玅经(五)分别功德品。
文句(十)(六)一现在四信二灭后五品云何四信略解三人广说二人观成一人信通四人故言四信也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为佗说四深信观成(云云)初二品是闻慧位广闻广说是思慧位观行相成是修慧位自浅之深成六根清净十信位也。
记(十)(九)云何四信者问意两兼一问云何但立四数二问云何四俱名信略解去释也四人通名为信则二义俱成摄五成四不须至五又名从初得故俱名信略解三人者去通从别则受别名广及观成必有略故故略通三人唯除初信初无解故广说二人除略解者广局第三不通前二观成一人复除广解不通余三除信一事余不通四唯信通四名为四信若一念信解未有下三乃是初信最局略具初信广具初二观必具三故后渐宽但后后者胜于前前故成后局。
文句(十)(七)五品者一直起随喜心二加自受持读诵三加劝佗受持读诵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此五人者通论皆自行化佗下文云五十人展转相教也既皆有自行通称弟子皆有化佗通称法师也别论二人但自行三人具化佗作法师往名在三不在五自行既通所以皆称弟子也(云云)结此五品前三人是闻慧位兼行六度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都是十信位前耳或云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铁轮六根清净位也(云云)不久诣道树者其位在铁轮不久得入铜轮能八相作佛也(云云)此第五品与第四信齐同是修慧位若论入位同是六根清净位也而有现未佛世灭后之异耳。
记(十)(十二)第五品齐第四信者以初二品当初信解第三品当第二信故二处判三慧将二信及此三品共在闻慧位也问何故现在唯四信灭后立五品答其义既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位为第二品耳记(十)(八)自非今家准法华文判以法师功德六根互用为十信位而为内凡于十信前以分别功德末如来灭后已下文立五品位为外凡宁判十信断三界苦仁王经意何由可消。
玅玄(五)(七)此经分别功德品明初心五品弟子之位文甚分明法师功德品明六根清净相。
止观(七)(三十一)若尔五品之位在十信前若依普贤观即以五品为十信五心但佛意难知赴机异说借此开解何劳苦诤。
句(十)(十)前是相似功德今是相似位初功德耳记(十)(十六)前是相似功德等者指分别功德品中云灭后五品大师有时依普贤观判五品位在六根内故云相似若指四信正当相似。
句(十)(十)初品既尔四品加然相似既尔分真倍然。
记(十)(十六)四品加然者明发不定始自随喜终至正行皆发六根何必过五方入相似言加然者以初望后初尚得入后四加前相似既尔等者以分真中根净倍前以真望似故云倍也。
记(十)(十二)在三不在五者师从利佗故除初二准法师品读诵亦得通名法师但此中文意且资理是故尔耳。
句(十)(十)法师义如上说。
记(十)(十六)问此品既云是随喜果法师之名何以指前(意谓今品明法师自当十信何以释名却指上品莫也浅深不便)答弟子通初后(言五品弟子皆通初后)法师唯二三义亦兼后二(此指五品中第二三品兼于四五得称法师)或全未入品何者若以五品入六根中五师但为六根因耳(此说五师未入五品言五品等者此名五品合十信也五师等者言五师与五品有高下)纵以五品在六根外五师不云修于观行(纵说五品在六根外亦不与五师同以五师不云修观五品是修观行位)但以诵说名通且通第二三品说复该于四五故且一往似通(言诵说名通者如五师中有诵说之师五品中有自诵之品劝佗等三义当于说故可会通以五师中三师会五品中二三以五师中第四会五品中四五故以彼法师释此法师之名亦且一往以诵说位会通之)若具约位简之一向未入凡位(若约位简则五师未入五品外凡位也)以法师名彼品释广故须指彼以消今名(据理不可以彼释此只缘约诵说属对一往义通况复彼文释法师广故故指于彼)法师之称既通不隔四信五品故指彼文用申品目。
五师 |
受持 |
读 |
诵 |
解说 |
书写 |
五品 |
随喜 |
读诵 |
劝他 |
兼行 |
正行 |
大小两乘皆留舍利者小为人天福田故大表化化无穷故若顺教旨空中则大有小无如章安说若顺同居化仪则小有大无如玅玄若就法性土则大小俱无如辅行相传谓一生修行其火烧不坏击之则碎二生修行烧击不碎三生非但不碎亦有光明也。