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禅定境(二)
- 初标
- 二夫长下释(二)
- 初通(三)
- 初略示能障
- 二上诸下明来意(二)
- 初正明来意
- 二所以下释
- 三但禅下引教叹美
- 二今亦下别(二)
- 初列章
- 二初明下别释(四)
- 初明开合(五)
- 初明诸门不同(三)
- 初列今文十门
- 二此十下问与五门十五门同异
- 三但有下答出同异(二)
- 初总答
- 二开五下别明开合相(三)
- 初明开五为十
- 二合十下明十五为十
- 三若但下明开合之意
- 二次明下明漏无漏异(二)
- 初正明漏无漏(二)
- 初略引二论
- 二今小下正判(二)
- 初总明
- 二四禅下别明(四)
- 初正判
- 二如迦下引证(二)
- 初引本事
- 二大经下引教(二)
- 初大经
- 二又大品下大品
- 三若言下举譬为证
- 四若无下通难(二)
- 初述难
- 二六地下通难
- 二所以下明去取(二)
- 初明去取
- 二兹心下判从所依
- 初正明漏无漏(二)
- 三次来下明来意不同(二)
- 初标
- 二问此下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申禅门
- 二对治下对五门
- 四次明下明浅深不同(十)
- 初根本
- 二特胜下特胜
- 三通明下通明
- 四此三下九想
- 五九想下背舍
- 六背舍下大不净
- 七虽总下慈心
- 八虽复下因缘
- 九虽世下念佛
- 十虽前下神通
- 五次互下明互发不同
- 初明诸门不同(三)
- 二二明下明发因缘(二)
- 初明内种(二)
- 初明习远近(二)
- 初法
- 二譬以下譬
- 二当知下明习不同(三)
- 初法
- 二如彼下譬
- 三宿习下合
- 初明习远近(二)
- 二又虽下明外加(二)
- 初正释(二)
- 初明所加(二)
- 初法
- 二地虽下譬
- 二佛无下明能加(三)
- 初法
- 二鸿钟下譬
- 三加常下合
- 初明所加(二)
- 二大论下引证(二)
- 初引证感应
- 二净度下引证释疑
- 初正释(二)
- 初明内种(二)
- 三三明下明发相○
- 四四明下明修止观○
- 初明开合(五)
- 初通(三)
- ○三三明下明发相(十)
- 初根本(二)
- 初略判多少
- 二今且下明发九地不同(二)
- 初明欲界地(三)
- 初麤细住(二)
- 初正明发相(二)
- 初麤住
- 二从此下细住
- 二两心下明身持法
- 初正明发相(二)
- 二或一下欲定(二)
- 初正明欲定
- 二成论下料简(二)
- 初明定法久不久(二)
- 初明不久(二)
- 初正明不久
- 二今言下今家解
- 二又称下明久(二)
- 初正明久
- 二遗教下引证(二)
- 初引遗教证
- 二如阿下引大论阿难证
- 初明不久(二)
- 二住欲下明定法经时
- 初明定法久不久(二)
- 三从是下未到(三)
- 初正明定相
- 二无所下斥伪(二)
- 初法
- 二如灰下譬
- 三若依下辨有无不净(三)
- 初引二论不同
- 二释论下引大略斥
- 三今则下今家正释
- 初麤细住(二)
- 二若节下明上界八地(三)
- 初以诸禅对欲界辨难有无
- 二初从下判诸禅四分(二)
- 初标
- 二退分下释(二)
- 初别释(四)
- 初退分
- 二护分下护分
- 三住分下住分
- 四进分下进分
- 二又于下互通
- 初别释(四)
- 三今且下正释(五)
- 初明初禅(四)
- 初明八触(四)
- 初正明触相
- 二有人下料简内外(二)
- 初正明内外(二)
- 初明外
- 二若言下明内(三)
- 初正明示内出
- 二所以下释
- 三如麦下举譬
- 二若定下判性过
- 初正明内外(二)
- 三又八下判体用
- 四若动下判四分
- 二动触下明下功德(五)
- 初正明十功德相
- 二或一下明触功能
- 三薰修下判横竖(二)
- 初正明横竖(二)
- 初竖
- 二若动下横
- 二虽复下结示(二)
- 初以八触十功五支结
- 二亦不下示不得但成
- 初正明横竖(二)
- 四然此下辨不同(二)
- 初法
- 二如沸下譬(二)
- 初譬冷热二触
- 二余六下余六触例
- 五若欲下辨邪正(二)
- 初略示邪正
- 二何以下释(七)
- 初明邪所由劝识
- 二邪触下正示邪相(二)
- 初示邪触相
- 二又就下示十邪法相
- 三是为下明邪法数
- 四原夫下判邪正有无
- 五若单下明邪法有无处所
- 六大论下明邪法功能
- 七若一下明邪正主伴
- 三正禅下明五支(五)
- 初正明支相
- 二毗昙下辨方便正体
- 三有人下判处所(二)
- 初出他解
- 二今辨下明今解
- 四五支下明彊弱(二)
- 初正明五支(二)
- 初通明五支(二)
- 初法
- 二如一下譬
- 二五支下别明五支(二)
- 初法
- 二如初下譬
- 初通明五支(二)
- 二如人下别辨一心(二)
- 初以譬显
- 二若四下释疑(二)
- 初立疑
- 二今分下释疑(二)
- 初正释
- 二若进下判通别
- 初正明五支(二)
- 五释五下释五支名义
- 四复次下明品数(四)
- 初明品数之由
- 二品或下正明品数
- 三如恒下举譬
- 四出散下明功能
- 初明八触(四)
- 二若欲下明二禅(二)
- 初设方便
- 二若不下正明发
- 三此禅下明三禅(三)
- 初设方便
- 二忽发下正明发
- 三经论下教门不同
- 四此药下明四禅(二)
- 初设方便
- 二未到下正明发
- 五虽尔下明四空(四)
- 初明空处
- 二此定下明识处
- 三此定下明不用处(二)
- 初正明不用
- 二旧云下破古
- 四此定下明非想处
- 初明初禅(四)
- 初明欲界地(三)
- 二特胜○
- 三通明○
- 四九想○
- 五背舍○
- 六大不净○
- 七慈心○
- 八因缘○
- 九念佛○
- 十神通○
- 初根本(二)
- ○第二明特胜(二)
- 初明来意(二)
- 初正明来意(二)
- 初略辨
- 二如律下引教
- 二大黄下辨同异(二)
- 初明爱策不同(二)
- 初譬
- 二策胜下判以辨胜劣
- 二有观下明假实不同(三)
- 初法
- 二如廉下譬
- 三特胜下合
- 初明爱策不同(二)
- 初正明来意(二)
- 二特胜下正释(二)
- 初正释(四)
- 初有五特胜名身念处(二)
- 初释
- 二若对下对念处
- 二心受下有三特胜对受念处(二)
- 初释
- 二若对下对念处
- 三心作下有三特胜对心念处(二)
- 初释
- 二从心下对念处
- 四从观下有五特胜对法念处(二)
- 初释
- 二从无下对念处
- 初有五特胜名身念处(二)
- 二此十下总结与根本辨异
- 初正释(四)
- 初明来意(二)
- ○第三明通明禅(五)
- 初来意
- 二华严下引教释名
- 三大集下正明发相(二)
- 初约大集明五支(二)
- 初列
- 二初观下释(二)
- 初略释(三)
- 初释觉支(二)
- 初正释(三)
- 初约二谛释二觉(二)
- 初如觉心
- 二又识下大觉
- 二思惟下约真俗释二思惟
- 三观于下约三谛以释心性
- 初约二谛释二觉(二)
- 二如此下辨异
- 初正释(三)
- 二心行下释观支
- 三心住下释定支
- 初释觉支(二)
- 二具明下指广
- 初略释(三)
- 二发此下明地位
- 初约大集明五支(二)
- 四有俗下明漏无漏
- 五此禅下斥论师(四)
- 初略破成论师
- 二阿毗下序毗昙斥论师
- 三约外更广破论师
- 四是则下结难
- ○第四明九想(四)
- 初标二人
- 二若坏下列九想
- 三此人下辨二人发想(二)
- 初辨坏法人发相(四)
- 初明坏法意
- 二既无下与不坏法辨异
- 三虽言下判想体假实
- 四此人下正辨坏人
- 二若不下辨不坏人发(四)
- 初明不坏法相
- 二若修下约修辨发
- 三于坐下正示法相(八)
- 初明胀想
- 二须臾下坏想
- 三又见下血涂想
- 四又见下脓烂想
- 五又见下青淤想
- 六又见下噉想
- 七又见下散想
- 八又见下骨想
- 四如是下结成功能
- 初辨坏法人发相(四)
- 四未见下明功能(二)
- 初明治欲功能(四)
- 初有一法二譬明观成生厌
- 二若证下一法二况举况明厌
- 三如是下一法一譬一合与特胜辨异
- 四故云下引证
- 二如是下明助大小乘功能(二)
- 初正明助大小乘
- 二释论下破诸师
- 初明治欲功能(四)
- ○第五明背舍(二)
- 初标
- 二前三下释(八)
- 初重判浅深
- 二今先下判总别
- 三又背下判因果
- 四背舍下释名
- 五若破下判内外
- 六一内下列名
- 七所言下明发相(八)
- 初明内有色外观色(二)
- 初正解(二)
- 初正解(二)
- 初正解(二)
- 初略释
- 二若修下广释(二)
- 初略对禅门辨异
- 二行者下正明发相(二)
- 初明内有色(三)
- 初正明内有色
- 二萨埵下明功能
- 三大经下引证
- 二外观下明外观色(三)
- 初欲定
- 二比法下未到
- 三如是下初禅(二)
- 初明定相
- 二一色下支林功德(二)
- 初标
- 二初色下释(二)
- 初明五支
- 二空明下明十德(二)
- 初正释(二)
- 初明十德
- 二但此下辨异
- 二若论下辨邪(二)
- 初正明邪法
- 二暗证下辨异
- 初正释(二)
- 初明内有色(三)
- 二若三下判大小(二)
- 初小
- 二大乘下大
- 初正解(二)
- 二若发下结位
- 初正解(二)
- 二成论下异解(二)
- 初异解
- 二今依下今解
- 初正解(二)
- 二二内下内无色外观色(二)
- 初明内无色(二)
- 初明折灭
- 二大乘下体灭(二)
- 初正明体灭(二)
- 初法
- 二如好下譬
- 二骨人下明未到地前相
- 初正明体灭(二)
- 二以不下明外观色(五)
- 初明外色之体
- 二所以下明观外所以
- 三若修下辨发不同
- 四忽见下正明发相(二)
- 初正明中间
- 二又见下正明二禅
- 五内净下辨支结位
- 初明内无色(二)
- 三三净下明净背舍(三)
- 初明异释
- 二今以下明今正解
- 三净有下开为四句
- 四四空下明空处背舍
- 五若缘下明识处背舍
- 六又识下无所有处背舍
- 七识处下非非想处背舍
- 八此无下灭受想背舍(二)
- 初正释
- 二若以下破异解(三)
- 初所
- 二毗昙下序二论
- 三成论下斥成论
- 初明内有色外观色(二)
- 八若过下判发习
- ○第六明大小不净(八)
- 初明异名
- 二前所以下与小辨异
- 三若大下正明发相(四)
- 初示相
- 二大经下引证
- 三于坐下明发相
- 四如初下举譬
- 四初观下对修辨发
- 五复次下明境转所由
- 六若执下明功能
- 七若根下辨漏无漏
- 八若人下明大背舍(二)
- 初约大不净以明背舍
- 二若论下约背舍以明胜处一切处(二)
- 初约小乘(二)
- 初明胜处(三)
- 初略标
- 二大论下引大论证根不同
- 三若多下正明发相(三)
- 初约初背舍立二(二)
- 初正明发相
- 二此两下判位
- 二若内下约第二背舍立三四(三)
- 初正明发相(二)
- 初正明发相
- 二胜知下释知见
- 二此两下判位
- 三若胜下引事明功能(二)
- 初略明功能
- 二上古下引事
- 初正明发相(二)
- 三后四下约净背舍立后四(四)
- 初判位
- 二就声闻下略明大小
- 三大论下辨假实
- 四此四下辨法有无
- 初约初背舍立二(二)
- 二十一下明十一切处(五)
- 初略判位
- 二以青下正明发相
- 三此乃下破他
- 四大论下引论
- 五若通下辨异
- 初明胜处(三)
- 二复次下约菩萨(三)
- 初明具一切法(二)
- 初别明六度
- 二一切下通举一切法
- 二是时下明功能(二)
- 初明有调魔功能
- 二行四下有入位功能
- 三齐此下判法分齐
- 初明具一切法(二)
- 初约小乘(二)
- ○第七明慈发(四)
- 初略辨前后
- 二忽然下正明发(二)
- 初正明慈发(二)
- 初明慈发相(二)
- 初正明慈发相
- 二此定下判隐没
- 二若先下与诸禅互发(三)
- 初明慈与根本互发(二)
- 初明慈与初禅互发(二)
- 初明慈定发初禅(四)
- 初标与五支前后
- 二初觉下明发五支相
- 三此名下明同异
- 四若尽下明功能
- 二若先下明初禅发慈定
- 初明慈定发初禅(四)
- 二又于下明慈与二三四互发(二)
- 初明互发(二)
- 初明慈定发二三四(二)
- 初明慈定发二三四
- 二但慈下判大小
- 二若先下明二三四发慈定
- 初明慈定发二三四(二)
- 二然皆下判隐没
- 初明互发(二)
- 初明慈与初禅互发(二)
- 二若依下明慈与根本净禅互发(二)
- 初明互发(二)
- 初明净禅发慈定
- 二或因下明慈定发净禅
- 二此之下明隐没等
- 初明互发(二)
- 三或因下明慈与无漏禅互发(二)
- 初慈发大小不净(二)
- 初略明发
- 二不净下料简(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虽无下答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此下答
- 初问答(二)
- 二或互下大小不净发慈
- 初慈发大小不净(二)
- 初明慈与根本互发(二)
- 初明慈发相(二)
- 二余三下兼例余三无量
- 初正明慈发(二)
- 三若四下判漏无漏
- 四因缘下称叹(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二)
- 初譬法体深广(二)
- 初譬
- 二色界下合(二)
- 初正合(二)
- 初合慈
- 二乃至下兼合四无量
- 二何以下释
- 初正合(二)
- 二众生下譬法妙难信(三)
- 初法
- 二如山下譬
- 三其能下合
- 初譬法体深广(二)
- ○第八明因缘发(二)
- 初明境(七)
- 初辨内外
- 二或过下标先后
- 三于坐下正明发(三)
- 初推法至过(三)
- 初推现三支
- 二爱因下推现五果
- 三识由下推过去二支
- 二过下推过至未
- 三三世下结
- 初推法至过(三)
- 四如是下明与诸禅互发(二)
- 初明因缘发诸禅(二)
- 初明发根本(六)
- 初正明因缘发根本
- 二此因下明根本发之由
- 三或根下辨同异
- 四此三下判隐没等
- 五此二下明十德
- 六是名下总结
- 二乃至下明发诸禅
- 初明发根本(六)
- 二若因下明诸禅发因缘(二)
- 初明根本发因缘(二)
- 初释(二)
- 初释九地有支(二)
- 初通明有支
- 二此麤下明别有支
- 二如是下释九地十一支
- 初释九地有支(二)
- 二上至下总结
- 初释(二)
- 二乃至下明诸禅发因缘
- 初明根本发因缘(二)
- 初明因缘发诸禅(二)
- 五此观下明受名不同
- 六三世下判事理
- 七此因下明同异
- 二龙树下明观(二)
- 初正明观(二)
- 初明用观意(二)
- 初引论宗(二)
- 初明破立(四)
- 初述论师谬解
- 二今言下今家略破
- 三论初下示论宗
- 四北师下兼破北师
- 二佛去下正明论意
- 初明破立(四)
- 二今既下明今意
- 初引论宗(二)
- 二思议下正明修观(十)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初明思议境(四)
- 初明六道
- 二若转下明声闻
- 三若翻下明缘觉
- 四若转下明菩萨(三)
- 初藏教
- 二若博下通教
- 三若转下别教
- 二若转下不思议境(四)
- 初明总立三佛性(二)
- 初立
- 二若通下释(二)
- 初通
- 二若别下(二)
- 初对三佛性
- 二何以下以三德释成佛性
- 二性得下转释三德
- 三若五下结成圆位(二)
- 初明五品六根(三)
- 初对小辨位
- 二虽复下比决
- 三释论下引证
- 二若别下明圣位(二)
- 初通辨别圆断位以形藏通
- 二若三下正明圆位(二)
- 初正明圆因位
- 二若最下明果位(二)
- 初明果三德
- 二虽言下明三涅槃
- 初明五品六根(三)
- 四如此下结成不思议境(四)
- 初总明具一切法
- 二复次下明具十如
- 三复次下对十境
- 四复次下明十如十境摄入一念(六)
- 初正示
- 二华严下引证
- 三此犹下举略摄广
- 四问十下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
- 五复次下辨异
- 六譬如下明譬显
- 初明总立三佛性(二)
- 初明思议境(四)
- 二真正下起慈悲心(二)
- 初明简偏显正(二)
- 初简偏
- 二若依下显正
- 二拔苦下正释(二)
- 初明誓境
- 二约此下正明发誓
- 初明简偏显正(二)
- 三善巧下巧安止观
- 四破法下破法徧
- 五善知下识通塞
- 六善修下修道品○
- 七对治下对治助开○
- 八识次下知次位○
- 九安忍下安忍○
- 十无顺下无法爱○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初明用观意(二)
- 二是名下譬大车
- 初正明观(二)
- 初明境(七)
- ○六善修下修道品(二)
- 初明道品(二)
- 初明因缘对念处(二)
- 初释(二)
- 初释(二)
- 初通
- 二若别下别(二)
- 初初番释
- 二或时下二番释
- 二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
- 初释(二)
- 二若通下结成(二)
- 初结成三谛四德
- 二此四下结枯梁
- 初释(二)
- 二勤观下通明余品
- 初明因缘对念处(二)
- 二观根下结三空
- 初明道品(二)
- ○七对治下对治助开(二)
- 初正明用事助(三)
- 初明须事助意(二)
- 初明所为意
- 二何以下释
- 二若起正明用事
- 三若有下明用治法
- 初明须事助意(二)
- 二助道下助道摄法(二)
- 初明摄前十二科
- 二又佛下更重明不尽之法广历一切(二)
- 初列
- 二大品下正释(二)
- 初释(二)
- 初明同居(三)
- 初明坐道场(三)
- 初标
- 二若观下释
- 三当知下结
- 二又诸下转法轮(三)
- 初标
- 二若寂下释(三)
- 初顿渐五味四教
- 二又复下明不定
- 三又复下明秘密(二)
- 初略引
- 二所以下释
- 三此乃下结
- 三又诸下明入涅槃(三)
- 初标
- 二若约下释
- 三此是下结
- 初明坐道场(三)
- 二方便下例方便实二
- 初明同居(三)
- 二是名下结
- 初释(二)
- 初正明用事助(三)
- ○八识次下知次报(三)
- 初具列诸位(二)
- 初列释(五)
- 初明有漏
- 二若翻下明三藏
- 三若翻下通教
- 四翻无下别教
- 五若翻下明圆教(二)
- 初总列六即
- 二十二下释(六)
- 初理即
- 二由理下名字即
- 三由名下观行即
- 四由观下相似即
- 五由相下分真即(二)
- 初总释
- 二转无下别以月爱结成三德
- 六由分下究竟即
- 位故知下结
- 初列释(五)
- 二若寂下释疑(二)
- 初立疑
- 二不生下释
- 三若人下结斥
- 初具列诸位(二)
- ○第九明念佛(三)
- 初略明与诸禅发前后
- 二于坐下正明发(二)
- 初正明念佛发相
- 二定心下明互发(二)
- 初明念佛发诸禅(二)
- 初明念佛发根本(三)
- 初明五支
- 二如是下明同异(二)
- 初明不同所以
- 二但佛下不同
- 三是为下略结诸位
- 二特胜下明念佛发诸禅
- 初明念佛发根本(三)
- 二云何下略明诸禅发念佛(二)
- 初明根本发念佛
- 二四禅下明诸禅发念佛
- 初明念佛发诸禅(二)
- 三此念下辨隐没等以判邪正(二)
- 初列二门
- 二若先下正释(二)
- 初示邪正相(二)
- 初正
- 二若内下邪
- 二若得下明念佛意
- 初示邪正相(二)
- ○第四明修止观(二)
- 初明修意
- 二若观下正明观(二)
- 初法(八)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初思议境(二)
- 初譬有境之由
- 二初虽下正释(八)
- 初明三涂(二)
- 初释
- 二若不下结
- 二若在下明人
- 三若用下明天
- 四若专下明声闻
- 四若观下六度菩萨
- 六又观下明缘觉
- 七又观下通菩萨
- 八又观下明别菩萨(五)
- 初释十界生灭(二)
- 初标
- 二何以下释(五)
- 初灭四生六
- 二若观下灭六生一
- 三若观下明灭七生一
- 四若观下灭八生一
- 五若观下灭九生一
- 二成王下摄修入证
- 三举要下结成五行
- 四以是下结因成果
- 五是名下结成思议境
- 初释十界生灭(二)
- 初明三涂(二)
- 二不可下不思议境(四)
- 初明具法(二)
- 初立
- 二何以下释
- 二唯超下明即难(二)
- 初立
- 二何以下释
- 三一念下倒诸法
- 四若如下明境意
- 初明具法(二)
- 初思议境(二)
- 二若观下起慈悲心
- 三若不下巧安止观(二)
- 初列六十四番
- 二若观下明三止三观(二)
- 初明不次第三止三观
- 二三止下结立名之意
- 四若二下破法徧
- 五如其下识通塞
- 六若不下修道品
- 七何意下对治助开(二)
- 初明六治(六)
- 初治悭
- 二又味下治尸障
- 三又如下治忍障
- 四又著下治进障
- 五又禅下治定障
- 六又味下治智障
- 二是略下结(二)
- 初结略指广
- 二行人下结法分齐
- 初明六治(六)
- 八若不下明次位等三(二)
- 初明用三法意
- 二识次下明三法功能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二十法下譬
- 初法(八)
- ○第七明诸见境(二)
- 初标
- 二非一下释(二)
- 初总释(七)
- 初释名
- 二夫聪下明互失非见(二)
- 初明听者斥禅
- 二夫习下明禅者斥诵
- 三若见下正明见体
- 四此见下明发见所因
- 五南方下约处判非(二)
- 初正辨非
- 二今言下判结
- 六通论下正明来意次第
- 七若人下损益
- 二今观下别释(二)
- 初列章
- 二第一下解释(四)
- 初明诸见入法(二)
- 初列
- 二邪人下释(二)
- 初明邪人不同(二)
- 初列
- 二一外下释(三)
- 初明外外道(三)
- 初列三人宗计
- 二又入下引大乘四宗
- 三从三下列六师(二)
- 初明六师
- 二此出下判同异
- 二附佛下附佛法外道(二)
- 初总举二人生计之由
- 二犊子下正释(二)
- 初释犊子(三)
- 初出所计
- 二大论下引证
- 三今犊下判同异
- 二又方下释方广(二)
- 初出所计
- 二龙树下引论略斥
- 初释犊子(三)
- 三三学下学佛法成外道(三)
- 初列小衍两门(二)
- 初小
- 二若学下衍
- 二故百下明百家所破不同
- 三今大下明论师谬破(六)
- 初明炎论师破异
- 二然成下今家救
- 三又同下辨同异
- 四捉义下出论破宗
- 五当时下正斥
- 六若以下通伏难
- 初列小衍两门(二)
- 初明外外道(三)
- 二二明下明邪法不同(三)
- 初明外外执法(三)
- 初引关中三法
- 二一切下辨三法之相
- 三一师下结示不同
- 二犊子下明附佛法二人
- 三若望下明佛法小大门(二)
- 初明小门(四)
- 初列门中三法
- 二若得下对三种念处
- 三后证下结成三种解脱
- 四毗昙下引证
- 二执摩下明大门
- 初明小门(四)
- 初明外外执法(三)
- 初明邪人不同(二)
- 二明诸见发○
- 三明过失○
- 四明止观○
- 初明诸见入法(二)
- 初总释(七)
- ○二明诸见发(二)
- 初列章
- 二一明下解释(二)
- 初明诸见发(二)
- 初总序意(三)
- 初法(三)
- 初双标两因
- 二众生下双释两因
- 三今障下双明今发(二)
- 初明缘禅
- 二或闻下明缘闻
- 二如有下譬(二)
- 初双譬标释两因
- 二决却下譬两缘
- 三暗障下合
- 初法(三)
- 二如是下别明见(二)
- 初明因禅(四)
- 初明发见之由
- 二观支下见发之执(二)
- 初法
- 二快马下譬
- 三若听下明见之成不
- 四从此下正明发见(三)
- 初明外外(二)
- 初三外(三)
- 初迦毗罗
- 二又约下僧佉
- 三若于下昆勒
- 二其六下明六师
- 初三外(三)
- 二若于下明附佛法(二)
- 初犊子
- 二若于下方广
- 三若于下明依佛法(二)
- 初明十六门见(二)
- 初明小(二)
- 初明四门(四)
- 初有门
- 二若于下空门
- 三若于下亦有亦空门
- 四非有下非有非空门
- 二当知下结成内邪
- 初明四门(四)
- 二何但下明衍(三)
- 初生起引同
- 二今于下正释(三)
- 初通教(二)
- 初明发真四门(二)
- 初正释
- 二是为下结
- 二若于下发中四门
- 初明发真四门(二)
- 二或言下别教(二)
- 初释四门
- 二此四下结
- 三若于下圆教(四)
- 初正明四门
- 二一门下显互融
- 三所破下重明见相以简
- 四如此下结
- 初通教(二)
- 三大乘下结成内邪
- 初明小(二)
- 二夫四下破枝本(二)
- 初约外外(二)
- 初明枝本
- 二故龙下引龙树破证
- 二今大下以佛法例释(二)
- 初举例
- 二若三下约教释相(四)
- 初明藏通(二)
- 初藏
- 二通教下通
- 二界内下判自他
- 三别教下明别圆(二)
- 初别
- 二圆教下圆
- 四前君下判君臣
- 初明藏通(二)
- 初约外外(二)
- 初明十六门见(二)
- 初明外外(二)
- 二夫因下明因闻(四)
- 初略明因发不同
- 二发理下明发异所伏不同
- 三因禅下结前生后
- 四行者下正明因闻发见(三)
- 初明外外三四
- 二若闻下明附佛法
- 三或闻下依佛大小两门(二)
- 初明小
- 二若闻下明大(二)
- 初正明
- 二虽发下判见性体
- 初明因禅(四)
- 初总序意(三)
- 二二明下明见发不同○
- 初明诸见发(二)
- ○二二明下明见发不同(二)
- 初正明不同(二)
- 初总不同(三)
- 初明外外(二)
- 初明三祖(二)
- 初释相(三)
- 初明一切智
- 二若直下明神通
- 三若直下明韦陀(二)
- 初明西方(二)
- 初正见相
- 二若尔下明招滥难识
- 二今时下寄彼辨此
- 初明西方(二)
- 二一种下结数
- 初释相(三)
- 二若约下明六师
- 初明三祖(二)
- 二犊子下明附佛法(二)
- 初明二人
- 二亦有下结数
- 三若内下依佛法(二)
- 初小
- 二若通下大
- 初明外外(二)
- 二复次下别明不同(三)
- 初一切智
- 二次神下神通
- 三次韦下韦陀
- 初总不同(三)
- 二复次下结会(四)
- 初序意
- 二如迦下出法相
- 三验之下结示
- 四何意下同异
- 初正明不同(二)
- ○三明过失(二)
- 初标列
- 二一明下释(二)
- 初明过失(二)
- 初释(二)
- 初外(二)
- 初此方(二)
- 初立三玄
- 二如庄下广斥(二)
- 初斥宗计(二)
- 初庄(二)
- 初重立
- 二若言下斥
- 二礼制下礼(二)
- 初重立
- 二但现下斥
- 初庄(二)
- 二约一下斥行相(二)
- 初列
- 二如云下释(三)
- 初斥善行(二)
- 初明行相
- 二得有下斥(六)
- 初判属初禅
- 二若言下以小涅槃难
- 三又法下以大涅槃难
- 四汝得下结
- 五若与下纵
- 六但息下结行
- 二又计下明无记(二)
- 初释行相
- 二虽无下斥
- 三若计下明恶行(三)
- 初释行相略斥
- 二如庄下引例
- 三本以下结
- 初斥善行(二)
- 初斥宗计(二)
- 二次约下西方(二)
- 初序来意
- 二夫空下释(三)
- 初列外外三宗
- 二第三下料简同异(六)
- 初难
- 二大论下引论答
- 三外一下重难
- 四外道下次答
- 五有人下述他难
- 六今明下正解
- 三若约下明行相(二)
- 初标三行
- 二真观下释(三)
- 初明恶行(二)
- 初况
- 二起空下释(二)
- 初明自行(二)
- 初明空见为或所依
- 二同我下正释空见(三)
- 初明一切智(三)
- 初明空见
- 二六师下引六师为例
- 三自行下斥失
- 二是人下明神通
- 三又广下明韦陀
- 初明一切智(三)
- 二此人下化他(二)
- 初列
- 二自恶下释
- 初明自行(二)
- 二又空下明善行
- 三次执下明无记
- 初明恶行(二)
- 初此方(二)
- 二次明下内(二)
- 初少(二)
- 初总标下列门相
- 二若以下明行相(二)
- 初明有门(二)
- 初明自行(四)
- 初略明三行
- 二九十下引证邪门
- 三但五下明正法本意
- 四今人下明斥人成失
- 二自行下略例化他
- 初明自行(四)
- 二一门下明三门例
- 初明有门(二)
- 二若通下大(二)
- 初自行化他(二)
- 初自行
- 二自行下化他
- 二既非下斥失
- 初自行化他(二)
- 初少(二)
- 初外(二)
- 二如是下结
- 初释(二)
- 二二并下并决○
- 初明过失(二)
- ○二二明下明并决(二)
- 初标列二法
- 二今通下解释(二)
- 初就所起法并决(二)
- 初举四譬(四)
- 初金铁二鎻
- 二又从下玉鼠二璞
- 三又从下牛驴二乳
- 四又从下迦罗镇头二果
- 二所计下广斥(六)
- 初约真我斥
- 二各执下约正谛斥(二)
- 初总斥非谛
- 二自谓下斥有苦集而无道灭
- 三自言下约正解斥
- 四虽起下约愿行相斥
- 五虽一下约三法斥
- 六虽断下通约邪道斥
- 初举四譬(四)
- 二二约下就所依法并决(二)
- 初标
- 二三外下释(二)
- 初外(四)
- 初斥失
- 二此虽下开权
- 三如华下引况
- 四然友下判
- 二若三下内(四)
- 初约四教辨(二)
- 初历四教辨(二)
- 初广明藏通(二)
- 初明三藏(三)
- 初明所依正释(三)
- 初经
- 二非唯下论
- 三妙胜下引证(二)
- 初引证
- 二当知下释意
- 二譬如下斥依教起计(二)
- 初正斥(二)
- 初譬
- 二知门下合
- 二速出下劝进
- 初正斥(二)
- 三复次下斥能计者阙行之失(二)
- 初斥能计者募广之失(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著者下合
- 二方等下明能计者长时之失(二)
- 初譬
- 二人亦下合
- 初斥能计者募广之失(三)
- 初明所依正释(三)
- 二次通下明通教(三)
- 初判同异以立教(三)
- 初法
- 二如天下譬
- 三若不下合
- 二复次下依门起计(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利根下叹失
- 初判同异以立教(三)
- 初明三藏(三)
- 二别圆下以别圆类解(二)
- 初辨同异
- 二若封下斥失
- 初广明藏通(二)
- 二以此下结劝
- 初历四教辨(二)
- 二略明下明见起所由(四)
- 初通标显教所由
- 二良以下判所因通别发法不同
- 三先世下判难易(二)
- 初法
- 二如人下譬
- 四若前下明邪正
- 三复次下明见境意(二)
- 初通明养见(三)
- 初法
- 二如腹下譬
- 三所以下合(二)
- 初释所以
- 二躭著下正合
- 二若入下明别诸教观不同(二)
- 初观(二)
- 初明大小乘用设治不同
- 二是为下结养见意
- 二若发下教(二)
- 初约藏通(三)
- 初明见境助道力大
- 二大论下引证(二)
- 初引大论
- 二如诸下引佛化仪(二)
- 初引佛化仪
- 二法华下引法华释成
- 三众圣下引况
- 二若先下约别圆(二)
- 初正明养见
- 二净名下引证
- 初约藏通(三)
- 初观(二)
- 初通明养见(三)
- 四今生下明见境功能
- 初约四教辨(二)
- 初外(四)
- 初就所起法并决(二)
- ○四修止观(二)
- 初通叙破见意(六)
- 初比决宗徒
- 二夫佛下引例(二)
- 初正引佛化
- 二若诸下以今文破见例之
- 三约多下明见不俱起
- 四约一下明今家分别见相
- 五束一下明束成观门
- 六诸见下正示观境
- 二思议下正明修观(二)
- 初法说(十)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初明思议境(五)
- 初总标空见为十界因
- 二成论下引二论不同
- 三今此下以见境例论
- 四由空下正示可思议相(八)
- 初明地狱
- 二无慙下明畜生
- 三悭贪下明饿鬼
- 四因空下明三善
- 五又发下明色天
- 六又因下明声闻(三)
- 初总斥空见不识四谛
- 二所以下广释四谛结成声闻(三)
- 初明苦集(二)
- 初正明苦集(二)
- 初明苦
- 二空见下明集(二)
- 初明十使(二)
- 初钝
- 二是谁下利
- 二如是下历三界结成八十八使
- 初明十使(二)
- 二集迷下举过劝诫
- 初正明苦集(二)
- 二若识下明道(二)
- 初明念处(二)
- 初别相(四)
- 初明身念处
- 二若受下明受念处
- 三空尘下明心念处
- 四取空下明法念处
- 二但诸下总相
- 初别相(四)
- 二勤破下略示余品
- 初明念处(二)
- 三四倒下明灭(二)
- 初明子缚破(三)
- 初明钝破
- 二空见下明利破
- 三十使下明八十八破
- 二果缚下明果缚破
- 初明子缚破(三)
- 初明苦集(二)
- 三若于下约四谛以明功能
- 七次明下明支佛(四)
- 初略明十二支灭
- 二中论下引证(二)
- 初引中论
- 二法华下引法华
- 三又观下广明起观灭十二支(二)
- 初明生(二)
- 初推现至往(三)
- 初推现三因
- 二爱因下推现五果
- 三识由下推往二因
- 二无明下推往至现
- 初推现至往(三)
- 二若知下明灭(二)
- 初明灭十二支
- 二空见下例灭诸见
- 初明生(二)
- 四若于下明得失(二)
- 初明得
- 二若不下明失
- 八空言下明菩萨(四)
- 初藏教(三)
- 初愿(四)
- 初明起誓之由
- 二空见下明四谛誓境
- 三如一下正明起誓(四)
- 初众生誓愿度
- 二如一下烦恼誓愿断
- 三如一下法门誓愿知
- 四如一下佛道誓愿成
- 四若众下明起誓之意
- 二观空下行(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若执下正明六度(六)
- 初布施
- 二若执下持戒
- 三若执下忍辱
- 四若不下精进
- 五若不下禅定
- 六若执下智慧
- 三若有下结果满
- 初愿(四)
- 二观空下通教(三)
- 初明二乘
- 二二乘下菩萨
- 三观此下别教
- 四空见下圆教
- 初藏教(三)
- 五复次下广辨破见不同○
- 二次明下明不思议境○
- 初明思议境(五)
- 二此境下起慈悲心
- 三观此下巧安止观
- 四见阴下破法徧
- 五单复下识通塞
- 六观空下修道品
- 七若不下对治开助
- 八深识下知次位
- 九内外下能安忍
- 十顺道下无法爱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二乘一下略举大车譬
- 初法说(十)
- 初通叙破见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