玅玄(六)
教体
楞严经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俱舍论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色行蕴摄。
玅玄(八)(五)一用声为经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辨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大品云从善知识所闻也二用色为经若佛在世可以声为经今佛去世纸墨传持应用色为经大品云从经卷中闻三用法为经内自思惟心与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纸墨但心晓悟即法为经故云修我法者证乃自知(云云)此方用三尘而已余三识钝鼻嗅纸墨则无所知身触经卷亦不能解舌噉文字宁别是非。
释签(八)(二十二)然今古共以法为经者文从强说虽别立三法然声色两种必假法通若覩若闻不以意思无能令教与心相应。
玅玄(八)(五)若他土亦用六尘亦偏用一尘如净名曰以一食施于一切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此则偏用舌根所对为经或有国土以天衣触身即得道此偏用触为经或见佛光明得道此偏用色为经或寂灭无言观心得道此偏用意为经如众香土以香为佛事此偏用香为经他方六根识利六尘得为经此土三根识钝鼻不及驴狗鹿等云何于香味触等能得通达问根利故于尘是经钝者尘则非经耶答六尘是法界体自是经非根利取方乃是经。
签(八)(二十二)次他土中二先总立言亦六亦偏者或一土具六或一土偏一或二三四即如此土具足用三复有增强若单双具若尔何妨此土根性不等亦有因味及香触等即如下文通释者是。
妙乐(一)(一)言文句者文谓文字一部始终故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句谓句逗义通长短故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玅乐(一)(二十)有人不许灭后色经唯云名句属于行蕴若其全不许见经初尽合改闻当知皆先眼耳所得次方流入想行若使一字一声眼耳二识不俱则名句文皆不成就和合之言不可欺也。
光明文句(上)(二)品是类义此中文句气类相从节之为䟦渠。
光明记(一)(三)此中文句俱在经也以能诠教皆谓四法谓声名句文此有二种佛世灭后若约佛世八音四辨梵音声相此一是实名句文身但是声上屈曲建立此三是假声属色法名句文身属第三聚不相应行毗昙十四成论十七瑜伽二十四种此则大小二宗所立有异名句文者唯识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若约灭后诸圣结集彼土贝叶此土黄卷其中所载名句文者皆依形显色法建立也今略举此二具足应四。
拾遗(上)(七)若从经卷名虽因色而其色经本集声教故从经卷亦云闻名。
百法钞(未检补注引)文者文身文无自性依字假立若无改转之义斯乃但名为字若一字已上有所改转诠得差别即名为句(云云)文体虽即是字要与二为所依有改转义方号为文若不与二为所依又无改转之义但名为字耳。
教体者一实三假也一实谓色三假谓名句文身此就灭后为言若佛世及彼土此方利钝互非六尘皆具祖文可覆其三假之相今试明之名诠自性者万物各有其性如眼耳地水等也句诠差别者如眼诠佛眼肉眼等也文即是字者一字多字以成其文非此无以诠表也又谓之名身等者以聚为义如五阴聚集以成其身而名有种种句有种种文有一多皆是聚集之义故也或问记云文谓文字一部始终且一部之文为眼所覩此正属色色即是实此与文即是字同异云何曰只一文字之言通乎二向若从体说名为一实若就体上论其功用乃有改转此字既得名之为文然后复为名句作其所依即属假也又问何分当体所依曰一实三假当体也所依者有佛世灭后不同佛世以黄金口业为所依灭后未结集时以阿难想行为所依结集之后彼土贝多此土黄卷为所依也又问教体与经体及所闻法体同异云何曰教体属能诠经体属所诠法体兼能所也又问大小两宗竝是一实三假和合得为教体若尔于声色可作此说其香味触等但有一实如何是三假相耶曰对根曰实入识曰假以入识分别故六尘皆可三假说也看翻译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