若三下具列四教
- 三若人下斥失
- 四既知下立行请加
- 五佛放下蒙加获益
- 六是为下结得益相
- 四若如下明进度(六)
- 初明摄法
- 二大论下列教
- 三而今下斥失
- 四当发下立行请加
- 五感佛下蒙加获益
- 六是为下结得益相
- 五若如下明禅度(二)
- 初总约禅度(五)
- 初总摄
- 二但是下列教
- 三若无下斥失
- 四为是下立行请加
- 五感佛下蒙加获益
- 二大论下别约五门(二)
- 初明来意
- 二若禅下释(五)
- 初数息
- 二若缘下不净
- 三若攀下慈心
- 四若攀下因缘
- 五若睡下念佛
- 初总约禅度(五)
- 六若如下明般若(五)
- 初明摄法
- 二此是下斥失
- 三应当下立行请加(二)
- 初立行(二)
- 初通明四念观法(二)
- 初总明念处有破倒之功
- 二谛观下别明四念处(四)
- 初明观身不净(三)
- 初列
- 二所谓下释(五)
- 初种子不净
- 二居二下住处不净
- 三既出下自相不净
- 四其中下自性不净
- 五一旦下究竟不净
- 三如是结
- 二又复下观受是苦
- 三又复下观心无常
- 四又复下观法无我
- 初明观身不净(三)
- 二若修下结三乘行异(三)
- 初声闻(二)
- 初法
- 二麞闻下譬
- 二若鹿下支佛(二)
- 初譬
- 二缘觉下合
- 三若大下菩萨(二)
- 初譬
- 二菩萨下合(三)
- 初通明行相
- 二经云下引证
- 三多修下结行成
- 初声闻(二)
- 初通明四念观法(二)
- 二自行下请加
- 初立行(二)
- 四诸佛下蒙加获益
- 五是为下结得益相
- 初明檀度(六)
- 二若全下示合行之意(二)
- 初先重斥失
- 二若理下正明合行之得
- 三所以下释成事治之意(三)
- 初法(二)
- 初举昔化
- 二又佛下举今化
- 二如富下譬
- 三佛有下合
- 初法(二)
- 四六句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别约度品(二)
- 初列三对
- 二如上下释三对(三)
- 初相破
- 二若修下相修
- 三六度下相即
- 二通论下通约诸法
- 初别约度品(二)
- 初明摄道品(六)
- 二明调伏诸根○
- 三明摄佛威仪○
- 四摄四无所畏○
- 五摄不共法○
- 六摄无碍智○
- 七明摄六通○
- 八明摄三明○
- 九明摄四摄○
- 十摄陀罗尼○
- 十一十二摄相好○
- 初明摄道品(四)
- 三当知下总结
- 四助道下举况
- 初明来意(二)
- ○二云何下明调伏诸根(二)
- 初正释(四)
- 初藏教(二)
- 初释
- 二此是下结
- 二复次下通教(二)
- 初释
- 二此是下结
- 三若眼下别教(二)
- 初释
- 二此是下结
- 四复次下明圆教(二)
- 初释(二)
- 初约根(二)
- 初正释(二)
- 初眼根广明(二)
- 初引殃掘(二)
- 初引经
- 二彼是下释经
- 二又具下释六度
- 初引殃掘(二)
- 二乃至下以余根例
- 初眼根广明(二)
- 二于二下结成眼智破徧
- 初正释(二)
- 二根既下例尘
- 初约根(二)
- 二是为下结
- 初释(二)
- 初藏教(二)
- 二此则下明合行(二)
- 初正明合行之相(二)
- 初正明合行
- 二当知下结徧
- 二大品下引证(二)
- 初引
- 二应是下释(三)
- 初立
- 二自他下释
- 三二破下结
- 初正明合行之相(二)
- 初正释(四)
- ○三云何下明摄佛威仪(二)
- 初标
- 二今遂下释摄十力(五)
- 初正释
- 二是一下释疑(二)
- 初释四种疑
- 二问十下释因果疑(四)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引大论释不应住
- 二又菩下释是分得
- 三若尔下重难
- 四若依下重答(二)
- 初华严
- 二又地下地持
- 三道品下结摄
- 四十住下释名
- 五然佛下重释疑
- ○第八明次位(二)
- 初来意
- 二终不下正释(四)
- 初明藏教
- 二通教下明通教
- 三别教下明别教(二)
- 初正释(四)
- 初辨异
- 二一往下略指经
- 三但别下示别位相(二)
- 初引经
- 二又菩下引论(六)
- 初明诸论不同
- 二那得下破执
- 三今明下今家述论
- 四此方下准此望彼
- 五经言下引证
- 六得此下结
- 四上破下指广
- 二又今下引十意融通(四)
- 初总标
- 二一明下别释意(十)
- 初显体
- 二教门下教相
- 三经论下释名
- 四若知下辨用
- 五结正下明宗
- 六于六下次第
- 七开章生起
- 八帖释下帖释
- 九翻译下翻译
- 十一一下附文成观
- 三唯翻下斥夺
- 四次位下结示
- 初正释(四)
- 四若圆下明圆次位(二)
- 初明远方便(二)
- 初通明圆来意
- 二若四下别明方便来意(四)
- 初明辨通别
- 二先知下明用五悔意
- 三忏名下正明五悔(五)
- 初忏悔
- 二劝请
- 三随喜
- 四回向
- 五发愿
- 四今于下明五悔功能
- 二若能下正释圆位(三)
- 初明入品位(二)
- 初正释五品(五)
- 初随喜心(二)
- 初正释
- 二分别下引证
- 二又以下自受持读诵(二)
- 初正释
- 二文云下引证
- 三又以下劝他受持读诵(二)
- 初正释
- 二文云下引证
- 四又以下兼修六度(二)
- 初正释
- 二文云下引证
- 五又以下正修六度(二)
- 初正释
- 二文云下引证
- 初随喜心(二)
- 二若尔下辨同异
- 初正释五品(五)
- 二复次下约阴入明位
- 三又假下明品后诸位(二)
- 初明信位
- 二次入下明住后
- 初明入品位(二)
- 初明远方便(二)
- ○第九明安忍(二)
- 初标
- 二能忍下释(五)
- 初明解发为起障之由(三)
- 初法
- 二若锋下譬
- 三初心下合
- 二若怀下明安忍之意
- 三但锥下明障所由之相
- 四初对下明障起有损
- 五武津下诫劝令修三术使行成就(七)
- 初南岳诫
- 二大论下引证释疑
- 三若此下举喻劝修三术令行成就安忍外障
- 四若被下正结劝用术
- 五若名下修三术安忍内障
- 六设使下举喻勤修内术
- 七若得下结前生后
- 初明解发为起障之由(三)
- ○二端坐下历缘对境(二)
- 初序意
- 二略辨下正释(二)
- 初历缘(二)
- 初广释行缘(二)
- 初正释(二)
- 初用十法成乘(十)
- 初观不思议境
- 二达此下起慈悲心
- 三安心下巧安止观
- 四心既下破法徧
- 五又善下识通塞
- 六善知下修道品
- 七又善下对治助开
- 八深识下知次位
- 九能于下能安忍
- 十法爱下无法爱
- 二十法下亦以大车譬
- 初用十法成乘(十)
- 二是约下结成佛事
- 初正释(二)
- 二行缘下以余缘略例(三)
- 初正例
- 二三三下释疑
- 三昔国下事证
- 初广释行缘(二)
- 二对境下对境(二)
- 初对眼根一受(三)
- 初广明十法(十)
- 初明境(二)
- 初可思议境(三)
- 初结数引例
- 二又弥下引证
- 三若如下结非
- 二若观下不思议境(二)
- 初正明境(二)
- 初眼智(四)
- 初引经总立三智五眼
- 二四句下别释(二)
- 初释成三观(三)
- 初空观
- 二如弥下假观
- 三假不下中观
- 二虽无下释成五眼
- 初释成三观(三)
- 三故佛下引证
- 四以三下结成一心
- 二于眼下互用
- 初眼智(四)
- 二问答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净名下引证
- 初正明境(二)
- 初可思议境(三)
- 二我眼下起慈悲心
- 三欲满下巧安止观
- 四能以下破法徧
- 五于眼下识通塞
- 六于眼下修道品
- 七学诸下对治助开
- 八明识下知次位
- 九若德下能安忍
- 十法爱下无法爱
- 初明境(二)
- 二其疾下破大车
- 三若眼下结成佛事
- 初广明十法(十)
- 二眼色下余根余受例(二)
- 初明例(二)
- 初例余受
- 二余五下例余根
- 二若从下明大事及佛事
- 初明例(二)
- 初对眼根一受(三)
- 初历缘(二)
- ○二若能下明劝修(二)
- 初总(二)
- 初法
- 二虽闻下譬
- 二今以下别(二)
- 初标
- 二疋夫下释(三)
- 二初疋夫文武譬(二)
- 初譬
- 二学禅下合
- 二又如下野巫大医譬(二)
- 初譬
- 二学禅下合
- 三又如下学义问答譬(二)
- 初譬
- 二观行下合
- 二初疋夫文武譬(二)
- 初总(二)
- ○第二观烦恼境(二)
- 初标
- 二上阴下释(二)
- 初总(三)
- 初结前生后
- 二前诃下辨同异(二)
- 初法(四)
- 初与上诃欲辨异
- 二弃盖下与弃盖辨异
- 三观于下与上阴境辨前
- 四今观下明今境异前
- 二如铁下譬
- 初法(四)
- 三又报下辨难易(二)
- 初更牒前欲盖及阴总辨难易
- 二何者下与前三种辨难易(三)
- 初正明相对辨异(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烦恼下明发所由由观阴故
- 三若不下结观
- 初正明相对辨异(二)
- 二观此下别(二)
- 初列
- 二初明下解释(四)
- 初释相(八)
- 初总释名
- 二此一下判利钝名名通体别(二)
- 初正判(二)
- 初明通名
- 二今约下明位别
- 二如两下引例
- 初正判(二)
- 三若发下简示境体
- 四若利下判根条
- 五若开下明开合
- 六三毒下明障不障(二)
- 初引毗昙(二)
- 初举毗昙立义
- 二经云下引大品证成
- 二成论下引成论(三)
- 初引成论立
- 二若尔下今家难
- 三今释下正明今意
- 初引毗昙(二)
- 七但烦下明用法相不周之意(二)
- 初辨意
- 二若尔下释疑(二)
- 初疑
- 二为持下释
- 八复次下明判通别
- 二明烦下因缘(二)
- 初指后文
- 二起相下略以四句分别(三)
- 初列四句
- 二第四下释
- 三因缘下正明因缘(三)
- 初列
- 二习者下释(二)
- 初别譬(三)
- 初明习因种子(二)
- 初法
- 二如𫘝下譬
- 二业者下举击作业力(二)
- 初法
- 二如何下譬
- 三魔者下魔所扇动(二)
- 初法
- 二如大下譬
- 初法
- 初明习因种子(二)
- 二若就下总
- 初别譬(三)
- 三魔业下简示处所
- 三明治异(二)
- 初明大小两治法不同(二)
- 初用小(四)
- 初标列
- 二此五下示所阙文处
- 三对治下正释(五)
- 初对治下对治
- 二转治下转治
- 三不转下不转治
- 四兼治下兼治
- 五具治下具治
- 四是名下结
- 二大乘下用大
- 初用小(四)
- 二小乘下悉檀以判大小
- 初明大小两治法不同(二)
- 四修止观○
- 初释相(八)
- 初总(三)
- ○四修止观(二)
- 初正明十法(三)
- 初标十法
- 二初简下释(二)
- 初正明十法(十)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初思议境(二)
- 初释(二)
- 初广约贪欲分(十一)
- 初地狱
- 二为欲下畜生
- 三又为下饿鬼
- 四为欲下修罗
- 五又欲下人
- 六又欲下天
- 七又观下声闻
- 八若观下缘觉
- 九若观下六度菩萨
- 十若观下通菩萨
- 十一又观下别菩萨
- 二其余下略例余三分
- 初广约贪欲分(十一)
- 二次第下结
- 初释(二)
- 二不思下不思议境(二)
- 初释(二)
- 初消诸经意以显不思议义(二)
- 初依经立境
- 二如是下释(二)
- 初略明进不
- 二不断下引净名转释无行(二)
- 初引不断等以释不随等意
- 二不住下引不住调伏等转释不断等(二)
- 初引
- 二所以下广释调不调等(三)
- 初略释经意开为四句以显妙境(二)
- 初释经斥过(二)
- 初斥凡小住第一第二句失(二)
- 初明失(二)
- 初凡
- 二二乘下小(二)
- 初略斥小
- 二阿罗下重释
- 二菩萨下对失辨得(二)
- 初双立
- 二勇于下双释(二)
- 初释有勇
- 二不味下释不味
- 初明失(二)
- 二不断下斥邪伪住第三第四句失(二)
- 初斥住第三第四(二)
- 初正明两句失(六)
- 初立正句
- 二今未下立譬斥邪
- 三无智下合
- 四此是下譬结
- 五经云下引证(二)
- 初证乖法之失
- 二大经下以非证往验
- 六此人下结斥
- 二复有下重辨第四句失
- 初正明两句失(六)
- 二北方下结北方备二
- 初斥住第三第四(二)
- 初斥凡小住第一第二句失(二)
- 二又初下结失(三)
- 初正结
- 二周家下举事显失
- 三如是下总结
- 初释经斥过(二)
- 二今言下广开八句以立妙境(二)
- 初正列释八句(二)
- 初列两四句
- 二何以下释(二)
- 初释不住四句
- 二虽不下释住四句翻对相即(二)
- 初翻对
- 二何以下释
- 二用此下结示
- 初正列释八句(二)
- 三如是下寄能乘人释调不调以显妙境(二)
- 初明得(二)
- 初引经
- 二云何下释(三)
- 初约近益以明得(二)
- 初释
- 二如是下略结
- 二如喜下约远益以明得
- 三巧观下总约远近自他
- 初约近益以明得(二)
- 二若不下辨失
- 初明得(二)
- 初略释经意开为四句以显妙境(二)
- 二若一下正示不思议境○
- 初消诸经意以显不思议义(二)
- 二准上下引例
- 初释(二)
- 初思议境(二)
- 二如是下起慈悲心
- 三为满下巧安止观
- 四若眼下破法徧
- 五于即下识通塞
- 六又观下修道品
- 七若遮下对治助开○
- 八于未下知次位
- 九若内下能安忍
- 十得是下无法爱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二得一下以大车譬
- 初正明十法(十)
- 三是名下结
- 二亦名下会异名○
- 初正明十法(三)
- ○二若一下正示不思议境(二)
- 初法
- 二经云下譬(三)
- 初譬理性暗中有明
- 二智障下譬智障明中有暗(二)
- 初正以智障为譬
- 二亦如下以初灯助显(二)
- 初正助显智障
- 二如是下观明暗法性(二)
- 初譬(二)
- 初立譬
- 二何以下释譬
- 二虽无下合(二)
- 初正合
- 二不受下出行相
- 初譬(二)
- 三若世下譬神珠中道智光
- ○二亦名下会异名(二)
- 初略
- 二广说下广(三)
- 初明烦恼即涅槃三十六句(二)
- 初正释(三)
- 初总标列及根本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释
- 二句句下正解三十二句(二)
- 初十六句入(二)
- 初正释(四)
- 初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谓下释
- 二次句下二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谓下释
- 三第三下三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谓下释
- 四第四下四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谓下释
- 初四句(二)
- 二此说下结数
- 初正释(四)
- 二又下十六句出(二)
- 初根本
- 二一一下正释(四)
- 初四句(二)
- 初列
- 二一谓下释
- 二第二下二四句(二)
- 初列
- 二一谓下释
- 三第三下三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释
- 四第四下四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释
- 初四句(二)
- 初十六句入(二)
- 三若各下明根本同异
- 初总标列及根本四句(二)
- 二问三下料简出别圆句意(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明通别
- 二根本下释(二)
- 初略释(二)
- 初明入(二)
- 初明根本
- 二于一下出生(二)
- 初约悉檀成十六句
- 二又更下约门复生门成十六句
- 二依四下明出(二)
- 初征
- 二谓不下释
- 初明入(二)
- 二三十下准例诸法(三)
- 初列根本同异
- 二此则下徧该大小
- 三若得下徧例诸法
- 初略释(二)
- 初正释(三)
- 二问若下诸法般若三十六句(三)
- 初问起(二)
- 初问
- 二答通别
- 二诸法下正释(二)
- 初根本四句
- 二初句下释三十二句(二)
- 初明境发智(四)
- 初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释
- 二第二下二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释
- 三第三下三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释
- 四第四下四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释
- 初四句(二)
- 二次说下明智照境(四)
- 初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谓下释
- 二次明下二四句(二)
- 初列
- 二此明下释
- 三次明下三四句(二)
- 初列
- 二此明下释
- 四次明下四四句(二)
- 初列
- 二此明下释
- 初四句(二)
- 初明境发智(四)
- 三是为下辨根本离合
- 初问起(二)
- 三问此下四身三十六句(二)
- 初问起
- 二答般下释(二)
- 初略释
- 二又法下重释(二)
- 初释(二)
- 初根本四身
- 二于一下释三十二身(二)
- 初明起十六身
- 二又从下明入十六身
- 二合前下明所以
- 初释(二)
- 初明烦恼即涅槃三十六句(二)
- ○第三明病患境(二)
- 初标
- 二夫有下释(二)
- 初总(二)
- 初略辨权实二病(二)
- 初实
- 二诸佛下权
- 二病有下简判(二)
- 初双标
- 二若偃下双判(二)
- 初权
- 二今所下实(四)
- 初明世界(二)
- 初正明实病以为观境
- 二上智下明来意(二)
- 初次
- 二如躃下譬
- 二夫长下明为人(二)
- 初立
- 二经云下引证
- 三复次下明对治
- 四又机下第一义
- 初明世界(二)
- 初略辨权实二病(二)
- 二观病下别(二)
- 初列章
- 二一病下解释(五)
- 初病相(六)
- 初明用脉意
- 二夫脉下明五藏脉相
- 三若身下明四大病相
- 四又面下明五藏病相
- 五若肝下明五藏相克病相(五)
- 初肺克肝
- 二若心下明肾克心
- 三若肺下明心克肺
- 四若百下明脾克肾
- 五若体下明肝克脾
- 六又若下明六神病相
- 二二明下病因缘(二)
- 初列
- 二四大下释(六)
- 初四大不顺
- 二二饮下饮食不节(五)
- 初辨食宜不
- 二若食下明于身损益之相
- 三又身下教于身调食之相
- 四世谚下引证示身所宜
- 五次食下约藏增损
- 三三坐下坐禅不调(四)
- 初明身仪不正
- 二次数下数息不调
- 三若发下数息与发触相违(二)
- 初标
- 二八触下释(五)
- 初明有触之由
- 二重如下辨触相
- 三此八下对触辨息
- 四若发下正明用息违
- 五又但下明用止观不等(二)
- 初止
- 二次用下观(二)
- 初五藏(二)
- 初明生病(二)
- 初生病之由
- 二今坐下生病之缘(二)
- 初生相之由(三)
- 初以五尘别对五藏
- 二复次下以二根尘具对五藏
- 三此乃下总结
- 二若就下相尅
- 初生相之由(三)
- 二若五下明占法
- 初明生病(二)
- 二又观下四大
- 初五藏(二)
- 四又专下用观悮动病
- 四四鬼下明鬼得便(七)
- 初辨有无
- 二有一下引证
- 三鬼亦下明鬼之由
- 四兜䤈下鬼病之缘
- 五则意下鬼病之相
- 六此非下判属鬼病
- 七若不下明鬼功能
- 五五魔下魔所为(五)
- 初与鬼辨同异
- 二亦由下明有病之由
- 三魔现下魔病之缘
- 四入心下正明成病
- 五此病下略指治法
- 六六业下业相起(二)
- 初明病相(二)
- 初明犯戒病相(三)
- 初明业为病由
- 二还约下明验病知业
- 三毁五下明病差之由
- 二若今下明持戒病相
- 初明犯戒病相(三)
- 二夫业下略明用治之方
- 初明病相(二)
- 三三明下明治法○
- 四四明下明损益○
- 五五修下明止观○
- 初病相(六)
- 初总(二)
- ○三三明下明治法(二)
- 初明辨同异(二)
- 初不同
- 二众治下诫劝
- 二今约下正明用治(二)
- 初列
- 二用止下释(六)
- 初用止(十)
- 初止脐
- 二正用下止丹由
- 三或痛下止三里
- 四痛又下止脚横文
- 五头痛下止脚间境界
- 六若因下止心于坑
- 七又常下止足
- 八又随下止病处
- 九又未下止所克藏(二)
- 初引皇帝秘法明相生相克
- 二如金下明用治之法
- 十又用下治四大
- 二二用下用气(二)
- 初列
- 二皆于下释(二)
- 初教作气方法
- 二若冷下教用治方法(五)
- 初治四大
- 二六气下各治一藏
- 三又六下共治一藏
- 四又口下教用治意
- 五若平下教吐纳法
- 三三用下用息(四)
- 初明来意
- 二先须下简主伴
- 三当求下教用息之仪
- 四用息下正明治病(二)
- 初明用报息意
- 二次别下明用依息(三)
- 初列名
- 二此十下明同异(三)
- 初与报息以辨同异
- 二前六下与六气以辨同异
- 三前明下明用依息所以
- 三上息下正释
- 四四假下假想
- 五五观下用观心
- 六六方下方术(三)
- 初明世术(二)
- 初正用治病
- 二术事下诫用术之人
- 二三十下出世术(二)
- 初治三十六兽
- 二初得下治六神失守
- 三若赤下更用世术(二)
- 初正用治
- 二此复下明用治意
- 初明世术(二)
- 初用止(十)
- 初明辨同异(二)
- ○四四明下明损益(四)
- 初明渐顿
- 二夫世下伤叹
- 三能具下今依十法(三)
- 初列
- 二信是下释(十)
- 初信
- 二信而下用
- 三何意下勤
- 四何谓下恒
- 五何谓下别
- 六何谓下方便
- 七何谓下久
- 八何谓下知取舍
- 九何谓下知护
- 十何谓下识遮障
- 三若能下结
- 四若善下举深况浅(二)
- 初正以深况浅
- 二如帝下引例释
- ○五五修下明止观(二)
- 初标
- 二先简下释(二)
- 初明十观(十)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初思议境(二)
- 初释(五)
- 初三恶
- 二若人下三善
- 三若遣下声闻
- 四又观下支佛(五)
- 初推现果知往因
- 二有从下推现因知现果(二)
- 初观现有支以至名色
- 二观此下推现名色以至于识(二)
- 初推色(二)
- 初推色从缘生故无自性(二)
- 初推五行(二)
- 初横推因缘
- 二又观下竖推因缘
- 二观外下推五藏(二)
- 初横
- 二此之下竖
- 初推五行(二)
- 二如是下推色从识生故无自性
- 初推色从缘生故无自性(二)
- 二此之下推识(二)
- 初推四心无自性
- 二识从下推现识由往业故无自性(二)
- 初正释
- 二经云下引证
- 初推色(二)
- 三如狂下观果息因(二)
- 初譬(二)
- 初譬推
- 二亦复下譬息
- 二南走下合(二)
- 初合推
- 二如是下息
- 初譬(二)
- 四若不下现因息故十二支息
- 五既不下结成
- 五又观下菩萨(三)
- 初三藏菩萨(二)
- 初列六蔽
- 二今以下明行愿(二)
- 初愿
- 二舍无下行
- 二又观下通教菩萨
- 三又观下别教菩萨
- 初三藏菩萨(二)
- 二如是下结
- 初释(五)
- 二不思下不思议境(四)
- 初法
- 二如如下譬
- 三病亦下合
- 四远病下功能(二)
- 初正明功能
- 二金光下引证(二)
- 初正证不思议境
- 二复有下证用下九法之意
- 初思议境(二)
- 二一切下起慈悲心(二)
- 初起誓之由
- 二随见下正起誓(五)
- 初约次第三观以结示一心(二)
- 初寄次第三观(三)
- 初空观(四)
- 初以誓愿自调
- 二心调下慈悲现生
- 三因以下现生得益
- 四是名下结教观名
- 二又观下假观(四)
- 初以誓愿自调
- 二心调下慈悲现生
- 三因以下现生得益
- 四是名下结教观名
- 三又观下中观(四)
- 初以誓愿自调
- 二心调下慈悲现生
- 三因以下现生得益
- 四是名下结教观名
- 初空观(四)
- 二如是下结示一心
- 初寄次第三观(三)
- 二唯彼下引人为证(三)
- 初引二人(二)
- 初净名
- 二唯彼下文殊
- 二夫众下以所化显能化
- 三故方下兼结果人以显功能
- 初引二人(二)
- 三誓愿下正明弘誓之体
- 四慈悲下明功能
- 五若发下明得失
- 初约次第三观以结示一心(二)
- 三安心下巧安止观
- 四破法下破法徧
- 五识通下识通塞
- 六道品下修道品
- 七助道下对治助开
- 八作此下知次位
- 九安忍下能安忍
- 十设得下离法爱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二十法下譬大车
- 初明十观(十)
- ○第四业相境(二)
- 初标
- 二行人下释(二)
- 初总(二)
- 初明来意
- 二疑者下料简下引证(二)
- 初正料简释疑
- 二光明下引证
- 二明业下别(二)
- 初列
- 二因缘下释(四)
- 初相发因缘(三)
- 初示因缘有内外(三)
- 初标
- 二内者下释(二)
- 初内
- 二外者下外
- 三是名下结
- 二若得下明识相益他
- 三今但下明立境所以
- 初示因缘有内外(三)
- 二二明下正发相(二)
- 初总解(三)
- 初列六意(二)
- 初列
- 二诸业下结意
- 二云何下释因果(三)
- 初明习因习果
- 二报因下明报因报果
- 三数家下更明判果小异
- 三若坐下简判
- 初列六意(二)
- 二善相下别解(二)
- 初度(二)
- 初正明六度(二)
- 初明度相(六)
- 初檀相
- 二戒相下尸相
- 三忍相下忍相
- 四精进下进相
- 五禅相下禅相
- 六智慧下慧相
- 二六度下结意
- 初明度相(六)
- 二诸方下判报不同(二)
- 初正判
- 二此释下引证
- 初正明六度(二)
- 二次明下蔽(二)
- 初简示
- 二悭蔽下正释(二)
- 初正示蔽相(二)
- 初二蔽广(二)
- 初悭
- 二破戒下破戒(五)
- 初谷
- 二若见下婬
- 三若见下盗
- 四若见下妄语
- 五或见下饮酒
- 二余四下四蔽略
- 初二蔽广(二)
- 二复次下兼示四分
- 初正示蔽相(二)
- 初度(二)
- 初总解(三)
- 三三料下料简(七)
- 初约障不障(三)
- 初列四句
- 二非障下释四句
- 三若非下判(二)
- 初约生灭
- 二若约下三谛
- 二复次下约性与无作(三)
- 初约性与无作
- 二复次下约十法
- 三又三下约三相
- 三复次下约三时
- 四夫发下约有解无解
- 五若自下约师证
- 六问道下约释现相疑(二)
- 初问
- 二答
- 七复次下约释法相阙略疑
- 初约障不障(三)
- 四四修下修止观(二)
- 初标
- 二云何下释(二)
- 初明十法(十)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初思议境(二)
- 初明六道(二)
- 初略列
- 二如是下结
- 二今观下明四圣(三)
- 初声闻
- 二若观下明支佛
- 三若观下菩萨(二)
- 初通教
- 二若观下别教
- 初明六道(二)
- 二不思议下不思议境(二)
- 初重比决
- 二观一下正用观观境(三)
- 初出境
- 二华严下引证
- 三今法下结成
- 初思议境(二)
- 二既深下起慈悲(二)
- 初寄次第
- 二若深下约一心
- 三安心下巧安止观
- 四破法下破法徧(二)
- 初引二论(二)
- 初毗昙
- 二成实下成实
- 二今观下正解(三)
- 初空(二)
- 初推三世(二)
- 初约三世
- 二若言下约现在世推时及者
- 二三世下结成空观
- 初推三世(二)
- 二而言下假
- 三所以下中
- 初空(二)
- 初引二论(二)
- 五识通下识通塞
- 六道品下修道品(二)
- 初引二论(二)
- 初正引论(二)
- 初成论
- 二毗昙下毗昙
- 二若一下结类
- 初正引论(二)
- 二今观下正解
- 初引二论(二)
- 七助道下对治助开
- 八如是下知次位
- 九又当下能安忍
- 十若发下无法爱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二是大下譬大车
- 初明十法(十)
- 初相发因缘(三)
- 初总(二)
- ○第五明魔事境(二)
- 初标
- 二行人下释(二)
- 初来意(四)
- 初世界意
- 二又当下为人意
- 三又虑下对治意
- 四知魔下第一义意
- 二今明下释(二)
- 初列
- 二同异下释(五)
- 初分别同异(四)
- 初与前境以辨异
- 二然四下与四倒辨异
- 三若界下约界辨异
- 四若华下引教辨异
- 二二明下明发相(二)
- 初通辨民主
- 二一者下开为三类(二)
- 初列
- 二𢟋惕下释(三)
- 初𢟋惕
- 二二时下时媚(四)
- 初辨权实
- 二若邪下正明法相
- 三今欲下以时验兽
- 四深得下辨得失
- 三次明下魔罗(二)
- 初内(三)
- 初略明破意
- 二大论下引论正明破相(二)
- 初引论
- 二五根下解释
- 三以是下结妨
- 二复次下外(二)
- 初略(二)
- 初明入相
- 二昔诸下示事中调法
- 二行者下广(二)
- 初明入相(四)
- 初令堕恶
- 二又魔下令堕善
- 三若不下令堕小
- 四又化下令堕恶空假
- 二阿难下示调法(三)
- 初举况释有魔无魔
- 二若知下正明理观
- 三大经下引证
- 初明入相(四)
- 初略(二)
- 初内(三)
- 三三明下明妨损(三)
- 初列三妨法
- 二病有下释三法(三)
- 初合人病
- 二失观下失观心
- 三邪法下得邪法(二)
- 初正释(二)
- 初标
- 二有者下释
- 二以是下结归示数(三)
- 初结邪相
- 二一根下结数
- 三虽九下结示
- 初正释(二)
- 三夫𢟋下结三法以对三魔
- 四四明下明治法(三)
- 初治𢟋慯
- 二治时下治时媚
- 三治魔下治魔罗
- 五五止下修止观(二)
- 初标
- 二思议下释(三)
- 初明十法(十)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初思议境
- 二若即下不思议境(三)
- 初正明妙境
- 二如此下妙境功能
- 三缘修下比斥结示
- 二魔界下起慈悲心
- 三欲满下巧安止观(二)
- 初释
- 二但次下结
- 四随魔下破法徧(二)
- 初略明破徧
- 二三藏下重历教明破徧之位(四)
- 初藏教
- 二通教下通教
- 三别教下别教
- 四圆教下圆教
- 五于上下识通塞
- 六道品下修道品
- 七门若下对治助开(二)
- 初明治蔽
- 二若杂下明治烦恼及业
- 八若小下识次位
- 九若欲下能安忍
- 十若入下无法爱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二复下判通别
- 三问魔下问答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违问答
- 二释论下引论文顺问答
- 初明十法(十)
- 初分别同异(四)
- 初来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