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上(曰字函陈译)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过于余教十胜相者一应知依止胜相二应知胜相三应知入胜相四入因果胜相五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六于修差别依戒学胜相七此中依心学胜相八此中依慧学胜相九学果寂灭胜相十智差别胜相起信论疏(一)(末)梁朝真谛三藏就名翻为无没识今时奘法师就义翻为藏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
玅玄(二)(二十八)摄大乘明十胜相义咸谓深极使地论翻宗今试以十玅比之彼有所漏且用理玅比依止胜相明不思议因缘四句破执岂留黎耶庵摩罗为依止耶。
签(三)(二十七)言依止者谓所依也真谛所译则依庵摩罗后代诸译竝依黎耶如其各计成自他性一论二译尚生二计况诸部耶论师以黎耶依持破于地论故云翻宗翻者改也令地论宗破归我摄宗次明今家斥中为八(云云)初如文次文者且以迹中十玅之初境玅少分比彼十胜相之初相全分于少分中尚有所漏四句之中但得自他一句而已故上斥云有所漏也况破则俱破立则俱立不同彼论唯计一句故今文云不思议因缘岂同论文黎耶摩罗自他因缘耶文虽双举计必偏执如新旧两译亦如地论南北二道还成性过各计不同今不思议离四性计岂同彼论各计不同耶。
玄(五)(二十八)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大乘人云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云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互诤(云云)。
四念处(三)(十)观此无明为从无明生为从法性生璎珞及地论皆解云从法性生摄论云从无明生依阿黎耶识起此识是无记如地有金土依染如土依净如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识依业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者六识所起善恶业六识谢灭种子依黎耶摄持得生故名他依彼论偈云此识无始时一切所依止。
玅玄(九)(十)如地论有南北二道加复摄大乘兴各自谓真互相排斥。
签(九)(十八)如地论有南北二道者陈梁已前弘地论师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黎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于真如以为依持此二论师俱禀天亲而所计各异同于水火加复摄大乘兴亦计黎耶以助北道又摄大乘前后二译亦如地论二计不同旧译即立庵摩罗识唐三藏译但立第八。
文句(六)(三十)玅乐(七)(二十)北人者诸文所指多是相州北道地论师也古弘地论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计不同南计法性生一切法北计黎耶生一切法宗党既别释义不同岂地论令尔耶。
辅行(三上)(十)言三识者真谛三藏云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种智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此识云第九乃是第八异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九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了因第六对于缘因今依真谛仍合六七共为缘因以第六中是事善恶亦是惑性。
止观(五)(十四)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摄大乘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
辅行(五中)(九)寄二论破者论随教道顺物机缘恐迷者执权即成性过故寄破之令成圆极言无没无明者即阿黎耶识无始恒有故云无没没谓失没恒不失故不同俱生及现行等。
光明玄(八)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黎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
舍遗(上)(二十四)释别名中存三梵语逐一释义即是翻名言第九等者出梁摄论真谛所译故辅行云(云云)若分别者为易解故以一念中所具之法教道权说分对诸位且立远近以第九识无染不动故当于佛第八属菩萨者以十地位六七二识以转成智正以赖耶三分为境虽是境界而即用此便为观智如初心人亦用现前第六王数而为境观故引大论在菩萨心名般若也第七名阿陀那者据真谛译若新经论皆云第七名为末那今依古译言诃恶生死等者以二乘人人执既亡见思所薰第六事识转成无漏既尘沙未破正住第七法执之中不了生死法空故有诃恶不了涅槃法空故有忻羡此识若于果佛位中却复用之而为权智以二乘法接引小根著弊垢衣执除粪器故知诸识破后自在为机载用也波浪等者第六识也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而为波浪乃当凡夫心心数法也此约四人各对一识若就渐断分别四相麤必含细凡夫具四二乘具三已破第六故菩萨具二六七已转故佛唯有一第八至果已转故也。
十二因缘不出三世各有因果虽辅行引俱舍文有少不同于义已具故荆溪师云因缘之义佛法根本背邪向正之始入道修观之源故习佛法者不可全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