玅玄(五)(八)若大乘忏悔发初随喜圆信之心获一旋陀罗尼已不可向人说虽种种分别亦不可解况后诸位二乘尚不闻其名岂凡人能说此语有意大师自说己证也。
签(五)(廿一)一旋陀罗尼者此经列三陀罗尼下文释云旋假入空名之为旋旋空入假名百千万亿中道实相名为法音今举三中之初以劣况胜故云一旋约位竖明虽在六根七信已前今通明之乃在初心次文中言此语有意者如智者大师初见南岳所证之法即此初陀罗尼也何由可向下类人说令他解己所证法耶此即章安述大师已证可知。
玅玄(五)(八)十信之位伏道转强发得似解破界内见思界内界外无知尘沙如经文云得三陀罗尼但名似道未是真道旋陀罗尼是旋假入真百千旋陀罗尼是旋真入俗法音方便正是伏道未得入中(云云)若入初住得真法音陀罗尼正破无明始名断道见佛性常住第一义理名圆教无生忍。
签(六)(一)陀罗尼此云总持此三各能总持诸法如云一空一切空等假中亦然故名为总疏云旋者转也转一切法皆悉入空言百千万亿者以从数故故名为假中道法音能作体内方便故也此三祇是一心三观持一切法通名总持此中即是相似三总持也(云云)若入初住得真法音者谓破无明证真法性。
止观(一)(二)安禅而化位居五品故经云施四百万亿那由佗国人一一皆与七宝又化令得六通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况五品耶(云云)大经云是初依菩萨辅行(一上)(十四)安禅而化至五品等者此出临终行位也(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以损己益佗但位居五品(云云)然大师生存常愿生兜率临终乃云观音来迎当知轨物随机顺缘设化不可一准故经云去引证大师五品功多(云云)初品最小其功尚多况第五品耶此证大师居第五品其德深也(云云)若准圆位五品六根并名初依未断无明名具烦恼亦得名为观行相似知秘密藏。
别传(三)思师叹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五品六根俱是圆方便位品对六根故名前也)。
玅玄(七)(四)能旋假入空即是下中上药艸等益亦是小树益得百千旋陀罗尼即大树益得法音方便陀罗尼是相似实益若有须臾闻即得究竟三菩提即得真实益。
签(七)(廿七)言旋假入空即三艸等益者五品为小艸七信为中艸上艸亦在五品位中以同三藏未断惑故八信已上为小树十信伏无明为大树初住已上即实事益虽分七益位必在圆。
文句(十)(卅三)三昧与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为三昧持用名陀罗尼又色身变现名三昧音声辩说名陀罗尼上品云初得一切色身三昧转身得一切语言陀罗尼当知音声犹是色法故言体一用异又舌根清净名陀罗尼余根清净名三昧都是六根清净法门耳。
玅乐(十)(卅五)上品云初得等者上药王品云过去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后重生其国于净德王家忽然化生白其父言我先已得解一切语言陀罗尼既云转身得一切语言即似转身方得若云我先已得即似指先所得色身三昧即此三昧亦名语言陀罗尼故云犹是色法犹是之言表与前同故此语言与色身但是身口之异岂可现身不能说法但从事别其理必同故作异名消文最便此则圆门三昧陀罗尼必是体同名异三昧从定陀罗尼从慧即不思议之定慧故得互用准下释中三轮具足又舌下判三昧与陀罗尼祇是真位六根耳。
文句(二)(十五)空观观心但有名字即闻持陀罗尼假观观心无量心心心数法皆是法门即行持陀罗尼中观观心心即实相即是义持陀罗尼。
法界次第(下)一闻持陀罗尼(亦曰名持)二分别陀罗尼(亦曰义持)三入音声陀罗尼(亦曰行持)。
净名疏(一)(卅三)(云云)。
十种境界者夷攷经文自分十段一见神力化事结云见是事已二见化事变现结云行者见是事已三见普贤说法结云深解义趣四见东方佛结云见一佛已五见十方佛结云见诸佛已六见十方佛土结云既见十方佛已七见佛与地结云见是地已八见座上世尊结云见诸佛已九见释迦分身结云净眼根已十见多宝佛塔结云见多宝佛塔已过是则入无生忍位玄文谓之境界四教义三昧仪谓之证相名异义同慧觉谓初普贤化乘白象变现境界乃至第十见灵山席得中持门境界智涌谓初见普贤菩萨境界乃至第十见南方旃檀德佛境界艸庵谓十方诸佛为一境界释迦二分身三多宝四及六根清净为十竹庵谓十信心为境界证悟云初标经云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一也乐见多宝佛塔者二也乐见释迦三也及分身诸佛者四也乐得六根清净者前别标四后总标六足成十也于四别中结其一曰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复于六中结其一曰是名眼根初境界相四别中普贤既名境界余多宝等岂更异途六中眼根复名境界余五可知次释云从不入三昧但诵持故(止)诸佛如来真实法子是普贤境界次从汝行大乘(止)坐狮子座是释迦境界次从净眼根已(止)见多宝佛塔是多宝境界四分身境界者应知普贤多宝释迦皆有分身佛但作一种境界标之若了一佛分身亦了各各分身故经文中标在三种之后云及分身诸佛者及字兼之佛言巧矣余六境界经文的然祖源记云一经前后二处摩头荆溪指后为入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